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9 12: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一
起
看
「典」
閱讀《民法典》
以法院人的眼光體悟「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啟發思考、收穫新知
石法君與您分享
石法人的學習體會
///
9/7 2020
石景山法院
開卷有益
智慧觸手可及
歷經數十年醞釀、五年編纂,《民法典》終於和大家見面,這也標誌著我國進入了「法典時代」。這部被譽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典蘊含著豐富的時代特徵、民族特質、中國特色。徜徉在《民法典》深沉的懷抱中,從法律文本中透視著專屬於這一時空大地的價值追求,讓人油然而生「法者,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的感慨。在學習《民法典》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被法典飽滿的精神內涵與煥發的勃勃生機所觸動,暫且從法院人的角度談一些心得體會。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裡,
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
《民法典》以保護私權利為宏旨,它守護著每一個人的一生,無論是人格權獨立成編,還是居住權的創設,抑或是對胎兒權益的保護、意定監護的尊重,都彰顯著《民法典》對「人」的珍視,它默默注視著個體的不便之處,不加區分地包容著的所有人的需求,於細微處見真章,讓每一個人生活得更有尊嚴。但《民法典》也從未意欲將人嬌慣溺愛,「人的本質是其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它不僅守護自然屬性層面的人,也守護社會屬性層面的人,節制有力地劃定人們社會交往和權利行使的邊界。《民法典》從不輕視民事權利王國中的一城一池,竭力安排好一磚一瓦,在它寬厚的目光中,透露出對遵守規則者的讚許、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對誠實信用者的鼓勵、對孝悌仁愛者的頌揚,以期放大人性光輝;它的目光流轉之處,顯露出對時移勢易時的周到關懷。例如,通過確立情勢變更的適用、增加履行不能情形下合同終止的規定、擴展合同保全的條文,對商事交易活動中各方權利義務再平衡。法院人慾與《民法典》同行共舞,需要讀懂它的用心,知道它提倡什麼、摒棄什麼,我們既要尊崇它,卻不將其奉入神龕,我們懷抱它、維護它,為著與它心神交會而付出努力。
歷史在照亮昔日的同時照亮了今天,而在照亮今天之際也照亮了未來
「法律是民族的共同意識」,《民法典》凝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民本、和合、大同等思想精華,尤其是在婚姻家庭編中規定了「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還新增加了家庭成員範圍、離婚冷靜期、繼承寬宥制度等條款,這些條文更是牢牢植根於家文化之上,帶著數千年歷史延續下來的民族文化「基因」,承載著中國人對美滿家庭生活的嚮往。新中國民法法典化的歷程恰能展現《民法典》隨著民族的成長而成長、民族的壯大而壯大的歷史圖景,它帶著民族印記而來,又沾染上時代風味,為未來留足了發展可能。它不再滿足於工業時代的民事立法需求,著眼於科技時代的新變化,將數據權利、虛擬財產、生物技術、網際網路經濟統統納入規制範圍,尤其是回應信息文明時代呼聲,對以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形成的合同成立規則設置專門條款,通過創設反通知規則對網絡侵權作出更周全的安排,在大數據背景下更加強調個人信息保護。法院人要跟上《民法典》的步伐,就要始終保持求知慾和好奇心,主動擁抱科技、擁抱實踐,勇於探索未知領域,努力迎接時代的考驗。
法官是活著的法律宣示者
司法是實施法律的活動,又在一定程度上反哺法律的發展,正是一系列新類型權利訴請難以在現行法律規範中尋求裁判依據,民法理論才通過法官的解釋適用得以發展,法庭亦成為權利孕育的搖籃。因而,《民法典》編纂中充滿了司法關懷,吸納了大量人民法院適用民法單行法時形成的司法解釋,司法智慧成為《民法典》編纂的重要素材。可以預見,潛藏於《民法典》深處的內涵精髓仍有賴於法官的說理裁判,法院人是《民法典》倍加信任的宣示者,這亦是時代與法典賦予我們的責任與榮光,我們要將自身從個人偏好中解放出來,做《民法典》忠誠的代言人,通過司法論證讓《民法典》鮮活起來,讓更多的人看到它豐富的內涵,折服於它寬厚的胸懷。
《民法典》承載著幾代立法者、法律工作者的夢想,年輕的法院人儘管可能無法對這其中曲折的立法進程和深厚的法典情結感同身受,但我們深知它沉甸甸的分量,從內心深處敬重它、熱愛它,歡欣鼓舞地迎接它,期盼著用自己的雙手耕耘它落地生根,讓「民法精神」得以發揚。
策劃 | 組織宣傳組、審管辦(研究室)
供稿 | 馬 玥
圖片 | 網 絡
原標題:《一起看「典」 | 《民法典》來了:倒屣欣逢迎》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