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後世總歸要總結前世,而不是置之不理。一個民族如果贊同投降是對的,抵抗是錯的,何談民族氣節,更不可能在歷史的大浪潮中佔據優勢。我覺得史可法最後自殺,這種行為一點都不可取,還連累了揚州幾十萬人口,他應該學曹操刺董失敗之後,先保全自己逃出來,再拉起隊伍反抗,可惜中國只有一個曹操。
中華民族的思維與歐洲民族思維不同之處、歐洲人視投降並不是可恥之舉 ,在明知不能戰勝敵人後, 可向敵人投降, 該條文是載入法規的。假如投降有理,你能說服美國歐洲等各國嗎?如果你能說服他們,那我們可以立刻決定佔領美國和世界,反正他們覺得投降有理!開疆拓土倒容易了!
如果歹徒是來滅門的,那就咬一口是一口絕不服軟,雖死也不辱血性。但如果是為財色而來,那為保全自已可以忍辱服從尋機逃脫或求助反擊等等。緊急時刻的判斷不可太魯莽理智對待沉著應對但也不要太懦弱。與其被其嚇死,不如拼個同歸於盡。當然能活命就不要拼死。我讚揚史可法,但對漢初的和親策略也表示理解,對句踐臥薪嘗膽表示認同。因為他們後來都有反殺的好戲。對秦檜汪精衛只能隨大流罵兩聲了事,因為這二人後來沒戲了,涼涼的看不出血性來。為什麼項羽被歌頌,就是他不屈不窩囊,夠爺們!
這是忠義問題!難道都像孔家那樣誰來都拜?還要國家要軍隊幹嘛!站在明朝立場,清朝那時是敵寇!是入侵者!身為明朝臣明朝兵就有為國捐軀的覺悟!!拿一個國家忠義之人跟一個叛徒並論!我認為這個問題提的本身就有缺陷,史可法是為了氣節,而錢謙益是為了他自己的命和地位,他這種人怎麼可能是為南京百姓犧牲個人利益。
為了堅守有可能把百姓都疏散了,堅守的都是軍士和甘願與揚州同存亡的百姓。忠君愛國往往是連在一起的。這可能就是正道!我們後來人評論歷史事件必須客觀全面正確的分析,實事求是的評論,不服輸,不投降,這可能就是不屈不饒的民族氣節所在!
你不抵抗投不投降?要看你的抵抗有沒有意義?如果你的抵抗毫無意義,改變不了什麼,那你就不要抵抗了,這種無謂的抵抗是毫無意義,如何抵抗可以帶來一場很大的勝利,重創清軍,那麼多屠幾城我都覺得很有意義,但揚州之屠只是成就了史可法自己而已。他應該學學李定國,雖然逃到了雲南,但是他先搞生產,大練兵,提升戰鬥力,才有了後來的兩蹶名王,震動天下。
大明人口數量,經濟實力遠勝滿清,即便軍事不敵,後期也可彌補,若是都學史可法寧死不降屠城也在所不惜,南明不會亡。就是因為錢謙益投降保住南京百姓,讓投降派有機可趁,瓦解了抵抗的意志。其實如果清朝是漢族建立的,史可法錢謙益等人在後世也沒啥可爭議的。但中國畢竟是多民族國家,漢人能執掌政權,人家少數民族也能,看待古代歷史應該豁達些。清朝後期雖然喪權辱國,但中國的基本盤還是守住了。
清軍入關後,我感覺明朝政府怎麼沒有像樣的國家性的防守戰略。都各自為政,最後被各個擊破。滿清才多少人,在冷兵器時代,被打得這麼慘,真的說不過去。如果當時有發動人民戰爭的指導思想,所有的侵略者都將灰飛煙滅。
這件事情應該以是否附合天道常理為標準,上天有好生之德,無疑錢的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在明知無謂抵抗無濟於事,更應以天下蒼生為念,兔遭塗炭才是明智的選擇!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像錢這種人,如真的是為民著想,即使投降了,也應一人死而謝天下。那才是真正為老百姓,如不這樣,說再多也是為自己榮華富貴,苟延饞喘。
