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家中排行14,為什麼大家稱他九王?清初的王爺如何排名?

2020-12-20 騰訊網

多爾袞是明末清初這段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正是他在關鍵時刻決定率領清軍入關奪取中原,才有了後來清朝296年的江山。乾隆皇帝對多爾袞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他是「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很多人都知道,多爾袞的封號是和碩睿親王,後來清朝定鼎中原後,他又以攝政王的身份處理軍國大事。可是在許多關於清初的歷史文獻中,大家都稱呼多爾袞為「九王」,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多爾袞的父親、清太祖努爾哈赤共有16個兒子,多爾袞排行第14。如果論長幼順序,多爾袞應該是十四王;如果論實際權力,多爾袞應該排第一。莫名其妙出來個九王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多爾袞在清初諸貝勒中,按年齡排第九。

貝勒(全稱「多羅貝勒」)是清朝的宗室爵位,排在親王和郡王之後,位列第三等級。不過在大清建國前,也就是後金時期,貝勒(全稱「和碩貝勒」)是最高封號,相當於清朝時期的親王。

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有四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和四小貝勒(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濟爾哈朗),在這八位貝勒中,多鐸年齡最小,其次就是多爾袞。因此這個時期的多爾袞其實就是七貝勒。

後來到了皇太極(清太宗)時期,他又封阿巴泰(努爾哈赤第七子)和德格類(努爾哈赤第十子)為貝勒。這兩人都比多爾袞年長,所以按長幼順序稱呼,多爾袞就順延成為了九貝勒。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由「大金」改成了「大清」,並開始使用親王、郡王等爵位來代替原來的貝勒封號,因此多爾袞的九貝勒就變成了九王。值得一提的是,九王只是當時人們對多爾袞的日常稱呼,在正式場合則必須稱睿親王。

現在搞清楚了多爾袞「九王」稱呼的由來,那麼還有一個問題:清初的王爺如何排名呢?很明顯的一點就是不會按日常稱呼排名。

清初王爺排名又得分不同時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冊封諸王,當時的排名順序是: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託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為多羅武英郡王。在上述諸王中,濟爾哈朗是皇太極的堂弟,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嶽託是代善的長子,其他人都是努爾哈赤之子。從這份名單中可以看出,在崇德元年(1636年)的時候,代善不僅自己排名諸王之首,而且他的兒子也獲得了親王爵位,可見其實力遠在其他王爺之上。多爾袞在此時排名第三,位列代善和濟爾哈朗之後。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上面提到的阿敏、莽古爾泰、阿巴泰、德格類等人怎麼都不見了?答案是:阿敏、莽古爾泰因犯罪遭到處理;德格類在1635年去世;阿巴泰與皇太極關係不好,所以受到冷落。

皇太極去世後,清初諸王的權力順序發生了很大變化。代善無意爭權奪利,所以退出了權力的核心圈子,但依然受到大家的尊重。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因擁立順治帝(皇太極第九子)登基有功,所以獲得了輔政身份,地位凌駕於諸王之上。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因爭奪皇位失敗,地位一落千丈,數年後被多爾袞構陷關入獄中,莫名慘死。

此時,濟爾哈朗在名義上地位比多爾袞更高,但無論是功績,還是個人能力,以及血緣的親疏程度,他都無法與多爾袞相匹敵。因此沒過多久,濟爾哈朗的權力就被架空了,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成為了大清國的實際控制人。如果要給這一時期清朝幾位主要王爺做個排名的話,順序應該是:睿親王多爾袞、禮親王代善、豫親王多鐸(多爾袞同母弟弟)、鄭親王濟爾哈朗、莊親王碩塞(皇太極第五子)、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曾孫)。

