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帶「溪女」訪寺,高僧大怒,他當即寫下一詞,高僧心服口服

2020-12-23 解憂文史

蘇軾最愛逞口舌之快,無論興騰蛟起鳳,還是舞紫電青霜,無論歌詠君明臣良,還是批鬥昏暗無光,他都喜歡以筆為戎,將之嘯成一道劍氣,去勾挑那些無恥之徒最痛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經。

蘇軾還喜歡湊熱鬧,朋友納小妾他去攪一攪,和尚齋個戒他去戳一戳,雖然內心並非出自惡意,但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總能撩撥起一些帶有危險信號的詩意的風浪。據《冷齋夜話》記載,蘇軾就曾在錢塘幹過一件危險的事兒。

話說蘇軾任職錢塘期間,天天地往西湖躥,枕山棲谷,刻霧裁風,好不快活。這一日,他忽然想起西湖邊上靜慈寺裡有一位大通高僧,是遠近聞名的超然大師,遂欣然前往。或許蘇軾那天興致十分盎然,竟攜帶一位歌姬闖入了佛門。

「大通」二字看似簡單,卻是皇帝親賜的名號,大徹通覺,高僧心裡必定是滿滿的優越感。對於蘇軾攜妓登門的舉動,大通感到十分惱怒,認為褻瀆了聖地,辱沒了禪師,遂絲毫不管「貪嗔痴」的戒律,直接怒形於色了。

然而,蘇軾早已瞭然於胸,他早就摸查過大通的黑歷史,原來大通曾經也是風流倜儻的風月中人,如花美眷、美人歌舞都是經歷過的,蘇軾在他面前或許還是個弟弟呢。於是,東坡並不理會大通慍色,而是寫下一首詞,給予致命一擊。

《南歌子》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也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寫完詞,蘇軾又令隨從歌姬高唱此曲,著實把大通的一口老血差點逼了出來。蘇軾開篇便提出兩個問題:您唱的是哪家曲子?師承的是哪派哪風?看似恭維的兩句謙語,實際卻是蘇軾的暗度陳倉,他真正不是想問問題,而是要傳達答案:大通兄弟,你的老底我早已洞悉,就別擱這兒給我裝啦。

蘇軾繼續討檄:「借君拍板與門槌。」我打算借你的拍板與門槌,也學你講經說法去。不過千萬不要見怪,我也只是逢場作戲罷了!好一個「逢場作戲」,傳達了兩層含義,其一是指以前未出家的大通如蘇軾一樣,其二是指蘇軾如現在出家的大通一樣,皆是逢場作戲。

這席話真狠,不僅直戳大通痛處,又為自己攜妓入寺的行為做了解釋:只是乘興而來,大可不必記恨。我們知道,蘇軾就是個生性豪放的主兒,或許他就是和大通開開玩笑而已,但通過上片看來,這個玩笑確實有點狠。

如果說上片只是隔山打牛,隔著靴搔了大通的癢,那麼下片便是直來直去,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大通的覺悟問題。蘇軾將歌女形容為「溪女」,是為了與大通「山僧」的身份相對應。溪之女,山之僧,簡直是無與倫比的絕配!言外之意,你們都是一路人。

「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只可惜這些小彌勒們出生得太遲,沒有看到你少年時,身邊美女三五成群的樣子。

大通是靜慈寺德高望重的高僧,面對他座下的一眾小弟,蘇軾竟直兜其老底,簡直太不給面了。更何況,「大通」可是皇帝欽點的高僧,蘇軾也這麼調戲,足見其豪放疏狂的本性。蘇軾之才可當牛鬥,一首趣味小詞衝口而出,幽默潑辣,盡顯風流。

其實,雖然蘇軾此次行為稍顯肆縱,但其思想是正確的,畢竟一個僧徒向佛不在於外而在於內心,蘇軾是否攜帶溪女入寺,自己曾經是否有過汙點等,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的自己是超然的,是不在乎名利得失的,儘管蘇軾再怎樣調弄,大通也應當微笑以對。但顯然,大通還未徹底放下。讀完蘇軾的詞,你放下了嗎?

