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2020-09-11 三聯生活周刊

文|黃遠帆

相傳,三島由紀夫少年時鼓足勇氣去鰻魚店見太宰治,只為當面跟他說一句:我不喜歡你的書。而太宰治笑著回應:你來了,說明你還是喜歡的。

我趕去電影院看《信條》了,說明我還是喜歡諾蘭的。但看完之後又必須承認,真的不喜歡。用故作諾蘭的方式來說:世界上有兩個諾蘭,一個是我基於其早期佳作如《追隨》《記憶碎片》再加酷炫預告片所腦補的諾蘭,一個是現實的諾蘭。從我的視點來看,仿佛一個潛力無限的童星長殘了。從物理學的視點來看,諾蘭的水平在開倒車。

《信條》劇照

這幾年諾蘭一直聰明反被聰明誤,形式與內容脫節。比如《敦刻爾克》本來要講在有限的時間裡大撤退,這種故事當然用線性的倒計時最具衝擊力,然而諾蘭卻花哨地把時間切為單位不同的三條線,把驚險的沙漏變成了精巧的拼圖,觀眾最後感嘆的不是軍隊終於撤走了,而是敘事終於拼起來了。

《信條》是諾蘭生涯的集大成,也是他缺點的集大成。誠然,一般人看一遍幾乎不可能捋清所有細節,但了解個大概還是沒問題的,所謂的燒腦首先燒壞的卻是人物和故事。《信條》儘管在形式上做到了回文式的對稱,卻是一部很脫節的電影。為了遷就形式的邏輯,必須犧牲內容的邏輯。

比如全片第一場歌劇院大戰,一回想就不對勁,哪門子外交官非要帶著一個機密的核裝置來聽歌劇呢?「歌劇院」是農神方形碑上的單詞(此碑是TENET這個單詞的出處),諾蘭必須讓它亮相,核裝置則是劇情的需要,兩者強行疊加,幾乎造成了一種喜劇效果:誰能想到這麼重要一個東西竟然就寄存在衣帽間呢……

又比如說主角(名字就叫「主角」)為什麼要拿這個關係人類安危的核裝置去交換那位雖然很美但非親非故的女人質。這只不過是類型片形式上的要求而已,我是英雄,你是美人,我一定要英雄救美的,但這顯然並不是一個特工正常的思路。

注意,一般電影裡,反派威脅主角的妻兒朋友來逼迫主角就範,此處諾蘭竟然讓反派以崩了自己的老婆來威脅一個陌生的特工,又是細思極好笑。

女主角也許擁有此片唯一的人物弧線:從家暴受害者變成復仇者。然而她在影片中段划船的時候,已經殺過一次夫了,這一重複削弱了最後的轉變。更要命的是,女主角還有一個身份是「忍辱負重的母親」,可是結尾,她在完全不知道炸彈已經排除的情況下,又一次,貿然殺夫,根本不在乎此舉可能引爆炸彈,似乎完全忘了一直掛在嘴邊的兒子。諾蘭可以用巧合來強行挽救這個任務,卻無法挽救這個人物。

徐皓峰曾批評國產電影本質是一場晚會。《信條》其實亦然,複雜的時間穿梭,只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團體操,裡面完全不體現任何個人的主觀意志,只有導演假時間之名要求人物服從安排。這或許是此片最反諷的地方,《信條》這個片名只剩一個回文形式,而喪失了「信條」的實質。

時間穿越的故事,最終必然涉及人如何看待「命運」。對電影來說,這個態度比真真假假的物理定律重要得多,更何況諾蘭已經以「未來人不在乎」直接迴避了祖父悖論。導演借男二(羅伯特·帕丁森)之口說出他的哲學:「已經發生的永遠會發生。」好吧,這算是一種信條,但說出來是不夠的,甚至男二本人為此獻身還是不夠的——這只能說明男二願意無條件相信。而要讓觀眾信服,就要讓這一信條接受挑戰和檢驗。

根據劇作原理,應該有另一個人(也許是主角,也許是反派)以另一種信條對此發起挑戰:你說不能改,我偏要改,咱倆走著瞧!結果主角和反派也都默認這種觀念,它未經檢驗就得到了無條件的擁護。人甚至沒有任何反抗命運的嘗試。整部電影表現的不是信念之爭,而只是在比賽作弊。

回到「過去」的唯一意義,就是偷看劇本,好讓「現在」的人原式原樣地演出來。既然過去和現在像橋梁合龍一樣容不得絲毫偏差,那麼諾蘭反覆強調時間不是線性的還有什麼意義?讓人物照著過去演,非但不是複雜的燒腦,反而是簡化的偷懶。當時間成為聖旨,悖論就變成耍賴的萬能藉口。過去和未來可以互相打掩護,我們再也無法抓住諾蘭的把柄,但代價是人物變得極其愚蠢。

大反派既然知道世界不會在某日後毀滅,又何必再回到某日之前啟動滅世炸彈?既然第一次突襲歌劇院的行動失敗了,為什麼不倒回去再來一次?過去到底能不能改變?

