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衝動-天才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爾作品

2021-03-01 廣東美術教育

 卡米耶·克洛岱爾是法國雕塑大師奧古斯特·羅丹的學生,也是他的情人和藝術的競爭者。她倔強、任性而又才華橫溢。她拜羅丹為師,又以她的美麗和愛情激發了羅丹的靈感。兩人形影不離,互相切磋技藝,很快墮入愛河。卡米耶創作出自己出色的作品,令羅丹也暗生幾分妒意。落拓不羈、激情如火的卡米耶容忍不了羅丹在熱戀自己的同時仍然要回到妻子身旁,兩人關係不斷惡化,最終分手。卡米耶發奮雕塑,但貧窮孤寂的生活加上世人對其作品的冷漠使她瀕臨絕望。她打碎了自己心愛的作品,最後被送進了瘋人院,在那兒度過了30餘年的光陰。

 

 

卡米爾·克洛岱爾(Camille Claudel)(1864~1943)。被詛咒的法國天才女雕塑家,多少年來一直作為羅丹的情人和靈感的源泉出名。

 

 

 

 她是詩人、外交家保羅·克洛岱爾的姐姐,關於她的生平資料很少,大多是他弟弟的日記和回憶錄提供的。卡米耶5-12歲在基督教義修女會接受教育,全家遷居塞納河畔的諾讓後,孩子們由家庭教師輔導,繼續學業,此外,克洛岱爾再沒有受到什么正規教育,但是,她曾在父親琳琅滿目的書庫中博覽群書,少女時代,她已經是一位天資聰穎的雕刻家,其才能受到其他藝術家的承認,1881年,父親再次轉調,帶領全家來到巴黎,克洛岱爾進入巴黎克羅拉西美術專科學校(現稱大茅屋美專),遇到終身的朋友科普斯科姆(後稱埃爾博恩),現存她的初期作品即屬於這一時期。

 

 

克洛岱爾大概是1883年初次遇到羅丹,不久成為羅丹的學生、合作者、模特和情人。據認為,她在繼續創作自己的作品時,還為羅丹的作品提供了整個雕像和雕像的各部分,特別是《地獄之門》。她一直住在家裡,直到1888年才搬到一個獨立的新家,距新堡遊樂園的羅丹工作室很近,1892年與羅丹的關係開始破裂,1893年獨立生活和創作,不過一直到1898年仍然同羅丹有交往。

 

此後,她不停的工作,但生活貧困,日益離群索居。她繼續在公認的沙龍(秋季沙龍、獨立沙龍)以及賓和布洛的藝術品商店展出,但正如往常一樣,不久她就會在工作室裡徹底摧毀每一件作品。由於羅丹對她不公正,她感到心緒不寧,並開始感到羅丹和他那個「幫」在迫害她,她幾乎完全與人類社會隔絕,唯一的親人保羅又遠在天涯,最後病魔壓倒了她,1913年10月她被強制關入維勒-埃夫拉爾的一所精神病院,1914年9月轉送到蒙的威爾蓋精神病院,直到去世。

 

 

 

 

 羅丹雖然師從巴耶,並在遊歷義大利時深受米開朗基羅的影響,卻善於用豐富多樣的繪畫性手法塑造出神態生動富有力量的藝術形象。可以說,羅丹在歐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詩人但丁在歐洲詩歷上的地位。可是,男性和女性,即便是同在一個文藝昌盛的時代,得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命運。

 

「傳奇式人物的行為都是不可想像的,放蕩不羈和獨斷專橫。」雨果這樣說過。那麼卡米爾小時候瘋瘋癲癲玩泥巴的情景,是否就註定了她一生無法避免的悲劇。

 

 

在卡米爾與羅丹相識後不久, 卡米爾向羅丹要了一塊大理石,她想為弟弟保羅刻一尊半身像。羅丹給她了。為了表示對他的謝意,卡米爾雕刻了一隻青筋微露的腳送給了羅丹,而就是這個作品使羅丹當即決定,請卡米爾來做他的助手,參加美術館紀念門廳的大型雕塑工作。

 

一天,卡米爾正在腳手架上工作,她無意中看見羅丹用一種曖昧的動作在擺弄著他眼前的體態豐腴的裸體女模特兒,卡米爾驚呆了,含著眼淚的她決定再也不要去羅丹那裡。

 

第二天一早,羅丹發現卡米爾沒有來。他的助理搖搖頭,建議另外僱一個。「不!」羅丹不假思索地拒絕了,他決定親自去找卡米爾。桌上放著的那隻雕刻的腳告訴他,她是個無可替代的助手,一個驚人的雕塑天才。

 

