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等人相比,左宗棠是一個頗為奇特的存在。
左宗棠可謂是最能代表湖南人的一個歷史人物了,他的性格火辣剛猛又霸道十足,即便是同樣來自湘鄉的曾國藩也要讓他三分。
左宗棠是晚清極具傳奇色彩的封疆大吏,他對於晚清的疆域完整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當年左公以必死的決心收復伊犁,其「抬棺西徵」的壯舉至今令無數男兒自愧不如。
但左宗棠對於大清版圖的貢獻遠不止新疆一處,在收復伊犁之前他還平定了捻軍起義,為維護西北地區的穩定費盡了心血。
左宗棠在同治年間平定西北叛亂可謂是相當不容易,作為堅決的主戰派的一員,他不得不和朝中的諸多勢力作鬥爭,而最終導致了左宗棠與許多官員交惡。同
治年間有一場以左宗棠為首的大案,這便是非常著名的「彈劾林壽圖案」,左宗棠在這一案件中展示了他高超的手段,最終以林壽圖等人被革職結束。
這一案件看似是左宗棠極力彈劾林壽圖,但實際上其背後有著相當複雜的關係,它不僅牽扯到了晚清的糧餉制度,還牽扯到了朝中不同的兩類勢力,而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也被捲入了這場案件當中。
首先要介紹一下林壽圖這個人的背景,他是道光年間的進士出身,曾經擔任過晚清諸多重要的職務,同治二年他被任命為了陝西布政使。
林壽圖本人的才識以及人品都是沒得說的,鹹豐九年,擔任御史的林壽圖查辦了天津大通橋的貪汙人員。鹹豐十一年,他上書彈劾了閩浙總督慶端,將其貪汙腐敗的罪行一一訴出。
林壽圖本人在當時便相當有名氣,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清官,而正是他的這份清廉導致了他與左宗棠之間的交惡。
林壽圖一到陝西上任便開始救助災民,「設粥廠十餘所,四更,匹馬隨一二僕役,出無定期,往無定向,吏胥凜凜不敢作弊」,可以稱得上愛民如子了。
林壽圖在陝西執政的思路是「以民生為本」,為此他在同治七年與督辦甘陝軍務的左宗棠產生了分歧,而分歧的要點就是「糧食」。
左宗棠督辦軍務的核心就是籌備糧草,但陝西、甘肅等地由於連年的戰亂,百姓的生活相當困難,林壽圖不忍再將軍糧攤派下去。「現今各地民生凋敝,不堪攤派,操之過急則生變」,這是林壽圖的原話。
他首先強調的便是甘陝一帶的百姓實在是不堪重負,其次勸誡左宗棠若是過於粗暴地徵調軍糧,恐怕會引起當地百姓的叛亂,林壽圖的反對導致了左宗棠籌集糧草的計劃失敗,兩個人的交惡從此便開始了。
光緒二年,林壽圖調任為山西布政使,而就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便遭到了左宗棠的極力彈劾。
左宗棠的奏摺言辭相當激烈,稱林壽圖「恣為欺罔,加之指斥,形諸公牘,上瀆宸聰」,並且請求皇帝將林壽圖撤職查辦。
與此同時,山西又發生了乾旱,左宗棠又在奏摺中指責了當時擔任山西巡撫的曾國荃,認為其雖然有體恤災民的情懷,卻分不清賑災與剿匪兩件事的輕重緩急。當然,左宗棠對曾國荃還是相當客氣的,他的奏摺並沒有直接指責曾國荃,而是通過「邊餉與荒政緩急,自有權衡」這樣的句子旁敲側擊,暗示剿匪才是第一要務。
左宗棠與曾國荃的兄長曾國藩私交甚好,雖然曾國藩在幾年前已然去世,但他在朝中的影響力並未消減,左宗棠無論如何也要給曾國荃留一點面子。
但是林壽圖就不一樣了,他最多不過是一個山西布政司,在朝中並無太多的旁系勢力,左宗棠在奏摺中毫不客氣地對他痛下狠手。
他一面指出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平定戰亂,一面將同治年間林壽圖的行為擴大,指責其破壞了西徵大業,是誤國誤民的禍害。左宗棠將林壽圖的不合作上升到了戰略的高度,自然引起了清政府最高決策層的高度重視,林壽圖的仕途到此也便戛然而止了。
「好話易講,好人難做」便是這個道理,一生為官清廉正直的林壽圖就這樣被撤職了,而左宗棠的籌糧活動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曾國荃雖然對於左宗棠的奏摺頗有微詞,但他本人畢竟不是他的哥哥曾國藩,況且左宗棠也沒有傷害他的意思,對於此事他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同治十二年,西寧、肅州等地的叛軍悉數被左宗棠平定,動亂的西北地區重新恢復了穩定。
在平定了叛亂之後,左宗棠還大力推動西北地區的科舉改革,同時改革了甘肅、陝西兩地的茶政制度,對於局部的動亂及時鎮壓,大清的版圖又一次逃過了分裂的危機。
站在大局的角度來看,左宗棠確實是當時第一等的封疆大吏,他的眼光深遠令人嘆為觀止。但站在人情的角度來看,林壽圖不失為一個好官,曾國荃的做法也有著可取之處,但畢竟目光過於短淺,註定難以載入史冊。
倘若當時的山西巡撫是曾國藩,或許他會與左宗棠採取一樣的辦法,「壯士斷腕」實屬迫不得已,左宗棠、曾國藩二人的過人之處便在於此。
歷史與人性的複雜便在於此吧,左宗棠註定是孤獨而落寞的,即便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也不得不接受地平線上的人們的議論與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