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一場笨拙但誠懇的思想實驗

2020-09-09 環球銀幕

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作《信條》已經在國內上映近一周了。影片在國內豆瓣上評分從開始的8.4已經降到了7.8,票房也預計只有4億多。



圍繞本片,人們展開了很多爭論:它到底是個精巧的故事,還是充滿漏洞和斧鑿痕跡的作品?


《信條》在情感表達層面的缺失是一種客觀理性態度,還是對人性的無視(將角色工具化)?


《信條》或者說諾蘭想表達什麼呢,它僅僅是個充滿奇怪的時間鉗形運動的懸疑片嗎?


我已經在影院三刷了《信條》,也贊同部分評論者的觀點:《信條》總體上是不如《盜夢空間》乃至《星際穿越》的。


它確實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故事驅動力和角色的孱弱,比如詩意的缺失等等。


但我不願意把《信條》看做是諾蘭一次失敗的嘗試。



比如說電影中對時間的想像與描繪。


有人認為《信條》在這方面比不過《路邊的野餐》、《去年在馬裡昂巴德》、《太陽照常升起》、《大話西遊》等等影片——然而我以為,這些電影(多半是藝術電影)探討的往往是關於時間的體驗,而不是時間本身。


《信條》的故事則是一次純粹的「思想實驗」:如果時間不能跳躍,但可以像流水一樣往復運動,會出現什麼樣的景象?


儘管本片在概念上並不是如何獨特和新鮮(特別是對應科幻小說而言),但確實沒有人在大銀幕上曾展現過這樣的「逆向動作」——


就像《信條》裡動作戲一樣:略顯笨拙,然卻真誠。



諾蘭導演的絕大部分電影,都是以思想實驗為出發點來結構完成的。


比如說,把《盜夢空間》拆開,我們會發現諾蘭的初始思路一定源自「夢裡套夢」和「在夢中給他人植入思想」兩個概念。


為此,他先設計了一個主角團隊建構三層夢境(超過普通人夢裡套夢的兩層體驗)給一個人植入思想的故事線;


接著,他發現需要給主角的行為找一個理由和強力的資源,於是「齋藤」出現了,他完全是為了推動故事及主角服務的(想一想,主角似乎無解的多年困局:被控殺妻無法回到美國,卻被齋藤輕易一個電話就解決了)。


包括後來齋藤一定要跟隨團隊進入夢境,並在第一層受傷,導致行動出現危機,自己也由此落入了第四層夢境(Limbo)——也是一種為製造矛盾與困境估計設計的情節。


最後一層,才是為主角找到內在驅動力而設計的妻子角色以及孩子們。


結尾時,主角化解了內心對妻子的愧疚之情,同時也破除了Limbo夢境對其的迷惑,回到現實。


所有這一切,都是圍繞初始兩個概念所做的情節安排。


影片所表現的愛情、親情,其實都是為概念服務的。



只不過,諾蘭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中把概念、情節、角色、情感處理得比較均衡,沒有像《信條》這樣極端化。


《信條》確實把諾蘭之前電影中的一些問題放大凸出了。


《信條》對敘事做了一些大膽的取捨:幾乎所有情節都不交代前因後果。


比如開場的烏克蘭基輔國家歌劇院一場。



恐怖分子為何要佔領歌劇院?他們的目的和主張是什麼?


最後恐怖分子的下場怎樣?烏克蘭特警為何要炸掉歌劇院?


主角是從哪兒得到消息事先在歌劇院外面等候的?為何主角車裡的人會反過來抓住主角逼供?


