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後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慘烈、大規模傷亡的地獄般戰事

2020-08-28 紫欣靈霏

《血戰鋼鋸嶺》是一部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 / 薩姆·沃辛頓 / 文斯·沃恩主演的一部劇情 / 傳記 / 動作 / 歷史 / 戰爭類型的電影,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要將這部電影和《比利林恩》作比較,非常不理解。

  鋼琴沉穩穩重,小提琴流暢優雅。君不見,多少曲目通過它們演繹出了不同的風情。甚至,多少鋼琴曲目被成功地演繹成了小提琴版本。

  票房,只是數字而已。如果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不好就否定它,或者因為一部電影的票房很好就眼紅貶低它,都是片面的行為。同理,評價也如此。另外,兩部電影戰爭發生的引線都不同:伊戰完全是政府發動,而二戰時美國可是全民自發參戰的。甚至《鋼鋸嶺》中還提到了,有兩名青年報名參軍失敗自殺。這,是不是他們做出的選擇?

 二戰以後,世界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慘烈、如此大規模傷亡的地獄般的戰事。對於我們來說,那個世界太過遙遠,只是一個抽象化的、存活在模糊記憶中的世界。在那個年代,探討個體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多少人被生生拖入了歷史洪流,身不由己。沒有現代戰爭這樣複雜精密的戰術布置,只是最原始的衝鋒陷陣。前一秒還活生生的人,後一秒就身首異處、穿腸肚爛。在那個年代,戰場,是沒有條件允許你探討個體思想的。

  《比利林恩》也好,《鋼鋸嶺》也好,都是在特定世界環境下的產物。二戰戰場上比利林恩比比皆是,伊拉克戰爭中戴斯蒙德也無能為力。小人物自有他的世界,大人物亦有他的戰場。畢竟在大環境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是弱者,不是嗎?

   影片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講述了他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 並在衝繩戰役中赤手空拳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

  故事探討了一個不帶槍如何打仗的問題 。

  靠什麼打呢?靠信仰!

  現在,我們不談信仰,只談談這信仰背後的東西。

  因為這些東西才是梅爾·吉勃遜拍電影所運用到的藝術手段。

  那麼,信仰的背後是什麼呢?

  柔情。

  很多人都被梅爾·吉勃遜的「暴力美學」深深吸引,卻鮮有人知道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中國古典哲學中有兩個詞語:剛柔並濟、以柔克剛。

  戰爭片最關鍵的就是,要用情感去打動人。梅爾·吉勃遜的秘笈就在於此,他永遠是站在「柔」的角度去講「剛」,用「剛」去體現「柔」,用「柔」去戰勝「剛」,正所謂,剛柔並濟,以柔克剛。

  大家都知道,《勇敢的心》和《血戰鋼鋸嶺》中都不乏柔情。剛和柔,強烈的對比;跌宕起伏的情節,張弛有度,讓人直呼過癮。

  不得不說,梅爾·吉勃遜很懂得如何去撩撥觀眾的情緒,一哭一笑似乎都在他掌握之中。都說他是「世界上最性感的男人」,現實中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他的電影絕對是性感的。

  《血戰鋼鋸嶺》中,吉布森用三個場景再現了這個故事。

一開始,梅爾·吉勃遜先把觀眾推入了地獄。戰場上的殘酷畫面讓人不得不帶著沉重、莊嚴的心情去觀看。

  接著,鏡頭推向遠山、樹林,故事從男主人公的童年開始。

  這第一個場景是在家鄉。

  這一段主要是做鋪墊,講了信仰,從小時候的兄弟之情講到了長大後的愛情,給觀眾餵了一顆糖,甜甜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第二個場景是在訓練營。

  看到這裡,真的是滿滿的男性荷爾蒙撲面而來,擋也擋不住。

  所有的男性氣息,似乎在這裡都能感受得到,玩笑、無釐頭、性的直白、冒險、力量、爭鬥。

  其中最引人發笑的就是那個裸體肌肉男。梅爾·吉勃遜加了一個這樣的人設真是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到了戰場上,他的膽量和身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影片中,最讓女人流口水的應該是薩姆·沃辛頓扮演的隊長葛洛佛。我差點以為這是年輕時的吉布森。形態真的是太像了。

