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我第一次讀《三國演義》(白話版)時,才五歲。從那時到現在的八年中,《三國演義》被我翻了不下二十遍。
記得第一次讀《三國演義》,我只是走馬觀花般地瀏覽一遍。隨著瀏覽,我漸漸明白了故事情節,各種感情油然而生:我讚嘆關羽的義、張飛的勇;我喜愛孔明的智、趙雲的忠;我痛恨曹操的奸、董卓的暴……一切感情抒發完畢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認為那一次我讀懂了《三國演義》——那只是本故事書。
隨著我漸漸長大,我逐漸形成了個認識,戰爭是智力的較量。懷著充實我的大腦的目標,我又開始讀《三國演義》。那一次,我讀得格外認真,它的字字句句都震撼著我,我的感情有了巨大的更新:關羽的水淹七軍讓我讚嘆不已,呂蒙的白衣過江使我讚不絕口,孔明的火燒上方谷的小漏洞令我扼腕嘆息……加上我讀過的《長徵》中毛澤東戰時經常看《三國演義》,我更認為那一次我讀懂了《三國演義》——那是本兵書。
初中,我買了線訂版《三國演義》。我一讀這本「正版貨」便陷入深思:關羽兵敗蜀漢為什麼沒一兵一卒搭救?魏延為什麼被殺了?……猛然我發現,其中問題這麼多,其高度也跨越到政治上。慢慢地,答案清晰了。我反感諸葛亮對人的偏見,借東吳之刀殺關羽。我痛恨他用人的失敗,排擠魏延……我又認為,那一次,我讀懂了《三國演義》——這是一個驚雷,深深震撼了。這是一聲警鐘,告誡我們為人處事要低調……
突然,我又發現:一本書,永遠無法徹底讀懂。你讀多少遍,就會有多少種不同的見解。讀一本書,一個人讀不到最懂的境界,但能讀得更懂。
這次寒假,我又讀了《三國演義》。我又想自豪地說:那一次,我讀懂了《三國演義》。可我究竟想起了什麼,便默默地埋頭進入書海中……
【第2篇】
五歲的時候,我隨同媽媽到書店,買回了彩圖版的四大名著:《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和《紅樓夢》。其它三本在看過之後,都靜靜地躺在了書柜上,唯有《三國演義》一直讓我愛不釋手,書的封面都被我翻爛了。
後來,我又買了拼音版的《三國演義》,而我現在常讀的是一九七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正如它的開篇詞所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我愛讀《三國演義》就是愛書裡驚心動魄的故事,性格鮮明的英雄人物:猛將關去長、張翼德、趙子龍,詭計多端的曹孟德和善良的劉玄德。
男孩都喜歡打仗的故事,我也不例外,什麼《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美髯公千裡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一個個扣人心弦的故事,讓人迴腸盪氣的英雄人物,都讓我激動不已,同時我也在想,打仗做事,不能只靠武力,還要有勇有謀。論武力呂布絕對是無人能敵,只可惜他有勇無謀,最後以悲劇收場。諸葛亮揮著羽毛扇卻運籌帷幄,指揮若定,決勝於千裡之外,有勇有謀才能成大事。
我愛看《三國演義》,還愛畫三國雄人物。讀三國的時候,我先在彩圖版的《三國演義》上找一幅自己最喜愛的三國英勇人物,一有時間我就用鉛筆描繪,然後再用鋼筆勾勒:呂布、張飛、黃忠勝等都是我筆下的驍將。
我崇拜三國的英雄人物,卻沒有他們的英雄氣魄,有時連打針都還要猶豫很久才肯伸出手臂,大家都笑我是「草包」英雄,可能讀三國,讀三國的英雄人物我才剛剛開始。
【第3篇】
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四年級,我有了這一書,使我對書中人物典故有了更深的了解。像「桃園三結義」、「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三氣周瑜」、「官渡之戰」我都能耳熟能詳,我 還 非常佩服書上的人物。
我佩服諸葛亮,因為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並且足智多謀。「草船借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佩服劉備,因為他特別善於用人,又有仁慈之心。劉表病危時,諸葛亮建議攻打劉表,奪取荊州,好有一個安身之處,但劉備一再推辭,死也不肯……
我佩服關雲長,因為他有萬夫不當之勇,殺死袁紹二位猛將顏良以及文丑,又過無關,斬六將,還水淹七軍,真是智勇雙全。
張飛武功也非常了得,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
我更佩服趙雲,因為他在幾十萬大軍中寧願戰死,也不投降於曹操,他這種「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我欣賞關羽、張飛、趙雲的武藝,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第4篇】
《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元末明初太原人羅貫中所著。全書一百二十回,為吾國首部長篇章回小說也。
書中故事,始自漢末黃巾起義,終於西晉初年。政治、軍事、社會矛盾滲透其中。叱吒風雲之亂世梟雄不斷掘起,初以曹操、孫權、劉表、袁紹最為得意。後劉備之才展露,日漸強大。
此書至問世來,版本甚多,玄德劉備、雲長關羽、翼德張飛桃園結義之故事,民間流傳甚廣。細讀之,曹操善招賢納士,故謀士成行,猛將如雲,三英大戰呂布;劉玄德大敗於新野,仍攜民而渡江;關羽過五將斬六將,使人欽佩不已;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讓人情動;周瑜英年早逝,崔人淚下。;關羽敗走麥城,令人扼腕嘆息。後爭鬥激化,各國後主亦因無能而日漸衰落,終致亡國。蜀後主劉禪被鍾、鄧合軍擒於成都;吳後主孫皓未戰而自降,魏後主曹奐被迫讓位於司馬炎,改國號為晉。自此,天下盡歸司馬一族。
「得人心者得天下」,斯言是矣。「殺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果不其然矣。人謙則進,傲則退,天下之事莫不如此。
吾讀罷掩卷,喟然長嘆,正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
【第5篇】
在暑假裡,我又詳細地品讀了一遍白話文《三國演義》,把從頭到尾一些細節都記住了,從而有了更多的感受。
《三國演義》主要講了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互相爭鬥,最後被統一歸為西晉的故事。故事描寫了許多鮮活的人物,有義薄雲天的關公,有關愛百姓的劉備,有驍勇善戰的呂布,也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這些人物讓我印象深刻,有幾個人物更讓我無法忘懷。首先是劉備。在曹操揮軍南下,正要到新野是時,是劉備心繫百姓,帶領百姓和眾人一起走到了江夏。後來抓住敵將時,都是仁德為先,殘忍為後。為匡扶漢室,經歷千辛萬苦,但最後因阿鬥懦弱無能,讓劉備的基業毀於一旦。
其次是諸葛孔明,他神機妙算,重情重義,為劉備打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在諸多戰役中屢建奇功。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精忠報國,將畢生的能力傳授給了姜維,在最後的六出祁山,五丈原之戰中歸天。
《三國演義》讓我知道了怎樣做人,怎樣取得別人的信任,怎樣名揚四海。我以後也要向諸葛亮等人一樣:不要放棄,不要輕易嘆氣,要堅持到底,好好學習,將古人的這些美好品質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