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託邦的年代——1968年法國五月風暴

2021-02-19 LIDS製作事務所

The Dreamers

  電影片段(1968年2月,文化部長馬爾羅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朗格魯瓦的職務,憤怒的電影界人士成立了「捍衛電影資料館委員會」,要求馬爾羅辭職)

概述

五月風暴是1968年5月—6月在法國爆發的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運動。

背景


大背景

6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整個法國社會積極地朝所謂的工業化國家邁進,一切以經濟或科技的標準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戴高樂從1958年上臺執政到1968年,十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447億法郎上升到5150億法郎,翻了一倍多。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欲望也日益增長,法國進入了消費社會,人們追求更廣泛的民主與個人自由。

法國國家的角色一直曖昧不清,從一個殖民帝國轉型成所謂當代民主國家的過程中,法國國家機器變成一種矛盾的綜合體。它既中央集權又結構渙散(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戴高樂解決了國內政變,自此修改憲法,總統權力巨大),既信奉權威也崇尚自由,既現代又古老,對於處於這樣一個歷史節點的法國來說,革命一觸即發。

同時,1968年,全世界都陷入一陣革命的熱潮,美國有嬉皮士運動、中國有文化大革命、東歐有布拉格之春。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五月風暴中高喊「毛主席萬歲」)

小背景

①人口激增。安定富裕的生活帶來人口的增長,出生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與經歷過戰爭痛苦的長輩間有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不止法國如此,其實是那一代年輕人的迷思)

②(安定生活帶來)戰後新興文化的崛起。電影(法國新浪潮、美國好萊塢商業片)、音樂(爵士、搖滾)(薩特、波伏娃、福柯等文化領軍人物)

③大學生的增加。傳統大學教育的演變(從文化的傳遞的功能向社會生產與發展的物質力量轉變)學生也不再是一個職業,而是具有政治與經濟權力的實體。青年的力量(此次運動主體是學運)

④法國雖然工業發達,但工人待遇普遍較低。所以學運興起後,工人也接著響應

⑤法國左派力量較強(1965年戴高樂直到第二輪選舉才以微弱的優勢打敗左派的密特朗),而1967年的民調也顯示左派支持率節節高升。左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致使民間左翼思想盛行。

經過


322運動

1967年末、1968年初已經有了革命的苗頭,法國巴黎人心躁動。大學和政府間偶有衝突。

以1968年3月22日的322運動為爆發標誌,巴黎警方拘留六名反越戰遊行示威中的青年。農泰爾大學代表科恩-邦迪帶領一批學生發起暴動,同時成立「322「組織。而這一組織的影響也在農泰爾大學內日益擴大。322運動的主張和行動明確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性質——文化批判運動,確立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形式——文化抗議方式,奠定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特徵——非政治化、非物質化的抗議主題。

街壘之夜

5月2日,校方關閉楠泰爾學院,並責令科恩-邦迪等8名學生骨幹到巴黎大學總部紀律委員會接受訓斥,次日,巴黎大學學生到索邦大學總部門前集會抗議,教育部長阿蘭·佩雷菲特和校長讓·羅什擔心引起連鎖反應,出面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當天下午,1600名警察包圍校園,逮捕300多名學生;學生們高呼「還我同志」的口號進行抵抗,結果遭到催淚瓦斯和警棍的鎮壓,學生和圍觀青年隨即在盧森堡廣場壘起了象徵革命的第一道街壘,戰鬥開始了。

5月6日,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UNEF)和全國中等和高等學校教師工會(SUESUP)號召總罷課和罷教;8日,薩特等一批名人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鬥爭」,人們開始揮舞旗幟,高唱《國際歌》,上街遊行。9日,薩特等再聯署「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宣言,拉丁區爆發更大規模示威抗議,而警方則封鎖塞納河上橋梁,雙方展開激烈衝突,導致數百人的受傷、被捕,衝突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電影界的積極介入使得「五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遍法國,裡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學生紛起響應,拉丁區更成了街壘的世界,這一夜被稱為「街壘之夜」。

革命高潮

21日,政府下令將科恩-邦迪等驅逐出境,次日,爆發了反驅逐的大遊行。24日,回國後一直保持緘默的戴高樂發表講話,同意進行大學,經濟與社會改革,建議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見,戴高樂」的呼聲回應,總統的支持者向示威者發起攻擊,並導致兩人死亡;25日,政府和公會開始談判,並於27日達成一系列協議,卻遭到大多數工人的拒絕,示威者開始醞釀組織一個包含所有左翼力量的、類似1936年人民陣線的「人民政府」。從5月27日開始至6月30日,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學生與工人持續示威抗議,並且反對5月27日在蓬皮杜政府的主導之下,資方與工會代表所籤署的勞資協議。戴高樂總統甚至認為情況已經失控。左派政黨與政治人物則宣稱可以負起政治責任,組織臨時政府控制局勢。