參考文獻:《清史稿》

相關焦點

  • 多爾袞為什麼要剃髮易服?
    編後語多爾袞短暫的一生中,最為後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與孝莊文皇后的關係問題。太后下嫁多爾袞,被列為清初三大疑案之首。在這裡,我們要首先介紹一下孝莊文皇后的生平。隨著多爾袞權勢的膨脹,順治帝對他的稱呼從「叔父攝政王」提高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以後,多爾袞始稱「皇父攝政王」,這是明確建於官方記載的,如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的順治年間檔案的封皮上,就多有「皇父攝政王旨」的批紅字樣,從「皇叔父」到「皇父」,或許跟生母改嫁有關。其二,張煌言的詩集中有《建夷宮詞》十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
  • 多爾袞到底有沒有娶「大玉兒」?
    清初三大疑案:「太后下嫁」、「順治出家」、「雍正奪嫡」(一說四大疑案,加上「偷龍轉鳳」)的說法流傳民間已久。在我國電視劇題材貧瘠的當下,(戲說歷史的)古裝宮廷戲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大類型,清宮戲作為其中翹楚更是受眾廣泛,於是乎,身係數大疑案的清初諸帝也成了電視機裡全年無休的勞模。
  • 當個王爺多麼逍遙自在,為什麼康熙帝的九個兒子,非要爭奪皇位?
    瘋談清史:康熙的九個兒子當個逍遙王爺多好,為什麼非要爭皇位?康熙帝是清軍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共在位六十一年,康熙年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他在位期間可謂披荊斬棘,一路開掛,平三藩、收臺灣、戰俄國……可這麼強勢的一個皇帝,晚年卻為皇位的傳遞而苦惱萬分,留下了九子奪嫡的傳說。
  • 和珅為什麼怕鐵帽王旗主?旗主就是要飯,和珅見了也要下跪請安!
    到雍正時,加了一位怡親王允祥,就是那個為了雍正出生入死的老十三。愛新覺羅-胤祥和珅時,只有這九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中,和珅和金大爺鬥富掐架。知道自己正紅旗旗主鐵帽子王時,和珅直接跪了。
  • 明軍血戰大同:多爾袞率5位王爺攻城,9個月沒能拿下城池
    此外,還有更狗血的一個劇情,多爾袞親自帶兵平定姜瓖之亂,結果在決鬥中被一刀砍死,就此殞命沙場。當然,這些劇情基本不符合歷史事實:沒人搶他皇位,努爾哈赤也不喜歡他;本人體質很弱,不可能衝鋒陷陣;結果死於狩獵途中,不是被姜瓖砍死。但是,多爾袞親徵姜瓖卻符合歷史事實,雖說沒親自操刀上陣,可他畢竟是帶著5位王爺,3萬八旗精銳攻擊大同,結果打了9個月沒能破城,後靠叛徒做內應才破城而入,然後玩「大同之屠」。
  • 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豪格跟多爾袞有過節,為什麼卻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另外,豪格卻是原地踏步,沒有成為攝政王,卻也沒有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就這樣看著敵人一步步變得強大,豪格為什麼不爭不搶呢,其實從福臨成為皇帝那一刻起,豪格就是忠於皇太極的兩黃旗和其他勢力的一個棄子了,沒有了這些支持,他就沒有資格成為攝政王,更沒有資格阻止多爾袞成為攝政王的。
  • 清朝12位「鐵帽子王」對應12位帝王,很巧合?更巧合的,還在後面
    清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以「王之立心行事,實為篤忠藎,感厚恩,明君臣大義。乃由宵小奸謀,構成冤獄,豈可不為之昭雪」為由,下令為清初攝政王多爾袞平反冤獄。在將多爾袞評價為「成一統之大業,厥功最著」以後,乾隆皇帝恢復其睿親王封號,令多爾博一支繼嗣並恩賜「世襲罔替」特權。
  • 清代「鐵帽子王」最後下場為什麼都很慘
    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皇太極在向眾貝勒講話時首先不指名地批斥了阿敏,皇太極說:「有人要求我當上汗王之後,準許他出居外藩搞獨立王國。如果大家都像某某貝勒那樣出居外藩,我不就成了光杆汗王了?我們這個國家還成個國家嗎?」最後,他要求所有貝勒,每個人都要對天立誓,日後如有違背誓言者,讓天地明鑑,得到報應。 9月1日,眾貝勒及大小臣工齊聚大衙門,舉行焚香告天立誓儀式。從此,皇太極登上後金國汗寶座。
  • 皇太極11個兒子,多爾袞為何立排名第9的順治?他和孝莊有感情嗎
    八年,太宗崩,王與諸王、貝勒、大臣奉世祖即位。諸王、貝勒、大臣議以鄭親王濟爾哈朗與王同輔政,誓曰:「有不秉公輔理、妄自尊大者,天地譴之!」郡王阿達禮、貝子碩託勸王自立,王發其謀,誅阿達禮、碩託。尋與濟爾哈朗議罷諸王貝勒管六部事。
  • 好叔叔多爾袞和好侄子豪格共爭大統,信心滿滿,為何福臨成贏家?
