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信條》的第一場戲要發生在烏克蘭?

2020-09-11 金潤醬讀心理

諾蘭的最新電影《信條》上映,片中第一場戲發生在烏克蘭。

片中美國中情局、俄羅斯恐怖分子、烏克蘭特種部隊等各方勢力集結劇院,上演了一場劇院恐怖襲擊的大戲。

這讓烏克蘭又走入人們的視線,不過烏克蘭人卻不少吐槽:這個劇院也太破了吧,我們烏克蘭的歌劇院可不是那麼破。

(真實的烏克蘭歌劇院)

實際上電影的取景地是愛沙尼亞的塔林,這是建於蘇聯時期的一座廢棄場館。

實拍狂魔諾蘭為了電影效果還特別做了修繕。

那麼,為什麼在愛沙尼亞拍的電影,劇情中卻要安排它發生在烏克蘭呢?

直接在字幕上打上愛沙尼亞,不就不用費力請烏克蘭演員和烏克蘭特種部隊的道具了嗎?

這是因為烏克蘭已經逐漸走在美俄衝突的臺前,成為大國博弈的地緣焦點。

烏克蘭地理上位於東歐,東臨俄羅斯,西接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也一直在兩端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可是這一平衡在2013年底被打破了。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突然宣布停止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議。

這讓烏克蘭民眾深感失望,從而發起了示威。

在衝突中俄羅斯秘密派特種部隊來增援烏克蘭警察,而民眾中有人收了美方代理的錢,故意煽動和挑釁。

於是衝突不斷升級,警察使用了槍械、閃光彈,甚至裝甲設備。

直到2014年2月,共造成100多人死亡。這場運動被稱為尊嚴革命。

回顧這次事件就會發現,電影《信條》中的恐怖襲擊發生在烏克蘭有其現實合理性。

大國利益的爭鬥往往以小國為戰場。

亞努科維奇政府垮臺後,烏克蘭人民開始重建和平,恢復經濟。

2020年,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對於烏克蘭又是艱難的一年。

人們一直為了期待美好的生活而不斷忍耐。

而當這些問題長期無法解決,人們的憤怒和不滿就會開始顯現,犯罪和恐怖襲擊開始上升。

今年7月21日,烏克蘭盧茨克市一名恐怖分子挾持了公交車,他要求總統承認他恐怖分子的地位,並呼籲大家去看電影《地球公民》。

這不免又讓人想起科幻劇《黑鏡》中的情節:片中一名恐怖分子挾持人質,要求首相與豬一起拍不雅視頻,才會釋放人質。

這樣的魔幻現實就發生在烏克蘭。

2019年有一個採訪,一位香港姑娘流著眼淚說:希望可以有烏克蘭一樣的美好結局。

如果她真的了解烏克蘭,會發現烏克蘭就是一個悲喜劇的發生地。

病態社會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壞事發生,要好的結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信條》的開幕戲,為什麼發生在這個國家?
    諾蘭的最新電影《信條》上映,片中第一場戲發生在烏克蘭。片中美國中情局、俄羅斯恐怖分子、烏克蘭特種部隊等各方勢力集結劇院,上演了一場劇院恐怖襲擊的大戲。那麼,為什麼在愛沙尼亞拍的電影,劇情中卻要安排它發生在烏克蘭呢?直接在字幕上打上愛沙尼亞,不就不用費力請烏克蘭演員和烏克蘭特種部隊的道具了嗎?
  • 《信條》解析系列1,光開篇的2場戲,就夠拍一部電影
    我們先來看第一場歌劇院的戲,這裡需要清楚歌劇院事件時間點,是和結尾越南遊艇,還有史託斯克12市熱戰發生在同一天。如果看過第一階的小夥伴,應該還記得我說的影片第一場歌劇院的槍戰戲,是沒有開頭的。我們現在就來補完開頭內容。
  • 《信條》:一場笨拙但誠懇的思想實驗
    》裡動作戲一樣:略顯笨拙,然卻真誠。《信條》對敘事做了一些大膽的取捨:幾乎所有情節都不交代前因後果。比如開場的烏克蘭基輔國家歌劇院一場。烏克蘭特警為何要炸掉歌劇院?主角是從哪兒得到消息事先在歌劇院外面等候的?為何主角車裡的人會反過來抓住主角逼供?
