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府兵制到募兵制,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有著更強的軍隊實力

2021-01-10 理工博士陳陳陳

唐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是歷經了隋末戰爭,使得當時的人口急劇下降。唐朝人口經歷發展以後,有了一定的回升。而在唐朝逐漸擴大的疆域之中,並沒有使得原本戰爭規模有多大的發展。

對歷史研究發現,唐朝初年全國軍隊有超過60萬兵力。在唐朝初年的多次戰爭當中,最多的出兵人數也不過10餘萬人,這是為何?

這其中除了歷史遺留問題外,更多的是受當時唐朝內外形勢的影響;使得戰爭規模重質不重量,一些大規模型的戰爭發生較少。可是,這依舊不妨礙唐朝登頂當時世界強大帝國的巔峰地位;唐朝無愧於傳奇之名。

1、 歷史遺留,唐朝對於士兵有所防範、難以盡用

(1) 唐朝接收隋朝大部分士兵,應用難以得心應手

唐朝的建立者李家原本和突厥是有著血緣關係的。不僅如此,他們同樣也是隋朝的皇室貴族。憑藉著這一層關係,李家自隋朝開始便是掌握著強大軍事力量的封疆大吏。

隋煬帝因為大興土木導致諸侯混亂、烽煙四起。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又有著強大武力支持,李淵迅速聚攏起當一支實力較強的軍隊。這也為他在隋末時穩定住局勢,並且為唐朝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唐朝建立以後,原本就是隋朝的皇親貴族、李家皇帝憑藉先天的優勢接收了隋朝留下來的大部分士兵。如當時的侯君集等歷史上一些大將,他們原本就率領著隋朝重兵,後來選擇投效唐朝。

如果說唐朝強大軍事基礎,除卻突厥軍隊的支持以外;剩下的便是李淵還是唐國公時接過來的隋朝士兵、和後來相繼投降的降將勢力。在當時唐朝剛剛建立的全國軍隊當中,更多依靠的是原本隋朝留下來駐紮在各地方的士兵來穩定地方局勢。

因此,即便有著這雄厚的兵力;但是在對外戰爭中,唐朝對於這些歸服、投降的隋朝士兵其實是心懷忌憚的。為此,唐朝在軍隊編制當中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在剛剛開始的一些對外作戰當中,原本的士兵經常會被化整為零進行作戰。

這也就使得了唐朝建立初年,即便國家有著雄厚的兵力基礎,但是在戰爭出兵的規模上,唐朝保持著不過十數萬人的士兵隊伍。除此以外,唐朝建立之初的局勢混亂、使得它即使是想派遣更多的士兵也心有餘而力不足。

(2) 唐朝初期,時局混亂導致大唐分兵各處、難發大軍

唐高祖李淵自太原起兵、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以後,但這一時候的唐政權依舊面對著周圍其他勢力的虎視眈眈。當時隋末亂局,各割據勢力紛紛爭奪天下、彼此戰爭頻繁。

彼時的唐朝周圍有著王世充、竇建德、劉武周等各路諸侯的侵擾、蠶食,這就使得當時唐朝是多方面作戰。

由於多面作戰的需要,唐朝面臨著軍力告急的危險。當時大部分軍隊都被派遣出去和這些周圍的諸侯進行作戰。這樣就無形中使得唐朝規模較大的軍力得到了分散,無法進行綜合性的大規模鬥爭。

並不是唐朝領導者不願意進行,而是由於當時的混亂形式之下,不得不派遣出較少人數的軍隊進行作戰。

當時出兵人數十多萬人,可以說是唐朝對一場戰爭極為重視的表現。多次這樣對外戰爭的需要,導致了唐朝分兵無數。

即便全國有著60多萬的士兵,但一場戰爭中十多萬人的軍隊,已經是唐朝的高度作戰準備了。這一局面的根源便是唐朝初期,人口有限,軍隊士兵難以及時補充。

(3)唐朝初期,人口數量有限、更影響軍隊規模

戰爭與亂世是消耗人口的最嚴酷手段,唐朝剛剛建立之初,百姓從使用的亂世中得以安全修養生息。戰爭的影響,導致隋朝末年時成年男性的數量遭到極大的削弱。而接手過隋朝亂攤子的唐朝人口也同樣出現問題。

