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樂子》之四: 最好的早餐 在故鄉(安徽篇)

2021-02-17 俺爹俺娘俺家鄉

作者簡介:

陳曉卿,紀錄片製作者,美食專欄作家。

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198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後,入職中央電視臺工作。1991年開始拍攝和製作紀錄片,作品有《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影》《甲子》、《森林之歌》等。

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後引起廣泛關注,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話題。

《舌尖上的樂子》之四:

最好的早餐在故鄉(安徽篇)

讀《暴食江湖》,一篇關於早餐的文章寫得精彩,焦桐先生很文藝地把早上這頓,稱作「一天中最初的期待」,聽起來如情竇初開般美好。字裡行間,他甚至不能苟同將早「餐」說成早「點」,生怕吃簡單了。如果因為趕早而「吃得粗鄙」,則一天都會「覺得面目可憎」。如果想到翌日清晨即可吃到美味,則「心中就綻放著桔梗花」。真浪漫啊。焦先生生活在臺灣,換到北京,想吃得精細而豐富,可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北京吃早餐是一種無奈。上班路遠,堵車,加上愛睡懶覺……像我這樣,漸漸幾乎與早餐絕緣。最多,勉強在離家前喝杯牛奶,出門上鎖,最後一口隨著電梯門關閉匆匆咽下,早餐即告結束。我的生活多麼面目可憎,而且可憎了好幾年。

年初蔡瀾先生來京,約了在他住的酒店吃早飯。到時見他點了京味早餐套裝:粥、豆腐腦、火燒和小菜。我猶豫半天,還是要了西式套餐,看上去更實惠一點。蔡先生不解,為什麼在北京不吃當地的美食?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在我看來,酒店裡是沒有好早餐的,最好吃的早餐都在居民區的尋常巷陌中,冒著煙火氣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站在鍋灶前跟店老闆說著鹹淡,或者用筷子在滷蛋的鍋裡仔細尋找最入味的那一隻……這種感受在酒店永遠無法實現。

這一點,我和焦桐先生的想法一樣——只要好吃,可以為了一碗煎蛋面走半個小時。酒店的早餐,永遠是程式化的食物,果腹可以,享受則遠遠談不到。因此,哪怕麻煩一點兒,我都要去實地,找最本地化的小吃,像重慶的小面油茶,西安的臘汁肉夾饃,桂林的馬肉米粉,鄭州的胡辣湯,安慶的豬肝圓子……這也是我喜歡出差的原因,工作時間有一定彈性,可以安穩享受美味。在外地,我每天吃早餐的習慣會自動恢復,而且居然也充滿了「一天中最初的期待」。

今年清明節假期,帶兒子回安徽宿州老家,老同學把我們安頓在賓館住下,還交待好了早餐,「自助餐,乾淨衛生。」同學說。然而連續幾天的免費早餐券,我一直沒有用過。老家地處皖北,屬欠發達地區,在菜系上也是有四六不靠的尷尬,但畢竟是童年的味覺記憶,飯食,尤其是早餐的飯食,對我的吸引力依舊巨大。天麻麻亮,我迫不及待起身,並強行叫醒了熟睡中的兒子,他睡眼惺忪一路踉蹌地跟著我,步行十五分鐘就到了大河南街。

街道位於這個城市的老城區,早上的霧剛散,路旁的攤檔仍籠罩著濃濃的水汽,窄窄的小街一眼望不到盡頭。東段是菜市,瀰漫著榨油作坊的芝麻香味,白鐵皮的大盆裡浸著新鮮的螺螄,旁邊是掛著晨露的水蘿蔔筍瓜薺菜茶豆……翠綠一片。西段則布滿早點店鋪,我最喜歡的一家吃「Sa湯」的店子就在這裡。

Sa湯是淮海地區特有的一種早餐。用雞骨頭長時間煨煮後,撒雞絲、薏仁、姜米、花生繼續熬,吃前在碗中將雞蛋打碎,滾湯倒進碗裡,雞蛋立刻溫潤地變成蛋花。和很多小吃一樣,民間傳說這種湯也是乾隆老師在微服私訪途中不辭辛苦「偶爾」發現的,「Sa」字是個自造字,寫出來,左邊是月字旁,右邊上天下韭。也是「據說」了,此字正是出自乾隆的御筆。