羅丹的登門拜訪,使卡米爾心中的怨恨和委屈煙消雲散。她和羅丹熱戀了,並住進了巴黎近郊羅丹新買下的佩安園。在這個更像工場的臨時家裡,她沒日沒夜地雕塑著,疏遠了家人和朋友,幾乎與外界隔絕。靈感、熱情、技巧和肉體,她把一切都獻給了羅丹。

 

 

 

 

  

卡米爾發現自己懷孕了, 她孤獨彷徨地呆在佩安園,整日的勞作使她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和一雙像樣的鞋子。而羅丹除了周旋於美術界的朋友之間外,還要常常呆在未婚妻洛茜那裡。在洛茜找上門來大吵打鬧一次後,卡米爾流產了,隨即突然不知去向。在她的工作室裡,羅丹激動地發現了一尊雕得近乎完美的自己的像。

 

當卡米爾重新出現時,她要求羅丹在她和洛茜之間作出選擇,而羅丹說他不能像打發僕人一樣趕走洛茜。卡米爾突然意識到她日日夜夜為他工作,對自己考慮得太少了,她永遠不會有別的女人所有的一切,而只有石頭和雕塑,也只有雕塑才能把她和洛茜區別開來。

 

羅丹是聰明的,自私的,「love『s wing moults when caged and caputured,only free,he soars enraptured.」現實的繁華逼近後,男人似乎總是顯示出灑脫的一面。而羅丹的現實又是那樣輝煌,那麼這是否註定了他將以卡米爾的愛情為消耗來蒸騰自我?羅丹說,如果卡米兒告訴他懷孕的事,就一定會娶她。但又不可否認當羅丹指出卡米兒的作品只是表現痛苦的時候,他又是藝術性和純粹犀利的。

 

 

 

在音樂家德彪西等人的幫助下,卡米爾的作品展出了。她想拖著跛足重新飛翔。人們對她因為痛苦而表現出扭曲變形的作品毀譽參半,而讚譽卻全都屬於羅丹,因為她是他的學生,是他指點她找到了金子。生活整個成了一個十字架,她被釘在上面,永遠也無法走出羅丹的陰影。卡米爾比以前更加孤獨地躲進自己的世界,孤寂,恐懼,使她即將成為雕塑。可即使是一座雕塑也不會這樣被拋棄。

 

羅丹來了,可他被拒之門外,門裡的卡米爾變得異常脆弱而易受傷害。巴爾扎克全身像的成功,使羅丹再次登門,因為卡米爾曾經給了他靈感。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久別後的會面卻成了一次使彼此都受到傷害的謾罵。心理失去平衡的卡米爾陷入了瘋狂,她懷疑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由於羅丹在搞鬼。當房東提出要收回房子時,卡米爾悲憤地衝到羅丹家前,用石塊砸他的門窗,吼叫道:「羅丹,從你的狗窩裡給我滾出來,我究竟愛你什麼呀!」悽厲的哭聲在黑夜中迴蕩。

 

 

 

1913年秋天,在卡米爾父親的葬禮後不久,卡米爾經巴黎精神病院醫生籤名,證明她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在被送上醫院囚車的那一刻,卡米爾扒著車窗,緊握鐵欄杆,眼裡充滿悽涼和恐懼。這一關就是三十年。羅丹曾經對她說:「你成了我最強的敵人。」而卡米爾說「我希望我從來也不曾認識你…」一個如此美麗、如此執著的女子為一次致命的愛情、為自己被淹沒的天才所折磨。卡米兒曾是羅丹的靈感源泉,但做為女性卻總擺脫不了愛情的陰影,更走不出世俗的偏見,為了證實自己,她用了悽絕的後半生,執著於同羅丹對抗。在我看來,情愛和名份或許倒不是她的所求,她所憎惡的該是羅丹巨大的陰影。羅丹的名氣、羅丹對她的控制、羅丹對她驕傲的一絲傷害,所有這些,加上愛情上的猶豫。她最終走向了偏激。

 

卡米兒的作品是個人化的,與她的感情、她的思想和她所感知的每一絲神經相牽連。她不願意接受所謂的「官方」認可,她要在世界博覽會上展出作品,與羅丹宣戰,與世俗對抗,這或許是一種更為超越的希冀,沒有約定俗成的步驟,沒有媚俗的贊助。可是她是女性,做出這樣的舉動得到的只是更難被原諒,更難爭取到理解。不過還好,眼光在變,作品在變,生活在變,對藝術的頂禮膜拜沒有變。雕刻是她的生命,純潔得像聖地裡的花朵,不允許絲毫玷汙,他人,或是自己。

 

 

 

  

