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寅]從觀音菩薩到媽祖——民間信仰傳說形成的一種模式

2021-02-07 民俗學論壇

前面我們談了媽祖最初的角色只是一個地方海神,又談了媽祖作為女神被觀音化的表現。現在可以確定一個事實:從形象上到功能上,媽祖向觀音同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並非與生俱來或一蹴而就。於是,我們在這一章節裡試圖解釋這個過程,討論這種同化形成的時間以及它和當時其他社會現象之間的關係。這裡為了方便論述,我們先提出觀點,即媽祖與觀音菩薩發生聯繫的過程是在白蓮教發展的影響和刺激下產生的。下面,我們將就這一觀點進行論證。


首先說明一些白蓮教的基本問題。白蓮教是由佛教的彌勒信仰異化而來,彌勒信仰則是佛教淨土信仰的一部分。在佛教淨土信仰中,有阿閦佛淨土、彌勒淨土、東方藥師佛淨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等等,其中以彌勒淨土和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對中國民間社會影響最大。中國的淨土宗主要信奉阿彌陀佛,期望通過念佛的方法在死亡的時候能夠進入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彌勒淨土與彌陀淨土不同,彌勒淨土在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沒有西方淨土那種超出三界、直截五道的優勢;而且彌勒信仰有上生和下生的過程,未來彌勒下生,經歷與釋迦牟尼類似的過程以成為未來佛在龍華樹下說法,生入彌勒淨土的信眾也要並伴隨著彌勒一起從兜率天下生。由於彌陀信仰較彌勒信仰優勢明顯且修行起來更加簡單,因此中國民間對西方阿彌陀佛的崇拜比彌勒普遍。


不過學者已經指出,在早期的彌陀信仰中有彌勒信仰的存在,也就是說彌陀淨土和彌勒淨土信仰在最初是交融的。第一,被淨土宗視為祖師的道安、慧遠等僧侶的信仰中,有彌勒信仰的成分;第二,在宣揚彌陀信仰的文獻裡,含有彌勒淨土的思想;第三,在白蓮宗的彌陀淨土信仰中融合有彌勒信仰。白蓮宗是西方彌陀信仰的一個支派,從唐代就已經萌發產生,到南宋茅子元正式創立。這一派的彌陀信仰者,其修行和理論與淨土宗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只是以白蓮作為信物。因為白蓮宗蘊含著彌勒信仰的因子,所以白蓮宗異化產物白蓮教能夠借彌勒信仰來造勢。


彌勒信仰主要是圍繞《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和《彌勒成佛經》構成。彌勒菩薩住兜率天,有兜率淨土。其未成佛前,居兜率天內院。信徒求生兜率淨土,其目的就是親近彌勒,以求將來能隨之一同到人間淨土,從而達到真正的解脫。其實「彌勒的淨土思想,起初是著重於實現人間淨土,而不是天上的,這如《彌勒下生經》所說。《彌勒下生經》,說到彌勒下生的時候,有輪王治世。彌勒在龍華樹下成佛,三會說法,教化眾生。人間淨土的實現,身心淨化的實現;這真俗、依正的雙重淨化,同時完成。佛弟子都祝願彌勒菩薩早來人間,就因為這是人間淨土實現的時代。」但是,中國的民間信仰素來有著很重的功利色彩,因此在中國的彌勒信仰逐漸演化出新的意義。「眾生既不是誓願上生兜率天,又非希望值彌勒下生而聽法成佛,所希望的不過是彌勒幫助他們擺脫現實中的苦難。」這種彌勒信仰實際上已經不同於前面所述傳統佛教彌勒信仰,而是一種唐五代時期所產生的新型民間信仰。在這種新的民間彌勒信仰中,人們希望彌勒菩薩的下生能夠給周圍的現實社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


