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終寫下了諾蘭《信條》這篇文章

2020-09-05 皮皮電影

9月4日,諾蘭最新科幻力作《信條》上映,這部影片一度被看作是救世之作,但上映後的表現卻頗值得玩味。

內地首日票房6231萬,豆瓣開畫僅8.4分,截至目前評分已經跌到了8.1分,淘票票評分同樣也僅有8.8分,相比之下另一部熱映電影《八佰》則是9.2分。

影片的評價也是別有一番味道,借用一條網絡高亮評論:「別說了,《信條》看得我不知道在電影院幹嘛」

作為一名「諾蘭迷」,皮哥也第一時間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影片的視聽體驗仍是諾蘭以往水準,但兩個半小時觀影后,皮哥內心卻百感交集,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皮哥寫下這篇文章,決定與大家聊聊《信條》,聊聊諾蘭。

01、

《信條》諾蘭最差的作品嗎?

一句話評價本片就是:《信條》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諾蘭電影,但觀影門檻大幅提高,對路人影迷極度不友好。

超快節奏的敘事,恢宏的音樂,熟悉的結構伏筆運用,這種「逆轉時空」的科幻大片能拍出來真是不可思議,說句「神作」毫不過分。

但這樣的「藝術品」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卻有些遙不可及。

當然,豆瓣8.2、淘票票8.8的分數放在大多數導演身上已經足夠優秀,可對於諾蘭來說,就是不及格

諾蘭何許人也?電影結構大師,好萊塢商業片之神,許多人心中的現役最佳導演

翻看他的履歷,可以用牛X閃閃來形容,放眼他的職業生涯,還沒有出過爛片

他的《蝙蝠俠:黑暗騎士》豆瓣9.2分,在IMDb上排名第三,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贖》和《教父》。

他的《盜夢空間》豆瓣9.3分,《星際穿越》9.3分。這兩部電影剛剛重映,票房表現依然不俗。

相比這些神作,諾蘭第11部長片《信條》就有些相形見絀,至少從評分上來看,應該是諾蘭「生涯最差作品」

《信條》是諾蘭最燒腦的一部作品。觀影前,皮哥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重溫了他的《盜夢空間》、《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閱讀了《盜夢空間》中文版的劇本,還提前了解了《信條》裡涉及的知識點:「熵」、時間鉗形運動、祖父悖論…

最後,我帶著自信的微笑走進了影片。

前半個小時,一切盡在掌控之中,從節奏鏗鏘的背景音樂中,我看到了《盜夢空間》的影子,而時間倒流的奇特設定,也在我的備課範圍之內。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笑容逐漸扭曲。

諾蘭電影的特點是:鏡頭多,節奏快,人物雜,信息量大。一個小時之後,我有點跟不上電影的節奏了。

又掙扎了半個小時,我已經雲裡霧裡了,看了看周圍的觀眾,許多人開始焦慮地翻看手機。

接下來的時間,我倒是過得很安逸,因為我已經死心只專注於電影視聽享受了。

最終,兩個半小時的電影結束,影院裡發出了如釋重負的嘆息,大家都是看得一臉懵逼。

02、

諾蘭陷入了困境

我們不去分析《信條》的劇情(事實上皮哥也沒明白),我們就來探討一下,諾蘭為什麼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

縱觀諾蘭數十年的導演生涯,他的定位其實有些尷尬

他商業片號召力幾乎無敵,但他又還從未拍出過像《鐵達尼號》、《侏羅紀公園》這樣老少鹹宜、全球通吃的商業巨製,和史匹柏、詹姆斯·卡梅隆尚有一定差距。

如果把他當成藝術片導演,諾蘭又從未贏得過有分量的獎項,他的電影確實好看,但他的拍攝手法沒有絕對的創新,說開宗立派也有些勉強。

但諾蘭為何能在全球收穫一大票鐵桿粉絲,這些粉絲對他有著近乎痴迷般的熱愛?

