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託夫人與神童女兒的是與非—— 聊聊自然教育

2021-01-22 雛鷹品格童子軍

兩個斯託夫人,都是牛人

——聊聊自然教育的斯通納夫人母女倆

 

寫給【父母研習會】的父母參考

我們給【父母研習會】的爸爸媽媽們推薦了十幾本書,其中一本是《斯託夫人的自然教育》。很多父母買書時有點迷惑,斯託夫人不是寫《湯姆叔叔的小屋》嗎?又寫了《自然教育》?

 

一、外文譯名,附上原文更好

人名翻譯一直是個問題。比如美國總統Trump,是川普,還是川普?論發音,川普更接近,外國人更容易理解。可是,川普這樣的翻譯,卻是民國某個大學者的主張,把英文當做漢語拼音來讀。

這樣子顯然有問題。記得我們高中時,課文中有個美國女孩叫Jane,課本上翻譯成「珍妮」,隔壁班老師就帶著同學朗讀英文時直接讀成「珍妮」,我們就很迷惑。後來有了電影《‎Jane Eyre》譯做《簡.愛》,要是叫《珍妮愛爾》,行不行?

有點亂!

現在,我們遇到了兩個斯託夫人。

《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本極大影響了美國社會的小說。1862年,林肯總統在白宮接見斯託夫人,在扉頁上題詞為「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寫《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斯託夫人,哈麗葉特·比切·斯託(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她的父親是牧師,她就讀於Hartford Seminary,(哈特福德神學院 ,現在提供神學、哲學、藝術等專業的學士碩士博士課程),後來嫁給了神學院的教授,以教學和寫作為職業。

Stowe 發音類似「斯豆」,翻譯者把英文按照拉丁字母漢語拼音發音法,翻譯成斯託、斯陀、史杜威。

而自然教育的創始人英文名字是Winifred Sackville Stoner,按照發音,有人翻譯成,斯通納、斯託納、斯託娜、斯特娜、斯託,最接近英文發音的是第一個。
       把Mrs.Stoner翻譯成斯託夫人,就太離譜了。

這麼多叫法,就容易造成混淆,附上原文就免去了很多誤解。

 

二、自然教育的斯通納夫人和神童女兒

自然教育法是Mrs. Stoner提出的,她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語法教授,畢業於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radcliffe college)。這個學院(大學)的前身就是哈佛的附屬學校,是七姐妹學院(seven sisters)之一。七姐妹啥意思?就是跟常青藤(ivy league)八兄弟相提並論,在男女分界很嚴的時代最好的女子大學呀。

拉德克裡夫學院的本科教育後來合併到了哈佛大學的本科(哈佛學院),改名為高等研究院。

(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


斯通納夫人在推崇卡爾威特教育法的同時,提倡根據孩子自身的習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是3所自然教育學校的創辦人,並於1914年寫成《斯通納夫人的自然教育法》一書。

她的女兒Winifred Sackville Stoner, Jr. (1902-1983) 小溫妮弗雷德·薩克維爾·斯通納(以下簡稱溫妮),她6歲時就能使用打字機,10歲時就能說6到13種語言;她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小提琴和鋼琴,還贏得了幾次西洋棋比賽。

9歲時,她通過了史丹福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入學考試。這兩個大學可都是名校哦。

斯通納夫人和神童女兒受到了當時美國人的極大歡迎和追捧。

1916年,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Bobs - Merrill公司出版了《斯通納自然教育手冊》。

母女倆在20世紀20年代繼續出版著作,包括每月出版一本小冊子《斯通納母親公報》,討論斯通納的教育哲學。

1925年,斯通納夫人創立了培養天才的聯盟。

     斯通納夫人至少申請了兩項專利。1920年她把糖果包裝專利賣給了紐瓦克石蠟和羊皮紙公司,1923年,她申請到了一種用於清潔和軟化皮膚的粉末的專利。

 