為了迎合社會底層民眾改變社會不平等的政治需求,由白蓮宗異化而來的白蓮教極力宣揚一種異化的彌勒信仰,以「彌勒下凡救世」的理論來吸收信徒。簡單來說,白蓮教的彌勒下生邏輯是兜率天中的彌勒菩薩看到人間苦難而下生,在人間則謂「明王出世」帶領人民結束苦難,建立新的世界。白蓮教的這種信仰在南宋時期白蓮宗內部萌發,到了蒙元統治之時正式形成白蓮教,並開始以暴力進行反政府的鬥爭。白蓮教形成後在元、明、清三代都有很大的影響,不斷地和儒、釋、道三教互動融合,如今世俗生活的很多信仰文化或多或少受到了白蓮教的影響。由於白蓮教反政府的特點,其被視為邪教受到政府的打擊。歷史上白蓮教大規模的發生作用主要在兩個時期:第一是元明易代之際,白蓮教在蒙元政府地統治下舉行各種起義,動搖了元朝統治基礎,到明朝初年漸漸轉入地下活動;第二是清中期,爆發了涉及數省的白蓮教大起義。


說明了白蓮教的基本問題,我們來看白蓮教是如何刺激媽祖信仰觀音化的。需要注意的是,媽祖與觀音發生聯繫的時間不是從媽祖信仰出現就有的,而是在元明之際。也就是說,從時間上來看,媽祖向觀音同化的時候正是第一次白蓮教影響最大的時候。從文獻上考察,最早提到媽祖和觀音之間聯繫的是由宋入元的士大夫黃淵。黃淵,字仲元,福建莆田人。他在《聖墪順濟祖廟新建蕃釐殿記》文中說道:「按舊記妃族林氏,湄州故家有祠,即姑射神人之處子也。泉南楚越,淮淛川峽,海島在在,奉嘗即補陁大士之千億化身也。而莆聖墪實源廟之祖,墪以聖命之何?妃馮浮槎現,祥光遍夢於墩之父老,遂祠之,賜順濟。」其中「補陁大士」是「普陀大士」的異寫,即觀音菩薩。分析這段文字,我們不難發現所謂的媽祖廟或順濟廟,最早是供奉林默娘的林氏家祠,當地父老將林默娘視為「姑射神人之處子」這般的女神。同時河海沿岸和海島以前普遍奉祀觀音菩薩,媽祖出現後河海沿岸以及海島上的信仰者越來越多,媽祖廟也越來越多,而順濟廟是這些媽祖廟的祖廟。由此看來,在宋元之際的黃淵眼中,媽祖和觀音之間的關係是並存的,還沒有出現同化的趨勢。


到了明代成形的《天妃誕降本傳》中在媽祖降生的敘事中多了觀音送子的情節:「(林氏夫婦)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父四旬餘,每念一子單弱,朝夕焚香祝天,願得哲胤為宗支慶。歲己未夏六月望日,齋戒慶贊大士,當空禱拜曰:『某夫婦兢兢自持,修德好施,非敢有妄求,惟冀上天鑑茲至誠,早錫佳兒以光宗祧。』是夜,王氏夢大士告之曰:『爾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藥示之云:『服此,當得慈濟之貺。』既寤,歆歆然如有所感,遂娠。二人私喜曰:『天必錫我賢嗣。』」這樣的故事,「為媽祖找到一個好的宗教淵源——觀音大士,將媽祖與觀音結合為一,謂媽祖是觀音化身,既能順利開展媽祖信仰,後世媽祖廟於後殿奉祀觀音大士,也鞏固了觀音信仰在民間的地位。」媽祖廟後殿奉祀觀音大士,這樣的建築布局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初。《天妃顯聖錄》的「湄洲聖跡圖」裡繪有觀音堂,也就是說明代文獻已經顯示出觀音和媽祖結合在一起了。這座觀音堂的建立,據《天妃顯聖錄》「藥救呂德」條的記載應該是建立於明初洪武年間:「洪武十八年(1385),興化衛官呂德出海守鎮,得病甚危篤,求禱於神。夢寐間,見一神女儼然降臨,命侍兒持丸藥,輝瑩若晶珀,示之曰:『服此,當去二豎。』正接而吞之,遂寤,香氣猶藹藹未散。口渴甚,取湯飲,嘔出二塊物,頓覺神氣爽豁,宿痾皆除,遂平復如初。是夕,夢神云:『疇昔之也夜,持藥而救爾者,乃慈悲觀音菩薩示現也,當敬奉大士。』呂德感神靈赫奕,遂捐金創建觀音堂於湄嶼。」可見至遲在明洪武年間湄洲嶼已有奉祀觀音的觀音堂,將媽祖與觀音的信仰結合在一起。需要注意的是,這則故事中的神女形象被認為是觀音,那麼呂德最初所祈禱的神以及後來在夢中告訴呂德神女是觀音的神又是誰呢?應該是媽祖。也就是說呂德向媽祖祈禱,而觀音來為呂德治病,這裡媽祖和觀音儼然是一體的。


