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與募兵制相比,二者有何區別?

2020-12-22 國慶訴說

府兵制是宇文泰和高歡五次大戰後,西魏兵源嚴重不足,單靠原跟著爾朱天光,賀拔嶽入關中的鮮卑部隊已經不夠用了。所以把當兵特權向關中好人豪族開放,這些兵類似於日本的日本武士,或者西歐的騎士,是有田產,有家業的職業軍人。而且府兵制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可以退出的。到了唐朝,尤其中葉以後,府兵制崩潰很大原因就是,唐朝太大了,士兵不願意換防到遙遠的邊鎮了,都退出府兵。導致府兵兵源不足,所以只能募兵。

府兵制下的士兵平時並不是歸貴族管,回到各自的土地,皇帝才是全天下最大的地主。中晚唐能夠延續也跟募兵制沒關係,而是節度使飽受猜疑,地方有實權的反而是高級將領。這些將領沒有官方認可和外地承認的權力,因此發展得格外緩慢,從中央派出的節度使沒有能終結大唐,從地方升上來的節度使覆沒了大唐,雖然募兵制的確比府兵制優秀。府兵制在唐朝中期最主要的兩個原因一是沒有土地,二是因為帝國版圖太大,府兵制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唐玄宗時期就已經開始的藩鎮制度一開始也沒怎麼樣,等到中晚唐時期,藩鎮的兵才變成私兵的。

府兵其實與門閥並存的,沒有門閥的財富和軍力,也沒有府兵存在的基礎,其實從東漢以後一直存在的千年世家也一樣是門閥大族,所謂財閥與軍閥,府兵制也只是承襲了門閥制中的軍閥聯合體,三國兩晉南北朝沒叫府兵制,其實還是一個意思,門閥收攏百姓創造財富,設立軍隊,國家予以承認,出任官職,戰時應召出徵,戰後重回門閥領地。如此往復千年以下,直到黃巢出現,天街踏盡公卿骨結束。

府兵制有府兵制的優點,募兵制也有募兵制的優點。府兵制的優點是,團體穩定性高,具有極高的延續性,而且軍費消耗少,單兵素質普遍較強。缺點是容易成為將領的私兵,一旦將領叛亂,也會跟著叛亂。募兵制的優點是,軍事素質較高,訓練強度較大,只要能掌握軍費,便很容易被皇帝控制。缺點是忠誠性不高,一旦士兵拿不到軍費,就沒有積極性,極有可能背叛朝廷,而且由於訓練強度不一,所以軍事素質也不一樣。總體來說,府兵制有利於軍事將領,募兵制有利於皇帝。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由國慶訴說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相關焦點

