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一直玩!聽完00後的自述,我開始理解他們,為什麼討厭父母

2020-12-26 育兒寶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互相理解和包容,畢竟雙方是年齡相差了幾十歲的父母和孩子,想法自然有差異。父母如果不能多理解孩子的想法,從對方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只是一味從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事情,那麼親子之間出現矛盾衝突只是遲早的事,親子關係肯定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

最近有一個時事新聞很值得家長們反思,內容一個孩子在深夜咆哮,被網友錄下來流傳到網上,引發大眾熱議。網友議論的是這段錄像的聲音:一個男孩在家裡怒吼,聲音非常大,小區樓裡都聽得見,可以說是歇斯底裡。內容大致是"我不剛吃完飯就寫作業了嗎!一直玩!我剛寫完,菜也買了事我也做了,你想幹嘛!"

這話裡可以聽出來大致的事情經過,網友聽著孩子怒吼的聲音,紛紛表示"這得受了多大委屈啊",對此可能不少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經歷,有了些許共鳴,也留下了自己的看法。

@你的靜靜啊:這得多委屈啊,聲音都嘶啞了。@熱愛潘少:說出了我們00後的聲音,做事的時候父母看不見,一拿手機父母就說一直在玩手機…@暮雪微光:為什麼00後越來越沉默,就我自己的看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缺少陪伴,關心,交流,父母眼裡只有分數,成績,漸漸就忘記了孩子也需要關心,這是我的個人經歷。@邪魅:我每天聽著隔壁四年級男孩撕心裂肺的"媽媽不要打了!媽媽我疼!不要打了"如此入睡。

看這些留言的內容和表達的想法,大多都是小孩子,而且應該是00後。雖然是孩子,可是他們說的話卻值得家長們深思:什麼缺少陪伴和關心、做事情的時候家長視若無睹。這些情況如果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他們表達出的情緒都是父母沒能理解自己,平時只看成績,卻忽視了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渴望,所以久而久之,也不願再和父母有過多的交流。

從這些孩子的留言中,或多或少可以看出有些父母的家庭教育真的存在問題,關於教育孩子,更需要正確的方法。

親子之間交流方式,需要父母多用心琢磨

1、有效的正面溝通

親子之間很需要正面的溝通、有效的溝通。許多家庭之間發生爭吵和衝突,其本質原因就是因為問題出現之後,雙方都放任自己的情緒,沒有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取而代之的就是直接爭執。比如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就會直接說"玩了一天了還在玩",如果孩子此前一直在學習,剛拿起手機打開電腦就聽到父母這樣說,是不是會覺得很委屈呢?

2、鼓勵和讚美少不得

在親子交流中,家長也要學會適當的給予孩子一些努力的動力,比如可以誇獎鼓勵他們。比如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定很辛苦,媽媽可以給孩子削個蘋果給孩子端去,不僅能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知道他的辛苦,還可以趁機看看孩子有沒有在認真學習,是不是一舉兩得呢?在孩子寫完作業了之後,也可以告訴孩子今天辛苦了,今天可以看電視了,這樣孩子也能開開心心地看電視,家長也不要對孩子發脾氣了。

理解孩子,考慮問題要從對方角度出發

1、家長要控制自己情緒

很多時候和孩子之間遇到了問題,家長第一時間不是去求證和解決問題,而是發洩自己的情緒。雖然說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採取的做法,可是畢竟從孩子的角度看,自己會覺得委屈,會難過。作為父母,還是應該從對方的角度多考慮一下。如果孩子真的做了很嚴重的錯事,家長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態度,但是不要讓情緒衝昏了自己的頭腦,作出一些無法挽回的事情。

2、多體諒對方的想法

理解很重要,這一點,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明白,但是不一定能做到。孩子嘛,愛玩是天性,不讓他們玩也不現實。那些從小不愛玩耍不玩和朋友交流,沒有娛樂一心只知道學習的孩子,多少性格和心理上會有點障礙。所以愛玩其實是好事,孩子的想法就是"想多玩一把、多看一集",很簡單的理解,無非是幾十分鐘,小小的滿足一下他們,換來的就是聽話和順服,難道不好嗎?

