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嬉皮士都是一幫「爛仔」,為什麼你還羨慕得要死?

2021-02-20 蟬市

現代人想要逃離充徹著功利主義的都市生活,盡情放縱自己,可以通過約朋友上音樂節或live house盡情享受音浪衝擊,在迪廳沉浸式氛圍感受身體跳躍的每一秒,或是吃一頓期待已久的美食,睡它一次天昏地暗等等吃喝玩樂的方式達到目的。


雖說方式極多,但如果玩得不夠盡興就難以達到「完全釋放」的作用,在結束後回歸現實生活時反而更容易獲得焦慮,也就是當下人們常談的「假期綜合症」。


而上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十分叛逆又非常愛玩、會玩的年輕人,人們稱這一群體為「嬉皮士」(Hippy)。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蔑視新興的消費主義、獨裁統治,因此他們廢棄道德,有意識地遠離主流社會,以一種不能見容於主流社會的獨特生活方式,來表達他們對現實社會的叛逆。


說難聽點,他們像不像平時父母口中的「爛仔」?




無法接受這一局限的嬉皮士發現了「短暫」的快樂並不是長久之計,於是他們開始秘密尋找一個最適合能持久「避世」的烏託邦。


今天要跟大家探討的就是嬉皮士的「烏託邦天堂」——伊維薩島


嬉皮士這一群體被詬病不少,也已消逝,但了解過這一群體的現代人多數都表達過「真的很羨慕他們」,因為他們構建的「烏託邦」實在夠純粹夠美好。


他們在島上留下的文化基礎,經過時間的造化,仍不斷吸引了同樣「愛玩」的追隨者,包括畫家、時裝設計師、音樂家等職業的人聞聲而來尋找創作靈感和自由的快樂。



單純說這一島嶼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由於氣候環境、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成了旅遊勝地,就有點普通了。


但將它與嬉皮士聯繫上,這裡就變得有趣了起來,可以說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伊維薩島。


現在的伊維薩島

在60年代之前,島嶼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寂靜的農牧王國。

到了60年代,嬉皮士運動在這時從主要城市舊金山擴散到全球,為了尋找和平自由與愛,建立一個能實現他們理想的「烏託邦天堂」,這群年輕人被伊維薩島低開銷又充滿未知性的特點吸引了。

慕名而來的嬉皮士大部分都是受過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懂得如何與原居民融洽地相處,並對本地居民穿的那些色彩鮮豔的衣服著迷。

在1967年至1975年期間,伊維薩島居民給日漸大批湧入的嬉皮士們設立一個真正的社區,打造「烏託邦」的目標算是開始落實了。

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湧入引起了當時偉大的藝術家、音樂人、時尚設計師等人群的關注,紛紛也加入了狂歡行列。

他們在這裡合理化地享受著美景、穿著風格形色的服裝、放著最大聲的音樂蹦迪開派對,這種活動形態,逐漸成了其最大的特色,在後來就自然而然拿下來「世界百大俱樂部之首」這一稱號。

要拿現在的富二代狂歡派對來跟它比,還真比不上,畢竟不受社會規則與人群要求限制的伊維薩島,自然形成的狂歡聖地,要比人為故意製造的要精彩得多。

在此作用下,整個島嶼魔法般地迅速脫離了「無人問津」的狀態,開始獲得了名譽,到現在已享譽全球。

這也不是吹牛,1969年發布的電影《冬日的葬禮》,反映了60年代嬉皮士在伊維薩島的生活,加上Pink Floyd樂隊的配樂,這個帶有神秘色彩又獨具個性的地方,被放映到世界各地,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和藝術家的駐足,據說也是後來伊維薩島可以成為世界百大俱樂部之首埋下的鋪墊。

《冬日的葬禮》

到70年代,嬉皮士們在島上的自由穿著的時髦達到了鼎盛時期。狂歡的嬉皮士們穿著多種多樣,他們最愛的有顏色各異的波西米亞風,以及白色衣服、頭戴頭巾、豹紋、披風、蘿蔔褲和網格等等單品。