相關焦點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曰……這段記載,講述了蘇東坡曾經做過的一件事,他在鎮守錢塘的時候,天天都在西湖遊玩。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
  • 蘇軾出格的一件事,將歌女高僧同處一室,高僧坐懷不亂,寫下名詩
    然而蘇軾的作品中,很多時候卻又總是取笑和尚,留下了很多軼事趣聞。有一次去拜訪高僧慧覺,看到了他的房子裡都是以竹子來裝飾自己的房間,心生喜悅。於是提筆便寫下了:「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不吃肉會變得瘦,沒有竹子便顯得非常俗氣。
  • 「前生我已到杭州」,前世是雲遊的高僧,蘇軾真的擁有前世記憶嗎
    通判杭州的三年期間,蘇軾閒暇的時候,便喜歡遊覽山澤、訪尋名僧,與許多高僧隱士結為了至交好友。蘇軾的父親和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信徒,父親蘇洵平日喜好拜訪名僧,時常給寺廟捐贈香火;蘇軾的母親程夫人,在家供奉佛像,每日吃齋誦經、虔誠禮佛。從小受到佛教文化的耳濡目染,讓蘇軾也對佛教有著天然的親近和領會。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口佔一首詩:卿心向我,我心向佛
    話說蘇軾因為寫詩諷刺新法被御史臺逮捕,關押在御史臺監獄,若是一般人肯定只想著如何保命了,可是蘇軾卻絲毫不在意,反而和獄卒開玩笑:有一天,龍王發怒說要殺掉所有帶尾巴的動物,老烏龜聽到這個消息就在一旁哭泣,這時候一隻蛤蟆過來了,就問烏龜怎麼回事,烏龜就告訴了蛤蟆,蛤蟆聽了過後也嚇得在一旁哆嗦,烏龜就說:你現在又沒有尾巴,你怕什麼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詩,短短28字卻驚豔了千年
    中學時,我們曾學過一篇《核舟記》,雕刻的是蘇軾、黃庭堅、佛印遊赤壁的場景。黃庭堅我們都知道,是蘇軾的大弟子,也是他一生的摯友。而佛印是北宋高僧,與蘇軾私交甚密。至今坊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兩人的趣事。有一次蘇軾進廟找佛印,剛進門就見到一個小沙彌,起了逗弄之心,道「禿驢何在」。
  • 高僧被歌女不斷撩撥,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彰顯大師風範
    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到坐懷不亂,畢竟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像柳下惠那種牛人太少,畢竟孔子都稱他是「被遺落的賢人」。但是,通過艱苦修行的高僧,有著極為堅定的信仰,自控力非常人能比,他們早已看透一切,經得起任何誘惑,功名利祿也好,傾國傾城的女子也罷,都不能讓高僧內心蕩起漣漪。
  • 蘇軾遊覽山寺,見溪水西流,寫下一首振奮人心的詞,流傳千古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蘇軾到任後,心情極度鬱悶。一日,他與友人到蘄水清泉寺遊覽,見寺前溪水向西而流,感到非常驚訝,好像得到了上天的某種兆示,受到啟發,心中踴躍,精神為之一振,寫下了這首充滿樂觀向上精神的《浣溪沙》詞。詞的上闋是描寫景物。傍晚,下著雨,子規在林間啼叫。
  • 和尚找名妓求歡不成反殺之,蘇軾親自審判還寫下一詞,成罵人典範
    往往只有能夠做到秉持禪心、坐懷不亂之人,才能夠成為得道高僧,從而獲得世人的讚嘆。然而,這樣的人終究還是比較少的,在中國歷史上就存在一些即使出了家,卻依舊難斷男女之情的「花和尚」,比如文中要介紹的北宋這位瞭然和尚。故事發生在宋朝時期的杭州,此時有一間非常有名的寺廟——靈隱寺。
  • 泰國佛教高僧之——龍婆蜀
    龍婆蜀高僧修行的寺廟名為Wat Makhamtow,位於泰國北部地區,在當地有很多關於他的神奇事跡記載。每當龍婆蜀將親自手寫的經文符布讓弟子掛於寺廟的大殿內的時候,都會招來許多的善信捐廟、布施,讓寺廟的僧人得到很好的供養,這一點龍婆蜀的弟子都有講述。
  • 龜茲高僧牛魔王
    龜茲王白純仰慕他的德行,親自在郊外迎接,拜他為國師。就在這時,可能是鐵扇公主原型的人出現了。白純有一妹名為耆婆,年方二十,聰慧超凡,各國王子爭相求婚都沒有答應,直到鳩摩羅炎的出現才芳心暗許。於是白純強迫鳩摩羅炎娶王妹為妻,促成了這門親事。鳩摩羅炎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是兒子鳩摩羅什。
  • 蘇軾刁難友人小妾,小妾的回答,讓蘇軾感動,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蘇軾的好朋友王鞏也是因為「烏臺詩案」被貶到了嶺南,但是四年之後,王鞏就官復原職了,他在回京的時候來黃州看望蘇軾,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這個小妾名叫柔娘。見到蘇軾之後,三人一行飲酒歡聚,蘇軾見到柔娘長得如此嬌美,不免為自己的友人擔心,為了試探她故意刁難,所以在柔娘給自己敬酒的時候蘇軾問:嶺南的環境這麼惡劣,你跟著王鞏去有沒有後悔過?小妾疑惑了一會,堅定地回答了八個字,讓蘇軾心服口服。