  所以說,最性感的男人不是裸體肌肉男那種,也不是說話快準狠的霍威爾中士,而是葛洛 佛這樣有著磁性嗓音,說話不緊不慢的,氣質沉穩的男人。真的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第三個場景就是在戰場上。

  這一場真的是太令人揪心了!不多描述了,自己看圖感受一下。

  在這一場,故事的主人公多斯發揮了不拋棄的精神,不給傷殘者劃分等級,努力去救治每一個人。最後憑藉一己之力拯救了75個傷者。

  同時,他也用自己的「柔情」打動了「剛烈」的夥伴們,並以此精神為美軍贏得了最後的勝利。

  所以說,剛勁的東西,不一定要用更剛勁的去徵服。

  永遠不要忘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和平,拯救每一個人,即使在戰場上也不能忘了初心,只為戰爭而戰爭。戰爭背後對和平、柔情的嚮往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的。切勿舍本求末。

  同樣,戰爭片也不是為了重現「暴力」,如果你只看到了這些,這部片子一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當然,《血戰鋼鋸嶺》成功還是在於細節。梅爾·吉勃遜的藝術表現手法真的是令人嘆服。

  精彩的細節之處真的是太多了,這個需要自己去看去感受。

  在此只說一個細節,梅爾·吉勃遜用多斯第一次從鋼鋸嶺下來後在陽光下衝洗自己的這一幕,將這個人物的光輝形象真實地展現在了觀眾的眼前。

  而在我心裡,這個也是梅爾·吉勃遜的光輝形象。

 影片的開始符合美國電影的風格,愛情與矛盾同在,慶幸的是它們沒有相互排斥,而是在各自的軌道上並駕齊驅,偶有交集。這些交集,也正是影片的轉折點。影片前半部分闡述著主人公的成長與信仰的產生。

  進入軍營後,軍隊體制的約束以及戰友的不理解行為,都在從側面描繪著戰爭的殘忍以及作者對內心信仰的堅定。

  戰爭開始後的dos讓每個人都刮目相看,而那些在平常在軍營裡飛揚跋扈的人卻顯得格外懦弱。血腥的場面讓人感覺不適卻又能讓人真實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在堅守陣地的夜晚,dos在夢中被日本兵用刺刀刺死的畫面讓觀眾看到了所有人內心所擔心的一幕。直到所有人都撤離。在即將撤離的時候,dos問過自己該怎麼做,而這時傳來的呼救聲似乎是上帝的指引,dos選擇了重返戰場救人。dos與中士配合擊殺敵人的橋段充分展現了在戰場上戰友情所帶來的默契。

  dos再一次的衝入了戰場,並最終負傷,抱著自己的聖經離開了戰場……

  .關於戰友情。 戰役第一天夜裡,多斯與史密提兩個人在彈坑裡交談那一段拍的特好,兩個完全不同卻又一樣不羈的靈魂,在經歷生死考驗後終於坦誠相待,真正了解和接受對方,雖然我知道你是個混蛋,但我就是愛你,我願意用我的生命保護你,而且我知道你也一樣。當多斯在日軍炮火逼迫下不得不撤下鋼鋸鈴,也是抱著史密提的屍體一起下去的,這就是戰友情。我突然想,那些有過實戰經歷的戰士可能最懂人性,他們也許粗俗,蠻橫,還有心理障礙,但是真實純粹,有人性。