只要是能彰顯個性的,都是他們的最佳選擇。

YSL的創始人兼設計師Yves Saint Laurent聞名而來以小島為靈感設計了一整季的系列作品,足以看見伊維薩島在當時的影響力不僅局限在了一個領域。

這時候嬉皮士們「逃逸」到這也只是短短不到10年,就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和藝術家的駐足,打造了伊維薩島的人氣巔峰。

Yves Saint Laurent 1970S

只是想要逃離現實社會來島上建立屬於自己的烏託邦,殊不知這群愛玩的人影響力大到成為了這個島嶼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對其發展是有著巨大影響。

只要你搜索伊維薩島,絕對能看到顯眼的「嬉皮士」這個關鍵字。

前面提到嬉皮士們喜歡穿著非傳統的服裝來體現自己的個性,看似個體形態各異,認真觀察,似乎大多數人的選擇還是有個共性。

他們受本土波西米亞風影響,加上自己自帶的穿衣習慣,兩者混合起來的風格確實變得鮮明了起來。

嬉皮士們在島上建立了新的群體生活,能穩定這一根基還得在各個領域都得有領導者來進行引導。

他們在穿著上的共性,其實都有受時尚服裝領域上的「意見領袖」影響。

在伊維薩島上有一個由服裝設計師、畫家、音樂家及商業鬼才組成的樂隊——The Fool(design collective)。他們是伊維薩島上的潮流icon,他們的著裝、呈現的藝術和思維方式都深深影響上島上的其他嬉皮士們。

The Fool Design Collective, 1968

The Fool的身份多重,總的來說就是藝術家,最早的成員是荷蘭藝術家西蒙·塞姆·波西馬和瑪麗克·科格。

他們是早批進入伊維薩島的嬉皮士,受英國戰後從流行黑白到濃烈的色彩風向影響,又在英國流行音樂中產生了迷幻藝術,因此他們的音樂、著裝再到繪畫的風格都瀰漫著神秘色彩。

這一風格跟本地的波西米亞風格有著熱烈色彩這一相同的特點,散發著浪漫氣息的設計風格,傳遞愛與和平的設計理念又異於原居民的服裝,使他們創立了充滿異國情調的風格。

這一穿衣風格由於顯眼且特別,迅速成為島上的一座潮流風向標,可以看到不少在島上狂歡的嬉皮士們的穿著都有他們的影子。

1966年,攝影師卡爾·費裡斯在嬉皮士社區中發現了他們,並把他們設計的衣服拍了下來,送到倫敦,隨後在倫敦版《泰晤士報》上發表,這一獨特的穿著立即也引起了島外的不少轟動。

島上這個嬉皮士團體,開始受到島外知名樂隊The Hollies、Incredible String Band以及傳奇樂隊The Beatles的關注,The Fool為他們設計封面、舞臺服裝、封面等。

The Fool為The Hollies設計的封面與服裝

The Fool為Incredible String Band設計的封面與服裝

The Fool為The Beatles設計的服裝

伊維薩島的嬉皮時尚成了一個標誌,在之後幾十年,這個地中海熱門地區仍源源不斷地吸引著島外的藝術家、創意人士和音樂家們。

隨著嬉皮士運動的消逝,這一團體也逐漸瓦解,不少嬉皮士們紛紛離開了島嶼回到了現實生活。


如今伊維薩島已成為旅遊勝地,但留下的嬉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了島嶼的一個象徵,比如他們留下的音樂與時尚。