  • 《信條》解讀:從戲裡到戲外,從未來到過去,諾蘭原來說了這麼多
    接著,烏克蘭軍隊趕到,來拯救人質。而主角和兩名CIA特工,從薩特手下(信條組織?)的車中,是要拯救在歌劇院的CIA特工,獲取241。落在了烏克蘭軍方手中。烏克蘭軍方在得到了241之後,還要將整個歌劇院的觀眾全部炸死。主句發現了這個事情,於是和留守的烏克蘭士兵發生了爭鬥。但是隨後出現了一個拯救了主角的神秘人。
  • 《信條》解讀:從戲裡到戲外,從未來到過去,諾蘭原來說了這麼多
    我們從劇情、時間線邏輯、視角等等方面入手,全方面對《信條》進行解讀。在開始之前,必須要說的是,解讀是一個十分主觀的行為,所以,我也不敢說我的理解就是百分百的正確。01、未來世界首先,我們來整理一下信條的故事大概。整部電影,雖然是發生在「現在」,但事情的起因卻是發生在「未來」。
  • 曝光《信條》幕後花絮,克里斯多福 諾蘭親自解答TENET疑問
    5,最後就是一定要適應正逆視角的轉換,這樣劫車和廢墟戰爭兩場關鍵戲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
  • 沒人能一遍看懂《信條》 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  影片一上來就是一場歌劇院混戰戲,很多觀眾二刷三刷完也還是不明白是誰在打誰,爭奪目標又是什麼……  這場戲講的是還是CIA特工時期的主角一行混入烏克蘭特警部隊,目的是解救美國外交官及保護包裹(鈽元素)。
  • 電影《信條》像一場漫長的腦力測試
    有人說,諾蘭的電影向來是有觀影門檻的,在《信條》尚未上映之前,觀影門檻更被抬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對於觀眾來說,《信條》像是一場長達150分鐘的腦力測試,毫無考前輔導並且考點密集,要想第一遍就打開所有隱藏關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把簡單的事情一下子搞複雜《信條》的元素很多,用幾個詞可以說明這部影片的關鍵點:特工、科幻、時空逆轉。
  • 年度燒腦神作《信條》,理解這十點,對你理解該片會有所幫助
    而9月4日諾蘭帶來了他的新作《信條》,這部電影和《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並稱「時空三部曲」, 諾神曾在採訪中透露過兩件事,第一《信條》的劇本他已醞釀了6、7年了,是三部曲中的壓軸之作;第二,這是到目前為止拍攝規模最大,也是野心最大的電影,所以《信條》有多誇張呢?沒錯,導演又要炸飛機了,一架波音747,為什麼我要說又呢?因為諾神他之前炸過,這些都是常規操作。
  • 三分鐘看懂《信條》:歷史無法被改變
    第三種,也是諾蘭導演在電影《信條》中所採用的解釋,即諾維科夫自洽性原則:我們的世界是已經被改變過的最終結局。由於這次行動中烏克蘭軍方反水,所以CIA最後並沒有拿到鐵盒子,這件致命的部件被烏克蘭軍方搶走。接下來,男主角要調查鐵盒子背後的真相。由於逆時子彈的合金產自印度,於是男主角來到印度,組織還給他派了一個助手,尼爾。
  • 最全《信條》電影解析,看完這個再去二刷!
    4,十(ten)分鐘是片中兩次關鍵任務的時長——男主和帕丁森首次見面,提出的要求是只需要見印度軍火販十分鐘;最後一場廢墟戰爭戲,紅藍兩隊的作戰時間也分別是十分鐘,且分正隊和逆隊,「ten-net」即tenet;5,整部電影的結構拆開來看,其實就像T-E-N-E-T這五個字母所代表的五大板塊——主角一行先是在烏克蘭基輔的國家大劇院解救人質,然後去奧斯陸的自由港想銷毀畫作,然後在塔林劫車和倉庫對峙循環
  • 幫你解答《信條》裡所有的小問號
    5,最後就是一定要習慣正逆視角的轉換,這樣劫車和廢墟戰爭兩場關鍵戲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信條》花絮照,諾蘭在片場【片中人名、地名有哪些深意?】
