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宮廷愛情是上流社會的「專屬」,為何會在市民階層中流傳?

2020-12-25 騰訊網

中世紀時期宮廷愛情最初來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宮廷,最初是由法國宮廷詩人創作的以亞瑟王為主體的浪漫主義題材,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之後,逐漸開始向社會中的市民開始傳播,當時社會中盛行但丁的「愛情」崇拜,總之,中世紀的宮廷愛情作為一種傳奇始終不滅。

然而,事實上,中世紀時期的宮廷愛情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任誰想都是一樣的結果,那些存在於宮廷中的愛情故事,又經過幾個世紀許多人的渲染,無論如何與現實生活的實際情況總歸是不能相同的。

但是,為什麼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世紀時期還會興起宮廷愛情文化呢?

一、中世紀時期教會對宮廷愛情和騎士精神的態度比較寬容

中世紀時期的黑暗大都體現在社會中封建主之間的鬥爭和衝突中,而唯一能夠與之制衡的只有教會,許多與之相關的法令被頒布,只是為了禁止封建主之間無止盡的鬥爭以及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階層無端的殺戮。

在暴力就是法律的中世紀歐洲社會中,教會仍然是唯一具有相當權威和力量的勢力所在。而教會為此所作出的努力,其中就包含著對於基督教軍人的教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抓住那些強悍的封建貴族作為教化的對象,同時為他們指出明確的理想規範。

現在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因為教會所需要的只是那些理想化的與現實中差距甚遠的騎士形象,根本用不到所謂的宮廷愛情文化。但是,事實上,騎士精神能夠對中世紀的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最重要的就是因為騎士精神同宮廷愛情文化的結合。

宗教在中世紀時期幾乎是佔據著壓倒性的統治地位,在這樣的約束的統治之下,人類的情感遭受到了壓抑,因此,教會對於人們的情感,尤其是愛情是有著十分嚴苛的約束的。

但是,教會出奇的對於那些以愛情為主題和核心的宮廷愛情文化和騎士精神比較寬容,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文化有助於馴化封建騎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些愛情故事和愛情文化的相關描述中,並不存在與基督教思想文化相悖的「異端邪說」,完全宣揚理論化的愛情和純潔的愛情故事。

二、宮廷愛情儘管距離現實十分遙遠,但是表徵著人們對美好的嚮往

1.宮廷愛情文化的興起是社會中弘揚理想、美德和理念的縮影

在中世紀時期同如日中天的宮廷愛情,與之密不可分的就是騎士精神,也可以說,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在某種程度上共同創造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社會和文化。

儘管距離十二世紀宮廷愛情已經十分遙遠,但中世紀時期仍舊存在相當數量程度的宮廷愛情文學的傳播者和崇拜者。

或者說儘管宮廷愛情和現實生活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但是仍舊存在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得益於宮廷愛情文化符合大眾或者是說社會中對於美好事物、德行、信念的的期待。

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文化所弘揚的理想、精神、觀念和美德,不僅符合人們的期待和追求,而且在宮廷愛情相關的故事在社會中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播之後,已經深刻的滲透進入歐洲社會和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之中。

在將近幾個世紀的過程中一直影響著歐洲的文學藝術,甚至是人們的思想意識、道德規範、風俗習慣和言行舉止等各個方面。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無論是在中世紀,還是在這之前的時期,又或者是在這之後的現在,人們對於自身,社會對於人們的行為舉止是存在理想和要求的,這些在西方社會中體現的更為明顯。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西方社會中紳士們的行為舉止和表現出來的各個方面都是能夠充分體現其素質和教養的,「女士優先」,吃飯的時候為女士拉開座椅等。

而這些符合社會和人們對自身的期待的理所當然的社會禮儀和習俗文化,最根本上就是來自於騎士精神和宮廷愛情故事中對男主人公的描述。

因此,也就是說,儘管十二世紀時期文學作品中描述的宮廷愛情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起來也是存在相當之大的差距的,但是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社會標準和人們的期待和追求,因而宮廷愛情文化在社會中的傳播和流行自然就成為順勢而為的一種現象了。

2.宮廷愛情文化迎合了歐洲人文主義思想的優秀內涵

我們已經說過,宮廷愛情文學在中世紀與騎士精神是密不可分的,這是因為這兩者存在某種共同的內涵,包括對人們道德、品格、責任等各種方面的言行舉止的要求。

就比如說,騎士精神中蘊含著「忠誠、勇敢、善良、慷慨、力量、榮譽感、責任感」等等,這些社會和人們對個體的期待和要求,而恰好在中世紀宮廷愛情文化中,他們所刻畫的人物也擁有這樣的品質,他們無論是在德行還是品性方面都十分優秀。

