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reamers
電影片段(1968年2月,文化部長馬爾羅解除了德高望重的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朗格魯瓦的職務,憤怒的電影界人士成立了「捍衛電影資料館委員會」,要求馬爾羅辭職)
概述
五月風暴是1968年5月—6月在法國爆發的一場學生罷課、工人罷工的群眾運動。
背景
大背景
60年代,在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整個法國社會積極地朝所謂的工業化國家邁進,一切以經濟或科技的標準作為最高指導原則。戴高樂從1958年上臺執政到1968年,十年間法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447億法郎上升到5150億法郎,翻了一倍多。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欲望也日益增長,法國進入了消費社會,人們追求更廣泛的民主與個人自由。
法國國家的角色一直曖昧不清,從一個殖民帝國轉型成所謂當代民主國家的過程中,法國國家機器變成一種矛盾的綜合體。它既中央集權又結構渙散(1958年阿爾及利亞戰爭後,戴高樂解決了國內政變,自此修改憲法,總統權力巨大),既信奉權威也崇尚自由,既現代又古老,對於處於這樣一個歷史節點的法國來說,革命一觸即發。
同時,1968年,全世界都陷入一陣革命的熱潮,美國有嬉皮士運動、中國有文化大革命、東歐有布拉格之春。革命的浪潮席捲全球(五月風暴中高喊「毛主席萬歲」)
小背景
①人口激增。安定富裕的生活帶來人口的增長,出生在這個時代的青年與經歷過戰爭痛苦的長輩間有道不可逾越的鴻溝。(不止法國如此,其實是那一代年輕人的迷思)
②(安定生活帶來)戰後新興文化的崛起。電影(法國新浪潮、美國好萊塢商業片)、音樂(爵士、搖滾)(薩特、波伏娃、福柯等文化領軍人物)
③大學生的增加。傳統大學教育的演變(從文化的傳遞的功能向社會生產與發展的物質力量轉變)學生也不再是一個職業,而是具有政治與經濟權力的實體。青年的力量(此次運動主體是學運)
④法國雖然工業發達,但工人待遇普遍較低。所以學運興起後,工人也接著響應
⑤法國左派力量較強(1965年戴高樂直到第二輪選舉才以微弱的優勢打敗左派的密特朗),而1967年的民調也顯示左派支持率節節高升。左派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致使民間左翼思想盛行。
經過
322運動
1967年末、1968年初已經有了革命的苗頭,法國巴黎人心躁動。大學和政府間偶有衝突。
以1968年3月22日的322運動為爆發標誌,巴黎警方拘留六名反越戰遊行示威中的青年。農泰爾大學代表科恩-邦迪帶領一批學生發起暴動,同時成立「322「組織。而這一組織的影響也在農泰爾大學內日益擴大。322運動的主張和行動明確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性質——文化批判運動,確立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形式——文化抗議方式,奠定了法國學生運動的基本特徵——非政治化、非物質化的抗議主題。
街壘之夜
5月2日,校方關閉楠泰爾學院,並責令科恩-邦迪等8名學生骨幹到巴黎大學總部紀律委員會接受訓斥,次日,巴黎大學學生到索邦大學總部門前集會抗議,教育部長阿蘭·佩雷菲特和校長讓·羅什擔心引起連鎖反應,出面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當天下午,1600名警察包圍校園,逮捕300多名學生;學生們高呼「還我同志」的口號進行抵抗,結果遭到催淚瓦斯和警棍的鎮壓,學生和圍觀青年隨即在盧森堡廣場壘起了象徵革命的第一道街壘,戰鬥開始了。
5月6日,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UNEF)和全國中等和高等學校教師工會(SUESUP)號召總罷課和罷教;8日,薩特等一批名人發表聲明,號召「所有勞動者和知識分子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學生和教師們發起的鬥爭」,人們開始揮舞旗幟,高唱《國際歌》,上街遊行。9日,薩特等再聯署「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宣言,拉丁區爆發更大規模示威抗議,而警方則封鎖塞納河上橋梁,雙方展開激烈衝突,導致數百人的受傷、被捕,衝突一直持續到次日黎明。電影界的積極介入使得「五月風暴」的消息迅速傳遍法國,裡昂、南特、斯特拉斯堡等地學生紛起響應,拉丁區更成了街壘的世界,這一夜被稱為「街壘之夜」。
革命高潮