電影套路 與以往老梅導演的作品相比,這次他懂得取悅觀眾了。影片為三段論式,第一部分先是英雄個人長成經歷和甜蜜愛情,為後面的大場面做鋪墊,這部分節奏明快色調溫暖,充滿了套路;第二部分是英雄經歷磨難,「行弗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這部分應該是借鑑了一些戰爭電影表現手法,能夠看到《全金屬外殼》《鍋蓋頭》的影子;第三部分英雄開掛,完成奇蹟,而且關鍵時刻一定會受到被其精神感動的吃瓜群眾大力支持,加之恰到好處的配樂,是我最近今年看過最精彩的戰爭片,最後神跡完成,耶穌光加特寫,美式主旋律完美升華。但人家套路的用心,我們就愛這一套啊。 戰爭場面 非常寫實,震撼,避免了過度宣揚暴力,而是通過色彩,快慢鏡頭和局部特寫渲染出戰役不同階段人物不同的心理狀態,例如剛剛登上鋼鋸鈴時,畫面是暗色調,煙霧瀰漫,氣氛詭異,體現出人物恐懼不安的心理,當第二次登上鋼鋸鈴,美軍大舉進攻時,陽光明媚,以慢鏡頭拍攝前進的腳步,彈出的蛋殼,挺近的衝鋒鎗以及吶喊的面孔,有一種吳宇森「暴力美學」的感覺,一種必勝的信念油然而生,而不是「手撕鬼子」的血腥粗暴。「主旋律」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有兩點,一是美軍的法治精神,我可以遭遇不公,也可以成為被告,但我終歸有說理的地方,憲法保障我的權利,二是對日軍切腹自殺的描寫,體現出戰爭對參戰雙方來說都是殘酷的,正義和人性才是世界主流,是可以超越國籍的(老美的醫療兵在救自己人的同時也順帶救了幾個日本人,只不過他們身體素質不行,沒挺住自己掛了),所以老美要做「世界警察」,將法治和正義的陽光播撒到世界每一個黑暗的角落,讓世界充滿愛,這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這是美國的「主旋律影片」。不過老美向來說一套做一套,不然也就不會有稜鏡門了,不過我們只談電影不談現實。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時候我們的「主旋律影片」能達這個水平?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衝出國門走向世界?湄公河是一個不錯的開始,比去年的《戰狼》好多了,但只有一部《湄公河》遠遠不夠……

 鋼鋸嶺為什麼叫鋼鋸嶺呢,除了懸崖式的外形,還因為上面的日軍機槍火力之猛烈,足以像鋼鋸一樣把美軍士兵攔腰截斷。這是一場硬仗,年輕的小夥子們就像是送進絞肉機的餡料,不過就是在推動戰爭機器的運轉而已。軍裝雖然帥氣,可是被子彈貫穿撕裂以後就再也不能討姑娘們的喜歡了。

  在這樣的戰場上大家都恨不得左右手各一隻搶再背上炸藥包和火焰噴射器,卻有一個士兵堅持一支槍也不拿。他的存活與其說是僥倖,不如說是神跡。但我並不想討論宗教,我更願意相信那是最簡單的善惡選擇。當醫療兵多斯看著最好的戰友死在鋼鋸嶺上他卻無能為力的時候,他不知道為什麼看不到上帝的旨意,然後他選擇聽從了傷兵的呼喚和他自己內心的善念。

  當他說「讓我再多救一個人」的時候,身為真影迷的你一定會想到另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結尾男主辛德勒為自己還擁有一輛汽車和一顆金胸章而懊侮:

  「我為什麼留下這輛車,它能換十條命,多救十個人。這枚胸章可以救兩條命……我本可多救一個人,可我沒有,可我沒有……」

  醫療兵多斯以命搏命,救了75個人(據說這是個估計數),而辛德勒散盡家財救了一千兩百多個人。比起那些自掃門前雪的人和殺人者來說,這已經是聖人所為了,但他們還是覺得不夠。我們可以稱之為英雄,而英雄只不過來源於一個可以不必做出的選擇。當哈利波特問鄧布利多他和伏地魔一樣是蛇語者,要是自己也有黑暗的一面怎麼辦?鄧布利多告訴他,善惡在於他自己的選擇。

這部電影講述的不是戰爭也不是反戰,也不是愛國。它是講在任何環境下你都可以選擇做一個更有道德感的自己,只要你願意接受代價。戰時人們拋棄了殺人是最大惡行的常識,認為在戰爭面前很多道德準則變得無足輕重了,但是多斯不這麼看。就算是上了鋼鋸嶺他仍然認為人命是最寶貴最神聖,最不可侵犯的。他願意用生命去修補這個破碎的世界。

  並不是每個選擇做自己的人都像多斯這麼幸運,那你還願意做嗎?

