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磨鏡,
垢去明存,
斷欲無求,
當得宿命。
——《四十二章經》——
【妙祥法師開示】
磨鏡,這個用詞挺好,古大德中有很多人都用,佛在世都講磨鏡,所以這個磨鏡非常好,磨鏡的目的就是「垢去明存」。
這個磨鏡也是擦拭鏡子的意思,關於這裡的故事,像六祖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都說過這個。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大師說得磨,指你不斷地擦拭,這才「垢去明存」,才能去掉塵埃。神秀大師是這麼說的,後來六祖就說了那句話。
那神秀大師講錯了嗎?可佛就是這麼講的,那為什麼大家都承認六祖說的這個,說神秀沒開悟呢?
那佛為什麼叫我們大家磨鏡,垢去明存呢?它倆是個什麼關係?咱們好好討論討論,要不屈了神秀也不好,冤枉了六祖也不好。六祖說:「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沒那個想法,你們就給我亂解。」
有的人說六祖看到神秀所做的偈子,他第一句話就說錯了,六祖他不認識字,他看到也沒有用,應該是他聽到的。
六祖稱讚說:「講得太好了,你真是了不起,不愧是五祖的大弟子,講得太正確了。你講的,一下子就把這個修行過程點破了,但是用功的具體方法還沒講。」
所以六祖就講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講的是教你用功要這麼用,並不是反駁神秀大師那句話。如果去反駁,就有了人我。有了人我的人,他能說出那句話嗎?他不會說出那句話的。
六祖的話絕不是否定神秀大師,所以神秀大師是千古奇冤,講的法全叫我們給糟蹋了。就宣化上人把這個給平過來了,說:「他們說的一樣好,沒有什麼差錯的。」
神秀大師講了這個用功的過程,六祖惠能大師就講了這個用功的方法,告訴你怎麼用功。
我們應該按神秀大師說的這麼做,一點錯誤也沒有;但是你在用功的同時,應該產生空相,用空來解決這個問題,你才能垢去明存。(可參考:想見性很簡單,就像脫衣服一樣)
六祖的原話是怎麼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看看,就告訴你了。
神秀大師講了這個修行的過程,六祖讓你再想辦法把這個過程空掉,並不是否認神秀大師這句話,是告訴你這麼用功就更加徹底了。
我們用功也應該這樣,雖然在有為法裡,但應該覺悟這個有為法,也就是菩提不離世間覺。我們不是要隨著世間走,而是要覺悟它,要看破它。要看破了它,我們才能「明存」。
不是我們到哪兒去了,兩眼一閉,「我什麼也不管了,什麼事也不做了,我就能覺悟了。」我們應該遇到什麼境界,空什麼境界,一切不住,只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去掉這個汙垢。
佛用比喻給我們講,講完了,但是大家還是不明白。就像神秀大師和惠能大師一樣,他們倆講完了,還全不明白。
神秀大師講了,大家不明白,最後六祖再給講,又給解了一遍。這裡也是,佛給我們講了,「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具體怎麼做?他還是不明白。
佛不用倆人,佛一個人就把話說圓滿了。佛繼續說,說什麼呢?「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佛講了一乘佛法,但是大家不明白,佛一看大家還沒有明白,又繼續講,說具體的辦法。
六祖和神秀大師是倆人講,佛是一個人把這個問題就全講了。你不信,要是神秀大師把兩個偈子全講了,那大家就說:「那是祖師。」這不成問題,是不是?
佛講了,具體的方法就是斷欲。我們剛講了迷,迷就是貪嗔痴,斷欲就是去掉迷的最好的方式。(摘自溯源佛教網《四十二章經講記》)
本文轉自遼寧海城大悲寺 - 溯源佛教網,版權歸溯源所有,轉載請注意官方版權說明。更多內容,請下載:溯源佛教App
溯源法語
微信公眾平臺
由在家信眾個人創建並管理
不代表任何組織和機構
所發內容
多選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網
關注本平臺,請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