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大師的開悟偈你知道嗎?

2021-02-13 佛教在線

六祖惠能大師和衣缽種子選手神秀大師的故事眾所周知,那麼神秀落選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神秀沒有得到五祖的衣缽,因為他沒有開悟,他覺得自己修得不好,差得遠,他就到荊州玉泉寺繼續苦修,又修了十五年。

到了 90 歲開悟了,作出了他的開悟偈(詳見下文)。

神秀的一生唯一巨大的挫折可能就是沒有得衣缽傳承,不過他並沒活在六祖惠能大師的陰影裡。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是神秀大師一生的寫照

神秀

弘忍門下高富帥學霸

得衣缽的種子選手

可是命運中殺出個惠能,對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世人只知他「敗」給了惠能

惠能成了六祖,彪炳千秋

後人提起神秀

只知道他是惠能的對手,但是及不上惠能

他愚蠢,狹隘,甚至帶點悲情

似乎只能永遠活在惠能的陰影裡

可是沒有人知道

他從來沒有妒忌過惠能

他在世時甚至得到過皇帝的頂禮膜拜

他的成就足以光蓋日月

他所欠的只是一道清白

亮瞎眼的履歷:高富帥學霸

與自稱不識字的惠能大師相比

神秀是活脫脫的學霸

《老》《莊》玄旨,《書》《易》大義

三乘經論,他無一不曉

學問這麼好,關鍵是

人還長得帥,史書稱他

「身長八尺,龐眉秀耳,

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一言以蔽之:神秀,高富帥男神也

可是男神都是禁慾系的

神秀少年出家,虔誠修行

他只缺一個明師指引

充滿奇遇的中年:忠犬式門徒

五十歲上,他才得遇真正的指路人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

為了求法,他甘心「專以樵汲自役」

意思是他專做粗重活而且喜歡自虐

作為五祖座下老幹部

當時還是小鮮肉的惠能沒做過的他做過

小鮮肉做過的他還是做過

不過除了一件:得衣缽

當他得知惠能已經得法

他並沒有灰心失望離開弘忍

雖然自知不是師父最得意的弟子

但是師恩深似海

他自願侍奉弘忍終老

雖然我得不到你的衣缽

但是我能得到陪伴你終老的資格

足矣

「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這是弘忍對這位大弟子的最高評價。


神秀沒有得到五祖的衣缽,

因為他沒有開悟,

他覺得自己修得不好,

差得遠,

他就到荊州玉泉寺繼續苦修,又修了十五年。

到了 90 歲開悟了,

作出這個偈子來: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當然另外一半就是六祖惠能大師了,

神秀大師弘法在北方

從來不跪人的皇帝只跪他

五祖弘忍圓寂後,神秀前往北方當陽山

決心在那片生他養他的大地

弘揚他理解的禪法

當陽山下,冠蓋雲集

「時王公以下及京都士庶……

望塵拜伏,日以萬數」

一代女皇武則天

虔誠禮待,甚至請他進宮

「親加跪禮」

連皇帝也要給他下跪

神秀,已經達到榮譽的頂峰

對傳聞的回應:師兄弟情深

「大師,你有什麼需要的,儘管跟我說。」

武則天在神秀面前,低頭禮敬

神秀合十,望著遙遠的南天,眼光深邃

半晌,才悠悠開口:

「請陛下把他請來吧。」

「他」所指的,是恩師最看重的弟子

廣東曹溪惠能大師

世人都以為兩人龍虎相爭

一定老死不相往來

可是

「大師,我請過了,惠能大師不來。」

「不來嗎?我親自寫信去請他。」

史書稱:「神秀又自作書重邀之」

惠能還是不來

「惠能謂使者曰:

『吾形貌短陋,北土見之,恐不敬吾法。』」

意思就是

我沒有你帥,這種拋頭露面的事,

還是你來做吧

神秀聞言笑了笑

「也只有你,如此任性。」

知神秀者,莫若惠能。

知惠能者,莫若神秀。

....

