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是歷經了隋末戰爭,使得當時的人口急劇下降。唐朝人口經歷發展以後,有了一定的回升。而在唐朝逐漸擴大的疆域之中,並沒有使得原本戰爭規模有多大的發展。
對歷史研究發現,唐朝初年全國軍隊有超過60萬兵力。在唐朝初年的多次戰爭當中,最多的出兵人數也不過10餘萬人,這是為何?
這其中除了歷史遺留問題外,更多的是受當時唐朝內外形勢的影響;使得戰爭規模重質不重量,一些大規模型的戰爭發生較少。可是,這依舊不妨礙唐朝登頂當時世界強大帝國的巔峰地位;唐朝無愧於傳奇之名。
1、 歷史遺留,唐朝對於士兵有所防範、難以盡用
(1) 唐朝接收隋朝大部分士兵,應用難以得心應手
唐朝的建立者李家原本和突厥是有著血緣關係的。不僅如此,他們同樣也是隋朝的皇室貴族。憑藉著這一層關係,李家自隋朝開始便是掌握著強大軍事力量的封疆大吏。
隋煬帝因為大興土木導致諸侯混亂、烽煙四起。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又有著強大武力支持,李淵迅速聚攏起當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這也為他在隋末時穩定住局勢,並且為唐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唐朝建立以後,原本就是隋朝的皇親貴族、李家皇帝憑藉先天的優勢接收了隋朝留下來的大部分士兵。如當時的侯君集等歷史上一些大將,他們原本就率領著隋朝重兵,後來選擇投效唐朝。
如果說唐朝強大軍事基礎,除卻突厥軍隊的支持以外;剩下的便是李淵還是唐國公時接過來的隋朝士兵、和後來相繼投降的降將勢力。在當時唐朝剛剛建立的全國軍隊當中,更多依靠的是原本隋朝留下來駐紮在各地方的士兵來穩定地方局勢。
因此,即便有著這雄厚的兵力;但是在對外戰爭中,唐朝對於這些歸服、投降的隋朝士兵其實是心懷忌憚的。為此,唐朝在軍隊編制當中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在剛剛開始的一些對外作戰當中,原本的士兵經常會被化整為零進行作戰。
這也就使得了唐朝建立初年,即便國家有著雄厚的兵力基礎,但是在戰爭出兵的規模上,唐朝保持著不過十數萬人的士兵隊伍。除此以外,唐朝建立之初的局勢混亂、使得它即使是想派遣更多的士兵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2) 唐朝初期,時局混亂導致大唐分兵各處、難發大軍
唐高祖李淵自太原起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以後,但這一時候的唐政權依舊面對著周圍其他勢力的虎視眈眈。當時隋末亂局,各割據勢力紛紛爭奪天下、彼此戰爭頻繁。
彼時的唐朝周圍有著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各路諸侯的侵擾、蠶食,這就使得當時唐朝是多方面作戰。
由於多面作戰的需要,唐朝面臨著軍力告急的危險。當時大部分軍隊都被派遣出去和這些周圍的諸侯進行作戰。這樣就無形中使得唐朝規模較大的軍力得到了分散,無法進行綜合性的大規模鬥爭。
並不是唐朝領導者不願意進行,而是由於當時的混亂形式之下,不得不派遣出較少人數的軍隊進行作戰。
當時出兵人數十多萬人,可以說是唐朝對一場戰爭極為重視的表現。多次這樣對外戰爭的需要,導致了唐朝分兵無數。
即便全國有著60多萬的士兵,但一場戰爭中十多萬人的軍隊,已經是唐朝的高度作戰準備了。這一局面的根源便是唐朝初期,人口有限,軍隊士兵難以及時補充。
(3)唐朝初期,人口數量有限、更影響軍隊規模
戰爭與亂世是消耗人口的最嚴酷手段,唐朝剛剛建立之初,百姓從使用的亂世中得以安全修養生息。戰爭的影響,導致隋朝末年時成年男性的數量遭到極大的削弱。而接手過隋朝亂攤子的唐朝人口也同樣出現問題。
為應對人口不足出現的問題,唐朝統治者大力鼓勵、支持百姓生育。可是,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提供當時戰爭需要的大量士兵。當時需要多線作戰的情況之下,唐朝國內超過60萬的軍隊,也沒有辦法滿足一次出兵人數過多的要求。
這時人口的短缺,成為影響唐朝出兵規模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比,外在條件的轉變也成為當仁不讓的第二推手。學習自突厥的作戰方式,讓唐朝走上精英化作戰的路程。
2、 受突厥影響,唐朝騎兵的作戰方式人數受限
中國古代的作戰過程當中,大多依靠的是步兵作戰為主。而唐朝憑藉著自己和突厥的關係,獲得了突厥軍隊的支持。同時在唐朝自己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逐漸發展出了以騎兵主要作戰方式的情況。
唐朝時馬匹是一個極為優越的條件。為此,唐朝皇帝經常會利用這些馬匹培育出作戰迅猛的騎兵部隊。而且在唐朝60萬軍隊的構成當中,騎兵的數量是非常可觀的。
