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在俄羅斯駐華使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攝/法制晚報記者 吳海浪
法制晚報訊(記者 侯懿芸 張秀晨)
毛澤東給孩子們的慰問信
「岸英、岸青二兒:你們近來好否?有進步否?我還好,也看了一點書,但不多,心裡覺得很不滿足,不如你們是專業學習的時候……」這封毛澤東寫給當年在蘇聯學習的毛岸英和毛岸青兄弟的親筆信,字裡行間流露著父親對在異國他鄉的孩子們的關心。
這封親筆信也引出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毛岸英兄弟、李敏等中國早期領導人及革命家後代的艱苦經歷。
李敏
李敏,原名毛嬌嬌,已故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與第三任妻子賀子珍所生的女兒,1936年出生於陝西省志丹縣。李敏出生幾個月之後,賀子珍遠赴蘇聯,把女兒留在了延安。4歲時,李敏被送到蘇聯,和賀子珍一起生活。1947年,賀子珍帶著李敏回到中國,住在哈爾濱。
成年後的李敏從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先後在國防科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
李敏曾在自己撰寫的《我的爸爸毛澤東》一書中提到,父親教育她,不要鮮花,不要掌聲,夾著尾巴做人,過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別低調。
專題回放
印記一
十年三枚
衛國戰爭紀念章
印記二
一生珍藏的像章
印記三
新中國頒發的
光榮紀念證
印記四
珍藏70年的相冊
印記五
闊別十年的家書
印記六
一張戰爭前夕的
少先隊合影
4月15日,毛澤東之女李敏從俄羅斯駐華大使安德烈·傑尼索夫手中接過「1941年-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
作為毛澤東和賀子珍唯一在世的女兒,李敏日前在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去俄羅斯時只有4歲,「雖然說這個紀念章是頒給我的,但我是替母親賀子珍領的。」那段和母親在俄羅斯衛國戰爭中經歷的艱苦生活,是李敏和母親一起生活的最深記憶。
花白的齊耳短髮,已是古稀之年的李敏很像一位老母親,樸素又慈祥。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別低調,無論在毛澤東在世時還是毛澤東去世後,她都在過著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離開延安
在蘇聯生活七年 不知父親是毛澤東
1940年初冬,毛澤東送女兒嬌嬌(李敏)去蘇聯看望母親,她和朱德女兒朱敏等人一起乘坐一架蘇聯轟炸機離開了延安。回憶起當年,如今已滿頭白髮的李敏微笑著說,「當年去的時候只有四歲,什麼都不懂,沒想到,那一去就是7年。」
賀子珍因為還要學習和工作,只好把李敏送到國際兒童院的幼兒班,好在毛岸英和毛岸青兩個哥哥也在蘇聯。李敏回憶說,生活在異國他鄉的4人,節假日會團聚在一起,圍在媽媽身邊,度過短暫的團圓時光。
當時,賀子珍經常省吃儉用接濟毛岸英兄弟。李敏也提到,媽媽和其他女同志一樣,為了支援前線,每月要織一件毛衣、三雙襪子。她雙手幾乎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就靠積攢起來的這點積蓄為幾個孩子添置學習用具。
「我在蘇聯待了7年時間,都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誰。」李敏回憶那時的自己,表示對父親毛澤東沒有一點印象。
李敏在蘇聯時,母親從未向她提起父親的事,兒童院裡的孩子也沒有打聽父母的習慣。在一間活動室的牆壁上,掛有毛澤東的畫像,老師也給他們講過毛澤東的業績,但李敏從不知道毛澤東就是她的父親。有一次,毛岸青來看她,告訴她:「我們的父親就是毛主席,是他送我們來蘇聯的。」李敏還是將信將疑。
戰爭來臨
哥哥毛岸英赴前線 給史達林寫請戰書
美好的時光很快被戰爭的殘酷打破。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了。「剛到蘇聯不久,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發動了對蘇聯的侵略戰爭,蘇聯人民的生活都轉入了戰爭軌道,我們的生活因此亂了套。」李敏說。