明成祖永樂七年加封媽祖「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普濟」二字第一次出現在媽祖的封號中並於此後一直存在。清朝康熙年間曾出使琉球的徐葆光在《中山傳信錄》中記載了琉球天后宮:「琉球天后宮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后宮……堂內有崇禎六年冊使杜三策、楊掄『慈航普濟』匾;順治六年,招撫司『普濟生靈』匾;康熙二年癸卯冊使張學禮、王垓『普濟群生』匾;大門上書『靈應普濟神祠』。」在觀音菩薩的信仰中「慈航普度」是對觀音神格重要概括,「普濟」與「普度」本就是同意之詞,更不用說諸如「慈航普濟」與「慈航普度」之間的共同性。可以認為,這是觀音元素在媽祖封號中的體現,也意味著媽祖與觀音的關係被官方所確認。《敕封天后志》卷首有明代林氏後人林堯俞的序,其中說到:「相傳謂大士轉身,其救世利人,扶危濟險之靈,與慈航寶筏,度一切苦厄,均屬慈悲至性,得無大士之遞變遞現於人間乎?」很明顯在明代的時候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媽祖與觀音的關係,觀音送子的故事與觀音託生的說法實際是一回事,「慈航寶筏」、「度一切苦厄」、「慈悲至性」也都是曾經用於表彰觀音菩薩功德的詞彙。至此,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媽祖與觀音融合在一起發生於元末明初,也就是與白蓮教第一次發生大規模影響同時。


觀音與彌勒同時下生,在佛教典籍和佛教史上也有說到過。著名僧人僧伽化跡主要在泗州,泗州僧伽信仰十分普遍。僧伽供奉的主要對象是十二面觀音,並且有三個隨侍弟子木叉、慧岸、慧儼。有意思的是,後代以《西遊記》為代表的小說中,木叉是觀音菩薩的弟子,法名慧岸。《僧伽傳》記載過「帝以仰慕不忘,因問萬迴曰『彼僧伽何人也』,對曰『觀音菩薩化身也,經可不云乎?應以比丘身得渡者,即現沙門相也』」。可見,僧伽最初被認為是觀因菩薩的化身。在《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說六度經》中,僧伽預言:「吾後與彌勒尊佛下生本國,足踏海水枯竭,遂使諸天龍神八部聖眾在於東海中心,修造化城,金銀為壁,琉璃為地,七寶為殿。」這說明在以僧伽為主的觀音信仰中,是承認觀音會和彌勒同時下生的。雖然這種觀點並不是主流的佛教觀點,但是在僧伽生前主要活動的福建泗州附近多少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除了僧伽的事跡之外,還能說明在白蓮教興盛之際,觀音信仰產生重要變化的例證是白衣大士形象的定型。目前我們意識中的觀音形象,最多的就是一襲白衣卓然而立的女性修行者的形象。但是,如同女性形象不是與生俱來的一樣,觀音的白衣形象也不是與生俱來。從佛教傳統上說,白衣觀音只是眾多觀音形象中的一種,是三十三觀音之第六尊。我們從敦煌壁畫上可以看出,曾經的觀音形象是豐富多樣的,並不唯有白衣一種。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白衣觀音取代了其他觀音形象,從文獻上看在元代以後白衣觀音被廣泛提及,幾乎成為觀音的唯一的形象了。白衣觀音常住白蓮花中,以純潔潔白的形象出現,正好符合白蓮宗的信仰取向。作為白蓮教前身的白蓮宗,其教徒身著白衣手持白蓮嚮往著西方蓮花世界。白蓮宗的信仰尚未脫離彌陀信仰,因此觀音是其重要的信仰對象。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隨著宋元之際白蓮宗和白蓮教的發展,白衣白蓮的觀音形象逐漸定型。這也說明了白蓮教的發展造成了觀音信仰的新變化。明朝人李元嗣所刊《泗洲大聖明覺普照國師(僧伽)傳》也謂「僧伽大聖觀音化身……知白衣之開山默符前定」,可見在當時人心中僧伽就是不僅是「觀音化身」,而且是「白衣大士」的開山。根據僧伽的傳說中觀音與彌勒同時下生之讖,白衣大士形象普及的時間以及僧伽與白衣大士之間的關係,我們應該能夠確認觀音信仰在白蓮教時代有新的發展。媽祖與觀音之間產生聯繫,極有可能是這種發展的重要形式。