溝通不僅僅是平時的噓寒問暖,不是給孩子做飯洗衣就叫溝通,而是要走進他們的心裡,知道他們的所思所想,在面對矛盾時才能夠對症下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開始討厭自己的孩子」,90後寶媽含淚發問,是我病了嗎?
    經常有人說父母是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人,可有時候父母也會對孩子心生厭煩,特別是對於媽媽們來說,這種情況可能會更多一些。 在這位寶媽看來,孩子基本上佔用了自己所有的時間,讓她根本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兒。而且寶寶有時候還會打她,這讓她覺得十分傷心委屈。
  • 我曾經特別害怕我的父母,自從我變的成長且獨立,我開始理解他們
    生活瑣事周五放假了,我因為忙著讀完幾本書並且寫書評,本來應該下午到家的,一直拖到晚上七點才到家。路上接到我爸的電話,我就聽出來急躁和擔心,到了家老媽沒說幾句話我也感覺氣氛不對,只有我大兒子跑過來擁抱我。我把給他的國學機拿給他,他在那玩著,我試探著和爸媽溝通,是嫌棄我回來太晚了麼?
  • 【守護親情 | 討厭自己的父母,我是不是沒良心?】
    阿拯就很好奇,父母一直聲稱「我們是愛你的」,但他們,會討厭自己的孩子嗎?真的,真的,真的從來不會討厭我們?而很多人,跟我發出了一樣的疑問。① 孩子叛逆時,會討厭為什麼他們不會?因為,做父母,不需要考試啊,他們真的沒學過,也沒人教導他們。我們得給他們機會,讓他們學會溝通,學會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
  • 聽完了574本書後,我討厭各種形式的讀書會
    所以在《每天聽本書》產品推出來的時候,我也順理成章的付費了,後來還因為完成了每年聽365本的任務,又獲得了全年半價聽書卡,不過,沒有又堅持聽完365本,我就徹底放棄了聽書。放棄的原因很簡單,我發現聽書這種閱讀形式,與讀書本身沒有什麼關係。
  • 為什麼只用QQ不用微信 00後是這麼回答的
    在他們看來那是跟斷絕家庭關係差不多。——蠢萌過兒9、微信很多都是大媽級別玩的。——大海上的圓鷗10、明明是五六十大媽大爺才用微信,因為它簡單,比起微信,QQ明顯更為成熟,功能豐富,相對的,年齡大的人就不容易理解使用,所以,別總是什麼都不懂就扯出來什麼00後才用QQ,MDZZ。
  • 00後孩子碰上70後父母是種什麼體驗?網友:火星撞地球,一個字難
    教育家認為,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反抗父母,就是一切矛盾的開始。有人說:「00後可能不是最好的孩子,但將來可能會是最好的父母,」為什麼會這樣說呢?背後的含義值得深思。最近,看到一個00後的孩子的留言——今天又和父母吵架了,一直以來我們矛盾不斷,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不是他們親生的,遇到問題沒有人可以傾訴,我想過和父母交流,可是他們從來聽不進去,甚至固執己見,覺得自己永遠都是對的。
  • 我推薦給00後的國產「成人動漫」NO.1
    聊著聊著很自然就跑到了日本成人動漫的話題上,群裡的00後一直在推薦什麼《仲夏夜的表姐》、《最近我妹妹有點怪》、《豔母系列》。一向有話題就能跟著侃的我竟然蔫了,這他媽都是什麼瘠薄鬼,勞資一部也沒看過。偏偏這時有個00後艾特了我,說我一看就像這方面的老司機,並且求我推薦一部經典片子給他們這些弟弟觀摩學習。我特麼哪裡像這方面的老司機?我臉上寫著「搞黃色」三個字?
  • 媽媽,我討厭你
    當她把彩泥弄得滿地都是的時候,當她吵醒我的午睡的時候,當她跟我作對的時候,當她不肯好好吃飯的時候,雖然我愛她,可還是覺得好煩,甚至會偷偷地想一下,如果沒有她,生活多麼安寧美好。我相信愛是一種複雜的情緒,裡面一定包含著不滿,甚至恨。所以,當小美第一次對我說,媽媽,我討厭你,我既沒有感到驚訝,也沒有呵斥她。
  • 為什麼孩子和父母不親近,甚至會開始討厭父母?很可能和這些有關
    ,還總是不聽話,還會討厭父母,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為什麼和父母不親近,還會討厭父母?, 可是,有的家長記憶力出奇的好,孩子犯一次錯都能記住,每次犯錯的時候都要把孩子從小到大的錯誤說上一遍,孩子聽了幾次之後就會覺得父母嘮叨,煩人,所以也不會去反思,自然就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也不會改, 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孩子犯錯之後要理性的看待,想一想孩子為什麼犯錯,自己有沒有糾正過她,如果以前沒有教給過孩子,那就要及時普及
