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奉行向英、德學習,但為何二戰的武器裝備卻是法國風格

2020-12-23 騰訊網

對二戰有所了解的人們,應該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帶有很明顯的法國風格。比如拿日本海陸軍兩件標誌性武器——海軍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即著名的「九六神炮」)和陸軍的92式重機槍(即抗日軍民俗稱的「雞脖子」)來說,其分別脫胎於法國的哈奇開斯25毫米機關炮和哈奇開斯Mle1897機槍。然而我們知道,日本所奉行的強軍理念是「陸軍師法德國,海軍師法英國」。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其實,早在向英、德取經之前,法國早就是日本的好老師了。甚至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也未曾停止向法國學習。

上圖_ 日軍使用92式重機槍

挖哥們的牆腳

1853年,美國通過「黑船事件」強行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自此以後,日本便陷入到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1864年9月,長州藩遭到英法美荷四國艦隊炮轟,史稱「下關之戰」。是役,日本大敗,江戶幕府被迫向四國賠款300萬銀圓。

然而,由於沒有滿足列強們開港、通商等要求,不滿足於既得利益的四國於1865年9月再度派出艦隊兵臨兵庫灣,要求幕府要麼開港,要麼報銷出兵費。此事雖然最終以幕府支付給四國大筆錢財而告結束,但這無疑加深了日本與西方各國之間的矛盾。

上圖_ 日本人繪畫的 黑船事件

1864年底,法國新任駐日公使羅修上任。在英法等國艦隊兵臨兵庫灣時,羅修見英國公使巴夏禮幾乎一人主導了對日談判,遂心生一計。他向法皇拿破崙三世建議,利用英日矛盾趁機拉攏日本,並想辦法通過商品、文化等方面的輸出,對日本加以控制,以推動法蘭西帝國的全球擴張政策。拿破崙三世對此深以為意,便授意羅修負責改善日法關係。於是,羅修很快站了出來,打破了巴夏禮對談判的主導,擺出一副要在幕府和英國之間進行調停的姿態。

羅修的「仗義執言」,使幕府重臣小慄忠順等甚為感動,他們迅速與羅修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羅修趁熱打鐵,藉機提出日本應當在法國的援助下引進機器設備、建立近代工業體系、改革陸海軍等事宜,被幕府接受。而英國對法國這種挖自己哥們牆腳的做法甚感憤怒,遂轉而支持和幕府不對付的長州等藩,向他們出售了大量機器與武器彈藥。英國此舉使自己和幕府的關係更加緊張,也促使幕府堅定地倒向了法國。

上圖_ 幕府所在地(江戶城)

抱定一條大腿

羅修的熱情,使已經暮氣沉沉的江戶幕府看到了中興的希望。很快,在法國的支持下,幕府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們允許法國壟斷日本生絲的出口貿易,以換取機器、設備和引入先進技術;向法國借款,建立工廠和學校,設置翻譯局,培養科技人才。軍事方面,廢除原先軍制,效仿法軍設步、騎、炮三兵種士官學校,聘用以安加諾上尉為首的法軍教官團對學員進行系統指導。

倒幕戰爭開始前,幕府軍在法國人的指導下編成了包括17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大隊和4個炮兵大隊在內的一支近代化武裝,總兵力達13000餘人。武器裝備上,先後從法國引進前裝步槍15400支、後裝步槍15800支、火炮1000餘門、單兵裝具25000餘副。在日常訓練中,日本官兵肯吃苦、守紀律的特點給法軍教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安加諾上尉就說日本軍人「堅忍服從至極」,只要以西法訓練並加以武裝,一定會是一支勁旅。

上圖_ 1868年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

幕府如此上進,和幕府矛盾頗深的西部強藩(也就是日後以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為首的倒幕同盟)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他們紛紛以法為師,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例如薩摩藩,在倒幕戰爭爆發前編成了4個炮兵大隊,全部裝備法制M1895式山野炮,並實現了自產化。在著名的鳥羽伏見之戰中,薩摩軍投入的引進或自產的法式火炮達120門,給予幕府軍巨大殺傷。

總之,在倒幕戰爭之前的幾年裡,幕府和反幕府兩大陣營都緊緊抱住法國這個大腿開展強軍運動。因此可以說,後來的倒幕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場法式軍隊之間的交鋒。

上圖_ 鳥羽伏見之戰

再度投向你的懷抱

倒幕戰爭結束後,日本的強軍運動漸漸走上了陸軍師德國、海軍師英國的道路。原因也很簡單,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陸軍在短時間內便大敗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陸軍,這使得德國軍事在世界上很有市場,中日兩國後來編練新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以德軍為模板。而海軍就不用說了,作為世界第一海上力量,英國皇家海軍自然是無數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都是英國人帶出來的。於是乎,日本和法國的關係遂漸行漸遠。