很多很多的情節、信息都被抽走了,隱藏了——當然諾蘭還會簡單交代幾點(比如在後面的一些情節對話中)。


這與以往好萊塢商業片那種「把觀眾當白痴」式的事無巨細解釋清楚的敘述方式完全不同。


比如經典的007系列中,反派為什麼要做一件特別的事情,他是怎樣安排嘍囉對抗007的,哪些是為了對付007設置的陷阱——


所有這些情節前因後果都交代得很清楚,甚至用閃回幫觀眾在整理一遍線索。


以致觀眾不用費任何腦筋,只要去配合影片節奏做出反應就可以了。


這也是觀眾們看一些所謂「商業片」卻能感到放鬆和消遣的重要原因。


諾蘭在《信條》中放棄了這種敘事,取而代之的是快速的節奏加超密集的信息量。



可惜的是,類似於很多電子遊戲,諾蘭在本片中又過於重視關卡設計、動作模式、武器系統、操作界面等等,忽視了遊戲最關鍵的兩點——


我們為何要玩這個遊戲?玩過這個遊戲,它能帶給我什麼?


就像某些令人遺憾的遊戲一樣,它能讓人有興趣嘗試,卻很難讓人愛上它。


對諾蘭而言,《信條》是一次任性又大膽的嘗試,結果也比李安導演的《雙子殺手》要好。


但作為好萊塢的天選之子、中堅力量,觀眾對諾蘭的期待可能遠高於他自己的認知。


放在整個當下商業電影圖譜中,我個人是讚賞這種嘗試的。


因為無論漫威、DC的超級英雄電影,還是迪士尼的合家歡系列以及《星戰》、《神奇動物》等大IP,都已經越來越缺乏創造性,同時變得保守了。


普通的大片導演創造故事,出色的科幻電影導演創造世界。


我們會發現,雷德利·斯科特最在意的,是他的「異形」系列,他對「類地行星」故事有著不同一般地迷戀;


詹姆斯·卡梅隆則在打造「阿凡達」世界,其中發生的故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故事的環境;


史匹柏的一個遺憾就在於他並沒有建立一個「斯氏宇宙」,《外星人ET》、《人工智慧》、《侏羅紀公園》、《頭號玩家》等等珍珠都沒有串成串;


盧卡斯已經把星戰世界交給了別人;


沃卓斯基姐妹則想延續matrix的世界……諾蘭則在《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信條》中反覆探討了時空變形的世界。