  人生處處是戰場,不喜歡寫字間裡的爾虞我詐,那你還會不會去學呢?

  多斯本來是不想做士兵的,威廉華萊士也不想。這個角色當年正是《血戰鋼鋸嶺》的導演梅爾吉布森扮演的。華萊士本來是蘇格蘭一個幸福家庭的丈夫,為了亡妻才揭竿而起。最後英格蘭國王需要把他五馬分屍分葬在不同的地方,以此來壓制他對反抗民眾的號召力。行刑前那句「freedom」把多少人變成了最忠誠的影迷。

  戰場無處不在,有趣的是,自由也無處不在。有人之處就有束縛,而有束縛之處也從來不缺少自由,這是生而為人的驕傲和尊嚴。無論這個世界有多骯髒,也有你可做的乾淨之事。

  一旦一個人被稱之為英雄我們就理所當然地把自己和他區分開,從而特別心安理得地認為自己不必履行更具有道德感的行為了。

  不管在影院裡看得多感動,出了影院還是該諂媚諂媚,該拜金拜金,做地溝油的依然毫無心理負擔地做地溝油。理由是反正別人也這麼做,然後一邊抱怨世風日下。

  男男女女都抱怨這個世界已經沒有愛情了,很多姑娘希望有個像jack一樣的帥男友願意為自己去死,但她們卻永遠做不到,也根本沒想像rose一樣放棄救生艇跳回泰坦尼克。電影院的感動就留在電影院裡,出了影院還是一點點利益也不願意放下,還是要做得到最多好處的那個自己。

  世界如此,所以你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那就讓我不一樣

  堅持對我來說就是以剛克剛

  我如果對自己妥協

  如果對自己說謊

  即使別人原諒

  我也不能原諒

  最美的願望一定最瘋狂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活的地方

主人公與軍隊的在軍事法庭之爭體現了:制度應該在堅定與彈性之間平衡,設立規範的同時,允許個體以自己的方式執行職責。信仰分很多種,宗教是其中帶給人安寧和勇氣的一種,當多斯獨自救下一個士兵的同時,他有了巨大的動力,「再多一個,再多一個」,從生理學的角度,其實分泌了更多的多巴胺和腎上腺素,也就滋生了無窮的力氣和勇氣,救了一條又一條活生生的生命,此壯舉令人動容。而從大的格局來講,戰爭其實誰勝誰負,都沒有贏家,都是一種災厄,奠基於累累白骨。美國對衝繩掌控至今,同時也成為超級大國至今,傳播其民主主義的理念,很多時候卻是以槍炮開路,無數人流離失所、家破命殞。但也許沒有美國,也會有另一個類似的「世界警察」國度。人類生命與生俱來的破壞力、死亡衝動,尤其是將這些難以接受的衝動投射出去,形成強大的「團體內-團體外」動力,將壞的方面歸咎於對方,形成討伐的檄文,也許是浩劫不斷重演的原因。5.願祈禱,願世界和平。

  一部關於「信仰」的反戰爭片

  他對於愛情與事業那份忠於內心的真摯追求,讓老套的英雄個人主義不再虛偽。

  最喜歡的臺詞是「雖然我們不理解你的信仰,但是我們都明白你對信仰的堅定」

  最喜歡的一幕是最後一幕,聖經、擔架、他,與背後的鋼角嶺。

  一開始,我自以為很理解他的「信仰」,只是理智上不贊同他的「信仰」於戰爭上的「無力」以及其對他人徒增的「負擔」。在他的戰友離去之後,他說出「我不明白」時,我甚至認為他應該放棄他的「信仰」了。