如果錢謙益拒不投降奮戰到底會不會被屠城呢?很難說,說不定也會被屠城啊。你所下的結論也是你自己的猜測。到底他為什麼會屠城,只有他自己知道。首先考慮的是實力懸殊問題,實力懸殊就直接投降,打是必定死傷無數,不打肯定可以將傷亡降低到最小,打多少明顯打不過還死守的人基本就是沽名釣譽無視百姓生死的人,這種人通常被統治階級所頒獎!有些人就是為了成就自己的聲譽讓成千上萬的人陪他去死,對於老闆姓來說,誰統治沒區別,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投降不一定能活,抵抗不一定就死,屠城是攻城方滅絕人性的行為,怎麼就要守城人來背這個鍋了??抵抗方有贏也有輸,輸了,攻城方屠城,是攻城方的罪惡,守城的人不過是儘自己的責。贏了對方就不可能屠城了,選擇權就在自己一方了,投降派真會給自己找理由。
這是陷阱。屠刀在別人手上,到底屠還是不屠,根本就是手拿屠刀的人說得算的。反抗命運或許還能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反抗做舔狗命運就全部由他人掌握。哪天心情不爽照樣屠了你。投降的全部活了下來,那是侵略者要立的標杆。結果全部投降了,再給你來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有的是辦法玩死你。
史可法在軍事上是個矮子,他也就只能這樣做了,如果他有曹操的才能,我就覺得他就應該學曹操,先保全自己,然後逃走,招兵買馬起來反抗,史可法最大的錯誤就是選錯的隊友,一群豬隊友,南京本來就是一群失敗者的養老場所,老百姓要把希望交給這些人,還不如自己起來當土匪。很多人會選擇求生,這無可厚非,但是當人面臨選擇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以後會成為錢謙或者是汪精衛,想想以中華名族的韌性,如果投降成為汪精衛的概率還是要大一些的,而且如果誓死抵抗的話,滿城被屠殺也是滿清做的,不可能讓史可法背鍋,肯定是滿清背鍋了,不能污衊擁有崇高氣節的英雄。
揚州這地方自古就不缺錚錚鐵骨。從宋末的雙忠祠,明末的史公祠就可看出揚州人的骨氣。某些人不要自己貪生怕死就以為揚州百姓怪史都師。守揚州百姓都是自願的。否則揚州人後期不會拜九紋龍史進,也就是暗地裡拜史可法。
若我作為清軍將領,會先留著他,穩住百姓,大肆宣揚(但絕不予重用)這樣也讓其它城市的守官願意投降。等到打仗快結束,或者不需要這樣的人做榜樣時,找個理由就把他幹掉了。人口是一個國家最核心的戰略資源,在生產相對落後的古代農耕王朝來說更是如此,所以滿清對平民的屠殺是在最大限度的消滅漢民族的戰爭潛力,這種多次多地變態化的暴行肯定是有計劃有共識的,絕不可能都是前線將領的個人行為。
那勾踐臥薪嘗膽怎麼說?是不是應該死撐最後被滅國才算?那麼漢高祖白登之圍怎麼說?唐太宗的城下之盟怎算?是不是人就不能服軟,就不能認輸,就得死了才算?那麼韓信鑽褲襠算不算投降?我覺得主要看出發點,如果為了個人的貪生怕死投降,那是可恥的。如果有更重要的意義不得不投降的話,還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第一錢謙益不是南明實權派,南明實權是馬世英,就是文武都投降也輪不到他錢謙益率眾投降。 第二錢謙益他不跳湖是因為他不甘心,崇禎朝他被人暗算從首輔熱門被去職為民,崇禎朝未再復出,而南明也只是個連實權都沒有的禮部尚書,工作就是給皇帝抓蛤蟆。他不甘心啊,南京被破去隱居,但是他學生瞿式耜找到他希望老師資助他抵抗清朝,錢謙益收到信件當時變賣家產發動家族給錢給糧,瞿式耜李定國鄭成功都接到過他的支援。甚至在李定國自殺後他依然在資助兩廣地區的抗清勢力。你覺得他怕死嗎?他只是覺得投湖窩囊。
