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注釋】
①膝眼:就是指外膝眼,即犢鼻穴。犢就是小牛;鼻就是鼻孔。穴在髕韌帶外側凹陷處,猶如牛犢鼻孔,故名。
②心腹:在古代,心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有的指心臟附近,有的指胃的位置,現在就是指胸口和胃的位置。腹就是指肚子。心腹即是指胸腹。
③胻:音héng,即小腿。
④傷寒:這裡的傷寒主要是指外感風寒引起的一些症狀表現。患者出現鼻塞,流鼻涕,打噴嚏,惡寒發熱,渾身酸痛等症狀,可以用發汗解表、疏風散寒的藥物治療。與西醫學上由傷寒桿菌引起的感染的傷寒不同。
⑤贏瘦:是虛弱削瘦的意思。
⑥氣蠱:亦作「氣臌」,腹部腫脹的病症。俗稱氣臌脹。常見發病部位在腹部,多因肝病日久,肝脾腎功能失調,氣滯、血瘀、水停於腹中所導致。以脘腹作脹,腹漸脹大,四肢消瘦,面色青黃等為常見症狀。
【譯文】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即犢鼻穴)直下三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該穴能治療腹脹、腹瀉、腸鳴和胃中寒邪等胸腹部病證;還能治療膝部和小腿酸痛、腫脹等局部病證;同時,還可以補益因傷寒之後引起的瘦弱虛損。此外,還可以治氣臌等病證。對於30歲以上的人群,針灸足三裡有強壯保健的作用,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保護視力。注意取穴時一定要準確,操作方法是針刺八分,艾灸三壯。
【原文】
【注釋】
①四肢厥:是病證名,又稱為手足厥冷、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指手足發冷,冷至肘部和膝部。
②癮疹:即蕁麻疹,俗稱風疹塊。病人常見症狀為皮膚瘙癢,隨即出現風團,呈鮮紅色或蒼白色、皮膚色,少數患者有水腫性紅斑。風團的大小和形態不一,發作時間不定。風團逐漸蔓延,融合成片。是由於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通常在2~24小時內消退,但反覆發生新的皮疹。病程遷延數日至數月。臨床上較為常見。
③數欠:病者不拘時間,呵欠頻頻不止,稱數欠,多為陰盛陽衰,體虛之故。但因睏倦欲睡而欠者,不屬病態。
④惺惺:指神志清醒。
【譯文】
內庭穴位於足次趾和中趾間的趾縫端,即位於足背第二、三蹠趾關節間前方凹陷中,屬於足陽明胃經,是該經的滎穴。能治療四肢厥冷;還可以治療胃經鬱熱引起的心煩喜靜、蕁麻疹、咽喉腫痛、牙痛、以及頻繁呵欠、瘧疾不能進食等病證。以上病證用該穴治療,針灸著病情就見好轉,慢慢地患者就神志清醒、神清氣爽了。
①肘中痛:是一種慢性關節疾病,起病緩慢,時輕時重,病程較長,需要長期的調理保健。
②偏風 :病證名。又稱「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營衛俱虛、正氣不足、外邪侵入、經脈阻塞而致,症見半側肢體運動障礙、麻木、疼痛、甚則廢而不用。
③筋緩:病證名,指筋脈弛緩,不能隨意運動。該名出自《難經·十二難》。多因腎肝虧虛或肝經受風、血熱等因素所致。
④喉閉:肺絕喉閉,病證名,是指危重病人上呼吸道梗阻的病證。
⑤風癬:是一種斑疹色紅如玫瑰,脫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膚病。又稱為風熱瘡、血疳瘡、母子瘡等。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玫瑰糠疹。
⑥癩 :癬疥等皮膚病。
⑦瘳:音[chōu] ,意思是病癒。
曲池穴,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合穴,此穴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應要屈肘拱手沿著肱骨邊取穴。本穴善於治療肘關節疼痛、半身不遂引起的半側肢體運動障礙、麻木、疼痛、甚至不能開弓射箭和舉臂梳頭。還能治療各種熱證、喉閉以及各種皮膚病如風癬和癬疥等。以上這些病證用該穴針灸治療,疾病很快就痊癒了。
①岐骨:泛指骨骼連接成夾角處。
②齒齲:疾病名,是指齦腫腐臭,齒牙蛀蝕宣露,疼痛時作時止的病證。
③鼻衄:症狀名,是指鼻中出血的症狀。鼻衄可因鼻部疾患或外傷,肺、胃、肝經火熱上擾,脾虛不能統血等所致。
④口噤:中醫病名,是指牙關緊閉,張口不利,口合不開的症狀。又稱牙關緊急。多因感受風寒溼邪、溫熱入裡、痰氣鬱結、金瘡跌僕等所致。
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間,平第二掌骨中點處。該穴主治有頭痛、面部腫痛、齲齒牙痛、鼻衄、以及瘧病寒熱往來、牙關緊閉不能說話等病症。操作方法一般是針刺五分深,針灸該穴使得病人當時就安好了。
(未完待續)
編輯:宣傳科 劉渭伊
審核:針灸推拿康復科 安軍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