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川:獻給土地的樂章

2021-03-04 凹凸鏡DOC

在這個位於中國大西北偏遠角落的小農村,導演劉嵩傾聽與觀看著那裡樸實的生活,看見生活細節中所展現溫韌的生命力。晨昏與季節的光影變化、影像如詩般的流動、從風沙中凋刻細緻情感、從平凡中實踐生活美學。

這是一曲獻給土地的樂章。孩子們穿著母親親手做的布鞋從土坡上滑下,盡情地奔跑玩耍,牛羊吃著嫩草步履悠閒,一把三弦琴的琴聲貫穿始終,演奏著西北破土而出的生命力。

耗時五年拍攝,靠著黃羊川當地的盲人走唱樂師陳開友的音樂貫穿全片,串聯出十九幕相互獨立的農村生活片段。農民離家打工、婦女納鞋底縫布鞋、男人放牧、休閒、農家磨麵烘烤糕餅、小學校升旗與考試……直到打工的男人秋收回家,農忙,再次踏上離家路結束。

影片採取了純觀察的記錄方式,沒有解說或字幕,將一切交予畫面和音樂。本片獲臺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作者:艾小柯

 

鄉下人的日子是腳踏出來的。

要不然,臺灣導演劉嵩就不會給那些腳步,那些花布鞋,那些納鞋底的手們那麼多鏡頭了。大屏幕上,黃羊川的老媽媽盤腿坐在炕上用大粗針一針針納、穿、挑,身子前一隻毛絨絨的小黃花貓在唏哩呼嚕地洗臉。小貓洗累了,趴在大炕上睡了;老媽媽還在納,她剪花樣、縫布鞋,陽光照上她的寬土炕,暖洋洋的。

導演劉嵩是在2004年為已故臺灣英業達總裁溫世仁拍攝紀錄片的時發現了甘肅古浪縣黃羊川的,他被這個地方的淳樸美麗所震撼,第二年就決定開始拍攝計劃。06年,他用了一年時間勘景,之後一年的時間拍攝,一年做後期。

紀錄片《黃羊川》很有點《茶馬古道》的意味,但我覺得它比後者結構更為工整,內容更加引人,因為它充滿了趣味性,這對純觀察類紀錄片來說還是比較少見的。黃羊川地處半乾旱的山區,溝壑縱橫,景觀壯美,但資源卻非常貧瘠,當地農民的生活十分貧窮,一個縣年稅收2000萬元,卻要花大概2億元才能滿足各項支出。

劉嵩的鏡頭從農戶男人踏上離鄉打工路開始,展示了女人們納鞋底、小孩子上學、農家磨麵、蒸糕餅、烤土豆、男人們下象棋、趕羊趕牛遊牧、給白犛牛剃毛(薅毛),小販走鄉竄縣買賣針頭線腦、離家打工的男人秋收回鄉,農忙,再次離家的循環。其中有好多特別有意思的片段,比如男人們街頭圍攏下棋,旁邊指手畫腳的傢伙比下棋的傢伙還興奮;後來鏡頭移到小縣城裡新興的「e時代網吧」,還是一群男人坐在電腦前,有兩個身後一群人圍觀,鏡頭轉過去,哈哈,果然是在玩網絡象棋。旁邊一個急性子的觀棋者的還用手指頭捏住下棋人摸著滑鼠的手,時不時越俎代庖,強迫人家按下滑鼠,笑死人了!

這樣有趣鮮活的生活片段還有很多。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推著自行車跑鄉鎮的賣貨郎,還兼收頭髮。一位老大爺想買個打火機,貨郎要兩塊,那邊還一塊,來來往往,也不知道最後多少錢成交的。貨郎騎著自行車馱著他的大批零碎接著向前走,這邊佔了便宜得意洋洋的老頭兒衝著鏡頭擠眼,笑,觀眾也跟著笑。

《黃羊川》採取了百分百的觀察視角,不提問,不解釋,甚至沒有字幕,觀眾只能根據畫面內容猜測對話的意思,所有進入鏡頭人物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都非常生動。但這個純觀察的視角有時候也會產生一些畫面解答不了的問題。比如說農民給當地特產的白犛牛剃毛一節,有些部位他們用剪子剪毛,有些部位,比如牛的側面和肚子,則直接用手向下薅。牛被人按住頭跟脖子躺在地上,痛得直哆嗦,我作為觀眾也看得渾身直抖。在舊金山第53界國際電影節上,放映結束後的問答時段,劉嵩導演雖然解釋了農民與牲畜們唇齒相依的緊密關係,但這還是讓人忍不住想知道是否存在對人對牛都更好更方便的除毛方法。

