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出了他所講的道——十架門徒斯託得

2021-02-10 ijingjie


請在wifi條件下觀看「興起發光」系列紀錄片之二,《最後的宣教士》策劃/文案 潘蕾蕾;拍攝/剪輯 王鑫 出品:《境界》

《境界》獨立出品【逝者】

文 | 文道

斯託得生前的一位研究助理斯蒂文森說:「斯託得並非逝世於今日,他半世紀前就死了,在他承認『耶穌基督是為他而死』的那刻就死了;斯託得自此的每日,直到離世之刻,都帶著這樣的死而活;好使他的言行,能顯露出一種不再屬於自己,而是隱藏在基督裡的生命。」

上周福音派領袖巴刻剛過完他的九十歲生日,而今天距那位被人稱為「約翰叔叔」的福音派領袖斯託得(John R.W.Stott)離開我們已經五年了。如果說巴刻的經典之作《認識神》,為許許多多的人開啟了信仰之門,那麼斯託得的《當代基督十架》就是在邀請我們高舉十架,跟隨基督。

五年前的7月27日,斯託得牧師安息天家。他作為傳道人的事奉生涯一直為人所敬仰,連世界知名的布道家葛培理也曾稱他為「當代最值得尊敬的牧者」。他被譽為是「除了湯樸威廉外,二十世紀英國教會最具影響力的神職人員」。

斯託得是劍橋大學雙優畢業生,也曾在1959年至1991年期間親自牧養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長達32年。斯託得的接班人萊特博士(Chris  Wright)評價斯託得說:「就像摩西一樣,他是神所給予神的選民的一個偉大的領袖,而且同時他也是世上最謙卑的人之一。」凡是接觸過斯託得的人中,都被斯託得美好的屬靈品格所感染。很多人都說過,斯託得是最像基督,最裡外合一,最具普世影響力的僕人型領袖。擁有這麼多美譽,斯託得卻自稱只是個平凡的人。

劍橋時代,加入保衛正統信仰的戰局


斯託得出生於1921年4月27日,他的父親亞諾是一名醫生,曾在一戰中服務於皇家軍醫院,母親在斯託得以及兩個姐姐還小的時候,就帶著他們去教會,讀聖經、禱告。

   
斯託得在十幾歲時,便清楚兩件事,他說:「第一件事是:倘若有一位神,我與祂是很疏遠的,我想找到祂,但祂似乎藏在我無法穿越的一團迷霧裡。第二件事:我很失敗,我清楚自己的本相、底細,也清楚自己渴望、羨慕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但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存有一座巨大的鴻溝。我的理想崇高卻意志薄弱。自己渴望成為那樣的人,只嘆力不從心。」

   
斯託得就讀的高中,雖然重視宗教教育,但並沒有使他更多地認識神。他是在英國著名的學生事工讀經會(Scripture Union)中決志信主的,那時他17歲。帶領他歸主的老師叫貝許(Bash),貝許很有遠見,要為基督贏得英國。他的異象是,當國家未來的領袖還在某個高中就讀,就要不斷為他們能重生得救禱告。他常寫信給剛剛決志的斯託得,讓他更多了解信仰。

   
後來,斯託得在湯樸威廉的講道上開始認識到他所強調的「罪」就是「自我」,他一生謹記這個概念。

1940年,斯託得高中畢業後,就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他一到劍橋,就立刻在校內找到福音色彩濃厚的劍橋校園基督徒團契。過不了多久,他就成為了非正式領袖。當時校內的基督教信仰情況很糟糕,神學院教授幾乎都是自由派人士,院牧及教授們十分藐視福音派,常常批判他們的信仰、取笑他們。

在劍橋的基督徒學生運動團契也淪為自由派,因此福音派學生從中分離出來,成立了劍橋校園基督徒團契。斯託得入學時,基督徒學生運動團契早已衰退,而劍橋團契是唯一復興的福音派團契,加入保衛正統信仰的戰局。