卡米爾的天才在禁閉30年後早已消失,她的愛和恨隨著淡出和遺忘變的隱秘。不被世人所認可的她最終鬱鬱而終。記得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曖昧的悖論:「一個天才人物的死亡,很可能在全民的無情和漠然中埋藏著歷史的悲哀。」此刻,我深深感謝那個花費畢生精力收集卡米爾作品的她的外孫女,若不是她,歷史的那段空白該叫人多麼痛心。

 

在她去世37年後,世俗才終於認可了她的才華和名譽,但是終究還是沒有站在她的立場,也只把她稱做「羅丹的情人」罷了。但是她被淹沒的幾十年,是她的損失,何嘗不是歷史和世界的呢?或許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人們才不再喧譁,不再流言四起,開始回憶和追悔,只是時間永遠定格在了卡米爾絕望的眼神裡,靜靜等待歷史返還公道的神情刻畫成一座超越一切的雕塑。

 

也許,這是上帝給一位天才雕刻家的特殊待遇和恩惠,上帝也痛心地學會了雕刻而已。

相關焦點

  • 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爾,羅丹情人亦對手
    她們或許是雕塑家,或許是畫家,還有可能是其他種類的視覺藝術家。但無論她們身在何領域,不變的是她們那令時代驚豔的天賦才能,和那些無論順風逆風,都始終堅持用藝術來表達自我的堅強韌性。 本期主人公是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爾。
  • 她是法國天才女雕塑家,人們卻只知道她是「羅丹的情人」
    今天瑞德要給大家介紹的電影便是關於這位神秘少女——一個 40多歲有老婆的著名雕刻家羅丹,愛上 19 歲的少女卡蜜兒,這段忘年師生戀的故事很美,結局卻很心碎。卡蜜兒是傑出的雕刻家,她少女時代迷戀過老師,羅丹的創作讓她著迷。
  • 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天才雕塑家!貝尼尼作品賞析
    生於1598年義大利那不勒斯的吉安・洛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被譽為繼米開朗基羅之後最偉大的天才雕塑家
  • 解讀亨利·摩爾及他的雕塑作品
    他要表達的永遠是一種對生命的溫和親情傳統文化基因在摩爾身上的遺傳體現在他對人本主義的堅持,落實到雕塑上就是始終將人像作為他作品的中心題材。摩爾說:「我並不認為我們將會脫離以往所有雕塑的基本立足點,那就是人。就我而言,我需要的是組成人像的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作品是具象的。」除了少數雕刻著狗、蛇和綿羊等動物形象的作品之外,摩爾的絕大部分作品都雕刻的是人像。
  • 臺灣著名雕塑家朱銘:寫意太極系列作品
    學雕塑 、雕塑家分享、盡在當代雕塑中國雕塑文化領域垂直網際網路推廣平臺
  • 超現實烏託邦繪畫作品,波蘭畫家,攝影師和雕塑家
    ZdzisawBekksiński是波蘭畫家,攝影師和雕塑家,專門研究烏託邦藝術領域。他的作品分兩個階段完成:一個是更為烏託邦式的場景,如世界末日。另一個是具有形式主義特徵的更抽象的時期。ZdzisawBeksiński不是業餘藝術家。他不是一個專業的藝術家。他是那種在離開時留下遺產的藝術家。ZdzisawBekksiński是波蘭畫家,攝影師和雕塑家,專門研究烏託邦藝術領域。
  • 雕塑作品欣賞入門(五)
    史前時代,人類處於弱小不安的境地,對種族繁衍、食物豐收的渴望也體現在雕塑作品上,以裸女形象、動物形象為主,多出現在洞穴藝術和器具藝術上。 這是一個頭顱抽象化、豐乳肥臀的形象,在人丁稀少的蠻荒時代,生殖無疑是人們心目中最美的行為,能生育的女性無疑是人們心目中最崇高的膜拜對象,這尊雕像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契合時代的審美意識,現代人把她視為那個時候的愛與美之神,稱為《維倫多夫的維納斯》。而法國羅塞爾遺址出土的舊石器晚期奧瑞納文化時期(公元前33000年-28000年)的浮雕作品《持號角的婦女》等也是這種典型的形象。
  • 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經典作品亮相深圳
    展覽共展出著名雕塑家吳為山作品136件,其中雕塑作品101件,繪畫作品35件。展覽將展出至11月26日。 吳為山先生的作品融合了西方寫實的手法和中國傳統寫意的技法,在不可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重在見人物內在的精神,比如創作了《馬克思》雕像,使馬克思思想的理念得以在21世紀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 丹麥新古典主義雕塑家Bertel Thorvaldsen簡介及作品賞析
    阿爾伯特·巴特爾·託瓦爾森 阿爾伯特·巴特爾·託瓦爾森(Bertel Thorvaldsen,1770年11月19日-1844年3月24日)是一位丹麥雕塑家。他第一件成功的作品是1803年,由英國富有的收藏家訂做的創作的伊阿宋大理石雕像,受到當時著名的雕塑家卡諾瓦極高的評價,此後他在義大利停留了16年。勇士巴特爾·託瓦爾森來到義大利的羅馬,學習了很短的時間,便可以獨立的完成作品,很快,在雕塑領域有了自己的成績。
