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是明末清初這段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正是他在關鍵時刻決定率領清軍入關奪取中原,才有了後來清朝296年的江山。乾隆皇帝對多爾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是「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很多人都知道,多爾袞的封號是和碩睿親王,後來清朝定鼎中原後,他又以攝政王的身份處理軍國大事。可是在許多關於清初的歷史文獻中,大家都稱呼多爾袞為「九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多爾袞的父親、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多爾袞排行第14。如果論長幼順序,多爾袞應該是十四王;如果論實際權力,多爾袞應該排第一。莫名其妙出來個九王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多爾袞在清初諸貝勒中,按年齡排第九。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是清朝的宗室爵位,排在親王和郡王之後,位列第三等級。不過在大清建國前,也就是後金時期,貝勒(全稱「和碩貝勒」)是最高封號,相當於清朝時期的親王。
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在這八位貝勒中,多鐸年齡最小,其次就是多爾袞。因此這個時期的多爾袞其實就是七貝勒。
後來到了皇太極(清太宗)時期,他又封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和德格類(努爾哈赤第十子)為貝勒。這兩人都比多爾袞年長,所以按長幼順序稱呼,多爾袞就順延成為了九貝勒。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由「大金」改成了「大清」,並開始使用親王、郡王等爵位來代替原來的貝勒封號,因此多爾袞的九貝勒就變成了九王。值得一提的是,九王只是當時人們對多爾袞的日常稱呼,在正式場合則必須稱睿親王。
現在搞清楚了多爾袞「九王」稱呼的由來,那麼還有一個問題:清初的王爺如何排名呢?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不會按日常稱呼排名。
清初王爺排名又得分不同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諸王,當時的排名順序是: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在上述諸王中,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嶽託是代善的長子,其他人都是努爾哈赤之子。從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出,在崇德元年(1636年)的時候,代善不僅自己排名諸王之首,而且他的兒子也獲得了親王爵位,可見其實力遠在其他王爺之上。多爾袞在此時排名第三,位列代善和濟爾哈朗之後。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上面提到的阿敏、莽古爾泰、阿巴泰、德格類等人怎麼都不見了?答案是:阿敏、莽古爾泰因犯罪遭到處理;德格類在1635年去世;阿巴泰與皇太極關係不好,所以受到冷落。
皇太極去世後,清初諸王的權力順序發生了很大變化。代善無意爭權奪利,所以退出了權力的核心圈子,但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因擁立順治帝(皇太極第九子)登基有功,所以獲得了輔政身份,地位凌駕於諸王之上。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因爭奪皇位失敗,地位一落千丈,數年後被多爾袞構陷關入獄中,莫名慘死。
此時,濟爾哈朗在名義上地位比多爾袞更高,但無論是功績,還是個人能力,以及血緣的親疏程度,他都無法與多爾袞相匹敵。因此沒過多久,濟爾哈朗的權力就被架空了,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成為了大清國的實際控制人。如果要給這一時期清朝幾位主要王爺做個排名的話,順序應該是: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豫親王多鐸(多爾袞同母弟弟)、鄭親王濟爾哈朗、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曾孫)。
參考文獻:《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