三、自然教育,不是仙丹,更不是懶漢的遮羞布

網上很多「熊孩子」惹事的新聞,有些父母不僅不管,還大言不慚的說,孩子還小。這些孩子引起來越來越多的社會反彈。

有的孩子雖然看起來不惹事,但是在學習與群體生活中,遇到極大的困難,這是家庭不重視孩子的品格教育與早期教育的結果,有的父母就用長大自然直來安慰自己。

1、對自然教育的誤解:斯託納夫人的自然教育,不是所謂的「放養」,也不是專指到大自然中去學習。

(放養?沒有嚴格定義,容易誤解)


批評者有一個壞消息:《卡爾威特的教育》和《斯……夫人的自然教育》,很多是「編譯」的。有些「編譯」就是剪刀加糨糊。

不信在網上查查,很多《……自然教育》要麼沒有英文,要麼是自己發明的英文。

好消息是,書籍即使是「編譯」的,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依然有其價值。


2、對自然教育的褒貶:不論卡爾威特還是斯通納夫人,他們重視孩子教育,而且其方法是極有價值的,他們本人也是當時的精英。斯通納夫人作為當時的女性領袖和語言學教授,她女兒的語言能力和藝術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在極其重視教育的美國,1918年全國48個州的初等教育都已實行了義務制,1910年美國中學人數為100萬,大學畢業生為4萬,而1900年文盲率為10.7% 

(https://wiwiwiki.kfd.me/wiki/%E7%BE%8E%E5%9B%BD%E6%95%99%E8%82%B2)

而自豪於特別「重視教育」的中國,1910年代識字率不到5%,

(https://repository.kulib.kyoto-u.ac.jp/dspace/bitstream/2433/81839/1/lel9_29.pdf)

為人詬病的是「神童」長大以後,就不那麼神奇了。小溫妮長大以後的生活就沒有那麼順利,遇人不淑,她經歷了幾次婚姻的變故。


"There is nothing more terrible for any child than to be put up as an example of precocity and to be expected to shine in all things and at all times."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早熟和期待他在任何事情在任何時候光芒四射更可怕的了。

 

3、不要一本書打天下:我們推薦十幾本教育書籍,有不同時代的經典,有不同閱讀難度。有的類似《斯通納夫人的自然教育》這樣易於理解且容易模仿和操作的,也有一些需要多次閱讀和探究並得到指導、勤於練習才能理解和掌握的。

昨天紅梅女士分享的《反思性學習》主題,就是她根據主題閱讀多本書籍、查閱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筆記和反思的體會。她的進步,也體現了費曼學習法和成長型心智模式、grit(堅毅)品格、探究性學習等等近代教育成果。(見千聊講座)


      我們為紅梅點讚,也期待其他的群友像紅梅一樣,不僅僅是閱讀,而是探究性學習,把自己的進步和大家一起分享。


魔法爺爺的千聊直播斯託夫人與神童女兒,書上沒寫的故事

https://m.qlchat.com/topic/details?topicId=2000005840065186

《父母聽的分享》:

1、諾獎得主費曼的學習法:費曼思維模型

2、孩子被告密,父母咋溝通?

3、學渣與學霸,方向與方法

4、育兒需要戰略思維之一:勤奮的父母可能最懶惰

5、從厭惡英語到英語學霸,父母做了些啥

6、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是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7、詩詞大會冠軍和美國虎媽     ——略談育兒的科學思維與科學訓練方法

8、誰偷走了孩子的學習動力?厭學的兇手可能就是你!

……

《孩子聽的故事》:

1、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2、爸爸媽媽,請你鬆開手;

3、《猶太人的故事》:為什麼不摘光樹上的柿子?—— 從《路得記》講文化

4、《我讀世界史》:亞歷山大馴馬與曹衝稱象


 

 