  • 名人薈萃的《磧砂藏》職員表,韓復渠與三大高僧同框
    1935年出版的《影印宋磧砂藏》閱藏分享27、民國名人薈萃的影印《磧砂藏》職員表,韓復渠與三大高僧同框「1928年至1930年,陝西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災,全省人口銳減三分之一。慈善家朱慶瀾來到陝西放賑,他除了慈善家的身份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就是「著名居士」。他篤信佛教,對佛教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一向熱心,而陝西恰是佛教隆重的歷史文化區域,於是朱慶瀾在賑災之餘遍訪了陝西古剎。1930年他無意中在西安城內的臥龍寺和開元寺中發現了宋版藏經,經認真鑑定考證,這些居然是世所罕見的《磧砂藏》。這次發現讓朱慶瀾異常興奮,他回到上海後立即邀請滬上佛門名流開會集議。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他拜訪各位老師,先後學習了《阿毘曇心論》《攝論》《迦延》等經論。長捷法師也是一位高僧,他也常開設講席,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曇》等,為時人欽仰。玄奘在成都停留了五年,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修學更加精進。此時,玄奘的造詣精深,他覺得,不能只在一處停留,必須要出去參訪,拜更多師父,訪求更多經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精髓。
  • 鳩摩羅什,龜茲高僧牛魔王
    龜茲王白純仰慕他的德行,親自在郊外迎接,拜他為國師。就在這時,可能是鐵扇公主原型的人出現了。白純有一妹名為耆婆,年方二十,聰慧超凡,各國王子爭相求婚都沒有答應,直到鳩摩羅炎的出現才芳心暗許。於是白純強迫鳩摩羅炎娶王妹為妻,促成了這門親事。鳩摩羅炎的故事到此就結束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是兒子鳩摩羅什。
  • 李商隱入山訪名僧,頓悟人生寫下一首詩,看懂受益一生
    接下來的頸聯寫的是他歷盡千辛萬苦,見到僧人的情景。夜幕降臨,終於到達僧人的茅屋前,寧靜的夜裡傳來他獨自敲磬誦經的聲音。等他誦經完畢,詩人才進屋與之交談,只見他倚著一枝藤,閒適而安然。「初夜」一詞點明詩人到達茅屋的時間,他是黃昏進山,而此時已是夜裡,再一次強調了高僧住處之幽深。在這荒山野嶺,高僧獨自居住,卻仍不忘誦經,他對佛的虔誠可見一斑。
  • 在日本封神的高僧第一人,回家了
    這次在上博,做了沉浸式體驗的展陳,這種「沉浸」,不是因為高科技互動,而是現場復原了文物在唐招提寺展陳的原貌。展覽免費開放,值得一看再看。撰文 | 葉荔「師父,到日本了,我們終於到日本了!」公元753年的冬天,幾個弟子淚流滿面,攙扶著高僧鑑真,從海船上走下,雙腳踏在了日本的國土上。
  • 高僧傳 | 大唐玄奘
    他拜訪各位老師,先後學習了《阿毘曇心論》《攝論》《迦延》等經論。長捷法師也是一位高僧,他也常開設講席,講《涅槃經》《攝大乘論》《阿毗曇》等,為時人欽仰。玄奘在成都停留了五年,二十歲時受具足戒,成為一名正式的比丘,修學更加精進。此時,玄奘的造詣精深,他覺得,不能只在一處停留,必須要出去參訪,拜更多師父,訪求更多經典,只有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精髓。
  • 唐朝才女戀上高僧,作肉麻情詩表白,高僧的回詩堪稱絕妙
    高僧之所以被叫高僧,是有理由的。他們的高明之處,不只體現在法義上,更體現在為人處事上。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這位高僧名叫皎然,皎然是唐代名僧,先祖為大詩人謝靈運。皎然是我國茶文化之父,茶道的創始人,同時也寫得一手好詩,世稱「江東名僧」。
  • 中國近代得道高僧(七)寄禪法師
    在近代佛門中,就有一名著名的「八指頭陀」,他燃指剜臂肉,心寄國家,德高望隆,且以驚人毅力研修詩文,既為禪僧,又是詩人,詩境高、名氣大,成為中華近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他勤學好問,虛心求教的精神始終如一,令人感喟,他就是近代佛教界著名愛國高僧——寄禪法師。
  • 蘇軾親眼見過UFO,並記載於詩中,與同時期的相關文獻記錄吻合
    蘇軾關於親眼所見UFO內容是記錄再他的一首詩中的,這首詩便是《遊金山寺》。(另外,多補充一句UFO即是「不明飛行物」的縮寫,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外星人的飛碟之類的東西。)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當時(公元1071年),為官已經有十餘載的蘇軾,無論是政績還是資歷都已經足夠豐富,於是神宗皇帝大筆一揮,就任命蘇軾去當時北宋非常繁華的城市——杭州,擔任通判一職,這一年蘇軾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