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為什麼不動人

2020-09-13 人物

無知未必是最大的力量,但絕對是最大的勇氣與熱情的來源。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所在。

當主人公在奧斯陸的機場自由港裡遇到從前的自己並與之打鬥時,他就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過去是不能被改變的。而這一命題的被揭示,也就代表著影片的戲劇張力的耗盡。於是一切都變得確定無疑,所有的懸念已經失效。

文|梅雪風

1

你當然得承認《信條》的複雜度以及時間鉗形攻擊的精妙感。

最讓人覺得奇妙的是,影片最後順時針與逆時針同時摧毀一棟樓房。順時針摧毀了樓房,於是在這個時間點之後,它就只是個廢墟,逆時針摧毀了這棟樓房,那麼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它也是個廢墟。也就是說,只有在這個時間點,它才是個樓房。或者說當他們想攻擊它時,它才變成一個樓房,而在他們攻擊的時刻之外,它從來都是個廢墟。

順時針與逆時針同時摧毀一棟樓房

《信條》關於時間線的獨特處理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情感部分卻顯得相當的寡淡。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

影片涉及回到過去,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就是影片中提到的祖父悖論。

大多數優秀的科幻電影都遵循祖父悖論所設定的限制,也就是回到過去並不能改變世界本來的走向。當然,也有優秀的電影採取了另外一種方式,即主人公回到過去時,他對過去的擾動,創造出了一個與他之前經歷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

在這方面的代表是鄧肯·瓊斯的《原始碼》,男主人公不願意再以一個殘破的腦電波的方式活著,成為軍方的機器。於是他央求他人拔掉了他身上的生命維持系統,在應該結束的八分鐘之後,這個世界並沒有結束,它繼續向前,他在一個平行世界裡面獲得了新的生命。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極致浪漫。

而回到過去卻不能影響過去的設定,即你回到過去,試圖改變結果,最終發現你的回去是促成先前那個結果的原因。

這是一種相當宿命的世界觀,但也是有著相當情感張力的世界觀,因為它完全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命運就在這個怪誕的死局裡面打轉,它取消了結果與原因之間的界限,它把我們人類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推到了一種極致,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所有的智慧都是自以為聰明的愚蠢,我們所有的進步,其實只是更精妙的走回頭路。

這種無意義的悲愴,是這類電影的最主要的情感驅動力。這樣的片子很多,比如《少數派報告》,比如《12猴子》。

《少數派報告》是主人公被先知預測將會殺人,他在被追捕的過程中去尋找真相,但這一尋找真相的過程最終導致了他殺人事件的發生。

只是導演史匹柏非常溫柔,他在這裡選擇相信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於是在這最後的關頭,主人公選擇放棄殺人,而是將對方繩之以法。

《12猴子》則更為悲涼,主人公被派到過去去尋找12隻猴子,但在他被投入精神病院後,他關於12隻猴子的言論啟發了另外一個瘋子,這個瘋子創造了12隻猴子兵團,最終毀滅了人類。

在這個時間閉環裡,結果和原因互相嚙合。這種首尾相交的結構,是對線性時間結構下進步論的極大否定,與循環往復的宿命論暗通款曲,這種人不能掌控自己命運的悲愴是無數電影人的靈感。

《信條》採用的也是這樣一個時間閉環,但它的問題是完全放棄了這一首尾相接的結構裡面的悲劇性。

《信條》中時間倒放的世界

2

這種悲劇性的核心,在於主人公的無知。

由於主人公對於命運一無所知,所以他才會殫精竭慮地試圖去改變命運,也才會在最終成為命運的同謀者時驚慌失措面如土色。正如《信條》裡面說的那句臺詞:無知是最大的力量。

無知未必是最大的力量,但絕對是最大的勇氣與熱情的來源。這也是這部影片最大的問題所在。

當主人公在奧斯陸的機場自由港裡遇到從前的自己並與之打鬥時,他就了解了事情的真相,過去是不能被改變的。而這一命題的被揭示,也就代表著影片的戲劇張力的耗盡。因為在這時,他已經知道,他接下來的所有動作,只是去完成時間拼圖的一部分。於是一切都變得確定無疑,所有的懸念已經失效。