21日,政府下令將科恩-邦迪等驅逐出境,次日,爆發了反驅逐的大遊行。24日,回國後一直保持緘默的戴高樂發表講話,同意進行大學,經濟與社會改革,建議公民投票,示威者以「再見,戴高樂」的呼聲回應,總統的支持者向示威者發起攻擊,並導致兩人死亡;25日,政府和公會開始談判,並於27日達成一系列協議,卻遭到大多數工人的拒絕,示威者開始醞釀組織一個包含所有左翼力量的、類似1936年人民陣線的「人民政府」。從5月27日開始至6月30日,法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學生與工人持續示威抗議,並且反對5月27日在蓬皮杜政府的主導之下,資方與工會代表所籤署的勞資協議。戴高樂總統甚至認為情況已經失控。左派政黨與政治人物則宣稱可以負起政治責任,組織臨時政府控制局勢。
29日,五月風暴達到最高峰,這一天僅有5000萬人口的法國全國有1000萬工人罷工,300多個工廠被工人佔領,30多所大學被學生佔領。就在同一天戴高樂突然失蹤,甚至有傳言他已自殺。
不了了之:
29日,戴高樂秘密飛赴德國,前往德國的法軍駐守地巴登-巴登(Baden-Baden),會見了法國駐軍司令馬索,並取得軍方效忠;胸有成竹的總統當即飛回,並於30日16點30分發表講話,宣布解散議會,舉行大選。並且呼籲法國人民發揮公民的精神,支持民選的政府。在戴高樂總統呼籲完之後二個小時之內,五十萬公民隨即走上街頭,在香榭麗舍大道示威支持戴高樂總統否定密特朗的政治野心。戴高樂總統的堅定宣示成為法國政治危機結束的開始。在隨後的六月裡,示威與工廠佔領逐漸減少與撤出,各政黨也忙著準備國會解散後之選舉。
這次法國的文化革命造成了1000多萬法國人被捲入,1500萬工作日喪失,直接導致幾十萬法郎的物質損失,一名總理和一名教育部長的下臺,5人死亡,而它在法國政治、文化、思想領域的深遠影響,則遠非物質與金錢所能衡量的。
1968年五月危機雖然在戴高樂總統的領導之下得以順利化解,甚至還穩定了法國右派政府之政權,但是人民的支持並沒有轉化成對戴高樂總統的支持。1969年4月28日,法國人民通過公投否決了戴高樂總統的政治改革計劃,戴高樂總統因此決定辭職以示負責
口號:禁止「禁止「
影響
五月風暴是一場「改變了一切的虛假革命「,是戰後法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①打擊了法國經濟②改革了法國高等教育制度③五月風暴中的標語、口號、宣傳,風靡世界,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文革中中國人民對五月風暴的聲援)④「68「成為近代法國的一種精神遺產,化作潛藏在人民意識層下的一種」集體無意識「
評價
反面
雷蒙·阿隆——五月風暴基本上是消極的,是集體的心理劇、革命的夢幻,是一場大混亂、一場大規模的起鬨,是大學出自破壞目的的反民主運動,並嚴重打擊了經濟。
正面
五月風暴不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而是一場改良的大暴動,一場民主革命。
革命往往是一種裹挾著個人的巨大洪流,回顧時我們往往只能看到那個年代偉大、突出的激流,我們評判一場革命也往往是從它的主流思想對文化、政治的影響入手。但在激流之下是無數被掩蓋的水花。薩特、波伏娃、福柯這群文學家、哲學家,積極介入政治,尤其是薩特在街壘之夜後開始不理性地推崇暴力運動。我們能看到激昂的思想與暴烈的青春,但我們也應當看到革命中的大多數人,那一代的法國青年人大多出於「無聊「這種單純的理由加入革命,他們高喊著」性、藝術、政治「,但其實多少人有自己的思考,只不過是夾雜在人流中隨波逐流,藉以刺激自己因「消費主義」早已麻痺的精神。實際上,讀起五月風暴親歷者的記述,會發現那並非是美好青春的抒發,而是充斥著血、死亡、離別。從某種層面上說,五月風暴確實是反對過往權威的一次運動,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只是青春年少的一次衝動,對一小部分人而言它又是波瀾壯闊的青春頌歌,但對另一小部分人來說是永遠無法忘卻的創傷。
MUSIC:"Non,je ne regrette rien" by Edith Piaf
Non, je ne regrette rien was created in 1956, and Edith Piaf made his first recording in November 1960.
Article:Written by 參有北
Proofead: by 參有北 韭菜根
made by 韭菜根 from Loop in da Street
YOU CAN FIND US HERE
微信公眾號:LIDS製作事務所
微博:韭菜根Leekroot
網易雲音樂:韭菜根/LeekRoot
嗶哩嗶哩:韭菜根Leekroot
騰訊音樂:韭菜根Leekroot
Bandcamp:LeekRoot
Contact us :Leekrootth@Gmail.com
This is loop in da street.
街道的宮內避孕環
這些傢伙很聰明什麼也沒留下...
These guys are smart and leave nothing...
注意! LIDS製作事務所,(Loop in da Street)街道的宮內避孕環。現由韭菜根 ,參有北 ,山未盡 三人組成。其下所有內容均為創作產物。這些傢伙很聰明什麼也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