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二戰有所了解的人們,應該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這一時期的日本軍隊在武器裝備上帶有很明顯的法國風格。比如拿日本海陸軍兩件標誌性武器——海軍的96式25毫米高射炮(即著名的「九六神炮」)和陸軍的92式重機槍(即抗日軍民俗稱的「雞脖子」)來說,其分別脫胎於法國的哈奇開斯25毫米機關炮和哈奇開斯Mle1897機槍。然而我們知道,日本所奉行的強軍理念是「陸軍師法德國,海軍師法英國」。
可為什麼到了二戰時,日軍會留有這麼濃厚的法國風格呢?
其實,早在向英、德取經之前,法國早就是日本的好老師了。甚至直到二戰爆發前,日本也未曾停止向法國學習。
上圖_ 日軍使用92式重機槍
挖哥們的牆腳
1853年,美國通過「黑船事件」強行打開了日本的國門。自此以後,日本便陷入到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1864年9月,長州藩遭到英法美荷四國艦隊炮轟,史稱「下關之戰」。是役,日本大敗,江戶幕府被迫向四國賠款300萬銀圓。
然而,由於沒有滿足列強們開港、通商等要求,不滿足於既得利益的四國於1865年9月再度派出艦隊兵臨兵庫灣,要求幕府要麼開港,要麼報銷出兵費。此事雖然最終以幕府支付給四國大筆錢財而告結束,但這無疑加深了日本與西方各國之間的矛盾。
上圖_ 日本人繪畫的 黑船事件
1864年底,法國新任駐日公使羅修上任。在英法等國艦隊兵臨兵庫灣時,羅修見英國公使巴夏禮幾乎一人主導了對日談判,遂心生一計。他向法皇拿破崙三世建議,利用英日矛盾趁機拉攏日本,並想辦法通過商品、文化等方面的輸出,對日本加以控制,以推動法蘭西帝國的全球擴張政策。拿破崙三世對此深以為意,便授意羅修負責改善日法關係。於是,羅修很快站了出來,打破了巴夏禮對談判的主導,擺出一副要在幕府和英國之間進行調停的姿態。
羅修的「仗義執言」,使幕府重臣小慄忠順等甚為感動,他們迅速與羅修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羅修趁熱打鐵,藉機提出日本應當在法國的援助下引進機器設備、建立近代工業體系、改革陸海軍等事宜,被幕府接受。而英國對法國這種挖自己哥們牆腳的做法甚感憤怒,遂轉而支持和幕府不對付的長州等藩,向他們出售了大量機器與武器彈藥。英國此舉使自己和幕府的關係更加緊張,也促使幕府堅定地倒向了法國。
上圖_ 幕府所在地(江戶城)
抱定一條大腿
羅修的熱情,使已經暮氣沉沉的江戶幕府看到了中興的希望。很快,在法國的支持下,幕府開始了一系列改革。他們允許法國壟斷日本生絲的出口貿易,以換取機器、設備和引入先進技術;向法國借款,建立工廠和學校,設置翻譯局,培養科技人才。軍事方面,廢除原先軍制,效仿法軍設步、騎、炮三兵種士官學校,聘用以安加諾上尉為首的法軍教官團對學員進行系統指導。
倒幕戰爭開始前,幕府軍在法國人的指導下編成了包括17個步兵大隊、1個騎兵大隊和4個炮兵大隊在內的一支近代化武裝,總兵力達13000餘人。武器裝備上,先後從法國引進前裝步槍15400支、後裝步槍15800支、火炮1000餘門、單兵裝具25000餘副。在日常訓練中,日本官兵肯吃苦、守紀律的特點給法軍教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安加諾上尉就說日本軍人「堅忍服從至極」,只要以西法訓練並加以武裝,一定會是一支勁旅。
上圖_ 1868年戊辰戰爭中薩摩藩的藩士
幕府如此上進,和幕府矛盾頗深的西部強藩(也就是日後以長州、薩摩、土佐、肥前為首的倒幕同盟)自然不能坐以待斃。他們紛紛以法為師,擴充自己的軍事力量。例如薩摩藩,在倒幕戰爭爆發前編成了4個炮兵大隊,全部裝備法制M1895式山野炮,並實現了自產化。在著名的鳥羽伏見之戰中,薩摩軍投入的引進或自產的法式火炮達120門,給予幕府軍巨大殺傷。
總之,在倒幕戰爭之前的幾年裡,幕府和反幕府兩大陣營都緊緊抱住法國這個大腿開展強軍運動。因此可以說,後來的倒幕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場法式軍隊之間的交鋒。
上圖_ 鳥羽伏見之戰
再度投向你的懷抱
倒幕戰爭結束後,日本的強軍運動漸漸走上了陸軍師德國、海軍師英國的道路。原因也很簡單,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普魯士陸軍在短時間內便大敗號稱歐洲最強的法國陸軍,這使得德國軍事在世界上很有市場,中日兩國後來編練新軍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以德軍為模板。而海軍就不用說了,作為世界第一海上力量,英國皇家海軍自然是無數人爭相模仿的對象,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都是英國人帶出來的。於是乎,日本和法國的關係遂漸行漸遠。
然而,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一戰中德國戰敗,法國時來運轉,一舉成為世界第一陸軍強國。這樣一來,習慣於抱定最強者大腿的日本又開始投向昔日老師的懷抱。
一戰結束後,日本便大量從法國引進武器裝備,而後積極進行仿製,實現國產化。例如二戰中日軍各類野戰火炮,其技術基本都源自法國的施耐德野炮。除了武器,日軍在制度規範上也向法軍看齊。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早期日軍制服上普遍採用的豎式軍銜,便是法軍慣用的軍銜樣式。
上圖_ 一戰時期法國施耐德 TR Mle 1915 1916型迫擊炮
上圖_ 法國施耐德m1910攻城炮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誠然,向法國取經使日軍的裝備水平在短時期內得到了質的提升,但相應的,法國陳舊的軍事思想也被日軍學了個徹底。法軍總結一戰經驗,認為在未來戰爭中,進攻一方將在對手強大的防禦體系面前碰得頭破血流。因此,法軍不僅長期忽視機械化部隊的發展,而且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修築以馬奇諾防線為代表的要塞防禦體系。
而日本偏偏是個學習非常認真的學生,他們對法軍的「要塞思想」深以為然。所以二戰中日軍在工事修建和依託據點的防守戰方面都表現得十分出色。他們憑藉要塞防禦和頑強的戰鬥作風,讓中美英蘇各盟軍都吃盡了苦頭。但他們和法國人一樣,只把坦克作為步兵支援武器,裝甲戰術的水平還不如法國(法國好歹還有戴高樂寫的《建立職業軍》)。所以從總體上看,日本陸軍完全就是一支一戰時代的軍隊。
上圖_ 二戰日軍
日軍這種陳舊的戰爭理念,在和中國軍隊交手時尚能猖狂一時。但遇到高度機械化的美蘇軍隊時,就完全不是對手了。可以說,日本陸軍的落後,很大程度上和找了法國這個老師有關。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軍未能將以德為師的路線貫徹到底,這對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來說不啻是件幸事!
作者:林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日本軍事崛起之路》 潘越 著
【2】《淺談明治維新與日本現代化之路》 劉罕、劉毅 著
【3】《日本陸軍史:近代化的異化》 戶部良一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