同在兒童院的李特特回憶說,「戰爭來臨時,兒童院的學生們大多在後方做些救護傷員、縫製衣物等工作,唯獨年紀大點的毛岸英相對特殊一些。他知道自己肩負著更加不一樣的使命。」
1942年,戰爭進行到最殘酷的時候,毛岸英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提筆用俄文給史達林寫了一封請戰書。他說,「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國青年,我在您領導的蘇聯學習了五年。我愛蘇聯就像愛中國一樣。我不能眼看德國法西斯的鐵蹄蹂躪您的國土,我堅決要求上戰場。請您一定批准我的請求。」信末特別註明他是毛澤東的兒子。
後來,時任蘇軍政治部副主任的曼努意斯基將軍到兒童院視察時再次收到毛岸英的「當面請戰」,還曾連連稱讚「虎父無犬子」。於是從1942年5月開始,毛岸英先後進入蘇雅士官學校速成班、莫斯科列寧軍政學校、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並前往白俄羅斯第二戰線。
在李敏所著的《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中,記載著一段毛澤東給在蘇聯學習的毛岸英兄弟的親筆信內容。信裡寫道:「岸英、岸青二兒:你們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欣喜!你們近來好否?有進步否?我還好,也看了一點書,但不多,心裡覺得很不滿足,不如你們是專業學習的時候。為你們及所有小同志,託林伯渠老同志買了一批書,寄給你們,不知收到否?來信告我。下次再寫。祝你們發展,向上,愉快!」
病痛折磨
李敏體弱患上肺炎 賀子珍賣衣救女
回憶當年的生活,李敏樂觀地說:「我和母親那時生活還好,不像劉愛琴姐姐那些大一些的孩子經常餓肚子。」事實上,當時賀子珍和女兒每天吃的食物也少得可憐,早上是半片麵包加一碗玉米面粥,中午和晚上是一片麵包和一點土豆。
由於受凍挨餓,本來身體就虛弱的李敏患了肺炎。戰時的醫療條件是有限的,李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當賀子珍被允許去醫院看望她的時候,她已經奄奄一息,被推到太平間的副室,等待死亡。賀子珍跑回家裡,變賣了身邊僅有的一些衣物,買回白糖和奶粉衝成水餵女兒。在賀子珍的精心照料下,李敏漸漸好了起來。
如今,回憶起那段在蘇聯的經歷,79歲的李敏樸實地說,自己只是經歷了那樣一段特殊時期,但是最受苦的人是自己的媽媽賀子珍。
「我很感謝俄羅斯駐華使館邀請我來領『1941年-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的紀念獎章。但這個獎章應該說是我替母親來領的,是屬於她的。」李敏說。
低調人生
父親教育她過普通生活 不要鮮花和掌聲
1947年,李敏與母親回到東北哈爾濱。1949年初夏,李敏回到了毛澤東身邊。毛澤東十分高興,逢人就說,「我家有個會說外國話的洋寶貝。」送她上學時,毛澤東給她取了一個正式的名字李敏。因為嬌嬌在陝北時,毛澤東曾化名「李得勝」。
長大後的李敏從北京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後,先後在國防科委、解放軍總政治部工作,直至退休。李敏曾在自己撰寫的《我的爸爸毛澤東》一書中提到,父親教育她,不要鮮花,不要掌聲,夾著尾巴做人,過普通人的生活。因此,李敏一生生活得特別低調、簡樸。
李敏曾在談起父親的家教時說,「從小父親就教導我,穿衣要艱苦樸素,和普通百姓一樣生活。現在我已經徹底平民化了,我如果上街、去公園,根本沒人會認出我是毛澤東的女兒。」
據多次跟蹤採訪李敏的記者王行娟介紹,李敏夫婦一直都是靠工資生活,不僅要撫養兩個孩子,每個月還要另外寄些零用錢給母親賀子珍。李敏常常教育孩子說,外公曾經為一頓夥食召集過一次家庭會議。一次,印尼總統蘇加諾送了咖啡和牛奶等給孩子們改善夥食。他們煮了吃,這事被毛澤東知道了,就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在會上,他嚴肅地告訴大家,還有多少人吃不飽。
面對這種艱苦的生活,李敏不但毫無怨言,還顯得非常適應。她讓兒子穿丈夫穿過的衣服,女兒孔東梅也穿過哥哥的衣服。
毛澤東去世後,李敏沒有繼承父親一分錢遺產,無論在毛澤東在世時還是毛澤東去世後,她都在過著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本版文/記者 侯懿芸 張秀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