  • 沒人能一遍看懂的燒腦大片《信條》,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你乾脆可以說《信條》是《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再加上諾蘭沒接手的《007》,是一場應接不暇的時空遊戲,是一次傳遞薪火的人類冒險。5,最後就是一定要適應正逆視角的轉換,這樣劫車和廢墟戰爭兩場關鍵戲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
  • 沒人能一遍看懂的燒腦大片《信條》,這篇解答你的所有小問號
    5,最後就是一定要習慣正逆視角的轉換,這樣劫車和廢墟戰爭兩場關鍵戲份才可能看懂。主角一個人轉成逆向,他看全世界都是逆的,這是主觀視角,但事實上只有他自己是逆的;對於逆向的人來說,先發生的事情要最後做,想明白這點就好。《信條》花絮照,諾蘭在片場【片中人名、地名有哪些深意?】
  • 《信條》的好,不止是電影
    影視爛番茄這兩天討論得最多的電影,莫過於《信條》了吧? 作為疫情後第一部好萊塢大片,《信條》因為導演、內容以及各方面的信息,已然引發了劇烈的討論。 影評人刷了又刷、普通觀眾看了一臉懵,大伙兒都陷入一場討論的狂歡; 這種盛況好久不見了吧?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信條》儘管在形式上做到了回文式的對稱,卻是一部很脫節的電影。為了遷就形式的邏輯,必須犧牲內容的邏輯。比如全片第一場歌劇院大戰,一回想就不對勁,哪門子外交官非要帶著一個機密的核裝置來聽歌劇呢?徐皓峰曾批評國產電影本質是一場晚會。《信條》其實亦然,複雜的時間穿梭,只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團體操,裡面完全不體現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只有導演假時間之名要求人物服從安排。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比如全片第一場歌劇院大戰,一回想就不對勁,哪門子外交官非要帶著一個機密的核裝置來聽歌劇呢?「歌劇院」是農神方形碑上的單詞(此碑是TENET這個單詞的出處),諾蘭必須讓它亮相,核裝置則是劇情的需要,兩者強行疊加,幾乎造成了一種喜劇效果:誰能想到這麼重要一個東西竟然就寄存在衣帽間呢……
  • 懂不懂「信條」沒那麼重要
    ——恐怖分子、烏克蘭特警、主角所在的CIA以及來自未來的尼爾。可是,鈽241最終落入了烏克蘭手中,男主角任務失敗。Sir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和《信條》有關係。不得不承認,《信條》某種程度上已經達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 《信條》的第一句話,為什麼說的是它?
    這是電影《信條》開場的第一句話,也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句暗號,可以說這第一句話和它對接的暗號已經解釋了全部。可你知道,什麼是「混沌理論」?為什麼和它對接的暗號是:「黃昏時分無敵人」?這就已經解釋了為什麼與「這是個混沌的世界」對接的下一句暗號是:「黃昏時分無敵人」。那個在「黑」裡遊走的是你,那個在「白」裡遊走的也是你,「乾卦」是你,「坤卦」還是你,上一秒在「白魚裡的黑眼」,下一秒在「黑魚裡的白眼」,都是你。
  •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喜歡烏克蘭美女?
    烏克蘭姑娘為什麼被很多中國男人喜歡?因為她們確實美啊!先來放幾張圖:國家統計局2014年的數據,中國男性要比女性多3380萬,而再考慮很多女性也會打光棍,所以男性光棍的人數要比遠超3380萬。烏克蘭的男女比例正好與我國相反,女性比男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