    
當時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學生人數大減,三一學院考慮把主日崇拜取消。斯託得和其他同學希望崇拜能繼續進行,後來院方同意了請求,斯託得還成為了主要講員。

   
雖然他曾面對過自由派人士的不斷攻擊,但是斯託得清楚,他是站在尊貴的行列中,這行列不僅可以追溯到宗教改革時代廣場沿路,還有清教徒、18世紀的福音派人士、19世紀的沈美恩,以及20世紀的巴刻(Jim Packer)。

   
作為教會牧師,他的殷勤是有目共睹的,與他同工過的人都說,他無論發起什麼事工,他個人都是不計代價、全力以赴的。

   
作為領袖,他是個舍己的人。正如斯託得生前的一位研究助理斯蒂文森所說:「斯託得並非逝世於今日,他半世紀前就死了,在他承認『耶穌基督是為他而死』的那一刻就死了;也如保羅在哥林多後書所宣告的,斯託得自此的每一日,直到離世之刻,都帶著這樣的死而活;好使他的言行,能顯露出一種不再屬於自己,而是隱藏在基督裡的生命。」

隱藏在基督裡的生命


斯託得學到了「要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猶3)。他熱心於辯護和傳揚神的道,即使別人常常對此嗤之以鼻。他學習當面指出人的錯誤觀點,但態度優雅而堅定。他絕不會為了求和氣而退讓妥協,也不會在碰到自由派神學迷人或感人的說辭,就軟化自己的立場。他清楚自由派論點的錯誤有多要命,立論依據又極其單薄。

   
斯託得的講道十分清晰,信息源自耶穌門徒所傳的福音,以及耶穌犧牲的愛。斯託得的講道不僅清晰,也是解經式的。

   
斯託得認為:「神的真理並非是你我思考出來的,也非教會所教的,而是聖靈透過聖道向教會所啟示出來的。眾教會和個人都會犯錯,因為我們都難免有『未受聖靈與神的道所管轄的』時刻。然而,教會在這個時代,如同每個世代一樣,最缺乏的就是謙卑俯伏在聖道的權威之下,並且以禱告來尋求聖靈的光照。」

   
斯託得全心接納神的道,並且遵照其中的真理而行。他無意挑起爭端,或蓄意傷害、妨礙任何人,他一向所關切的就是去查看、詮釋聖經所說的真理。他強調聖靈的工作,「我的目的只要大家能更清楚地掌握、領會到在基督裡最重要的真理傳承,好讓我們能紮根其間,成熟長大,並且更能承擔責任,在我們的生活中彰顯聖靈的果子,也操練所有的屬靈恩賜,就是神在恩典的國度中所厚賜予我們的。」

   
1952年,斯託得在劍橋大學基督徒福音團契主領一系列布道會。這開啟了他日後在許多大學校園內主領布道會的契機。

劍橋布道會,聽眾蜂擁而至,聚會地點的招待人員必須不斷地在走道上加椅子。許多年後,著名的教會歷史學家查維克(Owen Chadwick)告訴斯託得說,「我一生中聽過最好的講道,就是你在劍橋的開場布道那一次。」

   
曾經一位知名的牧師問:「斯託得,當你要走上講臺講道,知道有上千人在底下聆聽你的每字每句時,你心中怎麼想?」斯託得回答說:「當我走上講臺,我就是不斷告訴自己:『我信聖靈。』」

   
靠著聖靈的能力,斯託得清晰而優雅地告訴聽眾,當中許多是飽學之士或文化精英,每個人所患的「罪」這個病症,唯一的療方,只有進入基督,也就是依靠加略山上所留的寶血。

1966年,鍾馬田67歲,斯託得45歲那年,斯託得在牛津一個為醫生舉辦的聚會中主講三堂查經。結束後,鍾馬田出其不意地把斯託得拉到一旁,對斯託得說:「我希望你能來威斯敏斯特教堂接我的位子。」

