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部不算低調的電影「悄悄」登錄了優酷平臺。
為什麼說「不算低調」呢?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雲舅,就是《電影公嗨課》的雲舅;監製比導演名頭更大——連片頭的字符比導演大——馮小剛;最不低調的地方在於這部電影兩年前就發起眾籌,等於蓄積了兩年,令人期待了兩年,這種感覺和當初期待《大魚海棠》一樣。
當然,比《大魚海棠》的結局還慘。
《大魚海棠》上映後豆瓣標記4萬多人,產生巨大爭議,評論兩極化,喜歡的與厭惡的雙方幾乎呈現針鋒相對的局面。
而《無名狂》呢?登陸登陸海南、上海、北京三個電影節,8月27登陸網絡平臺,截止至今,豆瓣評價不足1700人,討論剛滿20個。
要知道眾籌人數是4475個啊!
要說藝術片,沒見獲大獎;要說商業片,沒見多少人看,簡直拿著大家的錢,取悅自己嘛!
那麼,《無名狂》電影本身如何呢?
一、俗套的故事與亂套的敘述方式
《無名狂》故事很簡單——尋求滅門真相。
江湖上有兩大門派,無名門與唐門,兩派世代爭鬥,相互滲透,直到有一天無名門眾人中了唐門的毒,慘遭滅門,卻活下來兩個弟子……
一個弟子疏狂,一個弟子偏執;一個弟子因滅門厭棄江湖紛爭,退而隱居,一個弟子因滅門復仇之 心益強,執著復仇。就在二人展開生死鬥時,冒出一個小師妹說她是幕後黑手。
有人說,你怎麼劇透?
相信我,不,相信你自己的智力,只要看了這部片子就能發現一定是小師妹幹的。
因為整個故事就是俗套的復仇故事,儘管很多影評人說這是一部「反武俠」的「武俠」,是一部「武俠懸疑」片。
其實,老老實實拍一個復仇故事,未必不精彩。
偏偏導演覺得自己應該有「格調」。
導演覺得自己有格調是很常見的事情,前者有庫布裡克的《太空漫遊2001》,後者有侯孝賢的《聶隱娘》。
關鍵是這些導演成名已久。
「成名已久」不是說他名聲很大可以胡來的意思,是他已經了解自己能拍什麼,不能拍什麼,哪裡是局限,哪裡可以突破。
雲舅的《無名狂》是他的第二部電影,在第一部算作試水的情況下,基本可以算作處女作。
一部處女作,就要展現成熟的導演風格,確定一個新的電影類型。上一個有這種自信的人還是拍出震驚寰宇的《逐夢娛樂圈》、掀起對最高學府學術水平質疑的畢導。
說回「格調」這件事。導演顯然想玩弄敘述手段,顯示結構的精巧與自身智力的高超。
用所謂的「羅生門」敘述,分別通過兩個師兄弟和一個小師妹,講述兩個「殘缺」的故事與一個「完整」的故事。
「羅生門」原本指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後來被橋本忍改成劇本,黑澤明拍成一代經典之作。主要是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真相沒有因為眾多的故事水落石出,而是消失在故事之中。
講述故事的背後,顯現的是每個講述者幽暗莫測的人心。
《無名狂》套用這樣的講述形式,並不是為了表現人性,而是設置一個形式上的圈套,為結尾的「真」故事做鋪墊。
意圖給人「哇!原來是這樣子!」,眼前一亮的感覺。
但是假如你看這部影片,能堅持三十分鐘不睡著就很不錯了,迷迷糊糊看上幾眼,基本劇情就能搞清。
除此之外,這部電影雜糅了眾多元素:有日本劍戟片、香港武俠片、大陸武俠片、懸疑、人性、哲學……許多造型、場景、鏡頭都十分相似。
雖說是致敬,可致敬有加深或者消解的效果才是真正的致敬,《無名狂》只做到了把這些元素拼湊到一起,勉強講一個故事。