影片的另外一個驚豔之處是配樂。在2007年拍攝的後期,劉嵩及攝製組特別幸運地遇到了當地的盲人走唱樂師陳開友,結果他的三弦唱曲就成了片中十幾個獨立生活片段的「引子」,一段三弦引領一個新的生活樂章,整部電影變得充滿了韻律美感,山光雲影緩急有序,詩情畫意神採翩遷。

除此之外,影片的整體錄音效果之佳完全可與壯闊瑰麗的畫面效果相媲美,哪怕是現場錄音,也都乾淨純然,完全沒有背景白噪音,不遜studio效果。我能理解為什麼這樣一部紀錄片要花一年的時間精心後期製作,因為聲音,尤其是背景音樂,對《黃羊川》尤其重要。儘管這是一部純粹觀察式的紀錄片,連個字幕都沒有,裡面偶爾出現的對話也好,樂師陳開友的唱詞也好,非當地人很難聽得懂;但我感覺導演劉嵩把他自己要表達的觀感情緒全通過背景音樂給說出來了,尤其在秋收農忙的片段表現地特別明顯。

在展示農作物大面積成熟的畫面時,他使用了舒緩恢弘的交響樂,在展示農民迎風揚麥麩一場,他則轉換到了急促的快節奏弦樂,畫面也同時快進快切,簡直就是在上演一組高唱勞動讚歌的剪切之舞!這一幕甚至小有「電影眼」理論創始人吉加·維爾託夫(Dziga Vertov)的風採,不僅畫面內容所展示的喜悅之情呼之欲,作為剪輯師出身的導演本人的激情迸發也被表現得酣暢淋漓。

總體說來,《黃羊川》的主基調是展現黃羊川農民的傳統生活方式,描繪人與環境的緊密關係,讚美勞動與勞動者;它對農村存在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困、失業、傳統生活方式的消失等,雖略有涉及,但比重很輕。儘管如此,我還是非常喜歡這部片子,它讓勞動變得那麼美,讓黃土變得那麼親近,它讓農民展示了他們最可愛的一面,它是一部獻給土地的真情樂章。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加微信☞aotujing-doc 進紀錄片分享群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長按或掃碼關注