畢業於耶魯大學的賴伯頓(Mark Labberton),每當他聽斯託得講道,不禁自問:「他怎麼能對自己所傳的福音這麼有把握?」多年後,賴伯頓認為,斯託得在講道方面的成就,不在於他對福音本質的體認,也不在於他如何解經,雖然這兩項都很重要,而是他這人活出了所信的道。他說:「我越認識斯託得,就越受他的感動,而不是相反。有些人,你越靠近他,就越失望,因為經不起近距離的觀察。斯託得絕不是這樣的人。他堅決活得像他傳講的那一位一樣,即使到了文化與自己大半輩子生活方式十分懸殊的地方,也是如此。」

    
斯託得之所以能在講道時大有能力,更是依靠聖靈的直接表現。英國女王的法律顧問大衛透納曾這樣說:「我從未見過牧者在講道之前像斯託得那樣,直接跪在講臺前禱告的。他的事奉是來真的,我也從未聽過如此有權柄又清楚的講道,叫人百聽不厭。」

   
斯託得不僅在服事時禱告,而是凡事依靠神,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帶著一個筆記本,裡面有許多的折頁,他為朋友、家人、牧者、陌生人,為上面記載的所有人代禱,名單不時更新。

十字架乃是一個「看自己已死的記號」


宣講基督的十字架,也活得最像基督,這是很多接觸過斯託得的感受。斯託得相信,十字架能改變所有事情:它帶給我們嶄新的、對神的崇敬;嶄新而中肯的自我認識;嶄新的傳福音動力;嶄新的關愛仇敵的能力;嶄新的承受苦難的勇氣。斯託得極力主張:基督的十字架是赦免我們唯一的根基。

   
他說:「我們越高舉三位一體中的三個位格,使之得榮耀時,就越當排除人類的驕傲。要看重基督的十字架,就要承認:沒有十架,我們是全然失喪的一群。要看重聖靈重生、內住和聖化的角色,我們就越要承認,內在老我的全然無助。」

   
斯託得告訴我們,十字架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本相。十字架既召喚我們要否定自我,也召喚我們要肯定自我。他說:「我們的十字架,既不是一個令人忍受不了的丈夫,也不是一個兇巴巴的老婆。十字架乃是一個『看自己已死』的記號。舍己,並不是指捨棄掉那些奢侈的巧克力、蛋糕、香菸、和雞尾酒(雖然,也可能包含這一切),但它真的意思乃是,否定自己、放棄擁有自己、棄掉自己按自己意思去行的權利。」不過,這隻講出了真理的一面,除了「否定自我」之外,主還讓我們要肯定自我。因為在神眼中,我們比飛鳥貴重得多,我們有神的形象。

   
斯託得說:「目前我們的狀態乃是,既有創造時的結果(神的形象),又有墮落時的結局(受損毀的形象)。我們要捨去釘在十字架上的那個自己,乃是墮落的己,也就是我們心中一切與基督不相容的東西。而我們要肯定的自我和價值,乃是那個被造的自我,也就是在我們心中,一切與耶穌基督相容的東西。真實的『否定自我』(既捨棄那個虛假的、墮落的自我),不僅不引到自我滅亡,反而是通往『發現自我』的道路。」

   
斯託得強調,我們千萬別以為,對鄰舍傳了福音,就是對他了卻了責任,做得夠多了,我們如果要跟隨真正的耶穌,穿上主的鞋子,就要抓住每個機會「行善」,而這樣的行善,必須出自於愛心。我們的善行,會流露出我們愛的本質,而我們的愛,又流露出我們信仰的本質。

   
他竭力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夠活出對基督的委身。他認為耶穌基督的主權,應該遍及基督徒生活的每一層面,在每件小事上讓神掌權。如果我們不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展現基督徒裡外合一的生命,我們就沒有真正地委身基督。

   
擔任過斯託得私人秘書55年之久的弗蘭絲·懷海德(Frances Whitehead),對斯託得最有發言權。她說,斯託得是個很恩慈、很謙和的人,也喜歡服事別人。斯託得替懷海德清理辦公室的垃圾桶好多年。他總是想辦法鼓勵別人、感謝別人的效勞,幾乎很少批評和責罵人。如果別人踩線了,他也很快原諒對方。他特別喜愛小孩,當孩子們羞答答地靠近他時,他總顯得和藹可親,和他們正經地握手,用簡單的語言和他們對話。