圓熟完善的商業大片難得,但更難得的是敢於實驗、創造,並建立獨特世界觀的導演。


在這個前提下,做得不夠好,比保守平庸更能讓我接受。


相關焦點

  • 《信條》一場諾蘭的自嗨實驗
    今年運氣不錯,諾蘭帶著他的第11部大熒幕作品《信條》回歸大眾視野。《信條》上映初期好評如潮,但到現在為止,高開低走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其實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看不懂」,這也是大家看完電影後說的最多的一個詞,《信條
  • 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終寫下了諾蘭《信條》這篇文章
    9月4日,諾蘭最新科幻力作《信條》上映,這部影片一度被看作是救世之作,但上映後的表現卻頗值得玩味。作為一名「諾蘭迷」,皮哥也第一時間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影片的視聽體驗仍是諾蘭以往水準,但兩個半小時觀影后,皮哥內心卻百感交集,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
  • 解讀《信條》電影結構 | 一場針對觀眾的鉗形計劃
    我承認在一開始,我也十分經驗主義地以為《信條》是一場燒腦遊戲,直到我感受到故事背後諾蘭的用意。其實時間線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前面的如坐針氈變成目瞪口呆,一個全新的視野在我們眼前打開,我們像主人公一樣被投進了一個逆時間的空間,而不得不笨拙地從逆向的視角去看我們熟悉的世界,在這裡我們發現,僅僅是我們剛剛才看過的前半段劇情,原來一直有一個完全相反的視角和完全顛倒的因果關係,並且所有因果相互交錯,等於是徹底打破了因果。
  • 虛無縹緲的思想實驗——《明日赴死》
    虛無縹緲的思想實驗——《明日赴死》影片仿佛是一場大型新潮思想試驗場。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形式大於內容。沒由來的設定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得到一個完整交代。你無法知道這裡的預知死亡是真是假,也不知道明天這些人會不會真的死去,你只能感受到他們對於必將到來又未知死亡的恐懼。
  • 梁文道做客B站「宅現場」:講述好奇與思想實驗的那些事
    好奇心,讓我們改變歷史如若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因為思想實驗而引發的變革,實在是不勝枚舉。16世紀的物理學家伽利略·伽利雷,曾因為比薩斜塔的自由落體實驗而被國人所熟知,可這場試驗並沒有實際發生,這只是他本人所做的一種假設。然而伽利略卻憑藉這一思想實驗,成功並幫助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統治歐洲上千年的理論。
  • 一個詭異的思想實驗:瑪麗的黑白房間
    Dennett)澳大利亞哲學家弗蘭克·傑克遜(Frank Jackson)關於色彩科學家瑪麗的思想實驗通常被看作是「知識論證」,自1982年發表以來,就一直以其非凡的活力不斷引發出哲學家的直覺泵。單就其直覺泵的數量和可靠性而言,它必須被算作有史以來分析哲學家所發明的最成功的直覺泵之一。
  • 《不死劫》《分裂》《玻璃先生》的思想實驗
    然而,既然《玻璃先生》是一部籌備並跨越了十九年的續作,它絕不僅僅是一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或是軟科幻電影,它是一部深刻表達導演沙馬蘭人性思想的電影,所以我定義它是一部思想電影,三部電影導演為觀眾創設了三場思想實驗,並通過影像記錄了這個實驗過程。十九年前的《不死劫》想要表達的是:每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哪怕是我們認為最「壞」的人,他存在的意義就在於激發並引出了那個最好的人——超級英雄。
  • 哲學思想實驗小輯:玫瑰與玫瑰的香味 陳夢雅導讀
    下文是九則哲學家的思想實驗。思想實驗是指一些假想案例,通常採取敘事形式,用以分享、挑戰、解釋或捍衛一些直覺與理論。大部分人都聽過物理學中的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在哲學領域,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實驗之一來自笛卡爾,即那個矇騙了所有世人的惡魔。它如一湧活水,源源不斷地激發著後來的哲學家、文學家和影視工作者。
  • 薛丁格的貓是一個思想實驗,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薛丁格的貓」是由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提出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描述了如何將一隻活潑可愛的貓變成「生死疊加」狀態。下面是具體的操作步驟:將一隻可愛貓咪裝進一個有量子系統機關的毒氣瓶的盒子裡,然後密封至不可見。毒氣瓶的開關由一個24小時半衰期的放射性原子控制。
  • 電影《信條》像一場漫長的腦力測試