總結來說,第一、媽祖與觀音發生聯繫的時間與白蓮教興盛的時間基本重合,第二、在福建地區的僧伽信仰中存在著觀音與彌勒同時下生的說法,第三、隨著白蓮宗和白蓮教的發展觀音信仰確實出現了新的變化。從這三點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媽祖與觀音發生聯繫同白蓮教的興盛有足夠的相關性。我們已經知道,白蓮教的下生邏輯是彌勒託生明王出世,而媽祖與觀音發生聯繫的起點是觀音託生媽祖。這兩個故事在建構時間上幾乎同時,建構邏輯上又幾乎完全相同,在信仰體系中又有跡可循,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講述媽祖與觀音之間關係的故事是在白蓮教降生邏輯的刺激下形成的。我們嘗試將媽祖、白蓮教和彌勒信仰中的下生故事繪成表格:



正如表格中顯示,三個故事的模式是非常接近的,但也存在差異:彌勒信仰和白蓮教中彌勒菩薩親自下生成為未來佛或明王,而媽祖信仰中觀音菩薩並不是直接成為媽祖。媽祖只是觀音菩薩的一個化身,因此在遇到困難要尋求幫助的時候,人們呼喚了媽祖名號便不需要再念觀音菩薩的名號。這樣看來,媽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觀音菩薩,因此二者往往並存出現,而不是以媽祖來取代觀音。總結而言,在媽祖與觀音的傳說形成過程中,彌勒的下生信仰為其提供了故事模型,這個模型通過白蓮教的廣泛傳播以其巨大的社會影響刺激了觀音託生媽祖故事的形成。媽祖的本生故事一旦成形,之後向觀音同化的路徑便由此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民俗信仰——媽祖文化
    媽祖簡介: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代現代。世界「非遺」媽祖壁塑。媽祖傳說:是媽祖信俗有機組成部分,媽祖信仰傳播重要文化載體,集中體現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
  • 【媽祖】媽祖信仰在臺灣
    臺灣可以現場感受媽祖信仰的濃烈氛圍。我們到臺灣的第一個晚上去觀看2015「媽祖之光·世代傳承」大型綜藝晚會的演出。
  • 收服嘉應和嘉祐二怪,體現了媽祖懲惡揚善,愛憎分明的精神
    天曆二年(1329年)元文宗遣使到海運所經過的沿海城市各媽祖廟祭祀,其中的《祭直沽廟文》說:"國家以漕運為重事;海漕以神力為司命。今歲兩運鹹藉匡扶,江海無風濤之虞,朝野有盈寧之慶"(見《歷朝致祭詔告祭文》)。當時由於金元兩代建都在今北京地區,而天津的聚落剛剛出現,在官方的倡導下,媽祖先入為主地成為天津民間的主要神祇。同一時期,華北地區更流行的女神是碧霞元君和觀音菩薩。
  • 閩南民間信仰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是水土不服呢?還是發揚光大
    民間宗教信仰在世界範圍來說,已經成為人類必須的一種通俗活動。祖國寶島臺灣,有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那到底臺灣的民間宗教信仰,緣何而來呢?又如何在臺灣得到發展和發揚呢?臺灣民間信仰廟宇眾多,所奉祀的神祇繁雜,大體上可分為全國性神祇和地方性神祗兩大類型。
  • 廣西平樂縣媽祖文化:由粵人帶來,逐漸演變的民間信仰
    媽祖信仰是他們的精神寄託,航行風險無法預計,因而每次出行時自然會祈求媽祖保佑平安順利。粵人帶來了媽祖文化,而從中央到地方對媽祖的重視,無疑成為了媽祖文化在平樂流行起來的助推器。平樂粵東會館天后宮的《重建會館並戲臺碑記》記載到,曾有20位平樂地方官員對該會館天后宮的修建捐款,這在一定程度反映當時平樂官員對修建會館天后宮以及推行媽祖文化持支持態度。政府官員的傳播,具有一種潛在的「強制性」,民眾在接受著來自官方的信仰傳播信息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媽祖信仰的根基,削弱了對媽祖文化到來的排斥感。