    
秘書懷海德回憶道:「回顧這些年,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我早年所認識的斯託得,為人無比正直,經過歲月的檢驗,還是一點沒變。他不僅是一名出色的解經家,也是一位表裡一致、說到做到的傳道人。他擁有深度的信仰和全然的委身,而他的信仰和實踐,絕不背道而馳。他活著就是為了服事神,討神喜悅,使祂的名得榮耀,不誇口別的,只誇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極少討論他自己。」

聖經看重窮人,我沒辦法忽視他們

斯託得信而順服的典範,除了他的謙卑、正直,還有他的簡樸。斯託得奉行簡樸生活,他覺得吃得太多是錯誤,浪費太多食物也是錯誤,特別是當我們看到世上還有許多的人在挨餓。至於我們的財務,我們只應擁有所需(need)的,而不是擁有所想要(want)的。凡是用不著的,就表明我們不需要它。他認為,最好的開始,就是每年作一次財物評估,學習把我們用不著的東西捐出去。

相對於斯託得所推崇的簡樸生活,那些所謂成功教會領袖的生活,反而多數向社會盛行的模式靠攏。這些宗教領袖出門入住豪華酒店,擁有名車豪宅和強大的公關勢力,可以拉抬他們的聲勢。人們很容易便將這些東西拿來衡量事工的成效。

深受斯託得賞識的亞洲基督教領袖費蘭度說:「所有蒙召的基督徒工人都想為神做大事,但斯託得向我們作了重要的示範,那就是:即使沒有這些世俗認同的成功標誌,依然能帶出深刻的影響力。」因此,《時代》雜誌把斯託得列入「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相關焦點