折讓我想起以前看過一個脫口秀,開場時主持人要求觀眾必須安靜,又要求觀眾必須熱烈鼓掌。「那麼到底你們應該安靜還是熱烈鼓掌呢?答案只有一個,在我需要你們安靜的時候安靜,需要你們鼓掌的時候鼓掌。」

諾蘭最後似乎也要與人物和觀眾都達成一個這樣的契約。雖然號稱「發生了的總會發生」,但發生了什麼本就是諾蘭決定的。不如此,則無法限制這種偷看答案的作弊遊戲,既然你可以穿回十分鐘前預覽戰況,我為什麼不可以穿回十天前守株待兔?真那麼做了,《信條》就和一般的時間旅行電影毫無區別。

儘管人穿兩次旋轉門就可以在過去正著走,諾蘭仍執意要主角表演高速公路開倒車。實話說,這種創意屬於喜劇,類似國產凌凌漆的古靈精怪槍,除了在生理上折騰人物之外,並沒有任何心理深度。實際上諾蘭早期的《記憶碎片》已經完美地示範了心靈層面的倒車,所以《信條》與之相比,不得不說是敘事和創意的倒車了。

世界上掌握這等資源的大導演不多,我衷心祝願諾蘭的未來,不開倒車。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臺

新刊出爐!點擊下圖下單

「小鎮做題家:如何自立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文|黃遠帆 相傳,三島由紀夫少年時鼓足勇氣去鰻魚店見太宰治,只為當面跟他說一句:我不喜歡你的書。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我為什麼喜歡《花木蘭》?
    我發現我和大家的口味是越來越不一樣了。你們喜歡《八佰》,我不喜歡,你們不喜歡《蕎麥瘋長》,我喜歡。最近熱門的《信條》因為燒腦也捧得很高,但我對電影裡的逆向時空、需要猜謎一樣的細節無法著迷,因此也不喜歡。
  • 為什麼叫「信條」?
    01諾蘭導演的《信條》上映有一段時間了,我在看完之後也寫了一篇文章,並沒有講電影,而是講了音樂。至於電影,我就給說明了一個前提,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熵增熵減,只要明白了這個前提,基本上看懂《信條》應該是沒啥問題的。
  • 《信條》為什麼賣不動了?
    手握《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口碑票房雙收大作,在內地市場幾度「封神」的諾蘭,為什麼會在這部《信條》上失靈了?《信條》之爭議也延續到了內地市場。在豆瓣平臺上,一段僅給了影片二星的觀眾長評獲贊一千餘次:「一刷能大致懂諾蘭的敘事目的,我也相信他的故事一定能邏輯自洽,N刷可以理清時間線和細節,但一刷的觀影快感太低了,完全支撐不起我N刷的欲望。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新上映的口碑佳片《信條》大家都看了嗎不管是即將一刷,還是二刷三刷預定,文末小北為大家準備的觀影小浮力都不要錯過▌實拍 才是真諾蘭「不要溫和的走進那良夜」,是電影《星際穿越》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確實,諾蘭導演在拍攝影片時一點也不溫和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新上映的口碑佳片《信條》大家都看了嗎 不管是即將一刷,還是二刷三刷預定,文末小北為大家準備的觀影小浮力都不要錯過 諾蘭導演時隔三年上線的新劇上映後,引起了觀眾們強烈兩極分化極強的場面 有些觀眾甩出10分表示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
    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影片涉及回到過去,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就是影片中提到的祖父悖論。大多數優秀的科幻電影都遵循祖父悖論所設定的限制,也就是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世界本來的走向。當然,也有優秀的電影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即主人公回到過去時,他對過去的擾動,創造出了一個與他之前經歷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 為什麼我推薦大家去看《信條》?
    昨晚去電影院看了諾蘭的新片《信條》  又 一次讓我回想起了曾經被高數課支配的恐懼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的背景  這段話是《信條》在豆X網上高贊的短評  但是你用來描述《星際穿越》也是毫無違和感  或者你拿一段《星際穿越》的影評去瞎幾把說《盜夢空間》  也是成立的  畢竟很多人早就不知道《星際穿越》拍了個啥  我能記得的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
    《信條》關於時間線的獨特處理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情感部分卻顯得相當的寡淡。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 在這方面的代表是鄧肯·瓊斯的《原始碼》,男主人公不願意再以一個殘破的腦電波的方式活著,成為軍方的機器。於是他央求他人拔掉了他身上的生命維持系統,在應該結束的八分鐘之後,這個世界並沒有結束,它繼續向前,他在一個平行世界裡面獲得了新的生命。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極致浪漫。