而無論是從騎士精神入手,還是從宮廷愛情文化所入手,他們存在著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所有的重點都是放在人身上的,而這一點就正好迎合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社會中關於人文主義思想和傳播的發展內涵。

所以說,宮廷愛情與現實情況的差距之大也沒有影響到宮廷愛情文化在社會中的傳播和流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和大眾的關注點大都是放在人這個個體上,而對於愛情本身的關注相對就會比較少,他們更加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人們個體對於美好事情和理想的追求。

中世紀時期重視個人的價值,發揮個人的作用,就是社會希望和正要宣揚的價值觀本身,所以,宮廷愛情文化中所刻畫的形象與騎士精神相融合最後鑄成了中世紀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為文化的內涵所在。

三、宮廷愛情文化的流行恰好符合社會馴化規範騎士德行的作用

在混亂的中世紀時期,騎士階層對社會的價值的作用相當明顯,所以,規範騎士們的行為和德行規範,樹立騎士們的理想和信念就很重要,而宮廷愛情文化伴隨著騎士精神的傳播恰好發揮了這樣的作用。

因為在這之前,騎士階層大都伴隨著封建性,尤其是初期騎士大都是社會中的中下層階級,因為王室和貴族原本看不上騎士這個身份,和這個階層人們的行為表現。

早期封建騎士階層,幾乎都是十分殘酷、野蠻、作惡以及無法無天的武夫,他們欺負弱者,搶劫農民,強姦婦女,濫殺無辜,幾乎是無惡不作,但是,實際上他們的這些作為並不違背當時的騎士標準。

而對於社會來說,他們希望和追求的騎士階層是一種理想化的形象,他們勇敢、自強、忠誠,有責任感和榮譽感,是一種十分正面積極的形象。

實際上,對於中世紀時期的社會情況來說,「愛情」只存在於上流階層社會中,或者說在上流社會中仍舊是虛幻的,所以大眾的關注點自然並不在於宮廷愛情文化故事與現實生活中愛情故事的差距.

他們更關注這些故事中那些被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人物關係,逐漸的自然而然這些理想化的形象成為了約束現實中人物的標準。

而這些尤其適用於社會對於騎士階層的馴化,他們致力於希望騎士階層的行為能夠受到教會的認證,因為之前騎士們的行為雖然不違背社會制定的騎士行為準則,但也受到了教會的反對和零容忍。

因此,儘管存在許多與現實情況不符的愛情故事,正是因為宮廷愛情文化以及與之相伴隨的騎士精神中存在能夠為社會利用和掌控的新的馴化作用,自然不受阻礙的在社會中傳播開來了。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宮廷愛情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距離,主要存在於文學作品中,而且在現代人的角度上來看,宮廷愛情的存在只是上流階層社會的專屬,對於市民階層來說十分罕見而且十分矯揉造作。

但是宮廷愛情文化仍舊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得到了傳播和宣揚,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這一文化在社會中的受眾度仍舊十分普遍,其文化內涵自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標準.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中世紀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這些文化中所刻畫的弘揚的那些理想、美德、信念和標準,以此來塑造和馴化這個社會,為社會所用。

