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二次元最興盛的國家,2007年8月31日CRYPTON以Yamaha的VOCALOID系列語音合成程序為基礎開發的音源庫(可以合成人聲)和採樣於日本聲優藤田咲音源的數據合成了歷史上第一位虛擬偶像——初音未來,並憑藉甩蔥歌走紅,2010年歌曲已經夠出專輯依靠全息投影技術舉辦了線下演唱會,至今依舊很火。而中國作為日本的鄰國在2012年也誕生了第一個虛擬歌手——洛天依(東方梔子涉嫌抄襲「回爐重造」),2013年就參加過演唱會,至今也很火。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2017年末,國內市場已經擁有26名虛擬偶像及組合(頭部),僅2017年內就有14名虛擬偶像及組合出道。隨後2018年,虛擬偶像及組合數量突破30位。
2018年樂元素推出《戰鬥吧歌姬!》實時互動式虛擬偶像養成企劃,更顯示了行業的火爆。2019年是虛擬歌手的洗牌年,市場趨向飽和無法承受每年數十個新虛擬歌手的誕生,行業將從百家爭鳴轉變為頭部公司對壘。接下來我將分析一下為何虛擬偶像能如此成功以及行業如何盈利。
虛擬偶像的性格、年齡等設定是在創立時就已經確定了不會有大的改動,而且不會出現明星與經紀人和經紀公司間的商務糾紛,因為虛擬偶像都是自己公司的,她們沒有意識不存在為了發展而跳槽被原公司告這種情況。今年純甄牛奶請肖戰代言結果弄出了個與同人圈大戰的負面新聞,換了個代言人羅志祥又被爆出軌人設崩塌,虛擬偶像完全不用擔心這些負面新聞,因為她們不需要對象也不會「佔用公共資源」,絕對正能量的化身。
Vsinger全員
虛擬偶像成了代言市場的香餑餑除了她們「安全可控」外,背後的市場也是相當大,據統計2019年中國有1億ACGN文化的核心用戶,有3.9億泛ACGN文化用戶,規模達到4.9億人。他們或多或少對虛擬偶像都有所關注成為她們的粉絲之一。據《2019虛擬偶像觀察報告》指出,到2020年「Z世代」(Z世代是歐美的流行用語,意指在1995-2009年間出生的人)預計將佔據所有消費者的40%,而他們都會支持喜歡的虛擬偶像。
虛擬偶像例如:初音未來和洛天依簡單講是一個軟體,輸入歌詞和音調,她就會按照你的輸入唱出歌。用戶可以買正版軟體一般每個偶像680-780 元人民幣之間。有軟體後粉絲們就可以用它來為虛擬偶像製作歌曲了,當然不懂編曲作詞編出來的可能沒什麼人看,發歌的版權是自己的,可以申請出版號公開發行。但如果想做一個MV用虛擬偶像的形象則需要得到虛擬偶像團隊的授權,因此大多數人都會賣給團隊,當然團隊也不是什麼都要,只有足夠出色的作品才能賺錢,出色的歌曲會被虛擬偶像在演唱會唱,可謂是粉絲的至高榮譽。
洛天依運營方上海禾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曹璞曾說過洛天依99%的原創歌曲都是由粉絲製作,足以感受到虛擬偶像粉絲的熱情,演唱會也是人山人海、座無虛席。歌曲門檻其實還不算低,但粉絲們的熱情不局限於歌曲,他們還會畫同人圖、寫同人小說、出cosplay、甚至做一部動畫等等。很多領域都能在虛擬偶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人UGC(用戶原創內容)和ACGN文化的結合讓虛擬偶像迅速成長,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理想的虛擬偶像,都有自己的參與感傾注了自己的才華,是大家夢想的結晶,一場狂歡的派對讓虛擬偶像逐漸崛起,我覺得對於粉絲來說能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當虛擬偶像火到一定程度可不單單在視頻裡出現,他們還會舉辦線下演唱會,一首單曲的成本在100萬人民幣左右,十幾首歌成本將破千萬元,再加上場地費和3D技術,一場線下演唱會的成本超過2000萬元,這和真人演唱會的成本相差巨大,高門檻讓很多虛擬偶像望而卻步,不過單曲可以在平時就做好,而3D動作只要做過一遍下次開演唱會就不用重學,成本可以說是逐年下降。
2019年BML VR場
2007年初音就出道了,但直到2010年才接到代言完成商業化。洛天依也是同樣如此,不過發展至今,她們的商業化趨向完整,她們會接廣告代言(無論是日常用品還是遊戲),出席活動、演出合作也要出場費,也衍生出T恤、手辦等諸多周邊產品,甚至2020年還參加直播帶貨,打造了一個IP和真人偶像並沒有什麼區別。
虛擬偶像可以說是1.0時代,代表人物有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她們沒有個體意識是大家共同創作的形象。而在2016年末,隨著絆愛的誕生,VTuber(虛擬主播)開始出現,她們和初音未來和洛天依同樣有初始的人設,不同的是後者會根據作品風格變化,前者不會,她們其實是真人扮演,主要是出視頻唱歌為主,有時會開直播,是以虛擬主播人設來直播而非幕後扮演者的人設。
2018.1-2020.1VTuber數量
2018年油管的虛擬主播就已突破6000人,2019年5月B站董事長陳睿就說來自全世界的虛擬主播有6000人在B站直播過,虛擬主播主要工作形式就是發視頻和直播,無法像初代虛擬偶像那樣很多人為她們製作歌曲,二代虛擬主播是有人格的。她們的商業化和初代是一樣的,比如泠鳶本來是B站UP主,早在2012年還在上學時就有投稿翻唱,2019年開始用虛擬形象直播;hanser在2011年就有投稿,後面在鬥魚開啟直播,2018年開始用虛擬形象直播。
還有很多這樣的虛擬主播 ,不過為了讓粉絲更多地欣賞虛擬主播,她們幾乎不會以三次元形象出現,即便出現也不會露臉,有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不過雖然有距離但她們的平常的動態和直播時的表現則會比初代虛擬偶像好得多,也更親近粉絲。未來如果幕後本體不做了,也許這一角色會像初代虛擬偶像開放給大家創作,永遠流傳。
初代虛擬偶像為軟體全民創作型,沒有固定人格所有粉絲都能直接參與設計,是年輕人的夢想結晶和狂歡派對,商業化和現實真人明星沒有區別。而二代虛擬主播則有人格,可以理解為動漫角色在直播,但沒人知道她的聲優是誰,以虛擬形象開展商業活動。
(以上內容為個人觀點,文中圖片來自動漫作品截圖以及網絡,侵權即刪,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違者必究)
文/酒哥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