就錢謙益這種貪生怕死的人,打算投水自殺害怕水太冷!最後投降。以其說他投降保全百姓,倒不如說是怕死和自私。怕死是沒膽自殺,自私是為了他自己,畢竟他老婆是美女柳如是。貪生怕死和美女誘惑,哪會管什麼民族大義國家生死存亡的事。一個國家就是這類人太多了!才導致被人入侵欺負,如果大部分人都強硬團結且一致對外,哪會被異族入侵滅國。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時,如果不思抵抗,將「投降」視為唯一的求生希望,那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然會以悲劇而告終,在我看來,讓敵人決定自己的生死,這無異於自戕! 從來都是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清朝社會穩定以後,開始大力讚揚明朝的那些忠臣。對那些曾經投降清朝的明朝將領開始打壓。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清朝皇帝希望希望自己的臣子也很忠誠。
從邏輯上先弄清一個問題:南京沒被屠城,是不是錢謙益投降引發的必然結果?!滿清是否只有一個選擇:錢不投降,只能屠城;錢投降了,只能不屠城。據我看來,滿清當時已經有了問鼎天下的想法。得天下,光靠殺人是肯定行不通的,必須恩威並施。滿清已經屠了揚州,威已經顯了,下面應該施恩。所以滿清並不想屠南京,錢謙益投降只是給了滿人一個臺階而已。
其實從大局來說,錢益謙的做法是明智的,順應潮流的!反觀史可法,表面看來,個人有骨氣,有志氣,但最後反而給更多人招來殺身之禍!記住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如果真要投降,肯定是向更強大的對手投降,這樣才能保全更多人的生命和利益!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說,錢益謙以犧牲個人的名譽和氣節,保全了更多人的生命,為何不值得贊成呢??
如果史可法投降,可以讓揚州不被屠城,我認為是可以投降的,投降並不一定就是叛國呀,投降也是脫身的一種手段,脫身之後你再抵抗啊,我只能說史可法,很無能,讓這種人有了實權,當了領袖,真是揚州的悲哀。個人認為,史可法的所作所為,成就了他自己忠君愛國思想,但這個人好像從未考慮過普通老百姓,它使得揚州被屠又沒給清軍帶來多大的創傷,簡直就是無用功,對一個國家來說,掌權者無能就是犯罪啊!
把主動權讓給別人,寄希望與他人一念之間的仁慈,仍存在大多數人的觀念當中。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行人、電瓶車隨意違規橫穿馬路,寄希望於駕駛人避讓,萬一駕駛人走神了,或者發現你了但是反應不及,又或者新手緊張下操作錯誤呢,一旦出意外命沒了,即使有賠償你也享受不了啦。 還有華為受打壓的事情,有人叫囂讓華為上市,接受美國監控,自證清白;還有叫囂科學無國界,要共享技術給美國的。中興之前低頭了,現在還不是一樣又被限制了嗎?這不是一般的商業行為了,基本上就是國家間的角力。
對於外敵入侵,只能血戰到底,抗爭到底,才能使我們的民族不屈精神傳丞下去。如果鴉片戰爭時,林則徐堅決抵抗,列強沒得到任何好處,但它的攻天津,清政府立馬投降,開創了最無節操的先河。導致中華民族被列強欺辱100多年,若當時滿清稍強硬一點點,歷史就會改寫。
明朝投降滿清的軍隊,官員,富商太多,而堅決反抗的史可法這樣的義士太少。中了滿清以華制華的奸計。若明朝將士以死戰報效國家,以十換一,區區幾十萬人的滿清,可被掃盡。可惜,明朝廷與百姓不團結,其二地理知識匱乏,不知清兵雖兵鋒甚銳,卻人數不多,明軍仔細規劃,主動出擊,長久抗擊,可得完勝。其三,農民起義,緣自天災與政府失德。若政府有改良之策,漸收民心,李自成與張獻忠等只能風光一時。戰爭,打的是人力與生產力水平,做為全球最大的帝國,明朝一旦振作起來,可戰勝一切內憂外患。錢諡友等人,目光短淺,沽名釣譽,造成中華民族三百多年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