  但是,當我看到在地道中救下的他時,看到他一次又一次的祈求「只多救一個人」時,我才真正地理解他的「信仰」,無關國家,無關仇恨,只關一個字——「人」。

這是個真事改編的電影。男主戴斯蒙德小時候將弟弟打傷,在弟弟可能會被自己殺死的恐懼中看著十誡第六條產生的心理衝擊,引導了他餘生堅決不殺生的行為。我看到他母親臉上欣慰的表情,也知道信仰產生的那一刻,是有多值得慶幸。意外、困苦、挫折,只要能將你導向信仰,就是你的福氣。

  他持續的福氣是竟然遇見了一位和自己擁有同樣信仰的女子,影片中是她給他的聖經支撐他在每個艱難的時刻沒有退縮。每次鏡頭對著聖經,也都是夾著未婚妻美麗照片那一頁,這可能讓一些人認為是愛情給了戴斯蒙德力量,而實際上,愛情與他的信仰是一體的,這個女子全然理解他,支持他,因為有超越愛情的、共同的東西在指引他們,相信自己是對的。現實中,他們是在教堂認識的。

  如對約伯一般,對虔誠的人,上帝是會給些考驗的,(不虔誠的他老人家可能懶得理你)。所以有了入伍後種種難忍的困難,無端的責難,毆打,甚至是道德上的詆毀,這個孩子都以溫和的堅持平靜地度過了。給他帶來困境的,並非是敵人,卻是戰友,甚至是同樣有信仰的人。聲稱自己和你一樣有信仰,卻堅持你是錯的,誤解是加倍的,此時最煎熬。因為信的程度不同,YOU SHALL NOT KILL被理解為YOU SHALL NOT MURDER,戰爭中的殺戮被合理化,戰爭中不殺成了愚痴。戴斯蒙德很少為自己爭辯,他有些許迷茫無助的時候,正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哀哭,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父,你為什麼離棄我?」戴斯蒙德也曾在監獄掙扎,在戰場說,「我聽不到您的聲音了」。但這些時候,信仰也並未離他而去,並且你竟然看不到他有劇烈的反抗,總是那麼溫和。沒有歇斯底裡,沒有呼天搶地,他做到了沒有感覺自己在忍辱的忍辱。信仰有多堅定,內心就有多平靜,能量就有多強大。

  這種能量的強大,當然體現在最後他在戰場上一個個救傷員的執著。戰友感激他,佩服他,誤解得以彌合,奇蹟由此產生。據報導,日軍看到他,開槍時子彈總是卡殼,我知道他的祈禱在起作用。

  影片的結尾,空中的擔架上,一個藝術感很強的畫面,我想如果戴斯蒙德此時死去,定有天使迎接,驕傲地去到上帝的國。

  我堅持我認為是善的,我做到我認為是善的,其它的,會自明。

作為一部為頒獎季量身打造的產品,它既富社會關懷,又符合主旋律,還關於對愛情的堅守。而在帶有左翼平權色彩的政治正確早已於好萊塢橫行泛濫的當下,又能不落俗套地將反戰思想建立在個人信仰的基礎上,自然給詬病於那套僵化價值觀的觀眾耳目一新的體驗。但這種附著上去的新鮮感僅此而已,除去這種觀念的而非藝術的新意以外,整部電影純粹是一份華麗的粗製濫造。在開頭一大段情節劇般的成長和戀愛故事後,主角道斯帶著不可殺人的信念開始了兵營生活,矛盾隨之呈現出來,是堅守自己的信仰還是按照軍人的職責拿起武器。然而此時導演卻捨棄了這個基於真實人物經歷的故事中真正有意義的地方——價值觀的衝突與抉擇下人的處境,道是如何使得內心矛盾的價值間相互妥協並賦予自己的行為以合理性,又如何逐步地將這種合理性傳遞出去從而形成他人態度的轉變。 整部電影完全基於一種混亂的邏輯,它將人物置於中心位置,卻不去探討人物真正的思想,也不去建立觀眾對人物行為的認可,導演將這些有生命力的東西全部抹殺掉,代之以兩段極度模式化而互相割裂的敘事。前半部分的衝突被這樣表達出來:士兵的霸凌,長官的刁難,法律的威脅,愛人的勸說,好萊塢兵營故事的慣用橋段如預期般逐個上演,主角卻只是在反覆而無力地強調自己有信仰的事實。劇情的發展伴隨矛盾不斷地累積與激化,卻自始至終沒有得到釋放,而是告訴我們可以假裝矛盾並不存在。戰場上的劇情同樣機械式地推進:欺凌道斯最重的士兵不出意外地救了他一命,又不出意外地死在了道斯面前,道斯因目睹他的死而不出意外地獲得精神上的升華。劇本完全就是程式化的,或許它要用改編自真人真事來作辯解,卻不曾想過用藝術描繪真人真事的魅力來源何在,這裡所謂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如同道斯不斷提及的信仰,它本身毫無說服力卻要強調自己的不證自明,從而為這個既無趣味又無思想的劇本提供存在的合理性。