旅客做攻略時,除了單純感受島上風情,還會有幾個必須體驗的項目,一是體驗伊維薩島的夜生活。嬉皮士們帶來的電子音樂跟派對文化,將這裡打造成了狂歡的聖地。


這裡最不缺的就是富二代跟藝術家,他們尋找靈感、真正的自我與激情,而且為之痴狂。





第二個必打卡的點,就是嬉皮士集市


嬉皮士們在湧入伊維薩島後的1973年,島上出現了集市專門售賣他們從世界各地帶來的手工藝術品、時裝天然化妝品、樂器和珠寶等等。


每周三會有超過500個攤位設立,逐漸發展成了一片商業區域,建設了有兒童遊樂區、酒吧區和多元文化的藝術區,一到晚上,音樂會和DJ布景會使氣氛熱烈起來。




目前,伊維薩島的老嬉皮士跟新嬉皮士還在推動著島上嬉皮士文化的發展,他們繼續著迷於小島散發出的魔力。現在,新一代的時髦造訪者開始重訪伊維薩島。


像時尚圈的大腕們也紛紛造訪這裡,CELINE的前設計師Phoebe Philo,會經常戴著太陽眼鏡出現在伊維薩島的嬉皮士集市上。


以及當下偉大的設計師Jean Paul Gaultier,就在80年代開始,在這裡攝取了不少靈感。


可以發現他的代表作品:錐形胸衣、跨越性別的設計,很多的設計風格都來源於島上80s的嬉皮士們。


80s在島上狂歡的新嬉皮士們


ASSOULINE在伊維薩島上度過了連續13個夏天后,出版了一本專門記錄島上的狂野、頹廢、和平、叛逆、美麗等等元素的書籍《Ibiza Bohemia》

《Ibiza Bohemia》以其優美的風景、獨特的人物形象,以及許多富有創造力和自由精神的波西米亞風格,完美將21世紀的伊維薩新嬉皮風貌記錄了下來。

相關焦點

  • 嬉皮士已經死了
    原因可能也很簡單,我所處的環境不是舊金山,當年聽搖滾樂也主要是自我教育的成分居多,再者,對於集體嗨的事兒我一向也不怎麼感冒,總覺得自己是一個旁觀者。本文中的攝影師喬•塞姆伯格也是一個旁觀者,只不過離得更近。他親歷了上世紀那場運動的興起和衰落。
  • 母親沒叫你毀容,爛仔 #2021.1.25
    一)鮑肆之臭學社科的,如果不懂經濟學,將會是一場大災難。昨天又看了篇西塞羅寫的《代孕一旦合法化,你會被剝奪的有多慘》,臭不可聞,臭到我必須寫一篇文章來罵他。概括來說,西塞羅的意思是:由於供給競爭,最終收入並不會很高。對身體的傷害卻不小。子宮有了價值之後,就會有暴力集團,強力奴役女性。苦難下限,更加深重。俺那禿髮程式設計師兄弟,看完了之後,嚇得把鍵盤一拋;「哎呀媽呀,俺學會了編程,明天不會被抓去做苦役吧」。
  • 如何成為一名嬉皮士?
    這種形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借著極簡主義和復古潮流再次席捲全球,而你還傻傻分不清「嬉皮士」和「披頭四」?一份「嬉皮士」速成教程送到,請接收。村口李書記他兒子,今天下午把頭髮染成了黃棕色。長者早就告訴我們,「你們還是要學習一個,你們比西方的青年玩兒得還嗨,但擺的姿勢,畢竟還是too young,識得唔識得嘎?」
  • 性+派對+兄弟情,就能概括爛仔幫電影嗎?
    渴望成為派對上的焦點人物,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喝的酩酊大醉,討論身邊某個火辣的美女,其實上次和異性共處一室可能是兩三年前……回頭再看這些年輕時候幹的蠢事,可能覺得虛度光陰。但當你有了家庭、被生活耍的團團轉時,可能也會懷念和哥們兄弟在一起廝混的日子,以《太壞了》為代表的「爛仔幫」電影正是讓人回憶起這些「蠢事」的青春喜劇電影。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在這裡,政治學者帶你解讀世界局勢,剖析政壇動蕩;歷史學家為你講述悠長歷史,回溯往日時光;背包客娓娓道來詩與遠方,帶你領略文化碰撞;電影愛好者向你推薦高分影片,滿足你所需的精神食糧……跟隨作者的筆觸,我們觀察世界、奇遇人生。關注看世界,用思想丈量世界,找回一顆自由而有趣的靈魂。做一個世界的水手,奔赴所有的碼頭。