在當時通過學習突厥的草原作戰方式、憑藉著騎兵的機動性,唐朝在戰爭過程當中經常出現的是精英士兵作戰的方式。在唐朝戰爭過程當中,十萬人的士兵之中有著數量極其可觀、且很大一部分戰鬥力強悍的騎兵部隊。
通過這一精英作戰的方式,並不需要過多的士兵。這讓唐朝人本來的作戰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時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發展,選擇了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無需再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隊,依舊能擁有著力量龐大、實力強勁的武力優勢。
3、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有著更強的軍隊實力
(1) 府兵制的影響,唐朝藏兵於民、卻也戰鬥力強勁
唐朝時的府兵制是繼承了前面朝代的,為了對軍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唐朝的軍事體系有了極大的發展。他們將這60多萬甚至更多的士兵分成了不同的規模編制。
這一時候的府兵並不是單一的軍隊作戰士兵,在農忙時候也是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大規模擁有著作戰能力的士兵充分利用起來。
這使得即便是在作戰過程中,朝廷只是派出十數萬軍隊,但是暗地裡能夠和這支軍隊配合的武裝力量確是非常龐大的。不得不說,唐朝選擇的藏兵於民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
在消滅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的過程當中,這樣的軍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隨後的遠徵高麗攻打突厥的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隨著政治的發展,府兵制以經成為影響他統治的重要因素,而經濟的法律又帶來一種新的軍隊制度。在這一情況之下,人數雖少的唐朝軍隊,卻能夠迅速聚攏起強大勢力武裝。
(2) 經濟的發展,唐朝逐漸發展出了募兵制
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這時候出現了早期的募兵制。這預示著士兵開始出現了專業軍事化的階段,戰爭成為某一些人群專門進行的事情,無疑是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為此,通過募兵制招募而來的士兵往往實力強勁。他們是職業的軍人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唐朝時全國有著60萬的軍隊武裝;但是在作戰過程中,只需要派出十數萬的軍隊,便能夠輕易地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
與這些職業化的軍人有著離不開的密切關係,這可以從當時唐朝對突厥用兵的勝利當中,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出募兵制顯現出的巨大威力。
4、 天朝上國之威名,四周蠻夷皆聞風而降、何須大軍遠徵
在中國的軍事思想當中,作戰的最高勝利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唐朝隨著實力的發展,成為威震四方的龐大帝國。這時憑藉著作戰勇猛的武力威脅,唐朝在多次對外戰爭當中,都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
在軍隊派遣過程當中,唐朝時十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夠發揮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叛亂小國往往是聞風而降。如此情況,唐朝又怎麼需要派出那麼多的士兵。當然,前提是這十數萬人的軍隊依舊有著強大的武裝保障。
唐朝在多次作戰中積攢下來的威信,讓它在這軍事作戰方面有了聲望的加成。可以說,唐朝時兵力雖然較為雄厚;但是在戰爭作戰的過程當中,向來以精英作戰的方式為主。威名遠播成為唐朝的作戰利器。
結語:
唐朝有著中國史上較為遼闊的疆域,同時,軍隊作戰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為在對外作戰中憑藉著少數的軍隊力量,便能夠取得較大的戰果提供了條件。在最多出兵人數不過十餘萬的情況之下,唐朝依舊就建立了赫赫戰功。
這是這個巔峰王朝的大國氣概,也是歷代統治者積累下來的文治武功。充分體現了隨著戰爭的發展,精英化作戰成為一種時代所推動的趨勢。歷史洪流中奮鬥的故事,唐朝佔據主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