29日,五月風暴達到最高峰,這一天僅有5000萬人口的法國全國有1000萬工人罷工,300多個工廠被工人佔領,30多所大學被學生佔領。就在同一天戴高樂突然失蹤,甚至有傳言他已自殺。

不了了之:

29日,戴高樂秘密飛赴德國,前往德國的法軍駐守地巴登-巴登(Baden-Baden),會見了法國駐軍司令馬索,並取得軍方效忠;胸有成竹的總統當即飛回,並於30日16點30分發表講話,宣布解散議會,舉行大選。並且呼籲法國人民發揮公民的精神,支持民選的政府。在戴高樂總統呼籲完之後二個小時之內,五十萬公民隨即走上街頭,在香榭麗舍大道示威支持戴高樂總統否定密特朗的政治野心。戴高樂總統的堅定宣示成為法國政治危機結束的開始。在隨後的六月裡,示威與工廠佔領逐漸減少與撤出,各政黨也忙著準備國會解散後之選舉。

這次法國的文化革命造成了1000多萬法國人被捲入,1500萬工作日喪失,直接導致幾十萬法郎的物質損失,一名總理和一名教育部長的下臺,5人死亡,而它在法國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的深遠影響,則遠非物質與金錢所能衡量的。

1968年五月危機雖然在戴高樂總統的領導之下得以順利化解,甚至還穩定了法國右派政府之政權,但是人民的支持並沒有轉化成對戴高樂總統的支持。1969年4月28日,法國人民通過公投否決了戴高樂總統的政治改革計劃,戴高樂總統因此決定辭職以示負責

口號:禁止「禁止「

 

影響


五月風暴是一場「改變了一切的虛假革命「,是戰後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①打擊了法國經濟②改革了法國高等教育制度③五月風暴中的標語、口號、宣傳,風靡世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文革中中國人民對五月風暴的聲援)④「68「成為近代法國的一種精神遺產,化作潛藏在人民意識層下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評價


反面

雷蒙·阿隆——五月風暴基本上是消極的,是集體的心理劇、革命的夢幻,是一場大混亂、一場大規模的起鬨,是大學出自破壞目的的反民主運動,並嚴重打擊了經濟。

正面

五月風暴不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而是一場改良的大暴動,一場民主革命。

革命往往是一種裹挾著個人的巨大洪流,回顧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那個年代偉大、突出的激流,我們評判一場革命也往往是從它的主流思想對文化、政治的影響入手。但在激流之下是無數被掩蓋的水花。薩特、波伏娃、福柯這群文學家、哲學家,積極介入政治,尤其是薩特在街壘之夜後開始不理性地推崇暴力運動。我們能看到激昂的思想與暴烈的青春,但我們也應當看到革命中的大多數人,那一代的法國青年人大多出於「無聊「這種單純的理由加入革命,他們高喊著」性、藝術、政治「,但其實多少人有自己的思考,只不過是夾雜在人流中隨波逐流,藉以刺激自己因「消費主義」早已麻痺的精神。實際上,讀起五月風暴親歷者的記述,會發現那並非是美好青春的抒發,而是充斥著血、死亡、離別。從某種層面上說,五月風暴確實是反對過往權威的一次運動,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只是青春年少的一次衝動,對一小部分人而言它又是波瀾壯闊的青春頌歌,但對另一小部分人來說是永遠無法忘卻的創傷。

MUSIC:"Non,je ne regrette rien" by  Edith Piaf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was created in 1956, and Edith Piaf made his first recording in November 1960.


Article:Written by  參有北

Proofead: by 參有北 韭菜根

made by 韭菜根 from Loop in da Street

YOU CAN FIND US HERE

微信公眾號:LIDS製作事務所

微博:韭菜根Leekroot

網易雲音樂:韭菜根/LeekRoot

嗶哩嗶哩:韭菜根Leekroot

騰訊音樂:韭菜根Leekroot

Bandcamp:LeekRoot

Contact us :Leekrootth@Gmail.com

This is loop in da street.

街道的宮內避孕環

這些傢伙很聰明什麼也沒留下...

These guys are smart and leave nothing...

                                                                                                                  

注意! LIDS製作事務所,(Loop in da Street)街道的宮內避孕環。現由韭菜根 ,參有北 ,山未盡 三人組成。其下所有內容均為創作產物。這些傢伙很聰明什麼也沒留下...   