  • 聊 ° 打引號的嬉皮士
    《萬松嶺的嬉皮士》,這首歌唱走音了,他說這歌一開始並不是在寫嬉皮士,至少是打了引號的嬉皮士,笑稱萬松嶺的酒膩子。很顯然,嬉皮士是多麼好的標籤,多麼容易引起共鳴的宣傳點,首張創作專輯有索尼音樂加持,夢想當然護體,一趟瑞典之行給創作鍍金,還找來知名作詞人給歌曲填詞。只因公司認為站在推廣的角度,那首描述大愛的歌唱英文可惜了。
  • 到底嬉皮士的真面目是什麼!
    歌手斯科特·麥肯齊(Scott McKenzie)在他的民謠歌曲《舊金山》(San Francisco)中唱到:如果你要到舊金山記得在頭上戴幾朵花如果你要到舊金山你會遇見許多和善的人們對那些來到舊金山的人們來說那裡的夏日時光將充滿了愛這首歌曲唱的是1967年,在大洋彼岸的舊金山
  • Summer of love——搖滾樂與嬉皮士精神中不死的愛
    這是一場代表著嬉皮士文化巔峰的盛會,也是一次關於自由、理想和解放最大程度的實踐母版。「愛之夏成為了一個範本」,活動的核心人物之一喬·麥克唐納(Joe McDonald)說,「我們打開了門,每個人都走了進去,一切都不一樣了。」
  • 「為什麼明知他是渣男,你還捨不得放手?」聽聽當局者的回答!
    尤其是女人,總是被傷的遍體鱗傷還自欺欺人。那麼,究竟為什麼明知對方是個渣男卻繼續交往呢?我採訪了三個女人,她們的回答很扎心。@樂童童:捨不得曾經的甜蜜!見過他愛我的樣子,自然知道他不愛我是什麼樣子的。其實很多時候我也覺察到了他在外面還有別的女朋友,可我就是捨不得戳穿他。還總是安慰自己,他肯定是愛我才會左右為難。曾經,他不也是把我捧在手心裡嗎?
  • 玉米為什麼粉仔、爛仔?
    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玉米種子粉籽或爛芽:1、地溫低:持續的低溫對玉米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 最後一個嬉皮士
    在你看得見的地方 並有親吻你的力量用我不悠揚的歌聲 溫暖你整個旅程初中第一次聽到這首歌,那時候,還不知道木馬。「用我不悠揚的歌聲,溫暖你整個旅程。」事實上,有人只為你歌唱,本來就是一件足夠溫暖的事情。整首曲子都像是留聲機裡帶了噪點的混響,輕悄的吟唱就把人帶回到一個密閉的空間,但你並不想逃離。
  • 「蟻人」保羅·路德:爛仔變英雄
    但是,當保羅·路德硬生生地從「囧瑟夫」手裡搶走《蟻人》的男主角時,人們的最大疑惑居然是—你算是「數得上名字」的男星嗎?事實是,最近剛在星光大道留下爪印的路德,確實拿到了好萊塢的A咖通行證。對這個曾經的「爛仔幫」後進生來說,這儼然是個「小蟻雄兵」的勵志故事。保羅路德:爛仔變英雄編輯/張大海 撰文/淘金漢
  • 嬉皮士到底是一群什麼人?
    這期我來聊聊你肯定聽過,但可能並不是很了解的:嬉皮士運動。播出後效果還不錯,現在短視頻是主流,但長視頻並未消亡,雖然和動輒上千萬播放的爆款沒法比,但禁酒令這種如此小眾的話題能在B站上有百萬播放,我已經很滿足了。
