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7日訊(記者 張佳偉 見習記者 馮明月)走進孔子博物館,千年積澱的優秀傳統文化帶著肅穆與莊重之感撲面而來。穿越千年風雨,孔子所推崇的「誠信」思想也延續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誠信」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內容,常常出現在儒學典籍的字裡行間,在《論語·學而》篇中就有「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這句話。意思就是領導一個擁有千乘兵車的大國,要遇事謹慎專一,又要能守信用。節省財用,以愛人為念。在正確的時間使用民力。所以治國之道,講信為先。《論語·學而》中孔子的弟子子夏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在《論語·為政》篇記載,孔子曾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對於孔子博物館中關於「誠信」的「出場」,講解員朱鬱安如數家珍。而對於「誠信」,朱鬱安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信』的思想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比如我們工作的認真就是一種誠信的體現。」朱鬱安說,身為講解員首先要做到忠誠就是忠於歷史,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中對於文物及其歷史要了解透徹準確,對每一位觀眾、遊客負責,雖然博物館為遊客提供的免費講解服務,但是大家每次都會把講解時間貫徹充實,保持講解態度熱情,讓觀眾儘可能多的了解孔子博物館、了解文物、了解歷史。
走進孔子與中華文明展廳,首先吸引遊客目光的是「季札掛劍」。季札是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能和德行著稱,季札受命出訪中原諸國,途中結交徐國國君,徐國國君心儀季札身上的寶劍,季札有心相贈,但是出使外邦無劍不合禮法,季札未能當即贈予徐君。返回時,徐君已逝,季札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以遂徐君之願,以示君子之信。而季札也以博學多才,仁義賢德,被後世譽為南方第一聖人,是禮儀和誠信的代表人物。
成語牆、《千字文》、《春香傳》,漫步展廳,處處都有誠信的身影。「在古代,儒家文化非常重視誠信,在今天,講誠信無論對我們個人在社會上立足,還是對建設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博物館社教部主任楊淑娟說,隨著現在社會的不斷發展,誠信顯得更尤為可貴,講解員在講解時,有時也會特意重點講解關於「信」的思想與典故。
「家訓是一個家族代代傳續的人生信條,在王汝梅的《王氏家訓》中就提到了誠信的重要性,『萬事須以一誠字立足,即事不敗。未有不誠能成事者。虛偽詭詐,機謀行徑,我非不能,實不為也。』就是說萬事都必須以誠字立足,就可立於不敗之地。沒見到不誠的人能夠成事的。虛偽詭詐,權謀手段,我不是不會使,而是不使。」楊淑娟一邊操作多媒體家風家訓牆一邊說,在世世代代的傳承中,誠信始終是人們所認為的長久之道,現在青少年來到這個展廳,都會操作一下這個多媒體,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中,感受「誠信」的思想。
博大精深、經世致用的儒學,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誠信也必將在一代又一代人傳承和發展中展現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與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