所謂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者世界末日,已經喪失了它本來應有的威脅性,因為過去不能被改變,而那場核爆早已發生,並沒有導致世界末日,於是那場末日就根本不存在。他們去取出世界末日的算法,只是去當一次演員。這讓影片最後的大戰變得輕飄而廉價。

更廉價的是,主人公對於這種未來註定的遊戲感的時間閉環拼圖工作毫不抗拒。

他們當然並非對這種無意義毫無感知,就如同他們在貨櫃裡面的對話,他們提到了祖父悖論,也提到了平行時空。他們顯然知道自己行為的荒誕,但他們卻又興致盎然地去完成它,似乎根本沒有覺得這其中有什麼問題。這就是諾蘭構思這部電影時的最大bug,我們只能認為也許是他們太過於無聊所致。

我在看的時候就想,他們既然已經看到了這種循環的無意義,為什麼沒有一個人站起來反抗這種無意義?比如拒絕按照既定的規程去拯救世界,甚至是去反抗這種規程去幫助想要毀滅世界的反派,整個故事也許會變得好玩得多。

3

這部影片裡沒有反抗,也就是沒有真正的選擇。很多人調侃諾蘭的電影都會死老婆,其實死老婆這一故事設定賦予了諾蘭電影最主要的情感力量。

它讓諾蘭的主人公處在一種掙扎當中。

在他的《記憶碎片》裡,這種掙扎體現在面對妻子死去的這種痛苦,他是選擇去相信自己殺了妻子,還是選擇相信妻子是歹徒殺害的。是選擇相信自己已經殺了仇人,還是選擇相信沒有找到仇人,所以一直找下去。

也就是主人公面對的是自欺還是面對現實的問題。片中主人公選擇了自欺,因為面對現實太痛苦。

於是他選擇去報仇。大仇得報是一件欣慰的事,但隨之而來的是一件更加痛苦的事情。因為大仇得報,他的人生也就再也沒有了目標。特別是他是一個失憶患者,沒有了報仇,他的世界一片空白。於是他選擇了相信仇人沒找到,這樣他就永遠行走在尋找仇人的路途上,這讓他的人生永遠痛苦,卻又充滿了意義。

在《魔道爭鋒》當中,妻子的死去讓休·傑克曼與克裡斯蒂安·貝爾之間的鬥法變得越來越沒有底線,妻子的死是兩者爭鬥升級的情感基石,沒有他妻子的慘死,這兩者之間的爭鬥將失去意義。

在《盜夢空間》當中,同樣的是妻子的死出來擾動他們的盜夢大計。這裡面又涉及到男主人公的掙扎,也就是承認妻子已經死去這一現實,還是沉醉在妻子沒死的夢裡,和妻子在他無意識的最底層快樂而單調地永遠生活下去。

在《星際穿越》裡,主人公則在女兒和全人類的命運當中掙扎。

顯然,《信條》沒有這種情感的掙扎。

當然,你可以說主人公選擇回到逆時間去救女主人公是一種掙扎一種選擇。但這只是一種虛假的選擇。真正的選擇是在兩種價值均衡的代價當中去抉擇,是一種兩難,是你得到的同時,你會失去同樣重要的東西。

從這個角度來看,男主人公只是順手做一件好人好事。

當然,你可以說,男二號有著他的選擇。也就是影片的最後他選擇回到逆時間去替男主人公擋子彈。但我們知道,按影片的邏輯線索來說,男二號現在死了,但在未來,他還會活著,他將在未來等待男主人公,然後開始他的又一次時間逆行,並循環往復無止無休。

對,正是這種無休無止,讓死變得失去了它原來的重量,這讓影片這時強調犧牲的悲壯變得多餘。

這就是這部影片的真正問題,當死亡變得不再可怕,所有的選擇也就沒有了意義。諾蘭的潛意識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他從不讓他的主人公停下來思考,也順便不讓觀眾停下來思考,因為一思考,上帝和人類就會發笑。

堅固無比的宿命,也與自由意志產生著衝突。或者說,自由意志所導致的選擇也只是人類自我的一種妄念。於是,他的主人公沒有任何猶疑,他們是上帝最盲目的僕從,從不懷疑,從不反抗,忠實地充當著那毫無意義的時間修理工。

