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這,就有點尷尬了

2021-03-05 我實在是太CJ了

貴圈多奇志,一段讀後感也能撕上熱搜。

今天下午,馬思純發了條微博,主旨是愛的「卑微」和「低到塵埃裡」。

她隨便怎麼感嘆,其實沒問題,關鍵是末尾來了句,「讀《第一爐香》有感」。

這條微博引來了兩方人馬解讀:

吃瓜群眾是覺得,哇,馬思純真要拍《第一爐香》啊?

因為今年7月下旬,和和影業舉行「HYPER ONE」發布會公布2018和動力年度片單的時候就官宣了其中一個項目,要把《第一爐香》搬上大熒幕,導演許鞍華。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的作品,1943年發表在《紫羅蘭》雜誌上,算是比較早期了。

但這個故事一經發表就掀起了很大的反響,因為它所講述的故事夠悲涼:

上海的女中學生葛薇龍在「8.13事變」後跟隨家人逃亡香港避難,隨著越來越多人湧入香港,那裡物資奇缺、物價猛漲,葛薇龍的家人又從香港回到了上海。而葛薇龍為了繼續學業,投靠了一個寡居的、和家裡多年不往來的姑母梁太太。

梁太太之所以能吃好喝好,在於她通曉香港上流人的玩法,「今天在座的男女,都是配好了搭子的,其中布置,煞費苦心」,換句話來說就是「交際花」。

而張愛玲在書裡把葛薇龍的外貌比作「粉蒸肉」般漂亮,說「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現在,這一類『粉撲子臉』是過了時了。她的眼睛長而媚,雙眼皮的深痕,直掃入鬢角裡去。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也許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這呆滯,更加顯出那溫柔敦厚的古中國情調。」

梁太太起初對於葛薇龍是冷嘲熱諷的,但還是打算用她來給自己謀利,而葛薇龍對於姑母所架構的紙醉金迷世界還是略有一些嚮往的:

「家常的織錦袍子,紗的綢的、軟緞的、短外套、長外套、海灘上用的披風、睡衣、浴衣、夜禮服、喝雞尾酒的下午服、在家見客穿的半正式的晚餐服,色色俱全……薇龍在衣櫥裡一混就混了兩三個月,她得了許多穿衣服的機會;晚宴、茶會、音樂會、牌局,對於她,不過是炫弄衣服的機會罷了。」

後來葛薇龍遇見了漂亮的混血兒喬琪,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對方,並逐漸地淪為了高級交際花,「從此以後,薇龍這個人就等於賣給了梁太太太太與喬琪喬,整天忙著,不是替喬琪喬弄錢,就是替梁太太弄人。」

這個故事不算太長,但張愛玲在當中融入了香港上流社會的畸形與奢靡,又點到了女人的愛恨,你當然可以把它當做一個愛情故事來讀,可它的意義遠不止於此。

正因為如此,項目官宣後不久,鳳凰娛樂去採訪許鞍華的時候,她說自己不敢貿然用新人,可能還是會找內地的女明星來演。

當時有很多粉絲大開腦洞,提名了李夢、春夏、倪妮等女明星。

畢竟張愛玲原作+許鞍華執導,是很好的機會——

她在1984年就拍過《傾城之戀》,繆騫人和周潤發出演👇

1997年梅豔芳、吳倩蓮、黎明等人出演的《半生緣》更是公認的佳作👇

不過採訪了許鞍華的記者也曾在微博評論中透露,女主可能是馬思純。

這種懸而未決的「大餅」終於有人啃下,對於吃瓜群眾來說肯定還是比較有意思的,雖然大家覺得馬思純和葛薇龍也太不搭了,但出於對金馬影后演技的肯定和對許鞍華導演功力的信心(比如本許老太吹),也沒有更多差評出現。

但很快事情就發生了變化,馬思純的微博被@衣錦夜行的燕公子 轉發……

很快燕公子又為自己的「哎」做了補充:她覺得馬思純的讀後感完全不對,和《第一爐香》相去甚遠。

而評論裡大家也都在說,怎麼讀張愛玲還能讀出一種青春傷痛的感覺來呢?

