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崢華
今年是著名出版家範用先生逝世十周年,四卷本《範用存牘》由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三聯書店聯合韜奮紀念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舉辦了新書對談會以及「範用逝世十周年紀念展」。對談嘉賓有著名出版家董秀玉老師、汪家明老師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老師。
我們都知道,範用先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重要的出版家之一。他1938年進入讀書生活出版社工作,自此與三聯書店結緣。在三聯人看來,範用是「三聯的靈魂人物」。他對書的理解、他的編輯理念至今依然影響著三聯、影響著中國讀書人與出版人。
在範用七十多年的出版生涯中,策劃出版了許多影響中國文化界的書刊。他與當代幾乎所有重要的文化人都有很深的交往,如夏衍、巴金、冰心、葉聖陶、趙家璧、吳祖光、汪曾祺、黃裳等。因為書,他們成為朋友。
在與這些朋友的往來中,範用精心保存了近2000封來信。
而四卷本的《範用存牘》就是這些珍貴書信的全編,收錄了範用先生與近四百位作者、出版人、編輯、書店人、媒體人、熱心讀者之間的1800多封信。信件時間跨度從20世紀30年代到2009年,大多數寫於1978年以後。除涉及個人隱私、私人恩怨外,其他內容悉數保留。
書信裡披露了《傅雷家書》的來龍去脈;披露了《讀書》雜誌的光彩與坎坷;也披露了《隨想錄》《幹校六記》……一大堆書背後有趣和曲折的故事。這些在中國出版史上極為重要的出版物,顯示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時代精神。
其中探討書稿問題的多封來信,更反映出範用作為出版者,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的關注與思考。
《範用存牘》中還收錄了範用和作者朋友互相往來唱和的信件,其中包括龔之方、華君武、楊憲益、汪曾祺等。在這些老友的信中可見「浮一大白」的暢快,做一首打油詩「承奉一笑」的喜悅,也可見他們對學問和社會的真知灼見。這些「任意閒談,無所顧忌」的信件不僅能見出範用編輯之外的另一面,更能見出寫信者的性情和學養。
範用去世後,這些信件以及藏書由範用家人捐贈給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整體收藏。
董秀玉老師可謂是範老一手帶出來的徒弟。她1956年開始做出版,1979年擔任《讀書》編輯部副主任;1986年是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副總編輯;1987年到香港三聯工作;1993年又回到北京擔任三聯的總經理、總編輯;1994年創辦《三聯生活周刊》;1996年創辦韜奮圖書中心;2014年創辦「活字文化」。
在《範用存牘》四本書中,很多人給範用的信,每次都要「問候秀玉」。算起來不下一百處。
董老師說,自己真的很幸運。範先生在她心裡是師長,比師傅還要高一點。他那種親切、關懷,那種支持、幫助,完全是無私的。
剛剛創辦《讀書》雜誌那會兒,範用寫路條,到哪去,地址、電話,都先聯絡好了然後再讓她去,有時則是範老親自領著去。董秀玉像夢一樣瘋狂地學習,跟著做。她說,那半年對她一生不管是編輯的概念、思想,還是人格的教育,都影響非常大。讓她知道什麼東西是值得做的,什麼是要丟掉的。
汪家明老師從《山東畫報》到三聯,後轉戰人民美術出版社,現為「活字國際」總經理。他說,範用先生從來沒有明確地總結過什麼是三聯的編輯傳統,但是他的文人氣、書卷氣形成了三聯的傳統。範用留給《讀書》、留給三聯書店的就是這種對知識、對文化的尊重,是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一種出版人莊重的使命感,這是三聯書店文化精神的根本。
王為松老師舉一個例子說,1996年他去範用家,範老說你們現在有條件了,每次寄樣書,都請辦公室的編務寄。我是自己寄,我會把我自己對作者的感情一起打包進去,這個是別人做不到的。他的這句話讓王為松一直記到現在。
範老帶領下的三聯的出版,屢獲各界好評。柯靈收到書後說,你們書做得非常好,我非常滿意。巴金說:「第一流的紙張,第一流的裝幀,是你們用輝煌的燈火把我這部多災多難的小書引進了文明的書市。」
《範用存牘》每卷均附有寫信者的手跡,這些斑駁卻充滿深情的字跡,讓我們恍若看到那個年代出版的精神,進而也讓我們進一步反思,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做出版,我們今天該如何做出版,我們今天做出版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