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眼中北京計程車35年來的變化:「蘿蔔快了不洗泥」

2020-12-27 電影歷史飯醉團夥

今天再聊起計程車,可能和馬未都馬爺關係都不太大了,早已成為中國著名收藏家的他如今出門都有司機,坐著自己的奔馳到處出席活動,錄製節目,以及訪親會友。

可三十多年前,別說自己的私人司機和奔馳車了,哪怕坐一回計程車都是一種奢侈的享受,那時候的人沒大事不會坐車計程車,首先那時候北京也沒那麼多計程車,如果不是特殊的事情大家也不會花這個冤枉錢,有那錢不如買二斤肉,夠全家人開開葷腥了。

也正是在那個年代中,馬未都第一次感受了一次坐計程車的服務,當時的馬爺多少還有些激動,輕手輕腳打開出門坐進去,第一感受就是車很寬敞,座椅很軟,用白布罩著,那時候的人都剛剛從計劃經濟年代走過來,還不明白西方人所謂的「顧客就是上帝」的常識。

有段時間恨不能到商店買個東西還得跟櫃檯的櫃員點頭哈腰,好像求人家多大事一樣。儘管馬爺在那個年代裡算是最早一批接受新鮮事物的人,但觀念一時半會兒也扭轉不過來。

一開車馬爺就顯得很拘束,甚至有些難為情,看著人家車裡擦的一塵不染,自己都害怕自己弄髒人家的車,以至於一開始馬爺都是兩腿併攏,雙手放在兩腿上,不怎麼動彈。更別說在人家車裡抽菸嗑瓜子了,那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車裡飄著清香劑的香味,司機戴著一雙白手套,穿的很乾淨利索,長得很精神,言談舉止非常得體,很斯文,他們話很少,很遵守交通規則,車也開得穩當,用馬未都老師的話說:「主賓之間一派祥和」。

整個過程當中,他擰著身子兩眼一直看著窗外,脖子都扭得酸疼。正值入冬之際,透過窗戶,外面刮著風,吹得行人臉生疼,他甚至能看到路上的行人對坐在車內的他報以羨慕的眼神。他自己當然也很享受路人對他的看法,這便是35年前計程車給馬未都留下的深刻印象。

到了90年代中期,計程車在北京漸漸普及了,也由原來很高級的皇冠等車型換成了更加實用的微型麵包車,北京人管它叫「面的」。

這車處處透著實惠,過去北京老百姓有句有意思的調侃:你永遠不知道一輛「小面」裡能走下來多少打手。這小面幾乎是萬能的,裝載功能遠遠大於過去的轎車,當然,舒適度也不可能與當年的皇冠同日而語。

但不得不承認,「面的」確實讓北京的老百姓實現了人人能乘坐計程車的訴求,當時北京城裡清一色的黃色面的,也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北京城裡就開始堵車了,看到成千上萬的黃面的堵在城裡,老百姓都管這叫「黃災(蝗災),放眼望去,滿是一片蝗蟲(黃蟲)嘛」。

面的雖好,但是乘坐的體驗確實是太差了,比坐公共汽車也強不了多少。於是自90年代後期,「黃災」又改「紅災」了,滿大街的兩廂紅夏利,從乘坐舒適度上面來講,夏利比面的還是舒適多了,但司機師傅也繼承了「黃面的」時候的特點。

說起這個時期的北京計程車司機,那和電視劇《愛你沒商量》中的謝園飾演的皇冠計程車司機又不一樣了,相信全國人民都有所耳聞,那真是太能聊了,山南海北,天文地理,只有你不知道的,沒有他不知道的。

尤其聊起國家大事來,各個都是專家,各國政治信手捏來,仿佛都跟剛剛從聯合國開完會回來似的,剛來北京的人都得被他給你侃暈了。您想想,那個時期坐計程車的都是什麼呀,上到海歸富商,下到外地來的打工仔打工妹,各行各業,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這司機師傅見得多了,自然懂得也就多了,雖然整個計程車團隊沒有十年前那麼高大上,但卻也顯得更加接地氣。