看完《無名狂》之後,你非但沒有見識到一個新類型武俠的感覺,甚至會覺得《臥虎藏龍》簡直是藝術片,《繡春刀》簡直是大陸武俠之光。
二、概念的人物與荒蕪的鏡頭
每一部有格調的電影都宣稱自己直指人性,《無名狂》也不例外。
但,《無名狂》裡面的主角沒一個討喜的。
「狂」是題眼,也是人物的核心。
張未然,疏狂。武學天才,投在暗殺流派,卻心慈手軟,門派慘遭滅門後,消失在江湖。
白笑天,執狂。要達到武學至高境界,為了復仇,苦苦尋覓。
小師妹,瘋狂。因為一次強姦,策劃了整個滅門。
乍一看,每個人物各有特色,也僅此而已。
福斯特說,喜劇人物多扁形人物,悲劇人物多圓形人物。
《無名狂》有探討大問題的野心,偏偏設置的人物全很單薄。
張未然疏狂,總是喝酒總是笑,總是漫不經心的樣子,反露出故作灑脫的尷尬。
白笑天執狂,總一臉嚴肅,遭了大難,僅僅嗓音變得更深沉。
這些角色像紙片人一樣單薄,看不到性格的側面。換句話說,人物沒立起來。
導致《無名狂》的悲劇既不是因為性格,也不是因為命運,誰也不知道因為什麼,結尾音樂一起,拍幾個唯美鏡頭,黑幕一上,頗有導演摁著你的頭說:「夠慘吧?趕緊哭吧!」的感覺。
蒼白無力的人物,打動機就說不通。
張未然投到無名門下,為的是什麼?為的是一個家。
可無名門五年招一個弟子,允許弟子間比鬥濫殺,有什麼家的溫暖可言?
相比之下,作為反派的人數眾多的唐門反而更像個家吧?其中,唐門弟子向白笑天挑戰之前,還有一個唐門兄弟之間相互阻攔的鏡頭。
大概導演自己也沒搞清楚自己要樹立什麼樣的人物動機與背景。
小師妹的滅門動機就更混亂了。
一個一歲的棄嬰,因為無名門有唐門的臥底,得知自己的身世,加上被強姦後「最後一根稻草」,滅了無名門。
倘若僅僅是強姦,還能讓人稍許理解。偏偏多嘴說自己身世。
這個世界上的確有潛伏多年的間諜,但是一歲就送進去潛伏,還不多見。大概是有史以來頭一例。
從這個角度,不得不說,開創了電影史的一個傳奇——一歲潛伏者人物形象。
很多人誇鏡頭漂亮。
其實除了開頭的鏡頭與配樂,有流暢感,有許多風景鏡頭十分廢筆。
「廢筆」不是說拍的不美,是敘事無效。
那些雲啊、草原啊,你能理解導演試圖用景物表現人物的心境,給故事一個留白。
但是在一個故事混亂,人物單薄的電影裡的留白,就成了「斑禿」——光潔的頭皮不能說皮膚不好,放在整個腦袋上很不協調。
三 所謂的闡釋與智力硬傷
什麼是闡釋?印象派有一句話叫「靈魂在作品裡的冒險。」
意思就是說,看作品許多時候是看自己。
電影也是一樣,從電影中看出許多感悟,並不是電影教給你什麼,而是你本身積累了這些感覺,經過電影觸發了。
這些感覺就算不看電影,也會通過別的事情觸發。
所以有一個著名的求佛故事:
一個人問什麼修佛。
禪師說:吃飯,睡覺,挑水,種菜。
並非吃飯種菜就能成佛,不然每個農民都是佛學家了,而是日積月累的經驗在這些活動中觸發了。
很多人解釋《無名狂》有文本效應、視覺藝術、人性探討、類型突破……等等,並不是《無名狂》本身真的做到了這一點,而是那些人用自己的知識套在這部電影上來。
相信我,一個有充分建築知識的人,見到一坨屎也能想到一些建築理論。
但屎終究是屎,不會因為建築家頭腦裡的建築知識,變成一棟大樓。
最後,我想提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我看《無名狂》無法回答的,感覺觸碰到了我知識的盲區:
一個一歲入了無名門並在其中長大的女孩,為什麼會是小師妹?
是她的名字叫唐小師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