相關焦點

  • 生於矛盾中的騎士階層:為何騎士文學中的美學能夠流傳至今
    中世紀的騎士文學在西歐大陸上興起,它取材於騎士階層的生活與理想。在當時社會動亂與黑暗的背景下,騎士作為勇敢冒險與奉獻犧牲的人文符號,不斷被人們熟知與嚮往。人們內心渴求自主的意識不斷投射到騎士文學中,催生出浪漫與冒險兼備的騎士精神。愛情是騎士文學裡不容忽視的存在。
  • 中世紀愛情中,騎士與貴婦之間,柏拉圖式的無性之愛
    騎士是封建制度的組成部分,是當時社會一個獨立的、特殊的階層,屬於貴族中最底層的身份,後來,隨著社會制度的演變,戰爭逐漸減少,騎士的職能發生轉變,逐漸演變成領主家的榮耀,由於騎士的晉封,以及騎士對於領主的忠誠,逐漸形成高尚的騎士精神。
  • 西歐中世紀的教育
    道德教育與身體養護修業年限:7到14歲內容:上流社會的禮節與行為規範修業年限:14到21歲內容:騎士七技 即騎馬 、遊泳 、投槍、擊劍、打獵、下琪、吟詩中世紀大學三 中世紀大學的形成與發展最早的中世紀大學是義大利的薩萊諾大學(醫學著稱),建立於11世紀中期 ,1231年得到政府承認 ;1158
  • 中世紀的商人和市民是同義詞,住在城牆裡的商人成為早期的市民
    羅馬帝國覆滅後,城市復興之前,中世紀西歐是在一個個莊園的籠罩之下。莊園是以大土地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單位,在莊園制的鏈條下只存在領主和農民兩個階層,農民為了獲得領主的保護,把土地獻給領主,甘願做大地產主的附庸,不具備自由的身份,被束縛在莊園的土地中。
  • 勒高夫:中世紀騎士的真實與想像
    正如讓·弗洛裡所強調的,中世紀的騎兵需要相當的經濟基礎來購買戰馬(可能還不止一匹),因此承擔著繁重的裝備開支,此外他們還需要時間,因為除了頻繁的訓練,中世紀的騎士還需要在節日比賽——騎士比武以及狩獵活動中證明自己,狩獵通常在他們自己專屬的封地裡進行,也就是自中世紀起為國王預留的保護區之外的地方。可以看出,即使從軍事角度來看,騎士階層就有局限於貴族精英分子的趨向。
  • 戀歌:歐洲中世紀的愛情文學
    尤其是騎士與公主或貴婦的(不倫的)愛情故事,更時常被當成創作的題材。但究竟,騎士與仕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在中世紀真的存在的嗎?又或者只是人們的美好想像?首先就必須打破許多人的幻想,騎士浪漫愛情故事都是虛構的,完全沒有反應到中世紀的現實社會狀況。但也不用太難過,因為騎士文學的確是存在的,這些文學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表揚理想中的統治者、騎士的榮耀與忠誠與對仕女的敬愛。
  • 騎士——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
    在歐洲中世紀時期,基於封建制度的興起和建立,誕生了一種騎士制度,他們歷經千年的發展,在現代社會的今天仍舊對人們有著很大程度的影響。對於騎士制度其主要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分別為戰場上的騎兵,基督教會的武力依仗,以及上流社會的貴族紳士,而這三個階段則是我們發掘騎士制度和騎士精神的重要根據。
  • 《女教皇》與中世紀早期社會
    但這並不影響本片對歐洲中世紀社會的展現,小編將在下文對此進行闡釋。 二、《女教皇》中各個人物所對應的社會群體拋開本片中時刻充斥著的人文關懷和女性主義思想,我們簡單談談它所展現的歐洲中世紀的早期社會。4、哥羅德:作為一名騎士,他代表了另一種中世紀重要社會現象——騎士。騎士是中世紀的英雄,羅蘭是中世紀的阿喀琉斯,熙德是中世紀的奧德賽,而哥羅德則是本片中的英雄騎士,他們侍奉上帝卻更加遵從自己的內心,他們效忠國家卻更加看重心愛的女人。他們也許在每日的血腥中早已不相信上帝的仁慈,相比祈禱,他們更相信自己手中的雙刃劍。
  • 他極力諷刺批判上流社會,卻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認同與讚美
    但也正是因為失去了生活保障,才讓薩克雷脫離固有社會階層的局限,開始審視社會。正如他在給母親的信中所說:「我應該感謝上天使我貧窮,因為我有錢時遠不會像現在這般快樂」,「勞碌辛苦對我有好處,一個人吃了現成飯,會變得心神懶散、頭腦糊塗的。」他先是去巴黎學繪畫,可惜也不成功,不過雖然沒有成為名畫家,但他仍然掌握了基本技巧,日後能夠為自己的作品繪製插畫。
  • 真實上流社會什麼樣?不是小時代也不是三十而已
    除此以外,出現在電視劇中的豪門之間的包辦婚姻也在書中一展無遺。小說的女主角張大小姐與她的丈夫之間沒有愛情,但有利益。  類似這樣上不得臺面的交易,就這樣被赤裸裸地展現在《張大小姐》中。  我們一直想像,上流社會的人大都不會在意金錢,因為他們多的是。可在《張大小姐》裡,女主角還是會心疼自己的鞋子與不能水洗的襯衫。  這些上流社會的邊邊角角都被洪晃寫出來了,原本漂亮、豪華的上流社會在洪晃筆下,醜相盡出,物慾橫流,俗不可耐。如此大膽的筆觸,難免會在公眾之中引起一陣波瀾。
  • 洪晃:真實上流社會是什麼樣?不是「小時代」也不是「三十而已」