劇本的全部意義只在於給導演展示自己所鍾愛的暴力場面提供機會,而這個毫無美學理解力的導演忽略了對暴力行為的形式化與節奏化的處理,純粹的大場面的呈現在技術上達到了完善,從藝術的角度看來醜陋無比,充其量是一種對美學的暴力。電影脫胎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卻沒有試圖去建立一個人,或者說角色根本沒有作為一個人而存在,它按部就班地完成劇情,無需面對任何現實化的困難與衝突,並將成功歸結為不斷重複且無限擴大信仰的作用。這個幾近於道德完美而無所不能的機器最後如十字架般降落時,恐怕作為其創造者的梅爾吉布森已經在以救世主自居了。當然這樣的指責是多餘的,劇本的模板無處不在,只要再加上一個可以套用的真實故事和裝腔作勢的政治姿態,便可以到領獎臺上去撈取榮譽。讓真實的人物在片尾出現無疑是最好的煽情方式,由此產生的感動是真實的,但卻是非藝術的,而在展示完毫無生命力的角色過後讓角色的原型出現在熒幕上,恐怕是為了表示對這些人物的莫大諷刺吧。

相關焦點

  • 二戰,蘇德戰場到底有多慘烈?看完這幾張老照片就知道了
    導語:二戰,蘇德戰場到底有多慘烈?看完這幾張老照片就知道了二戰是繼一戰後爆發的一場世界性的大戰,它比一戰涉及的範圍更廣、參戰國家更多,同時也是傷亡最慘重的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同盟國與法西斯陣營國家之間爆發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不過要說二戰最慘烈的戰場恐怕就是蘇德戰場。
  • 為何蘇德戰場堪稱二戰最慘烈?動輒殲滅百萬人,傷亡以數千萬計
    1939年9月1日,德軍用閃電戰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軍隊雖然奮力抵抗,但是太過陳舊的武器和落後的戰術,導致波蘭的領土快速淪陷。英、法對德國宣戰。隨即爆發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沉重的災難。從地域劃分的角度來看,二戰主要可以分為歐洲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亞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
  • 二戰中最慘烈的太平洋戰爭,美國人第一次見到亞洲人的戰爭觀!
    二戰有兩大戰場最為慘烈,一個是蘇德戰場,一個是太平洋戰場。說蘇德戰場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爭,沒有人會懷疑,也沒有人會否認,但是太平洋戰爭的慘烈程度卻被很多人忽略了。美國雖然執行先歐後亞的政策,但也並不是說美國放任日本在相關地區的侵略一點兒也不管。
  • 沒有蘇聯2780萬人的傷亡,美國和英國,能不能打贏二戰?
    尤其是美國和蘇聯,由於在二戰之後,蘇聯和美國進入了劍拔弩張的冷戰。雙方都在提高自己在二戰中的地位,從而貶低對手。那麼,公開公正的說,如果沒有蘇聯的巨大傷亡,依靠美國和英國,能否打贏二戰呢?我國雖然沒有加入歐洲戰場的戰事,但是在亞洲戰場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牽制、消滅了大量的日本軍隊,如果沒有我國的牽制,幾百萬日本軍隊,能夠進入東南亞和南亞。由於我國的牽制,超過60%的日本陸軍,被留在了東亞戰場,根本就動彈不得。我們在看一下蘇聯,如果在二戰時期,蘇聯選擇了中立,那麼,美英兩國會怎麼樣呢? 1939年9月,德國大舉進攻波蘭。
  • 二戰最慘烈的戰役,傷亡超200萬,士兵上戰場平均活10分鐘