站在北京城裡隨便一個路口,招手就停,非常方便,計程車在這時候變得更加普及,「打的」成為了非常時髦的新詞彙。

而再過十年之後,北京的計程車行業就又產生了變化,這一點馬未都有話要說。

他形容這種現象為:「蘿蔔快了不洗泥」,在馬未都的眼中,計程車普及後質量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那段時間馬爺遭遇過宰客的行為,各類方法用盡,繞道的,不打表的,後來隨著相關部門的治理,這種情況也終於得到了改善。

但是車內環境的問題卻很難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在十五年前,馬未都坐計程車的時候,自己穿的很乾淨,可見車內的白布罩都快成黑抹布了,上了車感覺自己都沒下腳的地方,且車內煙味還很大,再加上司機心疼自己的油錢,不捨得給開空調,好傢夥,碰上堵車心裡起急,大熱天急出了一身臭汗,到了工作地點,那白襯衫都沒法看了,實在是令馬爺叫苦不迭。

最要命的是馬未都碰到有些給自己甩臉子的司機,如果從機場打車,家離得近就跟犯了錯似的,一路都得看他臉色,回去的路上仿佛全世界都跟他作對,罵罵咧咧,一路上喇叭滴滴答答,發洩著他心中的憤懣,令舟車勞頓的馬爺心煩意亂。

談起計程車這個行業這些年的變化,北京計程車頭一撥司機社會欽慕,職業高尚,乾淨體面;第二撥雖然社會地位差了一些,但是也真賺錢呀;第三撥還湊合,起碼弄個上班自由,生活不上不下,可到了第四撥後就越來越難了,北京這行都讓給郊縣的農民兄弟了,他們苦啊,不認城裡路,吃飯靠湊合,也沒地洗澡,賺辛苦錢養家餬口,如今還要受到那些網約車的衝擊,你也很難把責任都歸結在計程車司機身上,他們也不容易呀。

所以所謂的矛盾其實也不僅僅是計程車和乘客之間的矛盾,也是大環境所影響,而對於這個問題的最優解決方式又能是什麼呢?無非是大家互相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您說呢?