    《清世祖實錄》裡就有過這樣一段話:太宗儲嗣未定,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但這種「爭」投諸了武力麼?並沒有,還算文明!在大多數人們的認知裡,睿親王多爾袞和豫親王多鐸是親兄弟,他們還擁有著兩正白旗,可以說是清朝八旗中最為精銳的部隊了;但豪格也不含糊,他擁有著兩正黃旗。
  • 多爾袞至死也沒當過皇帝,為什麼被叫成清成宗?
    對於清朝來說,他是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作為大清攝政的王多爾袞,是滿清入關和鼎定中原的第一人,功勳卓著,立下汗馬功勞。攝政王多爾袞至死也沒做皇帝,為什麼被追封為「清成宗」呢?一生沒做過皇帝,那為何又成了大清皇帝「清成宗」?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大同總兵姜瓖反清有多猛,逼得多爾袞親徵,八位王爺雲集山西
    為什麼呢,因為大同離北京太近了,兩者相距700多裡地,按照正常行軍速度六七天也就能殺到,如果是急行軍能縮短到四天之內,要讓姜瓖成了氣候,他隨時能發兵威脅北京。並且,大同反清,它不是一個城的問題,姜瓖也不會這麼傻坐守著一座大同城,它是一個支點,附近的州縣乃至附近的省份,都會受到輻射。
  • 王爺、親王和郡王的區別
    順治皇帝的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俸祿親王之女封郡主,其夫稱儀賓。俸祿為每年800石。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 《清初情緣》裡面的伊爾根覺羅笑笑
    伊爾根覺羅笑笑是我的作品《清初情緣》裡面的原創人物,這個人物的靈感是來自曲莘亭大的寫的《轉世驚情》在曲莘亭大大的《轉世驚情》裡面多鐸沒少吃十六阿哥費揚果的醋,因為十六阿哥非常欣賞十五嫂沐樂所以多鐸有些吃醋。
  • 她才是多爾袞最愛的女人,《美人無淚》小玉兒的原型,不是孝莊
    《美人無淚》這部電視劇是於正繼《美人心計》、《美人天下》後的第三部美人收官作品,本劇講述了從皇太極徵戰天下到其孫康熙繼位這段清初歷史的故事,在這部電視劇中,有一個角色十分搶眼,在電視劇中稱她為小玉兒,我們知道在野史中稱孝莊太后為大玉兒,雖然沒有實在的根據,但是因為影視作品的傳播,大家都已經接受了大玉兒就是孝莊,在《美人無淚》中小玉兒扮演的是大玉兒的妹妹,多爾袞嫡福晉。
  • 為什麼明朝的王爺不讓進京,而清朝的王爺不讓出京
    有能力的兒子安排邊疆和重鎮,讓兒子們給他保家衛國。 比如第三子朱棡鎮守大同、第四子朱棣鎮守北境、第五子朱橚鎮守開封等。 首先,對異姓王和外姓功臣,進行了血腥清洗。像徐達、李善長、藍玉這種級別的鼎國之臣都接連被殺被貶,難以善終; 其次,對百官還是不放心,於是設立了錦衣衛監察百官。而且猜忌這個毛病老朱家有遺傳,後來的東廠、西廠、內廠都是DNA在作祟。
  • 歷史上孝莊與多爾袞的真實關係
    多爾袞為什麼自己不做皇帝?當時皇太極駕崩,大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南徵明朝,入關統一。那時候多爾袞的政治軍事能力遠遠勝於其他人,也就是說,如果不依靠多爾袞,那清朝可能就無法進入關中,實現統一的大業。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他的優勢則是在於其合法性,皇位子承,天經地義。不要以為豪格是個孩子,他實際上要比他的皇叔多爾袞還大三歲,手裡握有重兵。現在大清需要多爾袞來領導,但是也需要考慮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如果讓任何一方繼位,勢必會打壓另一方,造成內部紛爭,影響大清發展。就是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推出了福臨,由多爾袞輔政。這樣,既有了合法性,多爾袞也能繼續帶領大清徵戰。
  • 清「八大鐵帽子王」的最後結局
    (資料片)   清朝歷史上有八位權勢赫赫的王爺,他們在開國創業過程中戰功最多、勳勞最大,所以他們的王位也是一輩傳一輩,不降不除。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孫繼承。本家假若無人,還可以由旁支子孫襲封。這叫「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這項規制發端於清初,定製於乾隆。
  • 愛王,聽王,扶王,戀王:太平天國王爺的封號到底有多奇葩?
    民間戲曲裡習慣把這樣的外姓王稱為「一字並肩王」,表示他們可以和皇帝比肩。當然,這些「一字並肩王」最後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第二類是採用封地名。比如戴面具的那個蘭陵王,他的封地在蘭陵;滕王閣序的那個滕王,他的封地原來在山東滕州;比如永嘉南渡後成為晉元帝的琅琊王司馬睿,他的封地就在山東琅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