神秀與惠能

都是值得敬仰的大師

而神秀大師提倡的漸修法門

也許更適合普通人的修行

畢竟極少人有惠能的慧根而一步登天

愚痴如我們,還是學學神秀大師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文/五祖寺)

相關焦點

  • 妙祥法師:神秀大師實為千古奇冤
    這個磨鏡也是擦拭鏡子的意思,關於這裡的故事,像六祖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都說過這個。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常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大師說得磨,指你不斷地擦拭,這才「垢去明存」,才能去掉塵埃。神秀大師是這麼說的,後來六祖就說了那句話。那神秀大師講錯了嗎?
  • 原創 | 神秀大師 千年來被忽視的一代高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來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誦在佛教界幾乎無人不知,然而引出這首偈誦背後也有一首偈誦,那就是神秀大師的那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說起神秀大師,千年以來他仿佛在慧能大師的光環下顯得黯淡,人們知道他是與慧能競爭衣缽的失敗者,是一個不得師傳的「小人」。
  • 神秀境界真比惠能低嗎?
    當你通過「明心」這把鑰匙,把「道」的大門打開以後,才能夠見到內在的自性。人們都說六祖的境界比神秀的境界高,好像都把人家神秀大師否定了,實際上神秀的境界一點也不比惠能的境界低,只是神秀當時錯解了五祖的意思。這可以說是神秀的「命」!是他命中注定不該拿到五祖的衣缽;是惠能有這個福氣拿到衣缽,成為一代祖師。
  • 神秀和尚 | 因為這四句話,他被誤解了上千年!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世人只知他「敗」給了惠能惠能成了六祖,彪炳千秋後人提起神秀只知道他是惠能的對手,但是及不上惠能他愚蠢,狹隘,甚至帶點悲情似乎只能永遠活在惠能的陰影裡可是沒有人知道他從來沒有妒忌過惠能他在世時甚至得到過皇帝的頂禮膜拜
  • 慧能與神秀
    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神秀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
  • 黃梅一別:神秀與慧能
    菩提樹與明鏡臺神秀上座與行者盧慧能相遇的時候,他55歲,他23歲,他們寫下了中國佛教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對偈語。那時候,神秀禪師早已是學貫儒佛、博綜多聞的大師,曾經「遊問江表,老莊玄旨,書易大義,三乘經論,四分律義,說通訓詁,音參吳晉」。
  • 【揭秘】同為五祖弘忍門下的弟子,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
    原因是說神秀在五祖將衣缽傳與慧能後,神秀對慧能展開追殺。神秀與慧能有什麼恩怨?但是現在許多研究者認為,其實當初神秀並沒有追殺慧能,原因很簡單。神秀怎麼也是一代大師,並不會為了這點小事就做出追殺的事情來。經過繼續研究發現,當初在嶺南追殺慧能的的確是神秀的門下弟子,但這件事情與神秀無關。
  • 神秀的明鏡臺
    他並不是一個飽讀詩書以後頭腦就變得複雜的人,這一點實際上已經很難得了。大多數人在讀了很多東西以後,就開始變得複雜,他的理論就開始變得複雜,他其實是錯過了真的東西。我覺得神秀這首偈,真實表達出他的水平還是很深的,他沒有變得複雜化,他其實是找到了一個真正的精髓,雖然他的精髓還不是破殼而出的精髓,一個開悟的精髓,他其實還是走進了堂奧。
  • 六祖大師所說的「戒定慧」法和神秀大師說的有什麼不同-宣化上人
    「師云: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六祖大師說,我聽見你的師父神秀大師,教示這一切學道的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我不知道你師父是怎樣講戒定慧,怎麼叫戒定慧的形相?戒定慧的道理如何?「彼說如此」:神秀大師的說法,就是這樣。「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我不知道大和尚您啊!是用什麼法來教誨一切人的?「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六祖大師就說了:我呀!我什麼法也沒有。
  • 神秀與慧能偈子之辯
    文章從神秀、惠能的考試不是同時聽題交卷和神秀的偈語寫得比惠能好等兩個方面替神秀鳴冤、抱不平,並最後以弘忍要惠能連夜離去而揣測弘忍選拔接班人的程序瑕疵。我認為作者有為了博人眼球而而斷章取義、強詞奪理之嫌!下面我就從作者的兩個論據發表意見: 第一,狹義的考試可分為開卷和閉卷,廣義的考試則包括論文答辯和平時考察等。
  • 神秀弟子志誠與六祖論戒定慧