  • 看見十架
    這正是跟著馬太16章21節到25節這一段經文所要教導的重點。基督的十架這幾節經文緊跟著上文,不可分割。同樣一個彼得,前面因父的指示看見這個被人唾棄藐視的拿撒勒人耶穌是基督,但在這裡,卻因魔鬼的蒙蔽而無法看見基督必須要上十字架。當主教導門徒祂要上耶路撒冷,受許多苦,並且被殺、復活時,彼得不能接受這事實,拉著祂,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你身上」。
  • 只信耶穌釘十架自己不願釘十架【能得救嗎?】
    對於我們接受救恩,我們需要兩個十架,耶穌基督的十架和我們自己的十架。如果我們不改變品格的話,我們不能到天上去。耶穌基督的十架和背起我們個人的十架,加在一起才能得到真正的救恩。你要認真來聽,我們來看,耶穌基督對他門徒說釘十字架的事情,你今天會在這裡學到很好的經驗。
  • 斯託夫人目睹了奴隸主的殘酷,以他為原型,創作了湯姆叔叔的小屋
    斯託夫人目睹了奴隸主的殘酷,以他為原型,創作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密西西比河的下遊地段從俄亥俄河河口算起,一直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河口,全長1570千米。這段河流彎度不大,地勢也比較平坦。把這裡的故事講出名的人是美國女作家斯託夫人。她14歲那年,隨父母遷居位於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當時這裡還是各地逃奴的避難地。斯託夫人一家對黑奴深表同情,家中還安置過逃奴,有一次,斯託夫人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商船上邂逅了一個兇殘的奴隸主,親眼看到了他的劣跡,使得斯託夫人大為震驚,此人後來成為斯託夫人小說中的反面人物的原型。
  • 【馬丁叔叔講故事】世紀邪魔查理·門森和他的門徒
    那首歌的作者,就是背後指揮這場屠殺的主謀Charles Manson,他在遙控三個女孩兒殘暴的殺死了五個人外加一個胎兒之後,不滿的表示她們的屠殺不夠給力,太不精緻!為了給自己的門徒做個示範,Manson 親自帶著若干門徒開車去尋找作案對象。
  • 耶穌被釘十架前最後一個神跡
    耶穌在被釘十架之前,行了最後一件神跡──將被彼得削掉右耳的人醫好:說話之間,來了許多人。那十二個門徒裡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如此說清楚講明白,但彼得對耶穌要被釘十架流出寶血以完成救贖世人的計劃仍然狀況外。耶穌還是以寬容的心對待彼得,沒有責備,苦口婆心地再三跟他解釋:」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麼?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二六52-54)。
  • 基督徒丨受難周·受難日靈修:默想「十架七言」
    受難周進入第六天,就是紀念耶穌基督走向各各他,被釘十字架的受難日。耶穌在這一天成為被殺的羔羊,犧牲在十字架上,以他的血為世人除罪。中國有句古語:「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般人在離世之時,都會有重要的話語留給後人。作為神子的耶穌,他在受難之日,更是為我們留下重要的聖言,值得我們用心默想。在受難日,讓我們一同思想主耶穌的「十架七言」。
  • 耶穌十二門徒——達太
    但十二門徒中,有的名揚四海、有的默默無聞,好像達太,除了門徒名單上列的名字外,只說過一句話。除此以外,聖經上就再也沒有關於他的記載了。  達太是個言語寡少的人,達太這個名字的意思卻是智慧者,正合了箴言十章十九節: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愛迪生說過:一位實事求是不講空言的人,一定是沒有許多話要說的人。
  • 十架與榮耀,你更願進入哪個故事?
    或者換個問題,你更經常與人分享的是哪一個故事?我們談論十架的時候,目的是出於可憐被掛在上面的那位耶穌,還是出於發自內心地承認絕望的自己在這裡找到了唯一的出路?「上帝使耶穌從死中復活,為被釘十架的他伸冤。這樣,我們同時有了問題和盼望。如果我們與他同死,那麼我們豈不應該也與他一同復活嗎?這是故事的結局——暫且如此。然而,這是信心的發端。」這是今天格哈德講述兩個故事的總結。
  • 【屬靈知識】十二門徒最終的蹤跡
    根據古老的教會傳統,使徒們後來分成三組:彼得、安德烈、馬太和巴多羅買到黑海一帶傳道,多馬、西面、德丟(Thaddeus)到了帕提亞,約翰和腓利前去小亞細亞。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亦記載多馬來到帕提亞,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約翰則待在亞西亞,並在不久後死於以弗所。
  • 金句精解048:《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及他的門徒得勝了》
    我們今天來講《萬主之主,萬王之王及他的門徒得勝了》。我們來看啟示錄 17:14。 親愛的弟兄姊妹這就是福音,這就是好消息。什麼好消息?那個七頭十腳的獸來跟耶穌和他的子民徵戰,他失敗了。耶穌勝過他們。雖然它有七頭十腳,當然那是比喻。
  • 他筆下的風塵女子,比自命不凡的聖人門徒更加聖潔