  • 海之女神-媽祖的神秘傳說
    媽祖信仰是福建文化和民俗的重要部分,其實不止閩浙,只要有海有華人的地方基本都有媽祖廟。這是一個海邊生活的氏族守護神般的存在。相傳媽祖叫林默娘,運用自己的特異功能給人看病,還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們避過颱風等危險,轉危為安。
  • 《媽祖顯聖》民間傳說故事
    宋紹興三十年,海寇侵擾,百姓到廟裡祈禱,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媽祖顯靈傳說 之五:聖泉救疫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藥可治,媽祖託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群眾前去控掘並取水飲用,果然靈驗。
  • 民間故事:媽祖升天
    龍女傳說媽祖是觀音菩薩的徒弟,名字叫龍女。有一次她隨觀音去東海,看見漁民被海怪殘害,船翻人亡,十分可憐。龍女請求菩薩,允許她下凡收伏海怪,救護生靈,功成之後再回來修煉。男女老少都親切地稱呼稱她為媽祖。時間過得飛快。這一天,媽祖突然想起和觀音菩薩相約的二八期限,下凡已經十六年,約定的時間已經到了。但她和父母、姐妹、鄉親們朝夕相處了十六個春秋,突然離去於心不舍。然而師命難違,人情難卻,這叫她進退兩難。這晚,她一個人在海灘上滿腹心事地走來走去,不知不覺間天已放亮。
  • 淺談媽祖信仰在曹妃甸地區的傳承、表現與發展
    如今,蠶沙口媽祖信仰、媽祖文化已在本區域、乃至京津冀地區都形成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力。三、媽祖信仰在蠶沙口、曹妃甸區域傳承發展過程中的各種表現現象媽祖信仰傳入蠶沙口後,表現了極強的適應能力和包容能力,迅速融入當地文化、習俗,因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以媽祖為核心的傳說、甚至神話。
  • 福建莆田媽祖文化:媽祖信仰是兩岸同胞重要情感紐帶
    福建莆田媽祖文化:媽祖信仰是兩岸同胞重要情感紐帶 2020年09月21日 09:43   來源:光明日報
  • 非遺巨獻,兩億人的信仰,「媽祖文化」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與傳奇
    ---《頌媽祖》媽祖文化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中國民間人民在海上出航時,要先在船舶啟航前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順水,還在船舶上供奉媽祖神位。因此,媽祖也被人稱為「海神」、「護航女神」。
  • 【媽祖】天津媽祖文化的地域特色
    文/方廣嶺  從媽祖信仰發展到今天的媽祖文化,已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時間跨度,其內涵日益豐富。無論媽祖民間信仰還是媽祖文化在發展中呈現出的同中有異,都與各地不同的人文環境、社會環境有直接關係。  天津媽祖信仰具有群體性。首先指天津有個媽祖廟群體,在天津有近20座媽祖廟,其中除了東門外天后宮、大直沽天妃宮遺址外,另外還有陳家溝娘娘廟、丁字沽娘娘廟等。以東門外天后宮為龍頭,周圍還有靜業庵(遺址不存)供奉太上老君、玉皇閣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城隍廟供奉城隍等,形成了一個護佑一方平安、除疾消災的民間保護神群體。
  • 以民間信仰為題材 臺灣漫畫家推出最萌媽祖(圖)
    有趣的是,這次不少臺灣漫畫家發表的作品,不約而同以臺灣民間信仰為題材,獲得共鳴。比如韋宗成以《冥戰錄5:千裡眼》「畫出最萌的」媽祖林默娘;洪育府以《極樂八仙6》把呂洞賓變成「好色的」道教仙人;情侶漫畫家團隊鮭魚仔與小鯊龍的《血黑犬11》中,男主角黑戌牙的賺錢工作就是執行道教儀式「黑狗血驅邪」。