為應對人口不足出現的問題,唐朝統治者大力鼓勵、支持百姓生育。可是,在短時間內也無法提供當時戰爭需要的大量士兵。當時需要多線作戰的情況之下,唐朝國內超過60萬的軍隊,也沒有辦法滿足一次出兵人數過多的要求。

這時人口的短缺,成為影響唐朝出兵規模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比,外在條件的轉變也成為當仁不讓的第二推手。學習自突厥的作戰方式,讓唐朝走上精英化作戰的路程。

2、 受突厥影響,唐朝騎兵的作戰方式人數受限

中國古代的作戰過程當中,大多依靠的是步兵作戰為主。而唐朝憑藉著自己和突厥的關係,獲得了突厥軍隊的支持。同時在唐朝自己的發展過程當中,也逐漸發展出了以騎兵主要作戰方式的情況。

唐朝時馬匹是一個極為優越的條件。為此,唐朝皇帝經常會利用這些馬匹培育出作戰迅猛的騎兵部隊。而且在唐朝60萬軍隊的構成當中,騎兵的數量是非常可觀的。

在當時通過學習突厥的草原作戰方式、憑藉著騎兵的機動性,唐朝在戰爭過程當中經常出現的是精英士兵作戰的方式。在唐朝戰爭過程當中,十萬人的士兵之中有著數量極其可觀、且很大一部分戰鬥力強悍的騎兵部隊。

通過這一精英作戰的方式,並不需要過多的士兵。這讓唐朝人本來的作戰方式有了極大的改變。

隨著時代的發展,唐朝時從府兵制到募兵制的發展,選擇了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無需再保持著大規模的常備軍隊,依舊能擁有著力量龐大、實力強勁的武力優勢。

3、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有著更強的軍隊實力

(1) 府兵制的影響,唐朝藏兵於民、卻也戰鬥力強勁

唐朝時的府兵制是繼承了前面朝代的,為了對軍事體系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唐朝的軍事體系有了極大的發展。他們將這60多萬甚至更多的士兵分成了不同的規模編制。

這一時候的府兵並不是單一的軍隊作戰士兵,在農忙時候也是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民。通過這樣的方式,將大規模擁有著作戰能力的士兵充分利用起來。

這使得即便是在作戰過程中,朝廷只是派出十數萬軍隊,但是暗地裡能夠和這支軍隊配合的武裝力量確是非常龐大的。不得不說,唐朝選擇的藏兵於民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

在消滅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的過程當中,這樣的軍事體制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隨後的遠徵高麗攻打突厥的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隨著政治的發展,府兵制以經成為影響他統治的重要因素,而經濟的法律又帶來一種新的軍隊制度。在這一情況之下,人數雖少的唐朝軍隊,卻能夠迅速聚攏起強大勢力武裝。

(2) 經濟的發展,唐朝逐漸發展出了募兵制

隨著唐朝經濟的繁榮,這時候出現了早期的募兵制。這預示著士兵開始出現了專業軍事化的階段,戰爭成為某一些人群專門進行的事情,無疑是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為此,通過募兵制招募而來的士兵往往實力強勁。他們是職業的軍人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唐朝時全國有著60萬的軍隊武裝;但是在作戰過程中,只需要派出十數萬的軍隊,便能夠輕易地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

與這些職業化的軍人有著離不開的密切關係,這可以從當時唐朝對突厥用兵的勝利當中,可以輕而易舉的看出募兵制顯現出的巨大威力。

4、 天朝上國之威名,四周蠻夷皆聞風而降、何須大軍遠徵

在中國的軍事思想當中,作戰的最高勝利便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唐朝隨著實力的發展,成為威震四方的龐大帝國。這時憑藉著作戰勇猛的武力威脅,唐朝在多次對外戰爭當中,都取得了以少勝多的勝利。

在軍隊派遣過程當中,唐朝時十數萬人的軍隊便能夠發揮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叛亂小國往往是聞風而降。如此情況,唐朝又怎麼需要派出那麼多的士兵。當然,前提是這十數萬人的軍隊依舊有著強大的武裝保障。

