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段芳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多次提到了「創新」,把「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列入了2035年遠景目標,並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11月26日,在無錫市舉行的2020智算未來用戶大會上,專家們形成這樣共識: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為我國超算的轉型升級、加速跨界應用、構建超算發展生態新格局等,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新機遇。
超算跨界融合
將催生出萬億級的經濟規模
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看來,我國超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形成了基本能夠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服務經濟「主戰場」的技術優勢和格局。目前,超算整體的機器研製水平,已經邁進世界先進行列。特別是在過去10年裡,由於「天河」和「神威」系列的研製,「天河2號」和「神威太湖之光」連續11次在全球拿了冠軍。因此說,我國超算整體的硬體系統集成水平和實力,在國際上是毋庸置疑的。
張雲泉告訴記者,過去,我國發展超算,完全受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封鎖和限制。現在,由於我國超算硬體和系統研製水平的不斷提升,不但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安全可控,更是有不少超算產品已進入歐洲、美洲和中東市場。能夠取得如此快速發展,主要在於我國一直是超前布局與研發。目前,我國正在加速研製E級超算。
張雲泉認為,超算要全國產化,這是肯定會實現的目標。超算就像高鐵一樣,它的關鍵技術我們全部掌握,尤其是國產化之後,這個成本也會快速降低,價格也有優勢,然後服務水平也會接著上來。可以預見,將來國際上也會有很多中國造的超算機器,包括研製都可能會被中國給壟斷。儘管美國和日本不願意接受,但這無法阻擋我國超算發展的步伐,並將在未來引領世界超算的發展。
張雲泉介紹,國家新基建項目的全面布局和落地,帶動了人工智慧市場的大發展,也倒逼著超算從過去單一服務國家需求轉向服務產業與經濟。目前,超算已開始與雲計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融合創新,也就是正在出現的計算智能,將帶動國民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今後,隨著超算實現全部國產化和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層次融合,將會催生出萬億級的經濟規模。
發展計算智能
需靠「雙重力量」解決短板
但在張雲泉眼裡,超算要真正發揮出特殊作用,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重要的支撐,亟待進一步發揮國家和社會「雙重力量」,儘快解決目前仍存在的「短板」。其中,超算應用、商業模式和超算跨界應用人才缺乏等,就是比較突出的幾個問題。
「現在,各地建了那麼多超算、智算等創新中心,到底怎麼應用,對創新的直接貢獻是什麼,怎麼收回運營的成本,怎麼實現盈利等,這些都是必須首先考慮的。事實上,目前已建的一些創新中心,有的時候或有一段時間仍會空轉,也就是說用的不足。」張雲泉說。
「這是因為過去超算的投入,都是以政府投資與引導,市場基本上不參與。包括它的研發和應用,都是以政府來主導的,主要在於服務國家需求。但是,現在我們開始突破了,特別是由於商業應用的需求越來越大,一些社會資本直接投資或參與超算、智算等創新中心建設。因此,政府要引導相關機構和企業注重創新商業模式。」張雲泉說。
「當前發展計算智能,關鍵在於大數據、算法、算力三大要素。對於超算來說,必須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如果沒有突破的話,將會直接影響到超算的融合應用。」張雲泉提出,「不能忽視算力基礎設施,要定義智能計算的算力新標準。同時,要儘快解決超算跨界應用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今後,高校應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通過改造課程體系,加入人工智慧+超算+雲計算等這些基本知識,為國家培養計算智能領域的專業化人才。」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