做一顆紮根大地的種子——追記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院長、生命科學...

2021-01-07 人民網

  幾個月過去了,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黨支部書記楚永全依然記得那一天——2017年9月25日。已過零點,他在微信群裡與院長鍾揚等人商量支部活動時間。三言兩語之後,鍾揚以一貫的果斷拍板:「@所有人 我們何不在26號下午花一個小時開個會呢?」

  會在午夜聯繫,是因為熟悉鍾揚的人都知道,他總是深夜最後離開辦公室。學生徐翌欽偶然發現,老師的手機鬧鐘會在凌晨3點響起,原來,他的鬧鐘不是叫早,而是提醒自己睡覺。

  「我們前一天夜裡發郵件請教問題,第二天早上一準能收到回復。」徐翌欽說。

  2017年9月24日,鍾揚到寧夏為民族地區幹部講課。當天,他還將一份有關研究生培養的工作報告發給復旦大學副校長金力。然而,25日凌晨5點多,在赴機場趕飛機途中,一場意外車禍,將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53歲……

  這一天,微信朋友圈,20多萬人參與「獻花緬懷鐘揚教授」活動;記錄鍾揚西藏故事的視頻《播種未來》,全網點擊超過1200萬——「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視頻裡,鍾揚這樣說。

  三天後的追悼會上,人們從北京、上海、武漢乃至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地專程趕往銀川。守靈夜,鍾揚15歲的兒子發了條信息:「爸爸,你終於可以回家休息了!」

  「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

  ——為了把西藏「生物家底」摸清楚,16年裡在高原奔走50萬公裡

  如果不是這樣的意外,對鍾揚的學生、西藏大學理學院教授拉瓊和許多藏大師生來說,鍾揚將在9月28日出現在拉薩,繼續收集種子,與他們研究建設世界一流學科。

  就在幾天前,西藏大學生態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的消息公布。鍾揚格外興奮,在幾個微信群都發出邀請:「國慶前後,我都在西藏,歡迎大家組團,與我和研究生們一起去羊湖、林芝等地考察。」

  「每次國際會議,他都會講西藏變化,邀請專家實地考察。這次,我們說好了,等他帶隊去考察西藏不同地區的戰略性生物資源。為了把西藏生物家底摸清楚,他真是不畏艱苦、勇於擔當!」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種康回憶。

  生於湖南,工作在武漢、上海,但鍾揚53年人生的關鍵詞,卻是「西藏」和「種子」。

  2001年,鍾揚首次報名入藏,是出於一位生物學家的責任感:青藏高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擁有我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庫」,在國內外種質庫裡都缺少收藏,而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正在引發生物蔓延性滅絕。他想做一個為世界屋脊盤點生物家底的人,為國家的生態安全和人類未來作出貢獻。

  「盤點」工程浩大。鍾揚計劃每年收集600種植物種子。按照國際規範,每個樣本都要收集5000顆種子,不同樣本種群間的直線距離超過50公裡。這意味著,鍾揚團隊每年要行走3萬多公裡。

  16年間,從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從阿里無人區到雅魯藏布江,他們的行程超過50萬公裡,遍及西藏最偏遠、最艱苦、最荒蕪的地區,多次經歷生死一瞬。

  為尋找高山雪蓮,高原反應嚴重的鐘揚不肯留在珠峰大本營,跟著兩名藏族學生拉瓊、扎西次仁爬上海拔6000多米處。在珠峰北坡,他們採集到迄今發現的生長在海拔最高處的種子植物鼠曲雪兔子。「那是中國植物學家採樣到過的最高點!」拉瓊說。

  16年間,他們收集了上千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佔西藏高級植物物種的1/5,填補了世界種質資源庫空白。他們追蹤數年尋獲的「植物界小白鼠」擬南芥,是在高寒環境中生長了10多萬年的模式植物;他們發現的高原香柏,從中已提取出抗癌成分……西藏巨柏人稱藏族「神樹」,是製作藏香的重要原料,瀕危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通常長在懸崖邊,周邊布滿灌叢。鍾揚與學生扎西次仁花了3年時間,將3萬多棵巨柏逐一採樣、登記造冊,還通過研究找到可供制香的替代樹種,築起保護巨柏的科學屏障。

  「這類工作學術成果『顯示度』並不高。」與鍾揚相識、共事18年的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陳浩明感嘆,「以他的聰明才智,大可坐在實驗室裡驗證假設、發表論文,無需艱苦跋涉。」

  但在鍾揚看來,一個人一輩子留下的不在於論文、獎項,而在於做了多少實實在在的事。他動員學生去最艱苦的阿里地區時說:「別人不願去,我們必須去。只要國家需要、人類需要,再艱苦的科研也要做!」