凹凸百態   光影日誌

相關焦點

  • 黃羊川紀錄片(完整版)
    黃羊川
  • 獻給夏末初秋的十二樂章
    其中第二樂章《寒秋孤影》,歌詞應是選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寒秋孤影》在貝格《中國之笛》中題為《秋天裡的孤獨者》,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題為《孤獨者的秋夜》,在戈謝《玉書》中題為《秋天的晚上》。《第一支舞:秋之大地》來自第三樂章。#8 理查史特勞斯 September最後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是理查史特勞斯在1946年到48年之最晚年作品。完成時作曲者84歲。這時候,他親眼目睹自己所熟悉的社會與文化遺產慘遭破壞,忍不住把自己的心情表現出來。
  • 電影《走出非洲》裡的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
    作曲家約翰.巴裡擔當電影配樂,他以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旋律為動機,創作了走出非洲的主題音樂。丹尼斯送給卡琳一架留聲機,我們就不斷地聽到莫扎特的幾首器樂作品片段。其中使用次數最多、積極參與了故事敘事的,是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中的第二樂章。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第一樂章
    同時,貝多芬的《A大調第七交響曲》是一部被電影玩兒壞的古典音樂,電影《X戰警:天啟》《來自地球的人》《國王的演講》《神秘代碼》《反轉地心引力》《愛的曝光》《我與拿破崙》以及美劇《不死法醫》中都出現過這首交響曲的旋律,尤其是第二樂章,因電影的傳播力而廣為人知。貝多芬對《第七交響曲》的構思起於1809年。
  • 古典音樂 |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今天,我們介紹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語: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德意志作曲家、鋼琴演奏家。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樂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
  • 古典音樂 | 皇帝四重奏 第二樂章
    Poco adagio, cantabile中文曲名:C大調四重奏(皇帝) 第二樂章作曲: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今天,酷玩給大家介紹的古典音樂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第二樂章。
  • 貝多芬名曲《獻給愛麗絲》中的愛麗絲是誰?
    中國人熟悉的兩首鋼琴名曲《獻給愛麗絲》和《月光奏鳴曲》,就是貝多芬寫給戀人的。  常聽《獻給愛麗絲》可提高數學成績  貝多芬的a小調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WoO 59)是法國「鋼琴王子」理察·克萊德曼在中國彈紅的,這首曲子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百聽不厭。
  • 微信節目單丨小提琴女神諏訪內晶子為你奏響浪漫樂章
    鋼琴在第一樂章的任務,主要是烘託出溫暖的氣氛。第二樂章,慢板,降E大調,2/4拍,三段體。這是外柔內剛的一個樂章,儘管是民謠風的慢樂章,但是鋼琴卻以沉重的彈奏、小提琴以悲愁的情緒鋪陳著。儘管是ABABA三段體的簡單形式,加上柔順緩慢的外貌,但是音樂的內涵卻是極為頑強的,期間甚至轉調到陰暗憂鬱的b小調,還出現舒曼式的送葬氣氛,幾乎讓人透不過氣來。
  • 神仙擋不住人想人:路遙把最重要的東西獻給了那片土地,死而無憾
    讀過《平凡的世界》這本書的人應該都知道,書本的扉頁上有兩行不大的字:「謹以此書獻給我生活過的土地和歲月」。現在看來路遙已經把他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獻給了生養他並且被他熱愛著的土地上了,所以死而無憾了。
  • 下周三,來聽貝多芬的生命樂章
    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將自己的全部生命獻給了藝術。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紀念他,演繹著他的音樂。12月16日晚,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紀念日專場音樂會——一場2020年湖南樂迷不可錯過的現場音樂會,將在長沙音樂廳奏響。
  • 《原神》流浪樂章怎麼維持 流浪樂章效果維持詳解
    原神流浪樂章怎麼維持?流浪樂章效果能維持很久,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是什麼情況,下面小編就帶來原神流浪樂章效果維持詳解,一起來看看吧。原神流浪樂章效果維持詳解流浪樂章是人物出場的十秒觸發武器特效,但是如果這個人釋放召喚物或者延遲觸發的技能,然後他立刻離場,那麼場上這個效果能維持武器特效。
  • 【特別推薦】用激情的旋律讚美生活,雅尼《獻給四季》!
    他的音樂透過古典的交響詩歌,融入現代樂器以及電子合成樂的美妙聲效,交織出如夢如幻、震攝人心的華麗樂章,為世界各地的樂迷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撫慰。 《獻給四季》(For All Seasons)是雅尼(Yanni)樂隊中的豎琴手Victor的一段豎琴Solo。
  • 獻給任何美好的人 | 施納貝爾:我的貝多芬,我的1-1-1
    獻給任何美好的人他將手稿寄給了出版商,然後附上了一句:你可以將它提獻給任何美好的人(出版商隨後將OP.111提獻給了貝多芬的贊助人魯道夫大公)。不久後,一個在藝術中強調普世精神的時代便黯然落幕,代表個人意志崛起的浪漫主義時代拉開了序幕。
  • 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與貝多芬的樂章
    這部《d小調第十七鋼琴奏鳴曲「暴風雨」》 分三個樂章。總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個樂章都按奏鳴曲式原則寫成。第一樂章前面有引奏,這裡有徐緩、莊重、帶著召喚性的音調與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訴說一樣的音調對比,戲劇性的氣氛隨之而生。這段音樂經過模進、過渡,直接進入第一主題,快板。
  • 張繼:琅琅書聲是鄉村最美樂章
    張繼現常年居住在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卜樂山莊,深居簡出,他讀書、寫作,親近泥土,被稱為「離土地最近的作家」。  《遍地書香》講述了第一書記劉世成到椿樹溝村用文化扶貧、扶志、扶智,帶領椿樹溝村村民走出了一條以沂蒙老區為背景的文化扶貧、文化致富的新型發展道路的故事。全劇彰顯了「翰墨書香」在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強大生命力和推動力。
  • 值得終生聆聽的貝多芬精選樂章
    在今年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之際,我們精選以下十個樂章。這不是一個排名列表,所有的樂章都是貝多芬大型多樂章作品的一個部分,儘管通過這些單獨列出的樂章,可以有助于欣賞者更好地快速進入音樂中的意境、了解貝多芬作品的概貌,但我們依然建議廣大的音樂愛好者聆聽完整的多樂章整部作品。
  • 人民至上,一曲動聽的「民生樂章」
    在這個繼往開來的時刻,回望剛剛過去的2020年,「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這座城市澎湃激蕩,一曲動聽的「民生樂章」在這一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浩蕩迴響。一系列力促民生改善之舉密集出爐、一個個暖意濃濃的民生利好層出不窮……廣大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隨之持續提升。  這一年,濟南再次勇奪全國文明城市測評「狀元」,實現了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三連冠」,文明躍升之路始終步履鏗鏘。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月光奏鳴曲」又名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為德國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於1801年。
  • 奏響生命的樂章
    《生命的樂章——後基因組時代的生物學》,[英]D.諾布爾著,張立藩、盧虹冰 譯,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定價:28.00元《生命的樂章——後基因組時代的生物學》是一本關於系統生物學的書同樣在這本書的啟發下,一位叫D.諾布爾的科學家寫了一部科普著作——《生命的樂章——後基因組時代的生物學》,在書中,這位生理學家表達了他對當代生命科學所面臨挑戰的一些思考。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 2010年,是人類基因組測序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