  • 古代軍事制度的演變,募兵制的戰鬥力,強過府兵制嗎?
    就幾千年歷史而言,大部分興盛政權初期和中期都是義務兵(徵兵制),後面貧富高度分化、土地財富兼併嚴重,搞不了義務兵了,於是被迫搞募兵制。募兵制初衷是短時間建立職業精兵,挽救崩潰的義務兵,但幾乎全部失控,很短時間便會演變成癌症。
  • 中國軍事制度的演變,「府兵制」為什麼被「募兵制」給替代了呢?
    一個制度的興起和衰敗,都有著社會演化的背景,而唐朝的「府兵制度」亦是如此。 它曾經是軍隊的骨幹力量,最後,還是落得土崩瓦解了。 府兵制度,又為「軍戶制度」。最初開始於「漢胡分治」的北朝時期,為了預防漢人的反抗,漢人基本不許為兵,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就逐漸成為了「軍戶」。
  • 有後臺的府兵制對抗有實力募兵制,誰能贏
    例如唐朝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制度,清朝的八旗制度等,都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制度,但根據士兵的來源,從封建王朝的歷程上看,王朝普遍實行的是兩種軍事制度,即府兵制、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種世兵制,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為耕種的農民,農閒是進行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世代為兵。
  • 唐玄宗為何廢除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形勢所迫,不得不改
    在唐朝初期,沿襲了自南北朝以來的府兵制,這一制度為唐朝開國及拓展邊疆作出了巨大貢獻,但在唐玄宗時期,在宰相張說的主持下,府兵制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改變呢?其實這是因為形勢所迫,不得不改。
  • 古代軍制的演變,募兵制下軍隊的戰鬥力,真的強於府兵制嗎?
    而唐太宗把全國設為十道,設行軍大總管一職,有戰事皇帝會臨時指定一位行軍大總管,由大總管拿著皇帝的聖旨去哪一道管轄下的折衝府調兵。而行軍大總管只有軍事指揮權,並沒有人事任免權和對地方的行政權,這樣就大大減少了軍閥的形成。唐朝是不允許養私兵的,張亮僅僅是養了五百私兵,就被告蓄養私兵而被處死。而募兵制下的將領個個都是土皇帝,在有制約的情況下他們還能收斂些。
  • 短篇雜談:府兵制與募兵制有何區別
    府兵制與募兵制是古代中國兩種不同的兵役制度。兩者的區別,說得簡單點兒:府兵制是義務兵,從軍打仗是你的義務,要麼自己親自上,要麼找人替。而募兵制,則是志願兵,待遇好,通過選拔才可從軍。府兵制屬於兵農合一的模式,平時該農耕農耕,該殺豬殺豬。一到戰時,直接上戰場。這種制度下,所有的裝備自己準備,乾糧自己帶。所以《木蘭辭》裡面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藏兵於民的方式讓唐朝有著更強的軍隊實力
    唐朝不愧為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是歷經了隋末戰爭,使得當時的人口急劇下降。唐朝人口經歷發展以後,有了一定的回升。而在唐朝逐漸擴大的疆域之中,並沒有使得原本戰爭規模有多大的發展。對歷史研究發現,唐朝初年全國軍隊有超過60萬兵力。在唐朝初年的多次戰爭當中,最多的出兵人數也不過10餘萬人,這是為何?
  • 唐朝興盛與中衰的制度根源:租庸調製與府兵制
    拙文獻上,姑妄發之,諸君姑妄看之今人談論唐朝的興衰,經常從君王勤政與否,官吏清廉與否考慮。這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國家與朝廷是人構成的,尤其是古代的人治形式下,個人的錯誤極易影響大局。但唐前期的制度,直接對國力影響較大的租庸調製與府兵制,卻常被忽略了。
  • 曾經統一天下的府兵制,為何在盛唐反而被社會拋棄了
    府兵制,是長期盛行於中國中古時代的軍事制度,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制最早出現於西魏,後來經過北周、隋唐的改造和推廣,到唐太宗時期達到了鼎盛,直到唐玄宗後期才被廢除,歷時約二百年。府兵制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經為隋唐大一統提供了有力的軍事支撐。
  • 宋朝募兵制,「失職者、盜賊」入軍營,官府還供應軍餉裝備
    既唐朝安史之亂之後,我們分析了府兵制,這篇文章接著給大家來分析募兵制。募兵制根源於唐朝,確立於宋初。宋朝採用國家招募的辦法,招募丁男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士兵以當兵為職業,國家集中大量財力、物力 ,供養大批軍人 ,希望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
  • 藩鎮體制——唐代中期戰爭的制度根源
    所謂「體制」一般是「機構設置、領導隸屬關係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本文的「藩鎮體制」可看作由節度使、募兵等相關制度構成的,與唐代原州縣行政體制相當的制度體系。唐代的節度使制度和募兵制形成於玄宗統治時期,二者的結合,即控制地方財權、政權的節度使擁有募兵之權,標誌著藩鎮體制形成。
  • 唐朝府兵制被廢,募兵制登場,募兵制到底有什麼優勢?
    可以說一聽到徵兵,大家是聞風喪膽,憂心忡忡,畢竟都有一家老小要養活,都不想白白送死。但是在盛世唐朝,那大家可能就不會那麼擔憂了,可能還會爭先恐後去報名。這是因為唐朝的軍隊制度經過不斷改良,待遇福利是越來越好,可以說一人當兵,全家輕鬆。我們來看看唐朝軍隊是怎麼改革的吧。
  • 為你揭秘:節度使是怎麼一步步把唐朝架空的?
    唐朝是我國封建王朝中讓人無比眷戀的一個朝代,但是輝煌的大唐盛世最終卻在節度使藩鎮割據的內耗下最終一步步滑向了深淵。節度使是唐代官吏制度的一項產物,這一官職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意義,而其最終一步步將唐朝架空也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節度天下的節度使們,是如何一步步架空唐朝的!
  • 府兵制就是「兵農合一」,助隋唐建立盛世,中期崩壞,最終被廢除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此後唐朝藩鎮割據現象愈演愈烈。基於上篇文章我們對藩鎮割據的解釋,讀者可能會對「府兵制」與「募兵制」產生疑惑,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解釋一下,先來聊聊府兵制。很多人認為正是「安史之亂」造成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
  • 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制度
    據我一個讀過書的同僚說,唐朝前期是以府兵制為基礎,皇帝們又時刻擔心著邊境的安全。於是就出現了像「守捉」這樣的邊防軍事機構。我們守捉郎作為守捉駐地的專業戍邊人員,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負責邊防的檢查工作,邊境的各種治安問題,可以說守捉郎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業了。
  • 唐朝時期節度使、都督、大總管,哪個官職大?
    唐朝時期的軍事活動比較多,因此軍事方面的官職也比較多,比較著名的有大總管、都督和節度使等。很不多分不清這三者之間的區別,究竟哪一個官職更大一些。實際上,這三者放在一起比較是不太合適的,首先來說,行軍大總管這個官職,端看「行軍」二字就知道,它是戰時的一種官職,也就是說是暫時性的一種官職。
  • 各個朝代的士兵都是怎麼來的,追溯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
    世界上只要還有人就會有戰爭,有戰爭就得有士兵,那麼我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士兵都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 奴隸社會 夏、商、西周
  • 夢回大唐:我,一名普通守捉郎眼中的唐朝守捉郎及其相關制度
    據我一個讀過書的同僚說,唐朝前期是以府兵制為基礎,皇帝們又時刻擔心著邊境的安全。於是就出現了像「守捉」這樣的邊防軍事機構。我們守捉郎作為守捉駐地的專業戍邊人員,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還要負責邊防的檢查工作,邊境的各種治安問題,可以說守捉郎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業了。
  • 淺析先秦時期兵役建制演變
    軍隊戰陣兵農合一夏朝時期,人口不興,實行兵農合一制度!然而那時人口稀少,各方面制度都不完善,因此也沒有出現兵役(後世的稱謂)的說法。農民就是兵勇,兵勇就是農民,二者合二為一不分彼此。再加之當時的戰爭局限於社會發展力,除了貴族擁有青銅製武器以外,其餘兵勇是沒有武器的。軍隊沒有武器怎麼打仗呢?不可能讓他們赤手空拳的上去互毆吧!於是就出現了國家教導人民,用家裡的農器充當某種兵器的做法。如此便最早出現了所謂的寓兵於農,即是兵農合一的說法!
  • 滿清的總督權力很大,為什麼不像唐朝節度使那樣犯上作亂?
    大家都看過那些影視劇,並且對清朝的官場制度也有一定的了解,就會覺得地方上的總督的權力非常的大。因為總督可以管軍事,同時也管地方的民政,有點類似於唐朝時期產生的節度使,就是對整個地方擁有很大的掌控權,不但掌握了軍隊,還掌握了財政等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