比起所謂御筆,我更願意相信可考的歷史。這家早點鋪我已經吃了二十年,坐在並不寬敞的店中,對面一個中式院落,便是淮北地區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當年運河橫穿這座城市,早點鋪的位置正是河床所在,1917年,賽珍珠和他的農業專家丈夫應該就從這裡上岸,用五年的時間感受這塊貧瘠而美麗的皖北小城,她的成名作《大地》寫的也是這塊土地的故事。賽珍珠在宿州真正的故居已蕩然無存,只有這座福音堂裡還象徵性保留一些與賽珍珠相關的物品。賽珍珠在自傳中寫到宿州,在這裡,她「找到了人類最純真的感情。」

不知道賽女士是否吃過Sa湯,我兒子從一歲那年回老家,就喜歡上了這東西。所以到了店裡,他的眼睛立刻開始放光。安頓他坐下,要了湯,我便出去幫他一路打點其他的吃食。隔壁就有一種糖糕,類似北京的炸糕,不同的是,這兒用燙麵炸,個頭也小得多,餡也只有豬油和白糖,外酥裡嫩,咬一口,裡面的糖霜會順著嘴邊流下。再隔壁是打燒餅的燜爐,一口缸反扣著,下面是炭火,缸壁上貼芝麻燒餅,黃澄澄,喧騰無比。斜對面是賣果子的,所謂的果子是用水烙饃(春餅)撒上綠豆芽、香芹和玫瑰大頭菜,然後放上一根剛剛炸好的,還燙嘴的油條,春餅柔軟彈牙,油條格外鬆脆。果子店旁邊是賣菜盒子的,用肉餡粉條清油五香粉和面,小火煎炸……

我一遍遍往回送吃的,兒子滿頭大汗心滿意足地享用,這種溫暖的成就感,仿佛讓我回到了二十年前的某一個清晨。當時,父親帶我第一次來到這裡。他彼時關切的眼神和微笑,此刻也準確浮現在我的臉上——這便是我心目中最好的早餐。吃罷飯,在路口符離集燒雞店買了幾塊雞雜,咀嚼雞胗清脆的聲響,不緊不慢地伴隨我們,行走在灑滿陽光的老街上。