有轉發,又提到了本人,所以馬思純特意去留了言,說自己的讀後感完全是當下的有感而發,甚至可以和書無關,自然也和燕公子沒有關係。

她還回復了那位說她青春傷痛文學的網友,說「如果我到六十歲還覺得一切都是青春小說,我想我會是個幸福的人」。

而這番回應又引來燕公子的回懟——你發在公共平臺上的,我怎麼就不能評價?

所有事情上了熱搜之後就會變得不一樣,馬思純和燕公子之間的唇槍舌戰之於網友們而言也變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陣營:

一部分網友覺得燕公子就是「先撩者賤」,你轉發人家微博並且發起嘲笑,人家還不能回覆你嗎?

另一部分網友覺得,馬思純這就是暴露了自己腦袋空空的本性,多說多錯,那麼久的文青人設終於翻了船。

要知道馬思純是早早出過書的,而且不是一般明星的大片寫真,而是圖文隨筆,主打的一直都是「文藝人設」👇

而她不止一次在自己微博上提及了自己是喜歡表達、喜歡寫一寫東西的👇

本來不回懟,這些謬誤小範圍流傳一下也就過去了,結果馬思純這一下反而讓張愛玲的粉絲也看不下去,出面指她之前很多微博都是錯引的,張愛玲根本沒說過這些話……

好端端的文青人設就因為一篇讀後感翻了車,也不知道馬思純會不會心事重重過好幾個冬……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作者以及微信號(cj10141234)。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分享到朋友圈。這裡是天涯娛樂八卦版版主cj的公眾號,關注請添加微信號:cj10141234或長按二維碼圖片識別,跟我一起八卦。

(看完文章後要做的事是什麼捏?)