  • 【文萃畫材】之藝術分享——米開朗琪羅雕塑作品鑑賞
    「我不是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我是米開朗琪羅.博納洛。」 米開朗琪羅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傑出的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與李奧納多·達·文西、拉斐爾·聖齊奧並稱「文藝復興藝術三傑」。1564年在羅馬去世,時年88歲。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 卡米耶·克洛岱爾:不只是「羅丹的情人」
    卡米耶•克洛岱爾, Camille Claudel,(1864-1943)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優秀的雕塑家之一。        夢想        卡米耶•克洛岱爾在極為年幼時就已展露出自己的藝術天賦,12歲完成第一件雕塑,15歲正式師從布歇。1881年,克洛岱爾家舉家遷到巴黎,以供他們的大女兒在私立的柯拉羅西學院學習(那時著名的法國美術學院還不接受女學生),只留下父親在家鄉為他們提供經濟支持。
  • 惟嵩——雷宏亮雕塑作品
    2018年 作品《曦園》、《青爭爭青》參展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泥與火的對話」雕塑系第三工作室陶瓷實踐課匯報展2018年 作品《大放系列之觀岵》參展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館「鐫與木的交流」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木雕實踐課匯報展2018年 作品《惟嵩系列之一籲》參展「第九屆「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覽」——高校雕塑專業師生作品展2018年 作品《惟嵩系列之一籲
  • 《戲說》| 青年雕塑家-謝淵
    多件作品被省級文化單位,政府收藏 我看謝淵的塑與畫(文 天越祭酒 青年藝評人)謝淵, 南京青年雕塑家,對傳統藝術精神有著獨到的理解和追求。從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在雕塑語言本土化上的不斷探索,以及一種中國文化獨有的審美特質。在與之交談的過程中,他強調說,要從腳下的泥土中汲取養分,自身的藝術才能生長壯大,作品才能夠具有非凡的感染力。
  • 第五屆中國長春國際冰雪雕塑作品邀請展作品欣賞(冰雕)
    以下文章來源於長春世界雕塑園 ,作者長春世界雕塑園 「冰雪緣·雕塑情」第五屆中國長春國際冰雪雕塑作品邀請展共徵集到360件作品方案,其中國際雪雕作品方案220件,國際冰雕作品方案140件。專家評審委員會共評選出40件作品方案。其中雪雕作品方案12件,冰雕作品方案28件。在12月19日-23日,來自全國35組的129位藝術家在雕塑園展示冰雪技藝,為長春市民和廣大遊客奉獻了精彩的文化盛宴。
  • 臺灣雕塑家[朱銘]
    15歲初從李金川師傅學習傳統廟宇的雕刻與繪畫,30歲拜入臺灣雕塑界大師楊英風門下,朱銘融合傳統木雕與現代雕塑的精神,逐漸發展出超越兩者的獨特風格。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     朱銘出生於苗慄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 李顯軍雕塑作品集
    李顯軍2015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 雕塑藝術專業 神田畫院雕塑工作室雕塑家部分參展獲獎經歷
  • 當代最偉大的雕塑家,被強拆了!
    這件被拆掉的作品的名字叫《傾斜的弧》,作者是美國著名雕塑家理察·塞拉(1939- )。美國著名的藝術和歷史學家羅伯特·休斯評價:「在世界上活著的雕塑家中,理察·塞拉是最偉大的。」他的藝術作品以金屬板材組構壯觀抽象雕塑而聞名,是當之無愧的極簡主義大師。
  • 張明哲雕塑作品
    別樣春色趙向前/文 在我見過的雕塑作品中,明哲的作品絕對算得上是獨樹一幟的。
  • 作品欣賞|2020中國·民勤第三屆沙漠雕塑創作營作品
    作  者:土耳其 阿罕·卡亞皮納爾作品寓意:這件雕塑設計的目標是,因為這件雕塑,人們可以意識到我們破壞了的事物;或者這件雕塑可以象徵並提醒那些有可能在未來無法生存的人們在所有這些轉變中,有一種衝動從我們內心開始。物體在自然界中的活動,是因為實際上每一個空間裡都有一種力,一種能量,一種張力和一種平衡,這些力、能量和平衡一起作用於物體外部,產生了相當於生命的運動。同時,我也希望通過這種對立關係,執行的微秒之處和困難之處,讓參觀者對這個雕塑產生興趣。這種對立關係是由製作雕塑時材料的不一致所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