相關焦點

  • 廣州人買紅蘿蔔,帶泥和不帶泥區別居然這麼大!
    買回家稍微衝洗一下就可以了,而帶泥土的則要仔細刷洗,生怕把泥土吃進肚子。但是,據我仔細觀察,許多精明的廣東阿姨其實更偏愛買帶泥的紅蘿蔔。一開始我以為她們是想省幾毛錢,但有一次我多嘴問了一句,哪種蘿蔔更好呀?一位熱心的阿姨立馬道破了事情的真相——原來乾淨蘿蔔和髒兮兮的蘿蔔,差距這麼大!
  • 馬未都:刀客不比出刀快,而是比回刀快,回刀不看刀鞘能威懾對方
    馬未都:刀客不比出刀快,而是比回刀快,回刀不看刀鞘能威懾對方刀客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狹義上的刀客,據《陝西省志》記載,清鹹豐5年陝西地面出現了一批俠義組織,主要以破產農民、失業手工業者、遊民等,他們腰配三尺長的「關山刀子」,世人稱之為刀客。
  • 【大玉之美】談馬未都從不公開的4件藏品
    中國收藏界若提起馬未都的大名,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96年底,馬未都先生一手創辦的觀復博物館在北京正式開業。2015年,觀復博物廈門館也正式和普通民眾見面。這麼些年來,馬未都一直是我國收藏者不可逾越的大山。然而坊間傳言:馬未都有4件稀世珍寶很少對外公開,這4件珍寶到底藏在哪裡?連馬未都的妻子都不知道。上世紀70年代後期,我國結束了10年革命狂潮。此時馬未都在北京走街串巷收了不少好東西,隔三差五馬未都排到大興、昌平等農民家收一些沒人要的陶瓷碗或者是大瓦罐。
  • 馬未都從不公開的4件藏品,市價已超過10億!妻子都不知藏在哪
    中國收藏界若提起馬未都的大名,那可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96年底,馬未都先生一手創辦的觀復博物館在北京正式開業,2015年,觀復博物廈門館也正式和普通民眾見面。這麼些年來,馬未都一直是我國收藏者不可逾越的大山。然而坊間傳言:馬未都有4件稀世珍寶很少對外公開,這4件珍寶到底藏在哪裡?連馬未都的妻子都不知道。
  • 馬未都:吳秀波當年也是串場歌手,他每次來我舞廳,女客就特別多
    「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 這是吳秀波自曝的與女性交往的信條。一向以雅痞大叔形象示人的他,背地裡卻做了許多齷齪勾當。在桃色醜聞爆發後,這位偏好「圈養雛靈「的國民大叔,終於人設崩塌,聲名俱毀。著名學者馬未都曾揭露:「吳秀波當年也是串場歌手,他每次來我舞廳,女客就特別多。」除了錢與權之外,到底是什麼令涉世未深的女生們對吳秀波趨之若鶩?
  • 馮小剛成名後,靠書法貼上不世俗的標籤,馬未都誇讚:有大師水準
    畢竟,到了一定的地位,真的不能太俗,要不然怎麼去與之前的自己做出對比,怎麼體現出與別人的不一樣呢?要是真愛藝術,應該是去研究,去發揚光大。不過,很多事情不能用真假對錯來評定,它既然能存在能被一直這樣流傳下來一定是有原因的。說起藝術,我想很多人腦海中一定呈現那種有點怪癖,邋裡邋遢,為了藝術奮不顧身的人。
  • 聽國寶故事,長鑑寶知識,馬未都《國寶100》讀者見面會等您來!
    聽國寶故事,長鑑寶知識,馬未都《國寶100》讀者見面會等您來!8月29日,我們為大家送來了大大大大大福利——收藏家、大作家馬未都的新書見面會來咯!
  • 馬未都|火鐮
    火鐮起源何時不可考。從鑽木取火到陽燧取火,再到火鐮取火,這還算是一次科技大飛躍。按一般推測,火鐮是中古時期發明的。清代  緙絲三多荷包火鐮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以後,火鐮基本定型:刃口在外,因刃厚不傷人;一般皮製,內設小囊,囊內放入火石與火絨。
  • 「撿漏王」馬未都,網傳身家過百億,馬未都: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要是問收藏圈粉絲最多的人是誰,那肯定是誰也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來,不過要是換個問法,問誰在收藏圈一定有許多的粉絲,那麼在一溜答案裡一定有馬未都的名字。作為當之無愧的「撿漏王」馬未都,撿漏過無數好東西,國內的第一個私人博物館還是他建立的。因為撿漏過多,網傳他身價過百億,這是真的嗎?
  • 北京觀復博物館:在欣賞馬未都的私人珍藏的同時,還有貓咪作陪!
    不得不說的是,北京的觀復博物館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早有聽聞馬未都先生愛貓、愛收集精緻的藏品,是一個充滿孩子氣的老人,在這座私人博物館裡就實現了他全部的喜好。數量不小的精緻藏品,以及撿來的貓咪,共同組成了這座觀復博物館。
  • 一個文化人和一群史上最有文化的貓,來聽馬未都說說「擼貓」趣事