相關焦點

  • 面對張愛玲,胡蘭成只有尷尬
    但對於女人,財能安家,這是很關鍵的。到了漢奸窮途末路的當口,財到底幫他有了安身之所,有了寧靜的書房,有了《今生今世》、《山河歲月》、《禪是一枝花》。這女人便是佘愛珍,上海灘風雲大佬吳四寶的遺孀,黑社會大姐大。
  • 張愛玲潘柳黛|反目成仇的塑料姐妹花
    40年代,與張愛玲、蘇青、關露並稱上海文壇四才女。這位才女有點疏懶,產量比不上張愛玲,質量方面自然也是望塵莫及。論國學,她比不上張愛玲的深厚。論外文,自然也達不到張愛玲那般直接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水平。在張愛玲出道之前,上海灘的文壇還有她一席之地,可是自從張愛玲如一陣狂風席捲上海文壇,潘柳黛只能悻悻地居其後。
  • 終究是張愛玲錯愛了胡蘭成
    張愛玲,一個敢愛敢恨,個性十足,迷離奇女子。文以立世,冷以處世,靜以離世。這十二個字來形容再恰當不過了。「喜歡一個人,會低到塵埃裡,心裡亦是歡喜的,然後會從塵埃中開出花來。」這句是出於張愛玲認識胡蘭成一個月後寫過的一篇短文《愛》,文章開篇直白一句:「這是真的。」可見,愛玲對胡蘭成之愛是真也是深。問世間情為何物,恐怕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荒野無涯的千萬年之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唯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
  • 誰能拍張愛玲?
    尷尬的是,張愛玲刷微博的時候,還會發現一個叫馬思純的女演員轉了一段「張愛玲從沒說過的張愛玲語錄」。而且,馬思純還飾演了《第一爐香》裡的葛薇龍。看許鞍華對馬思純的痴迷,有點懷疑她被粉絲洗腦了。來煉第一爐鋼期待讀「假張愛玲」的馬思純,演出「真張愛玲」的風韻,是刻舟求劍的愚痴。即便她後來抱著真材實料的書頁啃,也很難成為張氏的筆下人。這不怪馬思純,要怪便怪張愛玲寫的葛薇龍根本不是她。
  • 宋淇與張愛玲:張愛玲的出版史
    1966年,臺灣《徵信新聞報》(今《中國時報》)的王鼎鈞又跟張愛玲接洽連載《怨女》,想不到就在這時候,那份本來以為是丟了的《怨女》稿子,卻忽然在《星島晚報》和《皇冠》連載起來。這令張愛玲很懊惱,一來是因為刊出的依然是她未修改的版本,二來是《徵信》可能會誤會她出爾反爾。由於當時我爸爸的信沒存副本,誤會始末已無從稽考。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特別專輯||永遠的張愛玲(上)
    如果給張愛玲貼標籤,你最願意貼上什麼?我給她貼的標籤是「自我」。就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她獨立特行的行事風格和衣著無不在表明:我喜歡,你管得著嗎?這種傲嬌,也有點自我保護,也有點撒嬌。不過,她在對誰撒嬌呢?對家人、朋友甚或世人——這樣你們才會看到我呀!這讓我想到了三毛,想到了王菲。她們在遵循自己內心這點上應該是出奇一致的。是的,何必活在別人的眼裡?
  • 李碧華:張愛玲是一口井 古井無波,越淘越有
    在張愛玲去世的幾十年間,文壇和坊間掀起了一股又一股的「張愛玲熱」,拍電影、拍電視劇、寫小說。李碧華說:「我覺得『張愛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盡情來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古井無波,越淘越有。於她又有什麼損失?」
  • 張愛玲:顛沛流離的一生,踽踽獨行
    結婚五年後,黃素瓊生下了張愛玲。這是1920年的秋天,一年後,張子靜出生,再一年,他們全家從上海搬往天津。搬往天津,是張廷重(張愛玲父親)和黃素瓊共同的願望。她還太小,心理上的敏感還未發作,家裡的氣氛也還算好,雖然姨太太很快搬了進來,但這位妓女出身的老江湖並沒有打壓張愛玲,反而一力抬舉她,每天晚上帶她去起士林看跳舞,還替她做了一套短襖長裙相配的絲絨衣服。不過這姨太太性格倒是挺橫。她教自己的一個侄兒讀書,總是恣意打他,打得那一張臉常常腫的眼睛都睜不開。不僅如此,他還用痰盂砸破了張廷重的頭。因為這,家族裡有人出面說話,逼著她走路,這才走了。
  • 張愛玲作品被瓊瑤化,有了《情深緣起》這場狗血大戲
    顧曼璐在百樂門跟其他年輕舞女勾心鬥角,就是為了討石鏡軒歡心,小說中原本沒有了生育能力的顧曼璐在劇中懷上石鏡軒的孩子,以為終於可以衣食無憂過上母憑子貴的生活,但又失去了這個寶貴的孩子,這條故事線磨磨唧唧好幾集。而石鏡軒是沈世鈞青梅竹馬的好朋友石翠萍的父親。石家和沈家為了強強聯合,強行將石翠萍嫁給沈世鈞。
  • 天才少女的戀衣傳奇——張愛玲
    1939年冬,在《我的天才夢》中, 19歲的她寫出這段驚世奇文,仿佛已經參透了人生的玄機,仿佛遇見了自己的宿命。張愛玲的家族顯赫又中落;由於父母關係不好,而造成的不幸童年;在妙齡之時,突然變成文壇大師;而人生晚景又不免孤寂落寞……今天,在這裡,我們來不僅講講張愛玲這傳奇又哀豔的人生經歷,也要重點講講她的天才的時尚態度,張愛玲的人生歷程仿佛一直都在被人們津津樂道著,人們只關注她的文學造詣或者是感情經歷,但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張愛玲對服飾文化的研究堪比大師水平,很多人都說過,如果張愛玲不是個文人