    前段時間上海假名媛拼團事件在網絡的發酵下鬧得沸沸揚揚,在假象眾多的網絡社會,為何這一現象偏偏激起了輿論的浪花,無非是名媛二字背後所代表的上流社會生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 《上流社會》欲望,謊言,上位,上流社會的醜陋扒的一乾二淨!
    各方勢力在密切關注著利用「市民銀行」這一idea挑戰國會議員的張泰俊。今年獲得作家獎的作家兼大企業總裁韓龍錫(尹濟文飾),和他的妻子美術館館長李畫蘭(羅美蘭飾)將關注著張泰俊和吳秀妍夫婦。講述比起現在,想要進入更好的群體、進入上流社會的人們的欲望衝撞。
  • 探秘赫爾辛基 | 上流社會的社交中心
    愛斯普拉納地公園也是德國建築師恩格爾設計的,這個城市中的綠洲夾在兩條商業大街之間,被周圍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大樓環繞。Esplanade的意思是公園大道,愛斯普拉納地公園中央是一條長長寬寬的人行道,被兩側成行的樹與周圍喧鬧的市區隔開,形成一個大廳空間,公園中的參天大樹,道邊的長椅和涼亭都有百年歷史了,路燈雖然是20多年前整修時重裝的,但也是基於以前的造型。公園還以眾多雕像紀念碑聞名。
  • 真實上流社會有錢沒煩惱?洪晃:上流社會沒你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無論是電影《小時代》向我們展示的豪宅奢靡,還是電視劇《三十而已》中,因為五萬的香奈兒包包被排擠在太太圈外,都在明顯劃分兩個階層的界限。>上流社會是最虛偽的一群人。,豪門名媛也會心疼自己的鞋子,在意不能水洗的襯衫…… 原本華麗的完美形象分崩離析,醜相盡出,倒是能讓人們客觀的建立起對上流社會新的認知。
  • 真實上流社會是什麼樣?洪晃:不是小時代也不是三十而已
    除此以外,出現在電視劇中的豪門之間的包辦婚姻也在書中一展無遺。小說的女主角張大小姐與她的丈夫之間沒有愛情,但有利益。類似這樣上不得臺面的交易,就這樣被赤裸裸地展現在《張大小姐》中。我們一直想像,上流社會的人大都不會在意金錢,因為他們多的是。可在《張大小姐》裡,女主角還是會心疼自己的鞋子與不能水洗的襯衫。這些上流社會的邊邊角角都被洪晃寫出來了,原本漂亮、豪華的上流社會在洪晃筆下,醜相盡出,物慾橫流,俗不可耐。
  • 現代年輕人間的階層分化:無產階級雲養貓,上流社會貓狗雙全
    自古以來,貓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們因為耗資巨大,所以被當代年輕人稱為是「行走的黃金」——貓幣,還有的人更是靠著「貓幣的多少」來衡量社會地位與階級!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年輕人的世界裡到底存在著哪些階級?1. 赤貧階級赤貧階級志不在貓狗,日子過得循規蹈矩,對可愛的小動物素來不感冒,也感受不到任何與它們相伴的樂趣。
  • 《三十而已》上流社會的「寄生上流」
    劇中三個女人,三個階層,三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引起了大家的熱議。真算是,上的廳堂,下的廚房本人。高學歷的她選擇婚後做全職太太。烘焙,教育,甚至打架原來上流社會中也存在著鄙視鏈。站在C位的李太太背的這隻包,並且給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特寫
  • 《上流社會》所謂上流社會
    朋友推薦的,看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可能確實很反應政黨上層這種生活,我很難受,可能是因為沒有太多的接觸到社會,我帶著震驚,不理解的態度去看,甚至有些難以接受,所謂的上流社會就是這麼骯髒不堪嗎?電影中諷刺意味也很明顯,我開始以為自焚老人在男主耳邊說了些什麼讓男主震驚的話,最後竟然是「可以幫我倒杯水嗎」這麼簡單的要求,我認為側面也反映出了小市民的看問題角度如此之簡單和level不同確實想法也不一樣。 電影後半部分其實讓我有些失望,或許是前半部分揚起來的太高了,多多少少感覺下降太快,與前面銜接不暢。
  • 《張大小姐》:瞧,那些上流社會的人
    一時間,愛馬仕、太太團、上流社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正如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皇后的生活總局限於「皇后娘娘午睡起床吃柿餅」、「東宮娘娘烙大餅、西宮娘娘卷大蔥」的想像中,人民群眾對於上流社會的好奇與嚮往由來已久,從古至今,始終不變,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媒手段的發達,不斷與時俱進。
  • 荊棘之下,薔薇密布:中世紀貴婦孤芳自賞,為何卻成為騎士擁躉?
    騎士愛情觀念中的女子通常都是些貴婦人,因為在中世紀的西歐,衡量一個人地位是否崇高要看所轄領地的多寡和家族聲望的顯赫與否,而一般能擁有高貴地位的女子大都很早就結了婚,因此在騎士的愛情觀中,憧憬的對象都是些身份高貴的「貴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