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想要逃離充徹著功利主義的都市生活,盡情放縱自己,可以通過約朋友上音樂節或live house盡情享受音浪衝擊,在迪廳沉浸式氛圍感受身體跳躍的每一秒,或是吃一頓期待已久的美食,睡它一次天昏地暗等等吃喝玩樂的方式達到目的。
雖說方式極多,但如果玩得不夠盡興就難以達到「完全釋放」的作用,在結束後回歸現實生活時反而更容易獲得焦慮,也就是當下人們常談的「假期綜合症」。
而上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十分叛逆又非常愛玩、會玩的年輕人,人們稱這一群體為「嬉皮士」(Hippy)。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蔑視新興的消費主義、獨裁統治,因此他們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
說難聽點,他們像不像平時父母口中的「爛仔」?
無法接受這一局限的嬉皮士發現了「短暫」的快樂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們開始秘密尋找一個最適合能持久「避世」的烏託邦。
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就是嬉皮士的「烏託邦天堂」——伊維薩島。
嬉皮士這一群體被詬病不少,也已消逝,但了解過這一群體的現代人多數都表達過「真的很羨慕他們」,因為他們構建的「烏託邦」實在夠純粹夠美好。
他們在島上留下的文化基礎,經過時間的造化,仍不斷吸引了同樣「愛玩」的追隨者,包括畫家、時裝設計師、音樂家等職業的人聞聲而來尋找創作靈感和自由的快樂。
單純說這一島嶼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由於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成了旅遊勝地,就有點普通了。
但將它與嬉皮士聯繫上,這裡就變得有趣了起來,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伊維薩島。
現在的伊維薩島
在60年代之前,島嶼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寂靜的農牧王國。
到了60年代,嬉皮士運動在這時從主要城市舊金山擴散到全球,為了尋找和平自由與愛,建立一個能實現他們理想的「烏託邦天堂」,這群年輕人被伊維薩島低開銷又充滿未知性的特點吸引了。
慕名而來的嬉皮士大部分都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懂得如何與原居民融洽地相處,並對本地居民穿的那些色彩鮮豔的衣服著迷。
在1967年至1975年期間,伊維薩島居民給日漸大批湧入的嬉皮士們設立一個真正的社區,打造「烏託邦」的目標算是開始落實了。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入引起了當時偉大的藝術家、音樂人、時尚設計師等人群的關注,紛紛也加入了狂歡行列。
他們在這裡合理化地享受著美景、穿著風格形色的服裝、放著最大聲的音樂蹦迪開派對,這種活動形態,逐漸成了其最大的特色,在後來就自然而然拿下來「世界百大俱樂部之首」這一稱號。
要拿現在的富二代狂歡派對來跟它比,還真比不上,畢竟不受社會規則與人群要求限制的伊維薩島,自然形成的狂歡聖地,要比人為故意製造的要精彩得多。
在此作用下,整個島嶼魔法般地迅速脫離了「無人問津」的狀態,開始獲得了名譽,到現在已享譽全球。
這也不是吹牛,1969年發布的電影《冬日的葬禮》,反映了60年代嬉皮士在伊維薩島的生活,加上Pink Floyd樂隊的配樂,這個帶有神秘色彩又獨具個性的地方,被放映到世界各地,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和藝術家的駐足,據說也是後來伊維薩島可以成為世界百大俱樂部之首埋下的鋪墊。
《冬日的葬禮》
到70年代,嬉皮士們在島上的自由穿著的時髦達到了鼎盛時期。狂歡的嬉皮士們穿著多種多樣,他們最愛的有顏色各異的波西米亞風,以及白色衣服、頭戴頭巾、豹紋、披風、蘿蔔褲和網格等等單品。
只要是能彰顯個性的,都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YSL的創始人兼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聞名而來以小島為靈感設計了一整季的系列作品,足以看見伊維薩島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僅局限在了一個領域。
這時候嬉皮士們「逃逸」到這也只是短短不到10年,就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和藝術家的駐足,打造了伊維薩島的人氣巔峰。