    志誠回答說:神秀大師說,一切諸惡莫作名為戒;一切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自己的心意名為定。我師如此對我們說的,不知和尚以什麼方法教導別人?六祖說:我如果說有什麼方法教導別人,是欺誑你。我但且隨順眾生根性,來方便解除別人的知見執著的束縛,假名有個正定正受的方法而已。
  • 神秀之偈
    > 神秀的偈頌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你想到這個磬、這個杯子、這個話筒,會知道心在想什麼。除了所想的東西外,你看不到真正的心是什麼樣子。佛經中往往以鏡子來比喻真心。當阿賴耶識的習氣種子轉過來,就是我們的真心,為大圓鏡智,就像一面巨大無比而圓滿無瑕的鏡子。但這只是取鏡子能夠照物的作用為喻,不是指鏡子的形狀,而是說,心具有鏡子那樣的能夠映現外物的功能。我們看鏡子時,會發現鏡子中有你的影子。
  • 神秀禪師又想當祖師,又寫不出偈子,他自己都認為太難了
    在這個時候,「神秀思惟」:神秀想,「諸人不呈偈者」:這一切的人,都不作偈頌的原因,「為我與他為教授師」:因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父;「我須作偈」:我應該作偈。大家都這麼客氣不作,就等著我來作呢!他自己知道,當然有人幫他聯絡,他自己明白,沒有人和他搶祖師的位子,所以就他自己一個人。他一個人作得好不好,都沒關係了,沒有人和他爭。「將呈和尚」:我要作一首偈頌,給和尚送去。
  • 慧能大師的一生
    慧能大師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大師。當弘忍大師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慧能大師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弘忍大師聽了,心中暗喜,卻不露聲色,讓他到碓房去幹活。碓房就是舂米的作坊。
  • 為什麼六祖大師的一句偈頌,弘忍大師就把衣缽傳給了他了呢?
    讀過金剛經的人都知道,離一切相才是菩薩。真就是真如本性,相就是實相。這樣就好理解了。最經典的莫過於六祖慧能大師和神秀的經典偈頌了:慧能大師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為什麼六祖大師的一句偈頌,弘忍大師就把衣缽傳給了慧能呢?因為六祖的偈頌符合真見道;神秀大師也是一個很用功的人, 但是他是帶相修行,執著於帶相觀空。
  • 六祖慧能大師的成道因緣
    徒眾聽完吩附,退下以後,大家計議說:「我們不必靜心用意作偈了,神秀上座現在是我們的教授師,不用說,他必定會得到祖位的,我們何必枉費心力作偈頌呢?」眾人聽到這些話後,都打消了作偈頌的念頭。 神秀心想:「大眾所以不作偈頌,大概認為我是他們的教授師,我應當作偈呈給五祖,要不然五祖如何知道我心中見解的深淺呢?
  • 宣化上人:六祖大師一聽就知這個偈頌沒有見著自己的本性丨每天一段《六祖法寶壇經》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五祖大師對神秀講: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緣心、妄想心來求的。所以又告訴他說「汝且去」:你現在先去,「一兩日思惟」:在這一兩天之內,你再想一想,「更作一偈」:你再重作一首偈頌,「將來吾看」:拿來我看一看。
  • 惠能大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張別駕對惠能說:「如果你想寫無相偈,你可以說,我來為你記錄。但是我有個要求,如果你將來得到了佛法和傳承,最好先要度我,千萬不能忘了這個誓言。」六祖惠能的開悟偈是這樣的: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用「身是菩提樹」來比喻,此處說「菩提本無樹」。
  • 六祖惠能大師誕辰紀念日: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有一天他聽到買柴的客人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若有所悟,忙問客人這是什麼經文,客人告訴他這是《金剛經》,弘忍大師正在黃梅東山寺給大家講這部經。惠能聽了,安頓好母親,就前往黃梅拜見弘忍。當弘忍知道他是從偏遠的新州來的時候,就故意考他:「你從蠻荒之地而來,是個南蠻,難道也想成佛?」惠能毫不膽怯地說:「人的出生地雖然有南北的不同,但每個人的佛性都一樣。人雖分南北,成佛不分南北!」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神秀的原詩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時時勤拂拭」,是指僧人在修行過程中不斷地掃除阻攔成佛的業障,斬斷羈絆的過程。這一個過程是必然的,是誰都需要經過的。也正是這種想法局限了神秀的認知,他認為只有通過苦修,才能大徹大悟——這是歷來佛教修行的法門,但並非禪宗的要義。慧能的「佛性常清淨」,則是主觀地、內發地避免了俗世塵埃的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