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科保姆大材小用?當事學校:或成管理人才,畢業獲法學學位)
「本科保姆」一詞近日登上熱搜。據《解放日報》報導,12月13日,上海開放大學首屆家政學本科招生在滬啟動,是全國第一所開設家政學本科的成人高校。
上海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家政學本科專業負責人盧琦告訴紅星新聞,該校的家政學本科為成人高等教育,並非全日制教育。而開設家政學,也並非全國高校之首,「開家政(專業的全日制學校)已經有很多了,有職校、專科、本科。」盧琦表示,上海開放大學家政學學生本科畢業後,將獲頒法學學位。「根據一級學科、二級學科、三級學科的層次(規定),家政是在社會學下面,社會學又在法學下面,所以是法學學位。」
有網友認為這「對從業者和僱主都有利」,也有網友質疑,會造成人才浪費。對此,盧琦認為,家政行業是未來的朝陽行業。學生畢業後,就業範圍不囿於一線服務崗,或成為管理人才。而「保姆」也非刻板印象中的炒菜做飯,需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
學校師資力量足夠但專業人才少
需「跨界搭班子」
盧琦表示,上海開放大學明年春季首批招生人數將在50人左右,課程包括家政學概論、家庭學概論、家政學管理等,培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層次家政行業專業人才。免試入學,採用學分制,學習年限2.5至8年。
對於開設家政學本科的初衷,盧琦告訴紅星新聞,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印發的《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同時,該校已有八年家政服務與管理的專科辦學歷史,「我們有很多經驗。專科到一定程度,就水到渠成。而且上海也有需求。」
中國政府網顯示,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其中,第一條第一款規定,支持院校增設一批家政服務相關專業。原則上每個省份至少有1所本科高校和若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家政服務相關專業,擴大招生規模。
據《半月談》報導,目前,全國範圍內開設了家政服務本科專業的高校較少,初步統計有天津師範大學、安徽三聯學院、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吉林農業大學、湖南女子學院、安徽師範大學皖江學院、河北師範大學等。還有學校開設的家政專業因招不到學生而停辦。南京師範大學金陵女子學院2010年開設家政輔修專業,開辦1年後因經費不足辦學困難停辦。
吉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央視採訪時曾表示,該校在2003年招生時,家政專業專職教師僅兩人,「第一就是沒人願意到教師隊伍裡來,第二的確是沒有同樣的這種學歷背景的師資。」
盧琦表示,上海開放大學家政學並無師資匱乏的問題,但招聘時,「我們招不到家政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因為這個行業人很少,人才也很少。所以我們現在都是跨界來搭班子。」雖然如此,她並不擔心該校日後會面臨前述高校的困境,「我們有上海市教委、市婦聯、市家庭服務業行業協會的支持;有很多名師加盟支持,有教授、副教授、骨幹講師,肯定沒問題。」
上海市婦聯副主席翁文磊告訴紅星新聞,隨著該校家政學本科招生啟動,市婦聯將繼續提供助學金等支持。
高層次家政人才奇缺
最缺乏機構管理者和高素質人才
今年7月,商務部有關負責人曾介紹說,我國家政行業從業人員已超3000萬人。紅星新聞記者查詢國家發改委網站得知,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在工商、民政、人社及其他相關部門登記註冊的家政服務機構約2400家;從業人員近50萬人。《解放日報》報導稱,「十四五」期間,家政市場面臨迭代升級,市場規模將超過600億元。
「上海的這個(未來5年高層次家政行業專業人才)缺口,是20萬。」盧琦稱,「北上廣這方面人才都很奇缺。因為大家的時間、工作節奏等都很緊張,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比如陪孩子做作業、陪護老人、鐘點工、保潔,以及其他的特殊服務等,每個人需求不一樣。」她強調,「現在最缺乏的是機構管理者和高素質人才。」目前,在上海家政服務的訂單裡,「高端的大概佔30%,基本上在上海的城市裡,不在郊區。」
國家發改委網站顯示,上海的家政行業從業人員95%左右是來自外省市女性,且大部分來自農村,僅有5%是上海本地人。以上海示範性家政服務中央管理系統中家政員為樣本分析,家政員總數為248836人,持有上崗證的僅有37473人,持證率為15.06%,持有健康證的有195794人,持證率為78.68%。由此可見,上海從事家政服務的從業人員,只有近50%的人員歸屬到可統計的範圍內,還有相當部分的從業人員游離於無控狀態。
盧琦坦言,目前家政行業面臨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家政市場小散亂的問題,「因為他們屬於靈活就業,不屬於正式有編制的,也不屬於農民工。要提高整個行業的素質,需要全社會和整個教育行業的共同努力。」
家政專業畢業=當保姆、伺候人?
校方:畢業後或成為管理人才
「本科保姆,不是浪費人才嗎?」「家政不就是做飯掃地、伺候人,還用學?」
面對爭議,盧琦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種觀念已久,去說教可能沒辦法直接改變人的觀念。其實在亞里斯多德時代,就有《家政學》這本書了。等大家重新發掘家政服務和家政學的不同內涵時,就會改變觀念了。」
在盧琦看來,本科學歷的家政從業人員,並不意味著人才的浪費,「這是未來的朝陽行業。城市在發展,整個行業在提質擴容。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結構的變化等,家政、月嫂、老年陪護等,都是未來必然的趨勢。」
不同於人們印象中家政服務人員的低收入狀態,目前,在上海,「網上下單,保潔一般每月8千到1萬元。」而上海交大附近的一個月嫂公司,「每月2萬多元的也有。」
隨著時代的發展,保姆的定義,也逐漸多元,「現在的保姆,不是炒個青菜就能結束,而是管家型的保姆,僱主的要求很高。」盧琦解釋,「你要布置個party;或者現在有客人來,你要做日料、西點。不學,肯定做不出來;就算學了,不懂美學的話,也擺不出這個盤。我們的專科,烹飪時,要上48道上海本幫菜。」
同時,家政專業的學習,也不囿於烹飪等技能,「本科期間,營養、心理、人際和諧、家庭倫理等,都需要他們學習、感知,幫助他們服務的家庭提高生活的品質。」盧琦說。
「現在報名特別踴躍。很多人是在職、在崗,在這個行業裡做的,希望進一步提升。」盧琦舉例說,從事涉外家政服務工作的聞信寶來滬18年,今年七月,從該校家政學專科畢業,已報名本科,「可能讀了後,成立一家公司呢?或者以後做管家呢?真正本科畢業了,再去做一線,好像就有點大材小用了。」
報名者中,除了一線的家政服務員,還有機構管理者。「不是找不到工作,有的很成功。比如很多家政企業的老總,他們在做這一行,但沒有家政學的文憑。」讓盧琦印象頗深的,是上海某家政平臺創始人袁謀福,「他是法律系全日制本科的。他喜歡這一行,看到這是一個朝陽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