  • 後嬉皮士啟示錄之你是豬嗎?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一部徹頭徹尾講外國歷史事件的電影,這一段歷史你就算在美國逮個人聊聊都要給對方查查資料的時間。IMDb三萬多人打分7.9,不算牛逼,只能說是普普通通。《衛報》影評只給了兩星,直說「沉悶(dull)」。而豆瓣上接近一萬人打分8.5,一溜的五星好評,導致這部電影每隔幾天就漲0.1分,可能不久就會漲到驚人的9分。
  • 他曾是一個爛仔,如今是好萊塢的喜劇之王
    賈德·阿帕圖在整個好萊塢的喜劇類型電影中有三個派系是中流砥柱:以本·斯蒂勒為首的「爛仔幫」,核心成員包括威爾·法瑞爾、歐文·威爾遜 ,傑克·布萊克等好萊塢喜劇明星;從SNL(周六夜現場)節目中的固定卡司出身的一幫喜劇演員,其中以自編自演《伴娘》而取得不俗成績的克裡斯汀·韋格,從2005年開始,韋格一直擔任《周六夜現場》的常駐演員;最後就是以賈德·阿帕圖為首的阿帕圖幫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越華文作家對嬉皮士的拒斥
    南越老華文作家對於嬉皮士可謂深惡痛絕,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作家何四郎的《君子正其衣冠》(《中學生》第2期):講起喇叭褲,窄腰,我這個老鄉就有一個頑固的看法,認為凡屬半男不女的仁兄,都是患上心理變態,一律視之為「妖」。不管你這個「妖」神通怎麼廣大,學問怎麼淵博,統統不放在我老鄉眼內,只管放馬過來!
  • 做公眾號的都是一幫亡命之徒
    所以說,要做好一個號,首先就要把你的「逼格」丟掉,在地上踩上幾腳都不可惜的。其次,你要把臉丟掉。所以像我朋友每天用業餘時間憋一篇還算正經的東西,兩年了,一點效果沒有,這個苦惱,其實他不是不知道的。他說他就像當業餘創業一樣做做號,興許成功了對家庭也是一個補貼,房貸啊、小孩上學啊、老婆買衣服啊,都得花錢。
  • 蘇聯嬉皮士:鐵幕那邊,一群被人遺忘的叛逆青年
    因此,不難理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什麼很多當年叛逆的嬉皮士已事業有成,變成了兼顧物質和精神享受的雅皮士。《中產階級的孩子們》,作者:程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06月不管他們是真反叛還是假反叛,也不管大家對他們的態度是褒是貶,都必須承認,西方的嬉皮士運動,已深刻地影響了當下的全球文化景觀,和日常生活方式。
  • 入門級嬉皮士速成指南
    除了頭髮越來越長,大部分人還是什麼都沒有。約翰·列儂的這句話可以看作是對嬉皮士運動的一種諷刺性的解讀。上世紀 50 年代,美國經濟猛進,但二戰結束後的創傷體尚在,民權運動又伴著冷戰和越戰接踵而來。早期的嬉皮士們懷揣著真誠純潔的理想主義,敵視美國那種僵化的中產階級價值觀,他們追求無政府主義,四處遊行表達自己的美好心聲和和平願景。
  • 「馬漢山」同志,你死得比竇娥還冤!
    但是,今天老馬要說的是,這只是「馬漢山」的一個側面。你知道他是個貪汙犯,但是你知道嗎?——  他是抗戰期間北平地下抗日組織的頭領;他化裝成黃包車夫在日本鬼子眼皮底下潛伏數年;他策劃了震驚中外的日本天皇特使遇刺案……  遊走在正義與邪惡之間,天使與魔鬼的合體。這才是真實的「馬漢山」。不過,在還原他的真面目之前,首先咱們得知道他的真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