相關焦點

  • 斯託夫人目睹了奴隸主的殘酷,以他為原型,創作了湯姆叔叔的小屋
    斯託夫人目睹了奴隸主的殘酷,以他為原型,創作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密西西比河的下遊地段從俄亥俄河河口算起,一直到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河口,全長1570千米。這段河流彎度不大,地勢也比較平坦。把這裡的故事講出名的人是美國女作家斯託夫人。她14歲那年,隨父母遷居位於俄亥俄河畔的辛辛那提,當時這裡還是各地逃奴的避難地。斯託夫人一家對黑奴深表同情,家中還安置過逃奴,有一次,斯託夫人在密西西比河的一艘商船上邂逅了一個兇殘的奴隸主,親眼看到了他的劣跡,使得斯託夫人大為震驚,此人後來成為斯託夫人小說中的反面人物的原型。
  • 怎樣邁出兒童教育啟蒙第一步?
    哈佛家訓、猶太人教子枕邊書、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託夫人的教育五本書揭秘家庭教育的方法與秘籍,教育孩子的必讀經典書目套裝,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尋找與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將孩子培養成出色的精英棟梁
  • 他活出了他所講的道——十架門徒斯託得
    斯託得是劍橋大學雙優畢業生,也曾在1959年至1991年期間親自牧養過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長達32年。斯託得的接班人萊特博士(Chris  Wright)評價斯託得說:「就像摩西一樣,他是神所給予神的選民的一個偉大的領袖,而且同時他也是世上最謙卑的人之一。」凡是接觸過斯託得的人中,都被斯託得美好的屬靈品格所感染。
  • 神童之殤:「廢掉」一個孩子,就是讓他「年少成名」
    「神童」曦曦是這樣回答的:為錢做事,自然容易累,為理想做事,能夠耐風寒,為興趣做事,則永不倦怠,你懂嗎?不知道提問的人聽沒聽懂,反正網友們已經聽暈了。並且通過仔細觀察視頻可以看出曦曦不是在回答問題,而是在背誦答案。顯然這一切都是有預謀的,而曦曦背後的「神童創造者」自然是他的父母。
  • 《THE K2》聊聊崔夫人,那萬裡挑一的靈魂
    我想聊聊我的看法。    林允兒真的很好看,鄰家妹妹的感覺,僅從人設的角度來講(不涉及各種粉絲之類的情感,因為硬漢也不怎麼追星)。看完我想說:我愛夫人,對於安娜,那只是荷爾蒙的一時衝動和許多男人天生對傻白甜的一種好感,那不是我認為的真正原始的愛。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裡挑一。
  • 偉大的母親,教育出兩位彪炳千秋的北宋巨子
    她教育女兒,則常以《女戒》教之……母親在家時常告誡家人說:「見人之善,如同自己之善,必定共與完成;見人之物,如同自己之物,必定更加愛惜。」父親卸任廬陵縣尉後,寄居在歷陽。恰逢叔父也卸任,因此居住在一起的人口很多。家中儲備不足,全靠母親輾轉經營,才令生活不致睏乏。父親回來時見到母親所為讚嘆道:「真是轉運使(官職)的良才啊!」
  • 為何都說《旺達幻視》中可能會出現地獄領主墨菲斯託?原因在這!
    咳咳~自然我也不例外,在此前我已經推送了4篇文章,對應每一集的彩蛋解析,有興趣的可以在文章末尾通過「傳送門」跳過去瞅瞅~扯遠了,再說回《旺達幻視》劇集——對於這部劇目前來說,彩蛋某種程度上已經不算是什麼大的挖掘挑戰
  • 如何從神童成為大師——《遇見莫扎特》
    20 世紀50 年代,他就成為柴契爾夫人的演講撰稿人之一。他著超過40 本圖書,涉及時政、藝術、宗教、旅遊和歷史等。部分中譯作品包括《知識分子》《摩登時代》《喬治·華盛頓傳》《創作大師》《英雄》《時代的印記》《邱吉爾》《美國的歷史》《藝術的歷史》等。
  • 被貝多芬親吻的12歲鋼琴神童,李斯特