  • 保生大帝與媽祖的小傳說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閩南、臺灣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 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而臺灣的媽祖傳說,大概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也有媽祖讓孩童起死回生等傳說。
  • 林國平 | 海神信仰與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以媽祖信仰為中心
    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和閩臺區域文化研究。摘要: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根本動因是海上貿易和海外移民,而精神支柱則是海神信仰。海神信仰貫穿於航海始終,它既反映了時人對海上巨大風險的畏懼心理,又體現了航海者藉助海神信仰戰勝各種艱難險阻的必勝信念,二者心態交織在一起,後者佔主導地位。
  • 莆仙戲《海神媽祖》選段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考察媽祖的生平得知,這一信仰來自民間傳說。首先是傳說,然後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後形成普遍的媽祖信仰。媽祖的濟世博愛普度了眾生的美名流芳百世,讓後人萬世敬仰,媽祖不僅是善良、勇敢的化身,更是民族凝聚力的有力保障。回顧媽祖的事跡,把媽祖的精神傳承給華夏子孫的千秋萬代。
  • 【媽祖】媽祖諺語漫談
    媽祖文化也有雅有俗。有關媽祖的文人作品,如碑記、詩詞、匾額、楹聯等可稱之為雅文化,而與媽祖有關的民間傳說、歌謠、俗諺等等就可算是俗文化了。雅文化值得研究,俗文化也不可忽視。以下就談談各地一些與媽祖信仰有關的諺語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  一、反映媽祖廟與地方歷史的關係  不少地方諺語反映出媽祖信仰傳播地的歷史和文化。如天津是北方地區媽祖文化的中心,素有「南有湄洲媽祖廟,北有天津天后宮」之說。天津的「先有娘娘廟,後有天津衛」民間諺語,就充分說明媽祖文化在天津城市發展史上的所佔重要地位。
  • 中國民間的觀音信仰是中印文化交融的結果
    在這種觀音信仰體系中,中國文化對印度佛教文化進行了徹底的改造,成為一種以中國文化為主體的觀音信仰體系。 在中國民間信仰的領域裡,儒道文化同印度佛教文化在觀音信仰方面的對話是通過不同於正統佛教領域的許多不同方式來進行的。
  • 為媽祖實名制乘坐動車叫好
    這張動車票的的主人可不簡單,她就是保祐海洋風調雨順、救苦救難的媽祖娘娘,諱名林默。這次媽祖坐動車是前往遠方」巡安「,保祐廣大沿海地區平安。9月6日至12日,湄洲媽祖祖廟攜手臺灣鹿港天后宮以及江蘇崑山慧聚天后宮共同開展「2019年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暨湄洲媽祖巡安布福江蘇、上海活動」。
  • 把孩子過繼給觀音菩薩?
    一位居士曾經問到:『一些父母生下孩子後,為了使孩子平安幸福,一輩子無災無厄,即「過繼」給觀世音菩薩,讓孩子成為觀音菩薩的「契子」這樣做,究竟有沒有用?是不是一種依賴的心理?』  將孩子過繼給神明作為『契子』,以祈消災禳福,在中國本是由風俗習慣所形成的一種民間信仰,過繼的神只很多,濟公、媽祖、土地公、關帝君……等,並不限於觀世音菩薩,這份根植的民間信仰,與佛教本身並沒有太大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