《信條》結尾男主與男二號的對話

相關焦點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
    《信條》關於時間線的獨特處理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情感部分卻顯得相當的寡淡。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 在這方面的代表是鄧肯·瓊斯的《原始碼》,男主人公不願意再以一個殘破的腦電波的方式活著,成為軍方的機器。於是他央求他人拔掉了他身上的生命維持系統,在應該結束的八分鐘之後,這個世界並沒有結束,它繼續向前,他在一個平行世界裡面獲得了新的生命。這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極致浪漫。
  • 《信條》為什麼不動人?|百家故事
    順時針與逆時針同時摧毀一棟樓房《信條》關於時間線的獨特處理有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與此同時,這部電影的情感部分卻顯得相當的寡淡。但情感的寡淡,倒不在於影片在這方面著墨不夠。原因與影片關於時間的精妙設定有關。影片涉及回到過去,自然會引出一個問題,就是影片中提到的祖父悖論。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我趕去電影院看《信條》了,說明我還是喜歡諾蘭的。但看完之後又必須承認,真的不喜歡。用故作諾蘭的方式來說:世界上有兩個諾蘭,一個是我基於其早期佳作如《追隨》《記憶碎片》再加酷炫預告片所腦補的諾蘭,一個是現實的諾蘭。從我的視點來看,仿佛一個潛力無限的童星長殘了。從物理學的視點來看,諾蘭的水平在開倒車。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
    我趕去電影院看《信條》了,說明我還是喜歡諾蘭的。但看完之後又必須承認,真的不喜歡。用故作諾蘭的方式來說:世界上有兩個諾蘭,一個是我基於其早期佳作如《追隨》《記憶碎片》再加酷炫預告片所腦補的諾蘭,一個是現實的諾蘭。從我的視點來看,仿佛一個潛力無限的童星長殘了。從物理學的視點來看,諾蘭的水平在開倒車。
  • 《信條》為什麼賣不動了?
    手握《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敦刻爾克》等多部口碑票房雙收大作,在內地市場幾度「封神」的諾蘭,為什麼會在這部《信條》上失靈了?一部需要用「看不看得懂」來衡量的商業電影如果我們試著再給《信條》一次重來的機會,是否有望改寫未來?恐怕依然很困難。
  • 為什麼叫「信條」?
    01諾蘭導演的《信條》上映有一段時間了,我在看完之後也寫了一篇文章,並沒有講電影,而是講了音樂。至於電影,我就給說明了一個前提,現在大家也都知道了,就是熵增熵減,只要明白了這個前提,基本上看懂《信條》應該是沒啥問題的。
  • 《信條》為什麼會跌落神壇?
    諾蘭為什麼在《信條》上翻了車?無論是內核還是運用的理論,諾蘭這次都沒有把握好,他實現了自己心中一個夢一般的設想之後,卻讓整個電影故事為它做了嫁衣。》這部電影,解答大家對電影的一些疑惑,指出其中一些不該有的bug,最後給出一個答案:之前也曾熟練遊弋於時空中的諾蘭,為什麼在《信條》上翻了車?
  • 信條中尼爾到底是誰?尼爾為什麼會在正向世界給男主開門?
    《信條》中尼爾到底是誰?《信條》的劇情中,男主和尼爾之間的故事線其實是最戳人的,男主為了拯救世界,在未來創立了「信條」組織,並結識了年輕的尼爾,兩人共度了一段時間,建立了友誼,這時候,年輕的尼爾回溯,經歷N年回到過去,和年輕的男主相遇了,此時的尼爾已經成了大叔,但他還是在慢慢老去的過程中幫助男主完成任務,最後男主功成身退,而尼爾卻為了男主死在了過去。
  • 比《信條》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看不看得懂」成影片最大爭議。一方面有人認為《信條》「燒腦」「暗藏玄機」「值得二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看不懂」「故弄玄虛」「導演諾蘭跌下神壇」。《今日影評》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金宇軒,一起聊聊——為什麼電影《信條》的高討論度卻沒有換來相應的高票房
  • 我為什麼不喜歡《信條》?我為什麼喜歡《花木蘭》?
    我發現我和大家的口味是越來越不一樣了。你們喜歡《八佰》,我不喜歡,你們不喜歡《蕎麥瘋長》,我喜歡。最近熱門的《信條》因為燒腦也捧得很高,但我對電影裡的逆向時空、需要猜謎一樣的細節無法著迷,因此也不喜歡。