  • 《信條》封不了神
    開門見山,身為諾粉,我不喜歡《信條》。「看不懂」並不是我不喜歡《信條》的原因。當年看完《記憶碎片》我也同樣理不清時間線,但絲毫不妨礙我跪下喊爽。並且,之前聽某位晚期諾粉信口雌黃說《信條》跟《盜夢空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還特意去再刷了一遍《盜夢空間》。
  • 《信條》為什麼會跌落神壇?
    諾蘭為什麼在《信條》上翻了車?無論是內核還是運用的理論,諾蘭這次都沒有把握好,他實現了自己心中一個夢一般的設想之後,卻讓整個電影故事為它做了嫁衣。》這部電影,解答大家對電影的一些疑惑,指出其中一些不該有的bug,最後給出一個答案:之前也曾熟練遊弋於時空中的諾蘭,為什麼在《信條》上翻了車?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百家故事
    順時針與逆時針同時摧毀一棟樓房《信條》關於時間線的獨特處理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情感部分卻顯得相當的寡淡。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影片涉及回到過去,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就是影片中提到的祖父悖論。
  • 諾蘭新片《信條》只有2D版本,是因為導演不喜歡3D嗎
    新上映的大片《信條》也是只有2D版本,因為它是諾蘭採用IMAX與70mm膠片攝影混合拍攝而成。為什麼諾蘭只拍2D,不拍3D在諾蘭看來,3D電影只是一個電影過渡的技術,目前還並不完善,而且戴上眼鏡以後,對畫面是有損傷的。而且用2D平面去構建一個3D立體空間,這種製造幻覺的能力,電影本身就具備,不需要通過3D技術,這樣反而畫蛇添足。
  • 《信條》上映5天2.4億票房,為什麼看不懂,豆瓣還7.8分
    >還要讓我去補腦,去補數學,補物理,嫌我太閒了是不是?我是來看電影的,不是來上課的!花煜寒認為,如果想去看《信條》可以搜搜一些大佬寫的內容,理一理大概劇情和BUG,會避免觀影時摸不著頭腦。如果看了劇透觀影依然看不懂,那就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想開了就好,不就是看一部電影麼,何必弄的那麼複雜,導致心力交瘁可不好。
  • 《信條》的第一句話,為什麼說的是它?
    這是電影《信條》開場的第一句話,也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句暗號,可以說這第一句話和它對接的暗號已經解釋了全部。可你知道,什麼是「混沌理論」?為什麼和它對接的暗號是:「黃昏時分無敵人」?諾蘭的電影沒有結局,也沒有定論,男主和尼爾在結尾的對話從來不是說他們的選擇就是對的,只是一個選擇,只是一個「信條」,對於這個選擇、這一「信條」的評判取決於正在觀影的你和我;這也如同他的《盜夢空間》,那個旋轉的傢伙到底倒沒倒下,取決於正在觀影的你和我。一切是「相對」的,取決於你的「信」。
  • 諾蘭《信條》:這麼巧,導演你也喜歡《神秘博士》
    拍出燒腦經典《盜夢空間》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新片《信條》看了嗎?觀眾大呼燒腦,要N刷才能看得懂,實際上大可不必,如果你恰好是個《神秘博士》愛好者的話,理解無難度。我的過去=他的未來中國愛情故事有個原型叫「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如何剔除法律風險讓這個事情浪漫又悲傷到極致呢?那麼向你推薦,時間旅行。
  • 電影:信條
    《信條》TENET劇情簡介: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條」一詞是唯一的線索與武器,主人公穿梭於全球各地——《信條》(2020年)看完《信條》在等電梯的時候,我聽到同一場次出來的影友討論最多的是「為什麼話題」,「為什麼它這樣」「為什麼紅隊藍隊」「為什麼逆向時空」等。
  • 無《信條》,不生命!
    《信條》也再一次地沒有讓我失望,甚至有點超出預期,竟然讓我平生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產生了腦子不夠用的感覺。 在這部電影引發我瘋狂思考的諸多問題之中,除了物理的、時間的,也有一個問題與我的專業有關:在「逆時」狀態下,生命可以存在嗎? 深入思考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 為啥男的都以為我看不懂《信條》??
    嗐,要我說啊,大家同樣是坐在電影院看的,其實沒必要秀出什麼觀影優越感。要是人家什麼都沒問,你上來就一頓畫思維導圖梳理邏輯,那確實是有點招人煩。要是對方看不懂,向你真誠發問,那再展開分析分析也不遲。這回《信條》上映,給各位朋友整的都怪緊張的。仿佛這部電影成了個智商區隔的分水嶺,看了沒看懂,就是腦子不好使。
  • 《信條》男主為什麼不逆向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小時候的反派?
    《信條》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給觀眾拋出了很多物理學問題。那就是《信條》的男主為什麼要費盡波折完成那麼多次的任務?而不是選擇直接在逆世界中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反派sator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