    德國作為後來居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一戰戰爆發之前便對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存在不滿,便提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要求。在德國發展起來的同時西方世界的格局遭到了改變,各大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矛盾漸漸的顯現出來。而休養生息十幾年的德國資源已經匱乏,而發動戰爭是掠奪資源的必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由德國展開,而德國最想奪取的,便是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龐大地域的蘇聯,因此美蘇展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慘烈的一場「史達林格勒戰役」。
  • 二戰美軍最慘烈一站 希特勒最後一擊讓美軍傷亡近8萬
    二戰二戰後期,戰場已經從蘇聯轉移到了歐洲中部,隨著盟軍的節節逼近,當時都以為德國已經沒有了還手之力,只能被動的防禦,雖然當時德國的軍隊已經開始敗退,但是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的號召力依舊是非常巨大,賭徒的本性讓希特勒決定畢其功於一役
  • 二戰太平洋戰爭最慘烈的戰役: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美軍登陸 日軍在衝繩集中了10萬人左右的軍隊,但是基本上已經沒有海軍和有效的空中支援了等到美軍一登陸戰鬥立刻陷入白熱化,美軍只能一點點的前進和日軍爭奪,戰鬥相當慘烈,重大的傷亡在所難免。慘烈的戰鬥讓美軍對接下來進攻日本本土都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戰鬥打到5月8號,傳來德國侵略者投降的消息,美軍向日軍陣地傾瀉了大量的彈藥以示慶賀。而日軍卻是兔死狐悲,更加的絕望,發動了大規模的自殺式進攻,結果全部被擊退,陷入困境。
  • 為何一戰被評為最慘戰爭,而不是傷亡人數最多的二戰
    如果世界即將要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你會如何?由於一戰和二戰對許多國家和民族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如果從戰爭的激烈程度來看,很多人會說,一戰是最慘烈的戰爭,為什麼不說,傷亡人數最多的二戰呢?
  • 這部沒有明星的電影,卻如此震撼人心.
    人類,尤其是當時科技文化中心的歐洲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普遍相信在科技的發展進步下,人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經濟的繁榮加強了當時歐洲所有政府的合法性。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濫觴加上被刻意鼓吹的歐洲中心論和社會達爾文思想盛極一時。統治世界的歐洲人既狂熱崇拜民族國家,又有著強烈的徵服欲,尤其是後來居上的德國,不滿於現存的殖民體系,加上歐洲自古以來遺留下的各種矛盾。
  • 老鼠都死三回的慘烈奪島戰役!進軍日本無法繞過的「地獄小島」
    1944年是美軍反攻太平洋經歷戰事最激烈的一年,當時美軍剛剛取得塞班島戰役的勝利,士氣正旺。但在當年夏天,美軍內部高層就關於美軍太平洋戰場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出現了分歧:以麥克阿瑟為首的將領認為應當佔領菲律賓以及衝繩島,並以此為跳板,最終總攻日本本土。但是以海軍上將尼米茲為首的一群將領認為,應該避開菲律賓,直接攻擊衝繩島。
  • 二戰日軍打得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 陣亡19萬戰俘全部處死 堪稱地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不少打得極為慘烈的戰役,血流成河,流血漂櫓。在日本與美國較量的太平洋戰場,就有好幾個傷亡數字十分可怕的「屠宰場」,其中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便是紐幾內亞戰役,堪稱地獄之戰。 這場戰役的盟軍方不止有美國,還有澳大利亞。為什麼這個向來與世無爭的國度,與日本廝殺得如此慘烈呢?