    在世人的眼中,他實在是太不爭氣了。眼看著這輩子不會有什麼出息了,可他在三十六的時候居然時來運轉。這一年,康熙帝親臨曲阜祭孔,孔尚任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在御前講經。據說他把握住了這次難得的機遇,「引駕」和「御前講經」都非常成功,深得皇帝青睞。為此,他一夜之間鹹魚翻身,由一名卑微的童生被破格提拔為國子監博士,可以在皇帝身邊領略浩蕩皇恩了。
  • 《長安道》懸疑故事裡玩花活,要講得好戲在後頭
    至少故事的架構和敘述手法上能看得出,導演並不想「安安靜靜」地去講這個有著真實案件底子的故事。《長安道》的卡司陣容可謂是強大,幾位主演都是演技傍身的「表演者」,表演都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拿捏到位,表現、形態甚至是心態都能貼合人物的性格進行發揮,絕不是為了「過把癮」或者「撈把錢」的主兒。
  • 斯託夫人與神童女兒的是與非—— 聊聊自然教育
    現在,我們遇到了兩個斯託夫人。《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極大影響了美國社會的小說。1862年,林肯總統在白宮接見斯託夫人,在扉頁上題詞為「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Stowe 發音類似「斯豆」,翻譯者把英文按照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發音法,翻譯成斯託、斯陀、史杜威。而自然教育的創始人英文名字是Winifred Sackville Stoner,按照發音,有人翻譯成,斯通納、斯託納、斯託娜、斯特娜、斯託,最接近英文發音的是第一個。       把Mrs.Stoner翻譯成斯託夫人,就太離譜了。
  • 娓娓道來:約翰的門徒,好樣的!
    只要都是為了遵行神的旨意就好。  約翰可以被希律關起來,關了約翰,興起了耶穌。請注意這節經文:  【可1: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  無論撒但多麼猖狂,在至高榮耀的上帝面前,他總是「醜態百出」、「捉襟見肘」。當它自以為詭計得逞的時候,卻不知主早就在前面等著它了,罪惡雖然好像得勝,天父卻仍掌管。
  • 孔子博學的名氣越來越大,有很多人願意把孩子送來給他做門徒
    孔子博學的名氣越來越大,有很多人願意把孩子送來給他做門徒。孔子後來曾說:「我到了三十歲的時候,仿佛對任何事都有個主意了。」就在孔子三十歲左右吧,他有了第一批弟子。其中包括孔子後來的著名弟子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孔子另一個著名弟子子路也是屬於這第一批門徒的。
  • 十二門徒的下落(基督徒一定要看要知道)
    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亦記載多馬來到帕提亞,安得烈去了西古提,約翰則待在亞西亞,並在不久後死於以弗所。彼得走遍了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庇推尼及亞西亞,傳福音給四散的猶太人,最後回到羅馬,倒釘十架而死。   一、雅各(James)     西庇太的兒子,使徒約翰之兄,當時被稱為「大雅各」。
  • 段永平和他的門徒們-虎嗅網
    他考入人民大學計量經濟學系深造,1988年畢業,取得了經濟學碩士的學位。這在當時的中國,是不折不扣的高學歷人才,絕對的「少數派」。走出校門後,有著經濟學眼光的段永平,看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巨大機遇。不過很多企業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因為第一批吃螃蟹而極速成名,又因為不懂商業規則、貿然激進而轟然隕落。段永平在第一批民營企業家裡算得上是一股清流。拿了兩屆央視標王后,段永平就淡出了廣告營銷的市場,因為「名氣已經夠大了」。他專注做產品,也不想把企業做得特別大,也不天天算著上市,為人低調謹慎,維持著一種特有的老成持重式的精明。
  • 耶穌十二門徒的結局
    之後他到了安提阿(加二11),並在小亞細亞一帶服事,甚至曾經轉往巴比倫一帶(彼前五13)傳道。保羅於主後六十年寫信給羅馬教會時,並未提及彼得在當地,因此彼得在革老丟年間到羅馬的證據相當脆弱。彼得應是在他殉道前(主後64年)不久抵達羅馬。彼得晚年在羅馬竭力廣傳福音,因他熱切傳道的影響,許多人離棄偶像,歸向真神。據說彼得以羅馬郊外的「地下墓窟」作為傳道之所,避免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
  • 【讚美詩】十架恩典
    【讚美詩】十架恩典 《十架恩典》 作詞:陳詠潔 作曲:約瑟
  • 耶穌十二門徒是哪些人?他們的使命和結局如何?
    彼得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懦弱,當耶穌被猶大出賣之後,在眾門徒當中他表現得最軟弱,在敵人面前不敢承認自己認識耶穌,甚至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他嚇得跑回加利利湖重操舊業,繼續著他的捕魚生涯去了,但是當耶穌復活後在他面前顯現,對他囑咐了很多,又教導他如何擔當起自己的責任,繼續福音的傳播,彼得此刻才終於知道,耶穌不是凡人,真的是神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