然而,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戰中德國戰敗,法國時來運轉,一舉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強國。這樣一來,習慣於抱定最強者大腿的日本又開始投向昔日老師的懷抱。

一戰結束後,日本便大量從法國引進武器裝備,而後積極進行仿製,實現國產化。例如二戰中日軍各類野戰火炮,其技術基本都源自法國的施耐德野炮。除了武器,日軍在制度規範上也向法軍看齊。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日軍制服上普遍採用的豎式軍銜,便是法軍慣用的軍銜樣式。

上圖_ 一戰時期法國施耐德 TR Mle 1915 1916型迫擊炮

上圖_ 法國施耐德m1910攻城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然,向法國取經使日軍的裝備水平在短時期內得到了質的提升,但相應的,法國陳舊的軍事思想也被日軍學了個徹底。法軍總結一戰經驗,認為在未來戰爭中,進攻一方將在對手強大的防禦體系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因此,法軍不僅長期忽視機械化部隊的發展,而且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築以馬奇諾防線為代表的要塞防禦體系。

而日本偏偏是個學習非常認真的學生,他們對法軍的「要塞思想」深以為然。所以二戰中日軍在工事修建和依託據點的防守戰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出色。他們憑藉要塞防禦和頑強的戰鬥作風,讓中美英蘇各盟軍都吃盡了苦頭。但他們和法國人一樣,只把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裝甲戰術的水平還不如法國(法國好歹還有戴高樂寫的《建立職業軍》)。所以從總體上看,日本陸軍完全就是一支一戰時代的軍隊。

上圖_ 二戰日軍

日軍這種陳舊的戰爭理念,在和中國軍隊交手時尚能猖狂一時。但遇到高度機械化的美蘇軍隊時,就完全不是對手了。可以說,日本陸軍的落後,很大程度上和找了法國這個老師有關。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軍未能將以德為師的路線貫徹到底,這對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來說不啻是件幸事!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日本軍事崛起之路》 潘越 著