唐朝在多次作戰中積攢下來的威信,讓它在這軍事作戰方面有了聲望的加成。可以說,唐朝時兵力雖然較為雄厚;但是在戰爭作戰的過程當中,向來以精英作戰的方式為主。威名遠播成為唐朝的作戰利器。

結語:

唐朝有著中國史上較為遼闊的疆域,同時,軍隊作戰方面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這為在對外作戰中憑藉著少數的軍隊力量,便能夠取得較大的戰果提供了條件。在最多出兵人數不過十餘萬的情況之下,唐朝依舊就建立了赫赫戰功。

這是這個巔峰王朝的大國氣概,也是歷代統治者積累下來的文治武功。充分體現了隨著戰爭的發展,精英化作戰成為一種時代所推動的趨勢。歷史洪流中奮鬥的故事,唐朝佔據主要地位。

相關焦點

  • 唐朝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與募兵制相比,二者有何區別?
    府兵制是宇文泰和高歡五次大戰後,西魏兵源嚴重不足,單靠原跟著爾朱天光,賀拔嶽入關中的鮮卑部隊已經不夠用了。所以把當兵特權向關中好人豪族開放,這些兵類似於日本的日本武士,或者西歐的騎士,是有田產,有家業的職業軍人。而且府兵制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可以退出的。
  • 中國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為什麼被「募兵制」給替代了呢?
    都知道,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與一個國家的軍隊實力有著很大的關係。而且,如果一個國家想要徵服另一個國家,那麼,它必須擁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然,這個國家靠什麼來取勝呢?一個制度的興起和衰敗,都有著社會演化的背景,而唐朝的「府兵制度」亦是如此。 它曾經是軍隊的骨幹力量,最後,還是落得土崩瓦解了。
  • 古代軍事制度的演變,募兵制的戰鬥力,強過府兵制嗎?
    就幾千年歷史而言,大部分興盛政權初期和中期都是義務兵(徵兵制),後面貧富高度分化、土地財富兼併嚴重,搞不了義務兵了,於是被迫搞募兵制。募兵制初衷是短時間建立職業精兵,挽救崩潰的義務兵,但幾乎全部失控,很短時間便會演變成癌症。
  • 有後臺的府兵制對抗有實力募兵制,誰能贏
    例如唐朝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等,都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制度,但根據士兵的來源,從封建王朝的歷程上看,王朝普遍實行的是兩種軍事制度,即府兵制、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種世兵制,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閒是進行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世代為兵。
  • 唐玄宗為何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形勢所迫,不得不改
    在唐朝初期,沿襲了自南北朝以來的府兵制,這一制度為唐朝開國及拓展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唐玄宗時期,在宰相張說的主持下,府兵制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改變呢?其實這是因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改。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636年,唐太宗改改軍府為折衝府,在全國設折衝府634個,軍隊多達70多萬,其中關中設置261府,軍隊達26萬,形成了居重馭輕,舉關中之兵以臨四方的局面。 在服役年限上,隋朝為18歲到60歲,隋煬帝改為21歲到60歲,到唐朝改為21歲到50歲,並且規定徵戰10年可免;選擇府兵也有具體的規定:「揀點之法,財均者取強,均者取富,財力又均,先取多丁。」體現了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的原則。尤其是關中的內府,需要在高級官僚子弟中選擇。
  • 古代軍制的演變,募兵制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強於府兵制嗎?
    唐朝府兵與西魏時期的府兵完全不一樣,西魏的兵權在柱國大將軍手裡,也就是軍事貴族手裡。唐朝的府兵不是普通的農戶,都是家庭富裕的軍戶,在農閒時要去折衝府報導進行軍事訓練,而折衝都尉只負責管理與訓練府兵,沒有調兵權和戰時指揮權。