想來想去,原因只有一個:諾蘭身上有一種高級感,這種「自我」特質很容易吸粉,再加上幾乎每一部作品都稱得上匠心獨具。

商業片、藝術片,單拎出來任何一個諾蘭都不是翹楚,但他卻很好地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

比如同樣是燒腦電影,諾蘭電影和一般燒腦電影有很大不同。

一般燒腦電影就像一道奧數題目,門檻太高,你壓根兒無從下手。比如《穆赫蘭道》、《黑客帝國》。

而諾蘭的電影就像高考最後一道壓軸題,難度雖高,但設置了三問,10分的題目,學渣可以做出第一問拿到3分,學霸可以做出第二問拿到6分,而學神可以做到第三問,拿到滿分10分,每個水平段的人都有收穫。

比如《盜夢空間》,一般影迷能看出兩層夢境,牛一點的觀眾能看出三層,甚至四層夢境,而最牛一檔的觀眾能從最後旋轉的陀螺分析出五層夢境,諾蘭很好地設置了難度的梯度等級,討好到了所有的受眾群。

有顏有料有內涵,諾蘭電影像一杯網紅奶茶一樣,很容易贏得年輕人的喜歡,培養出了一批狂熱的諾蘭粉。

但諾蘭的可愛之處,也是他的可悲之處。

過分追求故事題材上的腦洞、創新,很容易迷失在自我表達的困境中,就好比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遙》,自己拍完相當得意,但觀眾卻應者寥寥。

03、

處於這種困境的,不只是諾蘭一人

諾蘭並不孤獨,許多人也面臨過和他同樣的困境。

比如周杰倫,從第三張專輯《八度空間》開始,他就被吐槽「周郎才盡」。2014年,他卯足了勁兒,寫出了一首歌《床邊故事》,這首歌從技術革新角度講堪稱完美,周杰倫將它作為主打歌發行了新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結果這首《床邊故事》不溫不火,專輯裡他隨手寫的口水歌《告白氣球》卻火遍了大街小巷。

周杰倫想要觀眾品嘗熊掌,觀眾卻依然選擇吃魚,難怪他在歌曲《等你下課》中寫道:「我唱告白氣球,終於你回了頭。」

再比如周星馳,90年代周星馳大放異彩,92年甚至被稱為「周星馳年」,當時的星爺就像現在的諾蘭一樣,人見人愛花見花開,但作為有追求的演員,人氣越火,他卻越發糾結擰巴,他討厭自己飾演的一成不變角色,甚至2007年後拒絕再出演無釐頭喜劇。

許多年後看,周星馳最重要的作品有兩部,一部是《大話西遊》,一部是《功夫》,兩部作品在當時都不被接受,被罵得狗血噴頭,但幸好這兩部作品根扎得足夠深,最後才長成了參天大樹,成就了現在的喜劇之王。當年風頭無二時的那種「羞恥感」拯救了周星馳。

再比如陳凱歌,許多人眼裡他最成功的作品是《霸王別姬》,但從專業的角度看,他的《黃土地》、《孩子王》才更見藝術水準。

當年他拍完《孩子王》有人找他拍《霸王別姬》,他一開始還看不上,覺得這種劇情片太俗,即使最後《霸王別姬》大獲成功,賈樟柯給本片的評價也不過是「一個通俗情節的商業電影」

受眾的廣度和作品的深度,對每個創作者來說,都是兩個無法調和的矛盾。

04、

諾蘭的勇氣需要時間來評判

觀眾一致叫好的不一定就是偉大的作品,很可能只是短暫的虛榮,這陣風過了,你可能被人遺忘了,要想在影史留名,根就得扎得最夠深。

諾蘭深知這個道理,也感受到了危機,他完全可以拍攝《盜夢空間2》、《星際穿越2》這樣雅俗共賞的電影,讓可愛繼續,但他使出了壯士斷腕的勇氣,提高了自己作品的觀影門檻,和過去那個八面玲瓏的網紅導演說了聲再見。

從《敦刻爾克》開始,諾蘭就不再那麼「討人喜歡」了,他的這部作品從票房到豆瓣評分都明顯下降,但這部「失敗的作品」也被認為是諾蘭迄今為止「藝術水準最高的作品」。

而在《信條》裡,諾蘭更是勇敢邁進了一步,他徹底和路人粉劃清了界限,將自己的燒腦電影打造成了「必須三刷起步才能看懂的電影」。

皮哥給《信條》這部電影打7.8分,但我要給拍攝《信條》的諾蘭打10分,多少人被捧上神壇,然後為了市場一味地討好觀眾,諾蘭依然堅持「一條道走到黑」,這份勇氣彌足珍貴。