  「我想為祖國每個民族都培養一個植物學博士!」

  ——堅守和夢想,成就了西藏高等教育許多個「第一」

  拉瓊教授最後一次見到鍾揚老師,是2017年9月5日。因飛機延誤,鍾揚直接從機場到會場,為西藏大學研究生新生做了兩個多小時的入學教育報告,和研究生們討論課題。「人多時間緊,每個人只給10分鐘」。第二天上午,與拉瓊等同事商談生態學科建設事宜,下午又趕飛機回上海——這樣在高原反應和醉氧反應之間迅速切換、不顧身體損傷的事,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西藏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單增羅布最後一次見到鍾揚,是在2017年9月9日中午。很久之後,他才知道,那天是鍾揚雙胞胎兒子的生日。家宴吃到一半,總不著家的爸爸又去忙西藏的事了,大兒子的願望就是全家一起出去玩一次。

  妻子張曉豔說,從援藏開始,鍾揚留給家人的時間很少。援藏工作三年一期,他已連做三期。「每次延期他都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要培養一支高端研究人才隊伍』『總要把學科帶到一定高度』……我說你錯過了陪伴兒子成長會遺憾,他說『我知道,但是現在有更重要的工作,我停不下來』……」

  幫助西藏大學建好生態學科,留一支優秀科研團隊,是擔任藏大兼職教授、開展科研合作之後,鍾揚的新夢想、新目標。

  「那時,整個藏大理學院沒有一個碩士點,植物學專業沒有教授,沒一位老師有博士學位。要申請研究項目簡直是神話……鍾揚教授對西藏大學入選雙一流學科建設居功至偉!」單增羅布說。

  西藏大學青年教師寫論文、填申報表格,鍾揚都逐篇把關,經常是在高原旅途中修改,甚至還自掏腰包支付申報費用。

  「工作起來不要命」的鐘揚,幫助西藏大學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申請到第一個生態學博士點,培養了藏族第一個植物學博士扎西次仁,帶出西藏第一支生物學教育部創新團隊,將藏大生態學科送入「雙一流」學科建設名單,更將西藏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學生趙佳媛記得,2015年,鍾揚老師突發腦溢血,甦醒後擔心自己不能再進藏,口述寫下他對援藏的思考交給組織,認為「建立高端人才隊伍極端重要」。9個月後,他不顧醫生告誡,再次走上高原路,還說:「我連酒都戒了,就是戒不了西藏啊!」

  不只在西藏,鍾揚更成為整個西部教育、科研的播種者。2017年8、9月間,他馬不停蹄地奔波於西藏、新疆、寧夏和內蒙古等地。僅2016年,他就坐了157次飛機,為節省時間,他總是選擇最早或最晚的航班。作為導師,鍾揚特別喜歡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少數民族地區出人才不容易,他們回到家鄉,能成為西部生態發展生力軍!」他的新夢想就是:「我想為祖國每個民族都培養一個植物學博士。」

  「不是傑出者才做夢,而是善夢者才傑出」

  ——不忘初心、拼搏追夢的共產黨員,點亮了人們心裡的燈

  復旦大學研究生院辦公室副主任包曉明,2017年9月21日最後一次在校園裡遇上鍾揚,提起他入圍某個評獎,勸他最好在朋友圈裡拉拉票——「他哈哈大笑,邊走邊搖手。這種事,他從不上心。」

  在復旦大學2013年拍攝的《黨員說》微視頻中,鍾揚被這樣定義:「一名黨員,就是甘於成為先鋒者,向更高的高度攀登;就是願意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他的牛仔褲是在拉薩花29塊錢買的,總說比別人的名牌更牢固。他常年帶著一個超級重的舊雙肩包,包裡有筆記本電腦,還有厚厚一大摞稿子,有時候是學生論文,有時候是出版社拜託的翻譯稿,有時候是會議發言草稿。他總是見縫插針地工作。」這是學生趙佳媛眼裡的鐘老師。

  金力曾與鍾揚搭班在生命科學學院推動教學科研改革。作為同事與摯友,金力眼中的鐘揚「很聰明、能力很強」,卻「始終在為別人、為社會、為時代做事」,是「一個追夢者」。

  妻子張曉豔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鍾揚兩度出國進修、做訪問學者,回國時用節衣縮食省下的錢,給研究所買了複印機等設備,過海關時大費周章,經辦者不相信貧寒書生有錢買這種「大件」捐給公家,「那不是有錢人才做的事麼?」

  鍾揚33歲已是副局級——中科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2000年,卻調入復旦當了一名普通教授。有人不理解,他笑稱自己「天生要做老師」,出身教師家庭,「呱呱墜地前一小時母親還在給學生上課」。