  • 張愛玲與《紅樓夢魘》
    張愛玲一貫對小說及出書的名字非常講究,對文字的意象在歷史中的流轉非常注目,「流言」、「小團圓」、「色戒」、「餘韻」等詞大有說法。以「夢魘」來標題這一系列工作,表達對《紅樓》的痴迷、上癮達到瘋狂狀態,含義激烈而富於感情。
  • 馬思純因發錯張愛玲語錄被網友嘲諷「裝文青」
    12月14日,馬思純在社交媒體上發出了一段關於張愛玲的語錄,並且附加了自己的讀後感,表達自己對愛情的獨特見解,在馬思純的讀後感中,對於愛情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稱「愛不是一個人的卑微,而是兩個人的勇敢」,聯想到之前馬思純和歐豪分手的風波,粉絲們也是心疼起了馬思純,紛紛在評論區出演安慰,整個一副溫馨和諧的氛圍。
  • 張愛玲的美食地圖
    張愛玲和女朋友炎櫻常來凱司令喝下午茶,雖然關係好,卻每次都是AA制,這是她們之間的約定俗成,連坐黃包車,也是如此。張愛玲的姑姑甚至覺得這麵包可以不塗黃油,白吃。這家店的原址在南京西路銅仁路口,現在已被中欣大廈所取代,張愛玲的遺蹟,終究是不復再尋了。
  • 胡蘭成 張愛玲
    只這一路,胡蘭成就又勾引上了範秀美。未到溫州, 兩人便已做成夫妻。 然而,已有半年未曾見面的張愛玲,竟一路尋著來到了溫州。這兩個女人與一個男人的三角關係,無論如何都只能是尷尬。 因為怕範秀美的鄰居對三人的關係有所猜忌,他們三人都是在旅館見面的。一個清晨,胡蘭成與張愛玲在旅館說著話,隱隱腹痛,他卻忍著。
  • 疑發多條假張愛玲語錄,被質疑假裝愛讀書
    12月15日晚,,一個有點令人費解的關鍵詞上了微博熱搜頭條,「馬思純回懟燕公子」,仔細一看,原來兩人是因為一本書起了爭執。馬思純大家熟知,「燕公子」是一名網紅作家,起因是馬思純發了一篇看張愛玲小說《第一香爐》的讀後感,之後燕公子對此進行了嘲諷,然後馬思純竟然主動「下場」評論回懟燕公子,稱「與你無關,不必諷刺」。從正常情況上來說,馬思純是目前當紅的小花女星,以她的咖位,不必跟燕公子直接對撕,因此大家討論的焦點在於「馬思純有沒有必要和燕公子公開對撕」這樣的話題。
  • 文人 潘柳黛與張愛玲的恩怨
    潘柳黛與張愛玲、蘇青、關露並稱民國上海文壇四大才女。起初,張愛玲視潘柳黛為座上賓。到家中吃茶,是張愛玲客人享受的最高禮遇。張愛玲曾盛裝招待潘柳黛和蘇青吃茶。後來,張愛玲和潘柳黛卻形同陌路。兩人之間的矛盾,是因為胡蘭成的一篇文章。胡蘭成原是汪偽政府的宣傳部次長,當時,胡蘭成狂熱地追求張愛玲,寫了一篇吹捧張愛玲的文章《論張愛玲》。
  • 張愛玲與胡蘭成的愛情
    他們相遇是因為張愛玲在一本蘇青主編的《天地月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1943年10月胡蘭成在南京,他無意中讀到了這篇題目。胡蘭成最初讀到這篇文章時非常驚訝。胡蘭成讀的那篇文章叫《封鎖》,讀完這篇文章後,他很想知道張愛玲是什麼人。不久後《天地月刊》又發表了張愛玲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上面還配有張愛玲的一副肖像,這時候胡蘭成就記住了張愛玲。不久後,胡蘭成寫信問蘇青張愛玲是什麼人。
  • 看張愛玲編劇的電影
    張愛玲編寫這些劇本時,還在做一件對自己來講更重要的事,就是寫英文小說,包括TheBook of Change(《易經》)和The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在內,雖然這兩部作品當時未能出版。她需要同時做另外一件事來養活自己,這樣才能去寫這些小說,這就是給電懋公司編寫劇本。這種事情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先例,美國小說家福克納就是好萊塢的一位編劇。
  • 柏克萊的張愛玲
    一切跡象顯示,這座大樓與張愛玲無關。陳少聰與張愛玲同在一間辦公室辦公,只是中間隔了一層薄板。外間是助手的,張愛玲在裡間。所以,張愛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與陳少聰打一個照面,她們互相 微笑一下,或者點頭致意,這種最低限度的交往,是她們每天必須履行的程序。後來,她們連此也嫌麻煩。每天下午張愛玲要來的時候,陳少聰乾脆及時地躲開。
  •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這句話想要說啥?
    這一句「不愛是一生的遺憾 ,愛是一生的磨難」表述出了她的內心 的對白,不愛是遺憾,而愛卻成了她自己的磨難。這也正是她和胡蘭成婚姻的寫照。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張愛玲的世界。張愛玲是一位非常獨立自主的女性。張愛玲在幼年時親眼見證了封建社會中女子地位的低下,看到自己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生兒育女,而父親在外花天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