至於這種做法好不好,皮哥不敢妄言,也許只有時間才會慢慢會給出答案。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一粒雞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終寫下了《急先鋒》這篇文章
    《急先鋒》上映後,口碑出現了「兩極化」。這是成龍與老搭檔唐季禮的第九次合作,是一次「危險」的合作,也是一次「燒錢」的合作。經過一場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終於還是寫下了《急先鋒》這篇文章。01、什麼才是打開《急先鋒》觀影的正確方式?
  • 看完諾蘭最燒腦的《信條》,我心跳過速,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是諾蘭最燒腦的電影嗎?我覺得是。這是諾蘭最好的電影嗎?我覺得未必。因看片導致心跳過速的影小妹,要來和大家深入聊聊《信條》非常獨特的觀影體驗,下文涉及【劇透】,還沒有觀影的小夥伴可以先離開這篇文章,等看完《信條》再來交流。
  • 看完諾蘭《信條》,平復完複雜的心情,我寫下這篇文章
    >,但上映後的表現卻頗值得玩味。>,皮哥也第一時間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影片的視聽體驗仍是諾蘭以往水準,但兩個半小時觀影后,皮哥內心卻百感交集。這兩部電影剛剛重映,票房表現依然不俗。相比這些神作,諾蘭第11部長片《信條》就有些相形見絀,至少從評分上來看,應該是諾蘭「生涯最差作品」。
  • 《信條》:一場笨拙但誠懇的思想實驗
    但我不願意把《信條》看做是諾蘭一次失敗的嘗試。有人認為《信條》在這方面比不過《路邊的野餐》、《去年在馬裡昂巴德》、《太陽照常升起》、《大話西遊》等等影片——然而我以為,這些電影(多半是藝術電影)探討的往往是關於時間的體驗,而不是時間本身。
  • 諾蘭燒腦電影《信條》沒看懂?這篇文章,可以解答你的所有問題
    這也是導演諾蘭的「信條」,對於喜歡他的觀眾來說,也是一件幸事。許多看完《信條》的觀眾走出電影院後,仍然是一臉懵的狀態,似乎看懂了,但是又有很多細節沒有搞清楚,本篇文章我就從幾個方面加以解析據說大陸在引進的時候,曾一度想用《時空追逐》作為電影名字,這和諾蘭以往電影《盜夢空間》《星際迷航》的四字慣例也相符,但也是在意境上有些直白了。而《信條》一是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二是也符合男主性格,始終堅守自己的信條,肩負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信條」。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這一次,諸多影評人指出,他們很難在評價《信條》的時候說太多情節有關的內容,因為它……它它它實在是太複雜了!對此,我還不信,於是問了兩個已經首批看完片的朋友。一個和我說,看完了很暈,一個和我說,我陪你二刷吧。真的有這麼難講麼???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這一次,諸多影評人指出,他們很難在評價《信條》的時候說太多情節有關的內容,因為它……它它它實在是太複雜了!對此,我還不信,於是問了兩個已經首批看完片的朋友。一個和我說,看完了很暈,一個和我說,我陪你二刷吧。真的有這麼難講麼???
  • 看不懂的《信條》,「盜夢者」諾蘭的失敗?
    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 十年後,很多人在這一幕中,看到了《信條》散場後放空的自己。 隨著映前及映後首波口碑發酵,「看不懂」成了這部「諾神」暌違三年力作的最大賣點。 而每一位聲稱「看不懂」的觀眾,無非經歷了一場植入式「盜夢」——抑或,只是一場被盜夢的幻覺。
  • 《信條》,大導演諾蘭的逆行
    電影開篇是一場枯燥的反恐戰,幾乎復刻了2002年的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明面上是一場反恐突襲,但實際上卻是一場政治交易。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無論是中情局的小隊還是烏克蘭的軍方,以及臥底中情局內的俄羅斯力量,他們早就知道這場恐怖襲擊,可都沒有提前阻止。這是因為各股力量都需要藉助這波恐怖分子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電影院堪稱一場大型考試,進考場之前要預習課本,熟悉以下幾種概念,熵、時間逆轉、電子、鉗形行動等等。  看電影的過程中要聚精會神,不能走神,宛如在上數學課,走神五分鐘之後再回過頭只有一個想法,老師剛才講了啥?  而心理活動大概就是,我好像看懂了!啥?等等他說啥?這什麼玩意兒?
  • 諾蘭翻車?《信條》可能是諾蘭最「爛」的一部電影