  他是出色的科學家,入選「長江學者」「傑出青年」,獲得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多個獎項。

  他是學生公認的好老師,他教導學生「立業先立人,立人先立德」,野外考察遇到危險,總衝在最前面,生怕學生不安全;無數個野外的清晨,他凍得嘴唇發紫,忍著身體不適早起做飯、打包,只為「你們年輕,要多睡會兒」……

  他是積極改革、勇於擔當的好領導。2012年起擔任研究生院院長後,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方面下功夫,探索實行一系列改革舉措,受到國內同行高度評價。

  「生命的高度絕不只是一種形式。當一個物種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須迎接惡劣環境挑戰的時候,總是需要一些先鋒者犧牲個體的優勢,以換取整個群體乃至物種新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共產黨員就是這樣的先鋒者。」鍾揚說。

  「加班再晚,離開辦公室時,都能看到鍾老師的燈亮著。現在,他的燈不再亮了,但他點亮了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燈。」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的同事們說。

  上有4位八旬老人,下有一對雙胞胎兒子,這個教師家庭並不富裕,而張曉豔卻準備捐出鍾揚的車禍賠償金,支持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才培養工作。「國家的教育事業是他一生的牽掛。這是我們家人能為鍾揚未竟的事業做的一點事,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2017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來到復旦大學,宣布追授鍾揚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