    在後人看來,這一吻象徵了兩代人、兩個音樂時代的歷史交接,李斯特作為神童的美名開始遠揚。 少女的父親很快就找到了李斯特,先是冷冷地感謝他對女兒的授課,隨後下了解僱通知,並很快把女兒送進了修道院,不久後,將女兒嫁給了身份地位很匹配的貴族伯爵。 他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心如死灰。 他此時發現就算自己已是赫赫有名的音樂天才,但無形的階級鴻溝仍然無情的將他關在了幸福的大門外,只因他是貧民出身。
  • 16歲讀博的「神童」:我不後悔逼迫父母在北京買房,有的是感嘆
    說起「神童」,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傷仲永」的故事。話說是神童太早出了名,最容易在那些名利失去自我,最終白白浪費自身的最好學習時間,失去了才華。而在當代社會,神童也能偶然聽到,有努力奮鬥而成就自己,也有慢慢消失不見,有著各種各樣的結局。可謂是命運的奇妙了,但也能看出難以敵過名利的誘惑,才有著不一樣的結果。
  • 4歲「神童」曦曦很「驚豔」,但這樣的教育我卻覺得「毛骨悚然」!
    前一陣,「神童」曦曦的粉絲會現場視頻,在朋友圈連刷了幾天屏。這個來自中國臺灣的4歲男孩,坐在一個大教室的講臺上,以一個人生導師的姿態接受著臺下一群年齡約摸在35歲以上的成人粉絲們爭先恐後的提問,他金句頻出,每一個回答富有哲理,像是在指點迷津、人生解惑,畫風是這樣的:曦曦解惑:物競天擇,是自然法則。沒有追趕,你不會奔跑,沒有競爭,你不會成長。
  • 神童和成功學
    文:青魚     編輯:海夫人岑怡諾,看到關於這個小姑娘的消息還是很久之前的事,或許不少人也仍然有印象:一個橫空出世的14歲天才,
  • 曹魏環夫人有仨兒子:神童曹衝差點繼承大統,另外兩個兒子封王
    其中給曹操生了三個兒子的環夫人,她身份不明,兒子個個都曾跟皇位有過交集,其中包括了神童曹衝、彭城王曹據、燕王曹宇。 1.神童招妒竟早逝 在魏蜀兩國中都要面對繼承人的問題,劉備愁的是兒子太少,養子劉封被斬,老大劉禪在《三國演義》中被描述的不忍直視,當然,史實另當別論,劉禪也未必是昏庸無能的君主,或許他還是劉備四個兒子中,真正較為出色的一個。曹操煩惱兒子太多,出色的還不少。
  • 「雙面北大神童」吳謝宇,親手將母親殺害:慘案的背後是教育悲劇
    客觀來說,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育方面的確要嚴抓,這樣才能避免孩子走上歧途。但有的時候,教育不僅僅包括學習和管教,其實更多的還包括引導。然而很多中國父母都忽略了這一點。在北大有一個神童,他的名字叫做吳謝宇,曾經是大家心目中最優秀的孩子。
  • 「音樂神童」的天賦到底在哪裡?
    奎赫勒爾(Ferdinand Küchler)是德國19-20世紀小提琴與中提琴演奏家,但他最大的成就在於小提琴教育上,編寫大量小提琴演奏技巧與音樂創作教材,並創作了數首適合學生演奏的協奏曲。他編寫的2冊《小提琴指導教程》是世界小提琴教育中的重要文獻。阿基姆自然被眾人稱為「音樂神童」——1個用來描述幼年成才的音樂家,如世人皆知的莫扎特,當代頂級鋼琴家紀辛等等。
  • 女兒:你不是神父,為何要求我是神童?做《中等生》,談家庭教育
    引言近日,老穆看了上海市崇明區中考二模卷的一篇文學類文本閱讀《中等生》,裡面有這樣一段話,特別發人深省,如下:父親: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中秋聚會,當其他孩子都說自己將來想當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主持人等高大上的理想時,女兒卻說自己將來想做個媽媽,這讓親友們感到十分驚訝!女兒成績中等,難道就沒有優點嗎?非也!
  • 「全腦教育」重現,別讓「神童夢」衝昏了頭腦
    全腦教育最早興起於美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但從出現之初就遭到了眾多的質疑,並且也確實沒有什麼顯著的效果。目前全腦教育在美日等國家早已基本消失了,但國內卻歷經二三十年經久不衰,其根本還是中國家長對自己孩子成為「神童」的殷殷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