  • 慘烈!吉林松原發生一起車禍,車輛損毀嚴重,傷亡不明,現場曝光
    慘烈!吉林松原發生一起車禍,車輛損毀嚴重,傷亡不明,現場曝光車禍猛如虎,從過去發生的許多車禍來看,絕大多數都是由於司機不規範駕駛行為所致,開車時過分追求車速、疲勞駕駛以及隨意變道和超車等,這些都是釀成車禍的元兇。
  •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
    二戰發生前的一部反戰電影《西線無戰事》,亦是一部經典電影1930年,世界電影還處於發展階段的時候,電影史上最早、甚至是最偉大的反戰電影誕生了。在IMDB的前250名和奧斯卡最佳影片系列中,這部《西線無戰事》非常棒,一直被認為是最經典的電影之一,尤其是作為反戰題材,從來沒有被超越。
  • 西線無戰事
    熟料剛開映沒幾分鐘,酸臭的臭氣彈就雨點般砸向銀幕,然後觀眾席上準備已久的暴徒們,嘻嘻哈哈全跳了出來,把隨身布袋裡的老鼠放出來,朝身旁觀眾瘋狂砸過去。臭氣籠罩的禮堂裡,密密麻麻的老鼠四處撒歡,禮堂裡恐懼尖叫一片,人們驚恐的四下逃命,只留滿地狼藉……如此鬧劇,德國政府和媒體又是什麼反應?
  • 被遺忘的二戰慘烈戰役:葉利尼亞血肉磨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的戰役數不勝數,而慘烈的戰役則更是多如牛毛,有些戰役被描述成壯烈的史詩,有些則被視為重要的轉折點,而更多的則是被選擇性遺忘。比如以下所述的這場二戰中鮮為人知的戰役,就是被遺忘的戰爭之一。
  • 二戰電影70錄(一):災難世界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這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一役,自1937年8月13日開戰至同年12月撤出戰區,中方投入兵力80萬,傷亡近30萬(含撤退途中),最終上海淪陷。  毋庸諱言這是一場敗仗,但其中不乏彰顯中國軍人勇毅的場面,例如著名的「八百壯士」。
  • 二戰時該國號稱日軍墳場,日軍在此傷亡最多,足足50萬,不是中國
    要說二戰時期,日本法西斯最大的海外戰場,當屬中國戰場了。作為歷史上日本做夢都想佔領的土地,中國對日本而言無疑充滿了無盡的誘惑。雖然日軍在二戰後期還開闢了太平洋戰場,但核心始終是放在中國。
  • 二戰時日本席捲東南亞,為何沒有趁勢拿下印度
    但直到戰爭結束,日本也沒有佔領印度。那麼二戰時日本席捲東南亞,所向披靡,為何沒有趁勢拿下印度?其實不是日本不想佔領印度,只是實力不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拿下印度。日本對東南亞垂涎已久,南下進攻東南亞是因為東南亞有豐富的石油、橡膠等資源,這些資源是日本急需的。日本為了得到這些資源甚至不惜和強大的美英開戰。所以東南亞才是日本進攻的重點。
  • 慘烈傷亡直逼世界大戰,誰還能幫美國逆天改命?
    「再忍忍,疫苗很快就到了 面對如此嚴峻的疫情 福奇還呼籲美國民眾積極配合專家提出的防疫措施,該戴口罩戴口罩,該保持社交距離保持社交距離,至少忍到疫苗大規模投入之後。儘管這些措施聽上去並不複雜,但福奇卻對它們的落實有效性感到悲觀,因為現在美國社會上已經出現了所謂的「新冠厭煩症」。
  • 東京大轟炸多慘烈?2000噸燃燒彈,2小時20萬人傷亡
    在實戰中, 國家即使擁有核武器都不會輕易使用它, 畢竟一旦在戰場上使用了這個武器, 那勢必會造成非常慘重的傷亡以及嚴重的社會恐慌。 而時至今日, 唯一一個在實戰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只有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