    諾蘭,影迷觀影路上的啟蒙人,商業片裡做的最藝術的,藝術片裡做的最商業的,導致看諾蘭的電影大部分時候不需要什麼門檻,每個人去看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愉悅感,這是諾蘭電影的魅力之處。  電影院堪稱一場大型考試,進考場之前要預習課本,熟悉以下幾種概念,熵、時間逆轉、電子、鉗形行動等等。  看電影的過程中要聚精會神,不能走神,宛如在上數學課,走神五分鐘之後再回過頭只有一個想法,老師剛才講了啥?  而心理活動大概就是,我好像看懂了!啥?等等他說啥?這什麼玩意兒?
  • 這肯定是諾蘭觀影門檻最高的作品《信條》
    中文預告相信在看這篇影評的你,一定看過至少一支《信條》的預告片,一定注意到預告中有「子彈從牆中飛回槍裡」,「撞翻的汽車跳迴路面繼續行駛」等反常畫面。那麼好了,我來舉一個例子。諾蘭曾經給中國觀眾錄製了一段獨家寄語,他說:「《信條》是我們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我是電影院的頭號粉絲,界世個一另往逃,量力的影電過通是就的愛鍾最我,感式儀的來帶所院影電於迷痴都生一。」只是簡單的倒序,是否已經給你造成了不小的閱讀障礙?
  • 熬夜看完新版《倩女幽魂》,心情極其複雜,冷靜後我寫下這篇文章
    皮哥也對電影極為好奇,熬夜看完了全片後,心情五味雜陳。電影質量究竟如何?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後,我決定寫下這篇文章與大家分享——一:關於演員,元華是最大亮點與之前的翻拍作品不同,《人間情》得到了1987年版《倩女幽魂》授權改編,是正統的經典翻拍。
  • 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片中的時間密碼
    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而這項威脅,正是未來的人類對當下時空的人類挑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 解析《信條》:如何讀懂諾蘭「操控時空」的花樣
    十年後,很多人在這一幕中,看到了《信條》散場後放空的自己。而每一位聲稱「看不懂」的觀眾,無非經歷了一場植入式「盜夢」——抑或,只是一場被盜夢的幻覺。這一次的《信條》,顯然也是這一題材時隔十年的歸來。當我們細究上述每一部作品的內核時,往往會得出與華麗表面截然不同的樸素概念。追蹤、失憶、複製人、思想植入……所有概念都難言初創,可被諾蘭包裝後卻是另一番「不明覺厲」風味。
  • 《信條》一場諾蘭的自嗨實驗
    今年運氣不錯,諾蘭帶著他的第11部大熒幕作品《信條》回歸大眾視野。其實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看不懂」,這也是大家看完電影後說的最多的一個詞這一道門檻其實扼殺了很多潛在的觀眾,也導致評價難以上升。 除開這個明顯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還有劇本。把那些深奧的物理概念和時間逆轉噱頭去掉,《信條》本質上是講了一個特工拯救世界的老套故事,內容太貧瘠,角色也不夠豐滿,沒有了以往諾蘭電影中那些抓人的戲劇衝突。
  • 混沌的《信條》,無所謂的「諾蘭」
    》終於上映後,有一半影迷已經閉嘴,另外三分之一影迷開始二刷三刷來解構《信條》,還有一些影迷只說:「像做了一場夢,夢裡發生了什麼?我也不懂,可我仍然想去看,好奇感在我們身上從未消失過,哪怕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做夢的電影,卻還是要潛夢而行。
  • 「個人意見」深度解讀《信條》:從始至終還是由終至始?諾蘭隱藏在...
    開場的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的角色並沒有出現任何姓名)跟觀眾一樣,只是眾多環節中的一顆棋子,看上去是埋伏在一場恐怖襲擊中解救接頭人的特工,實際上只是在任務失敗後被「信條」組織進行測試,擁有了解目前世界所受最大威脅資格的「工具人」。而這項威脅,正是未來的人類對當下時空的人類挑起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 諾蘭《信條》顛覆感官炸裂登場!
    簡單一句話總結:這肯定是諾蘭觀影門檻最高的作品,像一場150分鐘的智力競賽。這是其他同類型電影不曾嘗試過的,是諾蘭對自己的挑戰,也是對觀眾的挑戰。因為如果你真的對這部電影感興趣,想了解它的全部細節,相信我,這樣做很有必要。因為不能劇透,你可能很難理解我在說什麼。相信在看這篇影評的你,一定看過至少一支《信條》的預告片,一定注意到預告中有「子彈從牆中飛回槍裡」,「撞翻的汽車跳迴路面繼續行駛」等反常畫面。
  • 《信條》是諾蘭寫給時間的情書,其實你也可以做到
    諾蘭電影《信條》上映後火了,很多人因為這個電影今年第一次走進了電影院。但是不同於過去對諾蘭電影一邊倒的好評如潮,這次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卻兩個極端都有。「你以為你看懂了50%,實際上你只看懂了5%。」「無聊到根本不想去深究。」對於諾蘭的粉絲們來說,卻認為不用試圖去理解它,去感受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