    1981年,作為文學愛好者,26歲的馬未都寫了篇愛情小說《今夜月兒圓》正版刊登在《中國青年報》上,小說發表後,馬未都被調任為《青年雜誌》的編輯。 1990年,馬未都進軍影視圈,跟王朔、劉震雲等人,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隨後推出家喻戶曉的《編輯部的故事》。
  • 馬未都:從工人到富豪,他是見證時代的京城「老炮兒」
    6月1日,于謙、馬未都、吳京、劉威、喻恩泰、喬杉、孫越、潘明、黃田、欒樹10位「大謙世界馬主團」在于謙短視頻帳號上直播了一場「理髮儀式」,還有孟鶴堂做主持。這麼大的陣仗,是為了響應馬未都先生當時立下「不寫完不理髮」的flog。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人生履歷應該是往一個祖籍山東榮成居於北京的一個作家。可是人的一生往往充滿無數的變數,改變人生道路的軌跡的往往也不只是取決於環境,而是在什麼時候遇到什麼人,往往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能改變人的一生。而這個改變馬未都人生走向的人,正是王世襄。
  • 腐乳炒蘿蔔苗,清鮮好吃,十分鐘搞定下飯菜
    腐乳炒蘿蔔苗By 清歡的煙火生活春天來了,最適宜種蘿蔔苗,從下種到收穫只需二十天就能吃到鮮嫩的蘿蔔苗。蘿蔔苗有下氣消食,除痰潤肺,解毒生津,和中止咳,利大小便之功效。而且蘿蔔苗含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說這是一種保健效果很好的蔬菜。由於蘿蔔苗性涼,陰盛偏寒體質者、脾胃虛寒者等不宜多食。原料:蘿蔔苗、腐乳、食用油、鹽、蒜、辣椒、醬油、味精。做法步驟:第1步、蘿蔔苗放水裡擇洗乾淨。
  • 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唐三彩在1992年,北京故宮的專家就發生過一起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時間,事情的起因是海關在一位即將出境的旅客身上發現了珍貴文物唐三彩,但旅客卻聲稱這是工藝品,並不是古董。海關為了驗明真偽特意請來了故宮專家進行檢驗,經幾位專家確認一致認為這是古董真品。
  • 辣蘿蔔泡菜,正宗中國妞做的日本妹子傳授的韓國泡菜
    特別是韓國的辣白菜和辣蘿蔔,每次好吃的停不下來。最近悲哀的發現泡菜漲價了,以大冬天我吃泡菜的速度,估計每個月買泡菜的價格和貓糧要差不多了。。。。於是我決定自己做泡菜。周圍問了一堆人,上網也插了不少,得出來的結論就是:辣白菜基本上就不是我能做的級別了,不過我朋友中日本妹子介紹的韓國辣蘿蔔卻方便簡單。
  • 冬吃蘿蔔賽人參?原來是指這種蘿蔔,搭配一物很養人,北京人快來看
    民間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諺語。冬季吃蘿蔔,可順氣降火,是一種「以通為補」的養生方法。而蘿蔔的種類那麼多,冬吃蘿蔔到底是吃哪種蘿蔔呢?白蘿蔔、青蘿蔔、紅蘿蔔還是胡蘿蔔?想弄清這一問題,就必須明白冬吃蘿蔔的養生機理和各種蘿蔔的功效。
  • 馬未都:把電視上的鑑定專家放到市場上,大部分都活不下去
    馬未都 我敢說,把電視上一些鑑寶專家推到市場上,大部分專家都活不下去 >在馬未都看來,這些電視上的專家過於認準書本,讓文物鑑定成為紙上談兵。
  • 馬未都終身遺憾的一次買古董經歷,因一念之差,錯過三千萬港幣
    馬未都先生是當代著名的古董鑑定專家,平生鑑寶無數,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更是淘到了很多物美價廉的古董。然而,馬未都先生自己回憶過去的歷史,曾經有一件最遺憾的、擦肩而過的古董。當年,馬未都先生還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住在北京的東四十二條,一天晚上,深更半夜的時候,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一個熟悉的古董中間商打來的,急匆匆地就說了一句話,說是有幾個「喝街的」農民——這是以前古董圈子的行話,就是走街串巷的淘古董的,這幾位農村青年一小心在通州買到了一個大瓷罐,看樣子像明朝永樂年間的,價格只要四萬塊錢,問馬未都來不來。
  • 馬未都珍藏文物被人打碎,當場說了5字暴露出人品,現場鴉雀無聲
    1996年我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正式成立,該博物館建立在北京,館名為觀復,「觀復」是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