獨一無二的家鄉,獨一無二的爹娘,把你們的思念告訴我,把我們的情感獻故鄉。

歡迎各位關注推送並賜稿。郵箱 :adanajx@163.com,我們將及時給您回復。


歡迎大家轉發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樂子》之二:挑剔著,吃遍中國
    1965年生於安徽靈璧,1989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後,入職中央電視臺工作。1991年開始拍攝和製作紀錄片,作品有《遠在北京的家》《龍脊》《百年中國》《一個時代的側影》《甲子》、《森林之歌》等。2012年,領銜製作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在央視首播後引起廣泛關注,後陸續在臺灣、香港以及新加坡等地播出,影響遍及海內外,成為年度話題。
  • 舌尖上的安徽
    紅遍大江南北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上的母校」、「舌尖上的中國」等詞迅速走紅,不少人也開始點評或懷念起「舌尖上的安徽」
  • 舌尖上的假想敵
    舌尖上的假想敵文/沈宏非我發現,凡是寫一手好文章的,字裡行間總是潛伏著一個假想敵,或隱或現的。你且看他,陪偶像在北京的大酒店裡吃罷一頓高大上早飯,明明吃飽喝足,下了電梯來在街上,還是忍不住要拿什麼「居民區尋常巷陌中」甚至「二十年前某一個清晨的淮北小城灑滿陽光的老街上」的早餐來說事,摸著肚子意淫一番,打著飽嗝吐槽一頓;你再看他,本來是歡歡喜喜過個年的大喜日子,在北京超市裡見到薺菜,竟然也要不無傷感地閃回到老家黃黃綠綠的田埂。
  • 最有名的中國美味早餐,卻被《舌尖上的中國》拒絕了兩次
    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已經流行好幾年了,我相信每個美食家都看過這個節目,一個關於中國食物的紀錄片,每一集都有一個主題,每一集都是視覺和語言的碰撞,三分鐘的舞臺表演,十年的工作,那些在節目中呈現的美味,都是經過無數人的精心挑選,品嘗,文案,拍攝等,終於呈現在人們面前。
  • 舌尖上的臺灣,藏著一個早餐江湖
    此後的數十年,臺北人想吃早點或宵夜,便來上一句:「走,到永和喝豆漿去」。 直至現在,豆漿店都是不少臺灣人的最愛。豆漿也在臺灣不同地方發展出了不同的味道,臺灣的鹹甜豆漿之爭跟大陸的冬至吃元宵餃子之爭一樣激烈有趣。柚語音 | 臺灣甜、鹹、酸豆漿之爭不過,臺灣早餐卻遠遠不止可以享用豆漿。
  • 舌尖上的臺灣,藏著一個早餐江湖..
    臺灣的鹹甜豆漿之爭跟大陸的冬至吃元宵餃子之爭一樣激烈有趣。不過,臺灣早餐卻遠遠不止可以享用豆漿。在臺灣,實際上比豆漿店更普遍的,是漢堡、三明治等西式早餐店。「美而美」還引發了一場自90年代開始長達20年的商標之戰,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臺灣西式早餐連鎖店的發展。據說吳青峰的媽媽在臺東市還經營了一家美而美早餐店哦!
  • 舌尖上的《早餐中國》播出1集就爆火!神仙製作讓你邊流口水邊流眼淚
    紀錄片的總顧問更是《舌尖上的中國1、2》&《風味人間》的總導演陳曉卿影片質量之高不言而喻@顧末青云:一日之計在於晨@此生吾愛大小熊:好想把中國所有的早餐吃一遍@楓糖火淇淋:以後就每天早上看一集假裝自己吃了早飯@逆光的炒團小尾巴大灰灰:完了完了,早餐都把我看餓了
  • 令人回味的侗族特色早餐,小店上過舌尖上的中國,一天能賣1萬元
    朋友告訴我們,這是一家地道的黎平米粉店,2012年小店的「黎平米粉」曾在美食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過,「黎平米粉」從此更是名聲遠播。8年過去了,小店的牆壁上還有相關的介紹,如上圖的價目表的左上方就印有《舌尖上的中國》拍攝米粉,朋友說凡是有外地朋友來到黎平,他都會帶來此店品嘗。
  • 王玉 舌尖上的鄉愁
    文:王玉 | 圖:網絡久居異鄉,想念的不僅是故鄉那片遙遠的土地,更讓人戀戀難忘的還是味蕾上的故鄉。翻出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重溫一遍, 許許多多的味道和記憶塵封已久,卻一下子都被這部紀錄片喚醒,那些生命中最新鮮的味道以不可阻擋之勢撲鼻而來。
  • 舌尖上的防城港 醒菜如詩 胃裡故鄉|多圖
    提示:點擊上方↑"防城港百事通"免費訂閱本刊醒菜如詩 胃裡故鄉
  • 陝西美食人文紀錄片《日出之食•秦味晨香》上線啦
    央視2012年推出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啟了美食類紀錄片風潮,而後各式各樣的美食紀錄片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而當前《舌尖上的中國3》還未完成攝製,一部聚焦中國人早餐的美食人文紀錄片《日出之食》上線來拯救你的「片荒」。