  • 為什麼他們不能理解我呢?「完全被理解「往往是一種幻想
    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經常有來訪者跟我抱怨,如何的不被父母理解,如何的感到憤怒、失望,然後圍繞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討論很多次,卻很難過得去。有多糾結這個問題,它就有多重要。可為什麼這麼好的東西,很多家庭就是沒有或者稀缺呢?父母為什麼不去好好學習這一部分呢?因為這種理解的發生,很難。它需要耐心聽到表達者的準確信息,需要感受信息下各種負面的情緒,甚至需要接納這些情緒的存在,尤其是這個接納,極其艱難。舉個例子,有一天,你跟父母說:最近工作太累了,不想上班了。 他們一聽,急了:「什麼,不上班你吃什麼?」
  • 聽完竇靖童新專輯,我才真正理解95後們的範兒
    回想起我19歲的時候還在玩泥巴,這位剛成年的姑娘就已經一口氣交出了11首歌的創作作業,不管大眾覺得好聽與否,她及以她為代表的95後一代在今天算是真真讓我意識到了「還不努力,真的就要被拍死在沙灘上了」……今天不聊大家都快聽出繭的她爸媽,而是急切的想表達一種不能再倚老賣老的深深危機感,以及對如今95後小朋友身上那種範兒的羨慕和欣賞。
  • 我為什麼"討厭"林依晨?
    看到這樣的林依晨,我知道我為什麼討厭她了?>林依晨的粉絲應該都知道,她16歲就開始承擔家庭,因為父母離異,家裡要靠母親一人來維持,已經欠下500多萬臺幣的外債。手術後的她連續對著母親說了好幾天自己年少時受過的苦。
  • 《綠色》最討厭的一句歌詞,沒想到,成為男生玩LOL時的口頭禪
    聽完一首歌,能讓聽者記住歌詞,那麼這首歌是非常棒的。而有的人聽《綠色》就記住了裡面的一句歌詞,就是「就變成灰色」。為什麼能記住,就是因為大家非常討厭這句話,不管什麼事情,都不想見到灰色的顏色。這句歌詞的上一句,就是「你離開時我心裡的彩虹「,這兩句聯繫到一起,就是非常傷感的事情,所以都討厭這句話。最近有男生在玩LOL的時候,不是經常說一些口頭禪,而聽到有一句,就是「就變成灰色」。
  • 親子教育:00後父親的心聲:難道我做錯了嗎? 00後孩子的心聲:你們真的愛我嗎?
    ↓《00後離家出走的心聲》
  • 偶像公司CEO自述:那些年我打過交道的訓練生父母
    前段時間,一位偶像公司CEO向娛理工作室講述了他只籤有錢人的孩子,(偶像公司CEO自述:為什麼我不願籤窮人的孩子?),他的這種商業邏輯指向了「貧富」帶來的家教和見識差異。訓練生父母的「素質」,包括收入、職業、學歷,明顯成為業內人士篩選籤約訓練生的標準。那麼被籤約的訓練生,他們的父母在業內人士眼中,是怎樣的一些人?是鮮明的個體還是模糊的群體?他們是否具有一些共性?
  • 一個單身男人的自述:我為什麼到了35歲,還結不了婚?
    而對於我遲遲未婚,年過六旬的父母焦急得睡不著覺,尤其在看到別人家兒孫滿堂時更是悄悄掉淚,我也時常因為愧對父母而自責,還急出一頭白髮。於是在某一個寂靜的夜裡,我反思自己走過的人生,把自己身上的一切缺點和自身條件逐一列出來,分析了自己為什麼到了35歲,還結不了婚的幾個原因。一、沒錢。
  • 聽完他們的歌,我開始不再孤單……
    有一群人,他們安靜地彈著、寫著、唱著。用樸實無華的歌詞道破生活,用乾淨純粹的旋律釋放能量,他們,就是丟火車樂隊。他們的音樂清新細膩,不故作熱血,更不無病呻吟,仿佛世間最透亮的光,掃走多少人心中的霾。丟火車實際上誕生於2004年的東北黑土地,經過16年時光荏苒,成員們來來往往,唯有主唱球子一直堅持,他也是僅剩的樂隊初創成員。曾經有人問他不做音樂會做什麼?他脫口而出「會死」,又想了半天,可能會是個商人。也許,沒有人比他對丟火車更深情了。
  • 看了《平凡的榮耀》後 我開始有點討厭趙又廷了
    目前我正在看呢?但是看到現在,我有點討厭趙又廷飾演的吳恪之了,不知道你有沒有這個感覺,感覺他太自以為是了。可是無畏的希望也是希望呀,至少努力了,而吳恪之剝奪了這小小的希望,所以半年後,因為朱智傑一直找不到投資,他瘋了
  • 『小孩一直滑手機』,父母怎麼辦?
    ●若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需求,就有機會用其他方式回應與滿足他們,削弱孩子跟3C產品、網絡的連結。 家長想了解孩子需求,最簡單的作法就是觀察孩子使用手機時都在做什麼。●如果孩子很常玩遊戲,家長可以觀察他玩的是益智遊戲,還是競爭類型的遊戲? 有排名的嗎? 還是很重視收集?
  • 我為什麼討厭林依晨?
    「江同學,你好,我是F班的袁湘琴。」畫了一顆愛心的情書,是他們的開始。又何嘗不是我們的青春呢?(某喪心病狂的改成:F杯的袁湘琴...不能直視了)誰能想到,在「袁湘琴、江直樹」之後,還能有「程又青、李大仁」這樣的經典CP。憑藉《我可能不會愛你》,林依晨在金鐘再次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