相關焦點

  • 烏託邦時代逝去 50 周年,法國「五月風暴」的親歷者講述他在 1968...
    在法國,資產階級的孩子們形成一股 「五月風暴」,並因為意外獲得了工人階級的附和,讓整個巴黎陷入癱瘓(雖然年輕人們後來遭遇了「背叛」)。當時法國社會的左翼勢力慢慢浮出水面,無論毛派、託派,他們各自有擁護主張。聲音不可謂不混亂。許多人把五月風暴與當時中國的文革相比擬,但 Michel Bonnin 不接受這樣的比擬,在他眼中,文革和五月風暴本質上完全不同。
  • 《戲夢巴黎》回到1968
    1968年的巴黎是一個充滿理想和迷失的地方,那是整個歐洲大陸都在風起雲湧,追求理想和解放的時代。在回望過去時,單憑文字描述可能不太能讓人感受到那個年代撲面而來的變革氣息,但好在有電影將這段時間重新組合、演繹,讓後來的人或者經歷過的人能夠回憶那個年代的本真面貌。
  • 《讀書》首發 | 王璞: 「五月風暴」的幾個側面
    因清潔工罷工,巴黎的聖馬丁路垃圾成山(來源:marcriboud.com)是的,這是一九六八年五月中下旬的法國巴黎。 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風暴」已經過去整整五十年。關於這一「事件」,從法國集體記憶的文化工業到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的歷史修辭,人們似乎已經得到了某種「官方說法」。
  • 五月風暴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在五月風暴中迎來的結局是政治上的失敗,不過,這場運動卻成功影響了法國電影的政治色彩,法國的主力電影人都開始致力於把電影拍攝推向社會主義模式。也就在法國大學生們的憤怒反抗蓄勢待發之際,英國導演林賽-安德森的電影《如果》裡,一場風暴已經發生了,本片在1968年三月開拍,風暴的主角麥克,因為個性叛逆,反覆遭受男子寄宿學校的殘酷體罰和精神傷害,最終決定以暴力反抗。
  • 五月風暴」五十周年:中國電影能夠學到什麼?
    整整五十年前的五月,一陣劇烈的暴風颳過法國的大街小巷、校園工廠。這場被稱作「五月風暴」的群眾運動以其自發性、突發性與爆發性,震驚了整個世界。在法國《解放報》紀念這場運動的頭條版面上,赫然印著中國影片《嘉年華》的宣傳版。這實在是一個動人的巧合。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像五月風暴這類左翼領導的示威活動在當時法國社會十分常見,這些抗議活動大多由國內的左翼勢力主導的。左翼在法國歷史上曾佔據絕對優勢。上世紀50、60年代,法國湧現了薩特、福柯、波伏娃、梅洛龐蒂等一批傑出的左翼知識分子。法國共產黨也是西歐影響力較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巔峰時期擁有80萬黨員。
  • 迴響·1968年|搖滾樂就這樣改變世界
    編者按:1968年對西方來說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愈加激烈的反戰運動,新年伊始的布拉格之春,4月馬丁·路德·金博士遇刺身亡,而這一年的高潮則是5月席捲法國的五月風暴。半個世紀過去,動蕩的1968年深刻影響了戰後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重塑了西方社會文化,從音樂、電影、文學、嬉皮士到女權、平權、少數群體運動。50年前的喧囂迴響至今。
  • 迎來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
    法國是最會做包裝、宣傳的國家,夢幻得叫人面對一切跟法國相關的事物時,抵抗力也瞬間歸零!每年五月,身邊愛好藝術、文化、美食、時裝的朋友們都興奮不已,周末去逛個法國藝術家展覽、看部法國電影、到法國餐廳用膳就是香港五月的節奏!
  • 《玫瑰島》:被實現的烏託邦
    該人工島於1968年6月24日以世界語「Insulo de la Rozoj」的名義宣布獨立,羅薩自稱為總統。世界語中的「rozo」(複數為「rozoj」)和義大利語中的「rosa」都是「玫瑰」的意思。
  • 被「民主」玩死的法國,是如何演變成「暴民政治」的?
    法國第一次出現『暴民政治』是在1968年5月到6月之間先由學生發起的示威遊行活動,繼而擴展到全國的事件事件被稱為「五月風暴」。五月風暴1968年3月,巴黎大學的一部分學生發起示威遊行,他們要求對學校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
  • 香港法國五月藝術節嗨皮指南 莫奈真跡首次來港!