【2】《淺談明治維新與日本現代化之路》 劉罕、劉毅 著

【3】《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 戶部良一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為何二戰中的法國成了笑話?
    戰爭打響後,法國緊急召集國民參軍入伍,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將軍隊總人數擴充到699萬。 2、從武器裝備上說,法國毫不遜色於任何一個世界軍事強國。以陸軍為例,法國陸軍裝備好、機械化水平高、機動能力強,擁有大量的摩託化單位。「二戰」前夕,法國軍隊在前線共有約58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562架飛機。
  • 二戰時期各國軍事實力排名,日軍第二,排第一的是哪個國家?
    但二戰期間,我們都知道馬奇諾防線根本抵擋不了德軍的進攻,很快德軍攻破英法聯軍,佔領了法國。這時法國已成為流亡政府,可見曾經統治歐洲的法軍已經不復存在。  可以說二戰期間,英國海軍還是海上霸主。但是他們的軍隊單位在歐洲戰場上被德軍打敗了,包括北非殖民地和東南亞殖民地,都被德軍和日軍打敗了。  蔣介石的國民革命軍,戰鬥力意志,在戰場上的表現,應該都比義大利、法國、英國強。但是比武器裝備,這些國家應該比國民革命軍優越。假設國民革命軍可以擁有和英軍一樣的武器裝備,那麼整體實力水平會大大提高。
  • 二戰中日軍研製和裝備的迫擊炮
    所以迫擊炮才是真正的窮人武器,抗戰中的國軍師沒有山炮的也能裝備數門82毫米迫擊炮,而八路也能用迫擊炮創下擊斃阿部規秀的戰果。日軍沒有大規模使用迫擊炮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日本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裝備體系,近距離有擲彈筒,中距離則使用步兵炮。日軍92式步兵炮非常輕便,可以大角度曲射,同時又能提供直射火力。
  • 二戰前日軍常設師團:軟硬實力強悍,綜合戰鬥力趕超蘇德
    不過因為當時的德國步兵師沒有裝甲單位,而日軍的常設師團的騎兵聯隊配備有輕型坦克,雖然的皮薄餡大,但仍然在正作戰中可以作為突破的裝備。所以除了在火炮的口徑上佔優之外,德國陸軍其他方面處於下風,而且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日軍一個師團的人數數量要比德國多上8000人。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90式75毫米野炮一戰後日本從法國購買了少量的施耐德Mle1927型85毫米野炮,準備以它為基礎開發出新的75毫米野炮,也就是後來的90式75毫米野炮,替換老舊過時的38式;事實上兩者沒能實現替換,反倒是在二戰中共同存在。1930年完成了火炮設計,1932年進入軍中服役。
  • 西線無戰事,對德宣戰後,英、法兩國為何按兵不動?原來有隱情
    「綏靖政策」的英、法兩國無法對此無動於衷,只得對德宣戰。但戰爭的車輪是無法因弱者的妥協而停止前進的步伐的,《慕尼黑協定》籤署一年之後,德國便撕毀條約,向受英、法保護的波蘭發動襲擊,戰爭不可避免地還是發生了。
  • 二戰中,日軍的97式迫擊炮,為何前線戰士認同,軍方高層卻反對
    81毫米迫擊炮,日軍為何稱之為曲射步兵炮,實則是日軍步兵、炮兵之爭。日軍的97式81毫米迫擊炮,在日軍的官方稱呼中,稱其為81毫米曲射步兵炮。雖然二者名稱中都有炮,但是前面加上了「步兵」二字,意味這是步兵裝備的武器。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抗戰國軍裝備了大批德式武器,為何在火力上還是壓制不住日軍?
    眾所周知,德國軍隊一直以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而著稱於世。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 二戰時期日軍最恐懼的武器,中招秒變黑炭
    二戰期間,要說最日軍造成傷害最大的武器莫過於原子彈了,兩顆原子彈直接讓日軍放棄了抵抗。在戰場上另一種武器讓日軍也尤為恐懼——火焰噴射器。
  • 南京的「八佰」-裝備優於日軍的中央教導總隊為何全軍覆沒?
    派遣了以塞克特、法肯豪森為首的教官團協助中國軍隊進行現代化整編,同時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裝備了20個師的德械裝備。另外,國民政府還在長江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德械軍工廠進行生產,保證均需供應。雖然數量上德械師不多,但是憑藉優勢裝備和龐大數量的中國軍隊,但凡組織戰役有幾次得當,也不至於如此迅速的丟失大片國土。
  • 二戰蘇德戰爭,閃擊理論為何遭遇進攻瓶頸?缺乏保障的快速打擊
    但1919年6月28日英法戰勝國仍然在《凡爾塞和約》上加了一條,不允許戰敗國德國擁有坦克、重炮等攻擊性武器,同時還要撤銷總參謀部指揮機構,只準保留10萬陸軍。與高額戰爭賠款一起,德國從此陷於給英法打工的時期。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所以日軍很快就在大正十年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於1929年定型了八九式擲彈筒,因為1929年是日本皇紀2589年而得名。八九式擲彈筒也是日軍裝備數量最大,在二戰期間使用最廣泛的擲彈筒。
  • 一戰和二戰,同樣是法國與德國,為何戰爭的結果截然相反
    導語: 作為一戰和二戰中的兩個主要國家,德國與法國的戰爭結局卻不盡相同,一戰法國獲得勝利,而二戰德軍獲得了勝利。 對於這個截然結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那就是一戰和二戰中的德法兩國,互換了角色,勝負也就互換了。
  • 二戰日軍的真實戰鬥力有多強?綜合實力僅次於這三個國家
    二戰日軍的真實戰鬥力有多強?綜合實力僅次於這三個國家 二戰時美,蘇,德三國明顯強於日本,這是事實。但英,法則未必,如果日本在歐洲,僅憑英,法中的任何一國基本擺不平日本,日本工業產能不如英國,和法國基本相當,但日本人口多,基本等於英,法總和。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蘇聯二戰並不中重視單兵反坦克裝備的研發和大量裝備因為,蘇聯作為進攻的一方,使用反坦克火箭筒進行作戰,反而略顯得極樂你,蘇聯有充足的戰爭資源製造出大量性能優異的T34中型坦克出來,而相反德國資源貯備,領土遼闊度都不如蘇聯那樣的充足和遼闊,所以德軍必須大量使用材料節省的反坦克火箭筒來應對資源不足造成的窘境。
  • 法國號稱第一陸軍強國,為何毫無戰鬥力,二戰迅速向德國投降?
    回師西線對陣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國同盟軍隊。可是不管怎麼說,盟軍也有100多萬大軍,裝備精良,戰鬥力根本不比德軍差。法國還號稱歐洲最強陸軍,面對德軍的百萬大軍,不管怎麼看都不應該在短時間內一敗塗地,究竟發生了什麼,才使得盟軍百萬大軍轉眼間煙消雲散。
  • 二戰時期,一直待在中國戰場的日軍第三師團為何能躲過南下的命運
    相信熟悉歷史的小夥伴心中恐怕都會有一個疑問:當年日軍把自己所有的精銳力量都拉到了太平洋戰場上,卻為何要偏偏漏了這個第三師團,難道這個師團真的只是徒有其名嗎?其實不然,第三師團的戰鬥力很強,這點我們可以從淞滬會戰中看出,當年第三師團與第十一師團作為第一批增援部隊,被編入上海派遣軍中。
  • 一戰時期,德英俄用水冷馬克沁,法國人腦袋抽了嗎?為何堅持氣冷...
    ,德國、英國、俄國等歐洲大國都裝備過。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德英俄三個大國都選了馬克沁,那就證明水冷型重機槍確實有優勢,法國人為何還要特立獨行,堅持選擇風冷型重機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