Yves Saint Laurent 1970S
只是想要逃離現實社會來島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烏託邦,殊不知這群愛玩的人影響力大到成為了這個島嶼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對其發展是有著巨大影響。
只要你搜索伊維薩島,絕對能看到顯眼的「嬉皮士」這個關鍵字。
前面提到嬉皮士們喜歡穿著非傳統的服裝來體現自己的個性,看似個體形態各異,認真觀察,似乎大多數人的選擇還是有個共性。
他們受本土波西米亞風影響,加上自己自帶的穿衣習慣,兩者混合起來的風格確實變得鮮明了起來。
嬉皮士們在島上建立了新的群體生活,能穩定這一根基還得在各個領域都得有領導者來進行引導。
他們在穿著上的共性,其實都有受時尚服裝領域上的「意見領袖」影響。
在伊維薩島上有一個由服裝設計師、畫家、音樂家及商業鬼才組成的樂隊——The Fool(design collective)。他們是伊維薩島上的潮流icon,他們的著裝、呈現的藝術和思維方式都深深影響上島上的其他嬉皮士們。
The Fool Design Collective, 1968
The Fool的身份多重,總的來說就是藝術家,最早的成員是荷蘭藝術家西蒙·塞姆·波西馬和瑪麗克·科格。
他們是早批進入伊維薩島的嬉皮士,受英國戰後從流行黑白到濃烈的色彩風向影響,又在英國流行音樂中產生了迷幻藝術,因此他們的音樂、著裝再到繪畫的風格都瀰漫著神秘色彩。
這一風格跟本地的波西米亞風格有著熱烈色彩這一相同的特點,散發著浪漫氣息的設計風格,傳遞愛與和平的設計理念又異於原居民的服裝,使他們創立了充滿異國情調的風格。
這一穿衣風格由於顯眼且特別,迅速成為島上的一座潮流風向標,可以看到不少在島上狂歡的嬉皮士們的穿著都有他們的影子。
1966年,攝影師卡爾·費裡斯在嬉皮士社區中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設計的衣服拍了下來,送到倫敦,隨後在倫敦版《泰晤士報》上發表,這一獨特的穿著立即也引起了島外的不少轟動。
島上這個嬉皮士團體,開始受到島外知名樂隊The Hollies、Incredible String Band以及傳奇樂隊The Beatles的關注,The Fool為他們設計封面、舞臺服裝、封面等。
The Fool為The Hollies設計的封面與服裝
The Fool為Incredible String Band設計的封面與服裝
The Fool為The Beatles設計的服裝
伊維薩島的嬉皮時尚成了一個標誌,在之後幾十年,這個地中海熱門地區仍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島外的藝術家、創意人士和音樂家們。
隨著嬉皮士運動的消逝,這一團體也逐漸瓦解,不少嬉皮士們紛紛離開了島嶼回到了現實生活。
如今伊維薩島已成為旅遊勝地,但留下的嬉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島嶼的一個象徵,比如他們留下的音樂與時尚。
旅客做攻略時,除了單純感受島上風情,還會有幾個必須體驗的項目,一是體驗伊維薩島的夜生活。嬉皮士們帶來的電子音樂跟派對文化,將這裡打造成了狂歡的聖地。
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富二代跟藝術家,他們尋找靈感、真正的自我與激情,而且為之痴狂。
第二個必打卡的點,就是嬉皮士集市。
嬉皮士們在湧入伊維薩島後的1973年,島上出現了集市專門售賣他們從世界各地帶來的手工藝術品、時裝天然化妝品、樂器和珠寶等等。
每周三會有超過500個攤位設立,逐漸發展成了一片商業區域,建設了有兒童遊樂區、酒吧區和多元文化的藝術區,一到晚上,音樂會和DJ布景會使氣氛熱烈起來。
目前,伊維薩島的老嬉皮士跟新嬉皮士還在推動著島上嬉皮士文化的發展,他們繼續著迷於小島散發出的魔力。現在,新一代的時髦造訪者開始重訪伊維薩島。
像時尚圈的大腕們也紛紛造訪這裡,CELINE的前設計師Phoebe Philo,會經常戴著太陽眼鏡出現在伊維薩島的嬉皮士集市上。
以及當下偉大的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就在80年代開始,在這裡攝取了不少靈感。
可以發現他的代表作品:錐形胸衣、跨越性別的設計,很多的設計風格都來源於島上80s的嬉皮士們。
80s在島上狂歡的新嬉皮士們
ASSOULINE在伊維薩島上度過了連續13個夏天后,出版了一本專門記錄島上的狂野、頹廢、和平、叛逆、美麗等等元素的書籍《Ibiza Bohemia》。
《Ibiza Bohemia》以其優美的風景、獨特的人物形象,以及許多富有創造力和自由精神的波西米亞風格,完美將21世紀的伊維薩新嬉皮風貌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