  • 《早餐中國》:天南海北的早餐裡,吃出了人生的滋味
    對此,《早餐中國》的總策劃洪雷曾坦言,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總導演)將精緻恢弘做到了極致,「我們沒有其他路可以走,只能另外找一條路」,這條路就是「短一點」「體量不大」「帶一點情感,有一些人情,有一些溫暖」。 這就是《早餐中國》。在短短的時間裡,通過早餐,見美食、見人生、見中國,用一門「以小見大」的學問,取得了一場「以小搏大」的勝利。
  • 辛集市場監管,關注人民「早餐桌」,讓幸福從「舌尖」開始
    關注老百姓「早餐桌」讓幸福從「舌尖」開始餵飽你的胃一天中的第一個能量是早餐吃好早餐,工作打雞血湖饅頭、豆漿、油條、牛肉麵餛飩生煎餃子薄餅米粉飯糰蛋餅等等,這不是食物推薦這是一篇關於監管的動態文章安全是舌尖,這是我們的責任
  • 「安徽,是一個濃縮的中國」《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篇的空中鏡頭...
    ○參與《航拍中國》第一季時,潘揚攝製組在烏蘇里江衝鋒舟上起飛本報訊 氣勢磅礴的黃山奇觀 " 瀑布雲 "、雪白成片的碭山花海、顆粒歸倉時候的皖北麥收、隱於中科大校園內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 ……5 月 22 日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篇,透過航拍鏡頭向全世界展示了 " 安徽之美 " 以及合肥的科技創新,在觀眾們直呼
  • 舌尖上的故鄉滋味:柴火鍋邊糊
    小時候,最怕媽媽早起做飯,那意味著,我吃不到鍋邊糊(也稱鼎邊糊)早餐了。那時候3毛一碗的鍋邊糊(不加海鮮的才是福州老城區的正統鍋邊)現在已經漲價到3塊錢一碗,十倍的溢價,仍擋不住我吃貨的心,在外漂泊如我,何止是十倍想念鍋邊糊的好滋味,據說這是許多福州歸國華僑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之一。
  • 舌尖上的日本:京都洋食早餐精選
    想知道在京都有哪些受到大家喜愛的「洋食早餐」嗎?本篇將介紹四間提供西式早餐的人氣店家,就讓咖啡與麵包香氣開啟京都早晨吧!位於堺町通上的本店,左側是色彩鮮明的洋房,右側則是具有歷史感的京町家建築,店內則以鵝黃燈光為基調,襯託酒紅色暖簾與絨布沙發,充滿懷舊的復古氛圍。店裡供應的早餐「京の朝食」為牛角麵包搭配炒蛋與沙拉,搭配上一杯自家烘培咖啡「阿拉比亞真珠」,是連京都的老饕們都相當愛不釋手的人氣組合!
  • 【母愛】500份創意早餐詮釋「舌尖上的愛」
    蓋著被子的「小熊」,蝸牛造型的壽司……家住市區的美女媽媽支麗璜是個全職太太,除了有個獨特的姓氏外,她還有個看似簡單卻很特別的習慣:兩年來每天為兒子壯壯做創意早餐,幾乎每天都不重樣。支麗璜:不同造型的早餐照片,有500多張了  支麗璜原來做會計,為照顧家人,結婚後她成了全職太太,只是每周固定時間到培訓班做教師,教烘焙。每晚,她都會準備好食材、想好創意,次日一早6點半起床,花半個小時做出各種造型的創意早餐。用她自己的話說,這是給兒子「舌尖上的愛」。雖然沒有仔細數過做了多少種造型,但看拍下的早餐照片,也有500多張了。
  • 小而豐美的樂活角落 信義區樂子咖啡
    愉快的早午餐時光應該從踏進樂子咖啡的店門口就展開。從開胃色拉到飯後甜點,都是集整個工作團對創意之大成,本季新菜色走自然取向、Fusion手法,讓這頓Brunch吃起來健康又美味,在品嘗每一道料理的同時,也常常能發現其中暗藏的創意,像本季的主菜牧羊人派,表面看起來就是一層微烤過的帶皮馬鈴薯,但用湯匙往下探,焗烤過的德式肉腸跟甜椒、蕃茄早在下面鋪底,滋味之美妙,三兩下就盤底朝天,至於蛋料理的做法一樣很有意思,迷你版的大同電飯鍋裡,裝著一顆漂亮的水波蛋跟一些水煮菠菜
  • 再不起床早餐就賣完啦!紀錄片《日出之食》,不可辜負的人間煙火
    如果你對於《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欲罷不能,那一定不能錯過煙火氣十足的美食紀錄片——《日出之食》!「最壯美的日出」、「最地道的中國早餐」、「最可愛的中國人們」的「三個最」核心概念貫穿全片,通過「食客」、「早餐製作者」、「食材」之間的關係,將全國各地豐富多彩的早餐品類、勤勞質樸的勞動人民,真實生動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美食紀錄片能否有更廣闊空間?
    在技術層面之外,《風味人間》更重要的變化在於其主題架構上採用了一種更加「世界主義」的視角,通過與國際團隊合作,拍攝範圍從中國拓展到了全球各地。比如《風味2》中「雞肉風情說」一集,就涵蓋黑龍江的小雞燉蘑菇、雞肉餃子,非洲的烤雞、馬拉松雞,韓國的參雞湯、炸雞,安徽宿州的雞絲參湯、燒雞等十幾種雞肉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