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畢竟雙方是年齡相差了幾十歲的父母和孩子,想法自然有差異。父母如果不能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只是一味從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事情,那麼親子之間出現矛盾衝突只是遲早的事,親子關係肯定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
最近有一個時事新聞很值得家長們反思,內容一個孩子在深夜咆哮,被網友錄下來流傳到網上,引發大眾熱議。網友議論的是這段錄像的聲音:一個男孩在家裡怒吼,聲音非常大,小區樓裡都聽得見,可以說是歇斯底裡。內容大致是"我不剛吃完飯就寫作業了嗎!一直玩!我剛寫完,菜也買了事我也做了,你想幹嘛!"
這話裡可以聽出來大致的事情經過,網友聽著孩子怒吼的聲音,紛紛表示"這得受了多大委屈啊",對此可能不少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有了些許共鳴,也留下了自己的看法。
@你的靜靜啊:這得多委屈啊,聲音都嘶啞了。@熱愛潘少:說出了我們00後的聲音,做事的時候父母看不見,一拿手機父母就說一直在玩手機…@暮雪微光:為什麼00後越來越沉默,就我自己的看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缺少陪伴,關心,交流,父母眼裡只有分數,成績,漸漸就忘記了孩子也需要關心,這是我的個人經歷。@邪魅:我每天聽著隔壁四年級男孩撕心裂肺的"媽媽不要打了!媽媽我疼!不要打了"如此入睡。
看這些留言的內容和表達的想法,大多都是小孩子,而且應該是00後。雖然是孩子,可是他們說的話卻值得家長們深思:什麼缺少陪伴和關心、做事情的時候家長視若無睹。這些情況如果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他們表達出的情緒都是父母沒能理解自己,平時只看成績,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所以久而久之,也不願再和父母有過多的交流。
從這些孩子的留言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有些父母的家庭教育真的存在問題,關於教育孩子,更需要正確的方法。
親子之間交流方式,需要父母多用心琢磨
1、有效的正面溝通
親子之間很需要正面的溝通、有效的溝通。許多家庭之間發生爭吵和衝突,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問題出現之後,雙方都放任自己的情緒,沒有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取而代之的就是直接爭執。比如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就會直接說"玩了一天了還在玩",如果孩子此前一直在學習,剛拿起手機打開電腦就聽到父母這樣說,是不是會覺得很委屈呢?
2、鼓勵和讚美少不得
在親子交流中,家長也要學會適當的給予孩子一些努力的動力,比如可以誇獎鼓勵他們。比如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很辛苦,媽媽可以給孩子削個蘋果給孩子端去,不僅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知道他的辛苦,還可以趁機看看孩子有沒有在認真學習,是不是一舉兩得呢?在孩子寫完作業了之後,也可以告訴孩子今天辛苦了,今天可以看電視了,這樣孩子也能開開心心地看電視,家長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了。
理解孩子,考慮問題要從對方角度出發
1、家長要控制自己情緒
很多時候和孩子之間遇到了問題,家長第一時間不是去求證和解決問題,而是發洩自己的情緒。雖然說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採取的做法,可是畢竟從孩子的角度看,自己會覺得委屈,會難過。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從對方的角度多考慮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做了很嚴重的錯事,家長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態度,但是不要讓情緒衝昏了自己的頭腦,作出一些無法挽回的事情。
2、多體諒對方的想法
理解很重要,這一點,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明白,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孩子嘛,愛玩是天性,不讓他們玩也不現實。那些從小不愛玩耍不玩和朋友交流,沒有娛樂一心只知道學習的孩子,多少性格和心理上會有點障礙。所以愛玩其實是好事,孩子的想法就是"想多玩一把、多看一集",很簡單的理解,無非是幾十分鐘,小小的滿足一下他們,換來的就是聽話和順服,難道不好嗎?
溝通不僅僅是平時的噓寒問暖,不是給孩子做飯洗衣就叫溝通,而是要走進他們的心裡,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在面對矛盾時才能夠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