    首創於1993年的法國五月藝術節,至今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型的文化盛事之一。在過往23年的五至六月間,法國五月均會舉辦超過120場文化活動,至今吸引逾一百萬人參與。法國五月開幕盛典 · 元創方周末節慶從2009年開始,法國五月美食節在開幕式期間都會推廣一個法國大區的美酒佳餚。如同場地的布置風格,今年的主推的美酒與美食來自阿爾薩斯。如果你對小學課文《最後一課》有印象的話,那麼你一定不會對阿爾薩斯這個名字感到陌生。而此番法國美食節究竟帶來了哪些美食呢?
  • 法國電影簡史(1895-1968年)
    1910年前,法國電影,以其創造性,藝術性和多樣性而稱霸世界,百代公司設置的舞臺紀錄片,喜劇片,控制整個電影市場。1910年後,因美國與德國影片的競爭,其霸權有所削弱,但法國影片總產量仍然居世界首位在海外市場上仍然佔有優勢。
  • 五月天香港連開7場個唱 再掀「五月風暴」
    2014年「五月天的國際元年」飛越了英國、法國、荷蘭、美國及加拿大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繞了大半個地球拓展華語音樂的版圖後,即使行程表永遠「無法預料」且排滿滿,但仍謹守每年與香港歌迷一期一會的「五月之約」。
  • 坎城電影節曾暫停支持"五月風暴" 昔日老照片曝光
    ▲1968年,克勞德·勒魯什、戈達爾、特呂弗、路易·馬勒、波蘭斯基佔領了正舉行放映活動的坎城電影宮,並以此為陣地,要求立即停止坎城電影節。▲由於「五月風暴」,第二十一屆坎城電影節暫停舉辦。圖為人山人海的坎城街頭。
  • 法國電影新浪潮,永不停歇
    世界電影的發展在經歷了德國表現主義、好萊塢黃金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來到了20世紀50年代。此時的歐洲,在飽受兩次世界大戰的苦難之後,正逐漸從戰爭創傷中恢復元氣。而法國,作為世界電影的發祥地,雖然有梅裡埃的科幻電影、讓·雷諾瓦印象風格電影、岡斯的史詩巨片《拿破崙》,這些先賢匠心之作在前,但因為戰爭原因,法國電影還是走向了蕭條。
  • 法國喜劇《如何成為一位好妻子》,詼諧的法式幽默,值得一看
    2020年出品的《如何成為一位好妻子》(How to Bea Good Wife),是由馬馬丁·波渥斯編導的法國喜劇片,朱麗葉·比諾什影片描述的是上世紀60年代的法國,波萊特與丈夫經營家政學校,訓練女孩成為百依百順的家庭主婦。當波萊特的丈夫驟逝,她又與初戀重逢,正值1968年的五月風暴,一連串的抗爭動搖了她固守的信念,於是她改頭換面,帶領學生走向自由奔放的覺醒之路。
  • 法國新浪潮電影往事 :為榮譽抗爭的70年
    這是1967年,他們不會想到這將是他們最後的蜜月期。 隨之而來的,是1968年,那個法國電影人和全世界新浪潮影迷都繞不過去的1968年。 這場浩蕩的運動最終在戈達爾和特呂弗的帶領下取得勝利—— 法國文化部退出法國電影資料館管理部門,朗格盧瓦得以復職,只是電影資料館不再享有國家津貼。 但這場勝利卻是法國「新浪潮」分裂的開端。 1968年前後,世界各地掀起各種學潮和運動,工人階級和學生成為反抗主力。
  • 二戰後法國現代教育制度的發展
    《郎之萬-瓦壟教育改革方案》融匯了法國戰前教育改革的諸多成果,緊緊把握了世界教育改革主要潮流,具有十分明顯的進步性質,雖然由於受戰後初期歷史條件的限制方案未能實施,但提供了戰後法國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據,對法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教育改革法》(中等教育)1959年,法國戴高樂政府頒布了《教育改革法》。
  • 《香港1968》:年代感十足的港娛小說
    今天個大家推薦一部都市年代文,與現在的熱門話題無關。《香港1968》,作者:汪公子在年,4級作者。分類:都市-都市生活。【簡介】1968的香港是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剛應聘上香港大學哲學教師的霍耀文走上了一條不同的人生道路,有歡喜,有悲痛,自然也有豪情壯志。【黃金五章】第一章,香港1968。主角霍耀文,成功應聘香港大學中文系編外教師,工資還不如賣碗仔翅的阿婆。但是,勝在體面。其實要不是這一年全港掀起反貪浪潮,主角根本不可能留校,哪怕他是一名穿越者。
  • 香港藝術|巴黎與香港的藝術傳奇:「法國五月」藝術節浪漫全
    1993年首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是亞洲最大型的文化盛事之一。每年五至六月,「法國五月」都會在兩個月內舉辦超過120場文化活動,展現紛繁的藝術種類。「羅浮宮的創想- 從皇宮到博物館的八百年」展覽,讓觀眾探索羅浮宮與法國歷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