  • 唐朝府兵制被廢,募兵制登場,募兵制到底有什麼優勢?
    這是因為唐朝的軍隊制度經過不斷改良,待遇福利是越來越好,可以說一人當兵,全家輕鬆。我們來看看唐朝軍隊是怎麼改革的吧。從府兵制到募兵制府兵制從北朝開始發展,一直到唐朝的時候處於頂峰。朝廷看到這樣的情況,果斷廢除府兵制,制定了募兵制。比起府兵制那種半農半兵的狀態,募兵制更像是把當兵當作一場職業。國家從眾多男丁中精挑細選出比較優秀的人作為募兵,免費幫他們訓練,免費提供食物和衣物,還能免除賦稅和徭役,這樣家中有一人當兵,那麼家裡的負擔就減輕了很多。
  • 唐朝興盛與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調製與府兵制
    均田制自從由馮太后推行,被沿用至唐朝,直到玄宗朝。在均田制的基礎上,租調製得以推行,成為租庸調的前身。二、唐朝前期因制度而興唐朝前期支撐其國力的兩大制度,租庸調製的來由剛才已講過了,現在輪到府兵制出場。府兵制同樣不是唐朝首創,它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立。
  • 短篇雜談:府兵制與募兵制有何區別
    府兵制與募兵制是古代中國兩種不同的兵役制度。兩者的區別,說得簡單點兒:府兵制是義務兵,從軍打仗是你的義務,要麼自己親自上,要麼找人替。而募兵制,則是志願兵,待遇好,通過選拔才可從軍。府兵制屬於兵農合一的模式,平時該農耕農耕,該殺豬殺豬。一到戰時,直接上戰場。這種制度下,所有的裝備自己準備,乾糧自己帶。所以《木蘭辭》裡面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 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助隋唐建立盛世,中期崩壞,最終被廢除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唐朝藩鎮割據現象愈演愈烈。基於上篇文章我們對藩鎮割據的解釋,讀者可能會對「府兵制」與「募兵制」產生疑惑,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解釋一下,先來聊聊府兵制。很多人認為正是「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
  • 宋朝募兵制,「失職者、盜賊」入軍營,官府還供應軍餉裝備
    既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我們分析了府兵制,這篇文章接著給大家來分析募兵制。募兵制根源於唐朝,確立於宋初。宋朝採用國家招募的辦法,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國家集中大量財力、物力 ,供養大批軍人 ,希望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一、節度使出現的根源在於府兵制的瓦解要說這個節度使是怎麼來的,這個還要從唐朝的軍制來說起。在唐朝建立之初,實行的是府兵制,大多數軍隊平日裡解甲歸田務農,而軍隊將領也要和部隊分開,沒有領兵之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局面,那就是軍隊將領和部隊之間彼此並不熟悉,將領難以從根本上掌控軍隊。
  • 通過唐代軍隊的待遇,談談神策軍對中晚唐政局的影響
    皇帝公然袒護神策軍是如此,其原因是因為神策軍實力十分強大以及皇帝的權威需要得到這支軍隊的支持。皇帝給予神策軍很多的特權,不想也不願意輕易得罪這支嫡系部隊。其他軍隊的待遇唐朝中後期,除了禁軍可以享受朝廷的優待,府兵所需要的大部分費用,還是需要府兵自己負擔。隨著府兵制的逐漸衰落,募兵制開始取代府兵制,唐廷開始招募專業的職業兵。募兵制下,唐廷對於不同軍隊的士卒待遇自然也不同,對於中央禁軍的待遇明顯好於其他軍隊,特別是一些地區的邊軍士卒,生活尤其艱辛。
  • 滿清的總督權力很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因為總督可以管軍事,同時也管地方的民政,有點類似於唐朝時期產生的節度使,就是對整個地方擁有很大的掌控權,不但掌握了軍隊,還掌握了財政等重要方面。可以說,總督似乎已經具備了犯上作亂的一切有利因素。因為在其他朝代,中央政府是不可能讓地方上擁有軍隊的人同時還擁有財政大權,因為擁有兵權和財權,就等於初步有了脫離掌控的實力。
  • 唐朝一鎮節度使,能管理多少軍隊,為何能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
    《新唐書》中有言:「所謂方鎮(即我們現在所說的藩鎮)者,節度使之兵也」。換句話說,節度使正是統攝藩鎮軍隊的領導者,日後逐漸演變成掌管一方軍政的土皇帝。在唐朝初期,其實是沒有藩鎮節度使一職的,當時統領軍隊的最高長官是行軍總管以及大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