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的最新電影《信條》上映,片中第一場戲發生在烏克蘭。
片中美國中情局、俄羅斯恐怖分子、烏克蘭特種部隊等各方勢力集結劇院,上演了一場劇院恐怖襲擊的大戲。
這讓烏克蘭又走入人們的視線,不過烏克蘭人卻不少吐槽:這個劇院也太破了吧,我們烏克蘭的歌劇院可不是那麼破。
(真實的烏克蘭歌劇院)
實際上電影的取景地是愛沙尼亞的塔林,這是建於蘇聯時期的一座廢棄場館。
實拍狂魔諾蘭為了電影效果還特別做了修繕。
那麼,為什麼在愛沙尼亞拍的電影,劇情中卻要安排它發生在烏克蘭呢?
直接在字幕上打上愛沙尼亞,不就不用費力請烏克蘭演員和烏克蘭特種部隊的道具了嗎?
這是因為烏克蘭已經逐漸走在美俄衝突的臺前,成為大國博弈的地緣焦點。
烏克蘭地理上位於東歐,東臨俄羅斯,西接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也一直在兩端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可是這一平衡在2013年底被打破了。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前總統亞努科維奇突然宣布停止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議。
這讓烏克蘭民眾深感失望,從而發起了示威。
在衝突中俄羅斯秘密派特種部隊來增援烏克蘭警察,而民眾中有人收了美方代理的錢,故意煽動和挑釁。
於是衝突不斷升級,警察使用了槍械、閃光彈,甚至裝甲設備。
直到2014年2月,共造成100多人死亡。這場運動被稱為尊嚴革命。
回顧這次事件就會發現,電影《信條》中的恐怖襲擊發生在烏克蘭有其現實合理性。
大國利益的爭鬥往往以小國為戰場。
亞努科維奇政府垮臺後,烏克蘭人民開始重建和平,恢復經濟。
2020年,全球冠狀病毒大流行,對於烏克蘭又是艱難的一年。
人們一直為了期待美好的生活而不斷忍耐。
而當這些問題長期無法解決,人們的憤怒和不滿就會開始顯現,犯罪和恐怖襲擊開始上升。
今年7月21日,烏克蘭盧茨克市一名恐怖分子挾持了公交車,他要求總統承認他恐怖分子的地位,並呼籲大家去看電影《地球公民》。
這不免又讓人想起科幻劇《黑鏡》中的情節:片中一名恐怖分子挾持人質,要求首相與豬一起拍不雅視頻,才會釋放人質。
這樣的魔幻現實就發生在烏克蘭。
2019年有一個採訪,一位香港姑娘流著眼淚說:希望可以有烏克蘭一樣的美好結局。
如果她真的了解烏克蘭,會發現烏克蘭就是一個悲喜劇的發生地。
病態社會將導致越來越多的壞事發生,要好的結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