    有人說,諾蘭的電影向來是有觀影門檻的,在《信條》尚未上映之前,觀影門檻更被抬高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對於觀眾來說,《信條》像是一場長達150分鐘的腦力測試,毫無考前輔導並且考點密集,要想第一遍就打開所有隱藏關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把簡單的事情一下子搞複雜《信條》的元素很多,用幾個詞可以說明這部影片的關鍵點:特工、科幻、時空逆轉。
  • 《刺客信條:奧德賽》—一場別開生面的希臘神話旅行
    《刺客信條:奧德賽》—一場別開生面的希臘神話旅行 「We are assassins.」 是一款由育碧魁北克工作室開發、育碧發行的動作扮演類遊戲,該作品是《刺客信條》系列的又一部作品,也是2017年《刺客信條:起源》的續作。
  • 遊戲與思想實驗:關於《生存迴圈》的討論
    ——豆瓣網友·雪後林中有鹿《生存迴圈》短評《生存迴圈》2015年5月28日 西雅圖國際電影節首映思想實驗在市場化的科幻電影用紛繁的特效填充觀眾們的眼球的同時,仍然有部分小成本作品另闢蹊徑,試圖用獨特的方式打動觀影者的心。
  • 10大著名思想實驗,想明白5個就算厲害!
    這部電影以及其他一些科幻作品,都是在這個思想實驗的影響下創作出來的。這個實驗的核心思想是讓人們質疑自身經歷的本質,並思考作為一個人的真正意義是什麼。這個實驗的最初原型可以一直追溯至笛卡爾。在他的《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一書中,笛卡爾提出了能否證明他所有的感官體驗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由某個「邪惡的魔鬼」產生的這樣的疑問。
  • 菜當 | 笨拙的堅持
    致力於創造最簡美好生活人物介紹菜當:筆者;菜太:筆者妻子;菜妞:筆者女兒;菜仔:筆者兒子內容提要選對方向後,需要經過一定時間長度的堅持,哪怕笨拙除夕那天,菜當和友人通電話,大體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有時候,我們需要笨拙的堅持。笨拙肯定沒有聰明好,但是加持堅持就可能成事。之所以需要笨拙的堅持,是因為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買準某支股票,一夜暴富的概率很低,不值得追逐。我們唯有堅持好常規的操作,以低成本去等待概率降臨(如果沒有,也不影響;如果有,錦上添花)。投資就是長期平淡,贏得日常,再低成本等待錦上添花。
  • 3天前,我做了一場「釋放」實驗.
    所以1月8號那天,我決定展開一場為期3天的「釋放實驗」:在這3天時間裡,下面,是我的實驗筆記——原以為會引發一場激烈的爭吵,但沒想到的是,聽完之後,他平靜地說了句:「那我儘量10點之前結束遊戲吧,行了吧?」還沒等我回答,他猝不及防地把冰涼的手伸進我脖子裡。我一下子縮成一團,又好氣又好笑。打鬧之間,一場衝突變得煙消雲散。當下覺得,這才是完完全全地釋放。
  • 這是一場神奇的科學實驗秀
    國慶期間,北京地區最值得走進劇院觀看的科學實驗秀《加油!向未來》之「明日星辰」深度解秘來了……國內首檔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同名科學實驗秀《加油!向未來》之「明日星辰」將於10月1日-6日國慶黃金周期間在北京喜劇院公演。日前,該劇面向數十家媒體、家長及小朋友進行了一場試演。
  • 心智遊戲電影能否成為電影工業新配方——評正在上映的諾蘭新片《信條》
    這些病症性人物看似失去了控制,但他們的思想卻有可能獲得一種與我們目前所處的人造的、程序化的和自動化的環境的新關係,成為適應這個由媒介與科技統治環境的新人形象。比如妄想症對我們現在所處的網絡社會可能變成一種財富,它能夠依靠身體直覺,對環境高度敏感,從而發現新的聯繫。《信條》裡反覆告誡我們不要試圖去理解,而是去感受,就是一種妄想症的思維模式。而失憶症則使人具有一種隨機反應、多重任務的人格特徵。
  • 一場失敗的英文原著閱讀實驗
    今天說說自己做的一場失敗的英文原著閱讀實驗。我想利用公益圖書館(由我發起的一公益項目,旨在推進英文原著閱讀,目前有圖書近300冊,均有網友捐助)的圖書開展一個英文原著閱讀的活動。於是,請高一年級部開了一個英語閱讀社的社團活動。恰好有十幾個學生原來報名參加的社團解散,就轉到英語閱讀社來參加這個英文原著閱讀的社團活動。
  • 我是作者的哲學思想實驗
    怎麼沒有了,小說給我的居然是兩部哲學思想實驗?當讀完整個系列時,我已對作者鈴木光司五體投地了。能將一系列哲學思想融入到小說中,通過小說情節展現作者對這些哲學問題的思考,這功底非同一般。恐怖?這是哲學家一直在討論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現代科學在追尋的問題,鈴木光司用這個問題設計第一個思想實驗:世界,將《環界》、《貞子之環》串聯起來,前部討論一個世界發展、滅亡與拯救,後部討論世界誕生的答案。
  • 我是作者的哲學思想實驗!
    怎麼沒有了,小說給我的居然是兩部哲學思想實驗?當讀完整個系列時,我已對作者鈴木光司五體投地了。能將一系列哲學思想融入到小說中,通過小說情節展現作者對這些哲學問題的思考,這功底非同一般。這是哲學家一直在討論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現代科學在追尋的問題,鈴木光司用這個問題設計第一個思想實驗:世界,將《環界》、《貞子之環》串聯起來,前部討論一個世界發展、滅亡與拯救,後部討論世界誕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