  故事已經定格,初心永遠跳動。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7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鍾揚:把生命最寶貴的時光,獻給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任何生命都有其結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懼,因為我的學生會將科學探索之路延續,而我們採集的種子,也許會在幾百年後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時,不知會完成多少人的夢想。」30餘年從教、16年援藏、10年引種紅樹……復旦大學教授鍾揚的名字總是和植物聯繫在一起,他把自己比作裸子植物,像松柏,在艱苦環境中生長起來的植物才有韌性,生長得慢卻剛直虯勁。
  • 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20年年會召開
    2020年12月17日,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20年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召開。會議由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主辦,聯席會2020年輪值主席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承辦。會議主會場設在北京理工大學,聯席會全體成員單位設置分會場以線上視頻形式參會。
  • 雲南瑪御谷溫泉小鎮與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附屬機構種子力量...
    近日,康旅集團旗下瑪御谷溫泉小鎮與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附屬機構Seeds of Empowerment(種子力量)舉辦線上簽約儀式,成功達成合作關係。瑪御谷溫泉小鎮成為種子力量「1001個故事」項目在中國的首個合作地,「1001個故事-滇西「項目計劃的正式啟動。
  • 聚焦丨騰衝瑪御谷溫泉小鎮與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附屬機構種子...
    2020年12月4日北京時間上午十點,在瑪御谷隴下溪不渡草堂,瑪御谷溫泉小鎮與史丹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附屬機構Seeds of Empowerment(以下簡稱種子力量)通過線上簽約儀式成功達成合作關係,小鎮也成為種子力量「1001個故事」項目在中國的首個合作地。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青年師生黨員的回信...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給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講好關於理想信念的故事,並對全國廣大黨員,特別是青年黨員,提出殷切期望。今天(7月1日),在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面向莊嚴的黨旗,「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重溫入黨誓詞。曾經,老校長陳望道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黨宣言》,而今,沿著他的足跡,星火黨員志願者隊伍在這裡繼續講述著理想信念的故事,不久前,他們把志願講解服務的體會寫信向總書記匯報。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免去丁強院長職務,毛穎擔任院長
    7月14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行幹部大會。 華山醫院 圖7月14日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舉行幹部大會,宣布醫院院長任免決定。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焦揚、上海市教委工作黨委書記沈煒、上海市委組織部宣教科技幹部處處長吳中偉等上級部門領導,以及華山醫院黨政班子成員、職能部門負責人、科室主任、黨支部書記、老同志代表、專家代表等出席。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主持會議。吳中偉同志宣布上海市委關於華山醫院院長的任免決定:免去丁強華山醫院院長職務,毛穎任華山醫院院長。
  • 河海大學2本科校友榮獲科學探索獎,人數僅次復旦浙大
    河海大學兩位傑出的本科校友陳求穩和洪錦祥獲得交通建築領域的科學探索獎,再次向世人彰顯了河海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卓越貢獻。按獲獎者的本科出身統計,清華大學(7個)北京大學(6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4個)是最大的贏家,復旦和浙大分別獲得3個,河海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都獲得2個,江蘇地區獲獎的還有礦大和南郵。
  • 找回生命紮根的力量
    重新找回生命內在的力量,讓蒙塵花朵的根扎深、扎穩,汲取營養重新綻放,這是寄讀學校(專門教育)的基礎和邏輯起點。2004年,北京市海澱寄讀學校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三級關懷系統,實現了心理關懷普及到每一個學生。生命紮根,始於身心安頓。心理健康教育,對於學生自我個性、情緒情感、人格發展、人際交往給予最直接的關懷,成為學生安頓身心的一個重要場域。
  • 洪永淼加盟中國科學院大學,此前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此前擔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的洪永淼教授已加盟中國科學院大學。據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網站消息,2021年1月4日下午,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洪永淼教授為國科大師生做了題為「大數據革命和中國經濟學研究範式」的講座。
  • 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拉薩11月5日電 題:願做高原一粒種 化作金穗撒人間——追記我國青稞研究專家尼瑪扎西  新華社記者羅布次仁、邊巴次仁、劉洪明、陳尚才  他是我國知名的青稞研究專家、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黨組副書記、院長尼瑪扎西,藏族,中共黨員,理學博士。  至今,農科院辦公大樓209辦公室門上的指示牌上,依然寫著「出差」二字。  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鄉調研途中,一場車禍奪去了他55歲的生命。  從此,一粒生命的種子,深埋大地,化作永恆。
  •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科研成果彙編
    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成立於2015年6月,是國內高校最早成立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交叉科研創新機構。研究院以復旦大學應用數學、生物學、信息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優勢為基礎,交叉融合、聚力創新,開展計算神經科學、計算神經病學、認知與神經科學、類腦智能技術與轉化、腦疾病智能診療等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研究。研究院現任院長為馮建峰教授。
  • 復旦大學開放校園慶祝新年 全面展示育人理念與校園文化
    新年的喜悅中,2020復旦大學校園開放日舉行,4600多名學生及其家長走進復旦,深度體驗復旦育人環境,感受校園文化。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結合復旦本科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具體事例,生動解讀了復旦大學育人理念。來自教務處、學生工作部、書院辦、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服務中心、研究生院、國際合作與交流處等部處的老師分別就轉專業、輔修學位等本科培養政策,獎學金、助學金等學生資助等政策,復旦大學書院制建設概況,本科畢業生就業概況,直研直博等學業深造概況、國際交流等問題進行了介紹與說明。
  • 中國研究生院院長聯席會2019年會暨ACGS 國際論壇(2019)在廣州召開
    院長聯席會成員單位和特邀單位的160餘位高校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以及國內外研究生教育特邀嘉賓到會,共同回顧院長聯席會20年的發展歷程,展望中國研究生教育未來的卓越提升之路。會議開幕式由聯席會秘書長、北京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龔旗煌院士主持。
  • 復旦大學校園開放日來啦:豐富、精彩、有意義……(多圖)
    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帶來題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掌握未來的復旦人」的精彩講座,解碼復旦大學人才培養理念。 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教務處處長蔣最敏教授介紹復旦大學學科優勢,2++X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以及轉專業、輔修學位等本科培養政策。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李鬱芬,生於1928年2月,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復旦大學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曾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
  • 現任天津醫科大學校長顏華兼任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
    楊克欣代表學校黨委宣讀了顏華教授的聘任決定:經10月28日南開大學第38次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顏華為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兼),聘期4年。  顏華表示,接任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一職深感榮耀和責任重大,今後將在南開大學黨委領導下,突破現有資源和模式的限制,建設好南開大學醫學院,讓兩校聯手共同為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出謀劃策,助推天津醫學教育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曹雪濤在講話中指出,聘任顏華教授為南開大學醫學院院長是學校黨委從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做出的重要決定。
  • 中國政治學會成立四十周年:紮根中國大地,做有主體性、歷史性的...
    會上,中國政治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張樹華,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朱雲漢,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中國政治學會原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王浦劬對中國政治學科的建設現狀與未來進行了探討。研討會現場。
  • 守正創新,弦歌不輟——訪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編者按: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素有「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之美譽。一個甲子以來,一代又一代復旦新聞人踐行「好學力行」的院訓,櫛風沐雨,守正創新,將復旦新聞學院建設成為新聞傳播學界的一座高峰。
  • 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正式揭牌 破解「種子」難題
    上海市人類生育力保存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院長徐叢劍教授說。「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高齡生育率不斷上升。數據顯示,1990-2017年我國育齡婦女平均初育年齡推遲3歲以上。2015年統計的上海女性平均初育年齡已然為29歲。生育年齡的增高勢必對生殖細胞的健康造成顯著的影響,卵巢早衰、精液質量下降等導致不孕不育的發病率以及出生缺陷率雙雙升高。
  • 「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
    記者 查建國 夏立 陳鍊)12月13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主辦的「心有所信 方能行遠—全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分别致辭。論壇開幕式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黨委書記張濤甫主持。作為本年度規模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專業研討會,論壇旨在打造一流的學界、業界和管理層的高端對話平臺,以期推動全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