  • 《信條》的第一句話,為什麼說的是它?
    這是電影《信條》開場的第一句話,也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一句暗號,可以說這第一句話和它對接的暗號已經解釋了全部。可你知道,什麼是「混沌理論」?為什麼和它對接的暗號是:「黃昏時分無敵人」?今天,我們就再次來說說這個極具東方文化精髓的理論(禪說電影平臺已經禪說過一次「混沌理論」,今天我們將通過電影《信條》再次來說說這個顛覆歷史的重要發現),先弄懂混沌理論,再去看《信條》,也許你會少些盹。
  • 《信條》為什麼沒「騙」到我們?
    首先堅持CG特效能不用就不用,能不後期倒放的就不後期,這是他最外露的執念。當初為了拍《星際穿越》諾蘭親自種了一片玉米地,這次諾蘭直接買了一架波音747來炸,對此他還表示買一架飛機要比花錢做特效便宜多了。
  • 《信條》封不了神
    開門見山,身為諾粉,我不喜歡《信條》。《信條》的原因。當年看完《記憶碎片》我也同樣理不清時間線,但絲毫不妨礙我跪下喊爽。並且,之前聽某位晚期諾粉信口雌黃說《信條》跟《盜夢空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還特意去再刷了一遍《盜夢空間》。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新上映的口碑佳片《信條》大家都看了嗎不管是即將一刷,還是二刷三刷預定,文末小北為大家準備的觀影小浮力都不要錯過▌實拍 才是真諾蘭「不要溫和的走進那良夜」,是電影《星際穿越》中反覆提到的一句話確實,諾蘭導演在拍攝影片時一點也不溫和
  • 為什麼都喜歡看諾蘭的電影?看完《信條》我懂了
    新上映的口碑佳片《信條》大家都看了嗎 不管是即將一刷,還是二刷三刷預定,文末小北為大家準備的觀影小浮力都不要錯過 諾蘭導演時隔三年上線的新劇上映後,引起了觀眾們強烈兩極分化極強的場面 有些觀眾甩出10分表示
  • 《信條》男主為什麼不逆向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小時候的反派?
    《信條》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給觀眾拋出了很多物理學問題。那就是《信條》的男主為什麼要費盡波折完成那麼多次的任務?而不是選擇直接在逆世界中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反派sator呢?
  • 信條男主演叫什麼 黑人男主為什麼在片中沒有名字
    信條男主演叫什麼 黑人男主為什麼在片中沒有名字  大家看完《信條》,能想起黑人男主叫什麼嗎?男主演叫什麼?網上大家也是用「男主」來代指了,那麼為什麼《信條》男主在片中沒有名字呢?  信條  《信條》男主演叫什麼  《信條》的黑人男主演是由約翰·大衛·華盛頓扮演,他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兒子,在成為演員之前,約翰·大衛·華盛頓是一個職業橄欖球運動員,因為受傷,所以轉行當了一名演員
  • 無《信條》,不生命!
    《信條》也再一次地沒有讓我失望,甚至有點超出預期,竟然讓我平生第一次在電影院裡產生了腦子不夠用的感覺。 在這部電影引發我瘋狂思考的諸多問題之中,除了物理的、時間的,也有一個問題與我的專業有關:在「逆時」狀態下,生命可以存在嗎? 深入思考之後才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
  • 電影《信條》男主為什麼不逆向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小時候的反派?
    《信條》這部電影相信大家都看過了。在這部電影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給觀眾拋出了很多物理學問題。那就是《信條》的男主為什麼要費盡波折完成那麼多次的任務?而不是選擇直接在逆世界中回到過去直接殺死反派sator呢?考慮到逆向思維的難度,我們先從簡單的祖父悖論開始講起。電影中尼爾提到過祖父悖論。它講的是你回到過去殺了你的祖父然後你的祖父沒了,然後就不會有你,那麼你就會消失。
  • 你看不看得懂《信條》不重要,你朋友圈的理科生看懂了就行
    發現沒有,平時我們評價電影的標準是,好不好看,但到了諾蘭這裡,就變成了,看沒看懂。《信條》並不至於看不懂,但的確要保持一個高度集中的狀態,才明白他到底在哪個部分設置了概念,又是怎麼使用這個概念的。你猜,諾蘭知道不知道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