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力量-專業
2020年有四部主演的電影上映,被稱為「張譯年」。從藝以來,其參演的電影累計票房已超百億元,在取得巨大商業成功的同時,演藝的專業性也受到極高讚譽,被譽為實力派青年演員的重要代表。
戲路廣泛,能勝任多種角色,表演富有層次和質感。在《八佰》中,以眼神傳達「老算盤」的複雜人性;拍《金剛川》時,為戲暈倒,塑造了「莽撞人」的真誠和大義;《一秒鐘》裡,虐身瘦黑,用心詮釋父親的深情……贏得觀眾「演誰像誰」的口碑。
眾多的作品和成就,源自他對表演原始的熱愛,對專業極致的追求,能在變化的環境中靜心修行,打磨演技,以藝術之名致敬歷史、對話時代,彰顯專業的力量。
作者 | 張茜
編輯 | 顧鴿
種樹人
銀幕上,一個瘦瘦的身影在大漠中踉蹌。他叫張九聲,剛從勞改農場裡逃出來。趕上沙塵暴來臨,狂風卷著黃沙,他艱難地往前走著。
因為面容黑黝,身形太過瘦弱,很多觀眾一下子沒認出演員張譯。在這部張藝謀執導的《一秒鐘》裡,他飾演的張九聲是一位脾氣暴躁、執拗的父親,一心只想看到新聞簡報中女兒的鏡頭。
荒亂的年月,女兒是張九聲唯一的惦念,電影成為情感的出口。借這個故事,張藝謀表達了自己對膠片電影的情感。而角色之外,張譯多年未變的執念,同樣是電影。
30年前,10歲的張譯被父母帶著去看《紅高粱》。在此之前,父母曾設想過他將來會成為演奏家、歌唱家、運動員或主持人……但對小張譯而言,這些職業都敵不過一部《紅高粱》。
看著大銀幕上閃動的人影,張譯開始對幕後的世界感到好奇:「電影裡面的人為什麼那麼高?」「電影放映完『他們』去了哪裡?」年少的好奇心像一簇火苗,點燃了往後30多年的生命。這部電影,讓少年張譯成長為了演員張譯。
緣分兜兜轉轉,30年後,他走進了這個影響他「入行」的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世界。在社交平臺上一向不活躍的他,為宣傳《一秒鐘》,3個月內共發了19條微博:講小時候對電影的好奇,講對《一秒鐘》的理解,也講如今對電影的愛……字字句句中,有著對電影無盡的專注和深情。
如同命運的某種牽引,曾經與當下在《一秒鐘》裡匯合,因為不懈付出而錘鍊成的專業度,呈現於聚光燈下。
拍戲時,為貼合張藝謀對角色「瘦」「自然黑」的要求,張譯一個月減重20多斤。劇組裡,大家吃包子,他只吃餡,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同時還在40多度高溫的沙漠裡暴曬。最後,臉頰陷下去,顴骨凸了出來,儼然是「張九聲」的模樣。張藝謀說他「像當地人」。
影片裡,有一段「一秒落淚」的哭戲。拍攝時,導演要求張譯在看到女兒的影像後,轉身就落下淚來。這對演員要求極高,既要掌控眼淚流出的速度,又要把父親對女兒的情感詮釋出來。張譯演完後,要求嚴格的張藝謀給了句「不能再好了」的評價。
在《一秒鐘》的北京首映禮上,張藝謀稱張譯「任何一個導演都希望跟這樣的演員合作」。受認可的背後是張譯二十多年的積累。從《士兵突擊》裡的史今班長、《我的團長我的團》裡的孟煩了,到《親愛的》裡的韓德忠、《追兇者也》裡的董小鳳,從電視劇到電影,張譯用近乎苛刻、反人性的訓練,夯實了成為「好演員」的條件。
自身努力,加上時運來臨,一部接一部的作品將他推入主流的視線,厚積,終迎爆發。張譯形容這個過程,「就像一個種樹人種了二十幾年的樹,終於接二連三地長出了新芽。」
張再來
《一秒鐘》不是觀眾2020年第一次在銀幕上看到張譯。
先和觀眾見面的是《八佰》裡懦弱的逃兵「老算盤」,後是《我和我的家鄉》裡憨傻幽默、順口溜不斷的村幹部姜前方,接著是《金剛川》裡隱忍抵抗的張飛……張譯的名字接二連三地出現在銀幕上,並且角色反差很大,有人因此稱2020年為「張譯年」。
每一次出演,都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演員的內心重建和詮釋。在《金剛川》裡,張飛這個角色,不同於一開始就鐵血的英雄硬漢,他的性格是漸進式的,起初會為了幾發炮彈計較,唯唯諾諾,當戰鬥到最後,只剩他一人,內心的孤獨、憤怒全部湧上來,其「莽撞人」的一面才顯現出來。
飾演這樣富有層次感,且擁有複雜情感的角色,對演員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張譯有自己的方法。拍攝前期,他觀看了大量與抗美援朝相關的歷史資料、紀錄片,還拜訪了角色原型,並跟教官學發射炮彈。
為說好陝西話,他自製「張飛臺詞注音版」,每句臺詞下面都標註了對應的拼音和諧音字。「上萬人明早五點前要過河」是「傷彎人明造捂點前要鍋河」,「衝我來」是「衝餓來」……他對角色的把握,精準到了每一句臺詞對應的音調和語氣。
到了正式拍攝時,前期的準備都成為基石,鋪成小路,張譯由此走進了張飛的內心。
影片中,張飛以自己做引,故意暴露位置,誓與敵人同歸於盡,給志願軍爭取過河的時間。為展現那種背水一戰的感覺,拍攝時,他直直地、死死地看著空中的敵機,因此炸彈的碎屑,常常隨著石礫、沙土、灰塵一起從頭落下,迷住了眼睛。他總是忍著難受,繼續拍。
到了拍張飛犧牲的戲時,劇組一起通宵作業。現場,張譯對著空中敵機大叫「來吧」,嘶喊著發射炮彈。由於過度投入表演,他缺氧了,嘴唇漸漸發白,直接暈倒在炮臺上。幾秒鐘後,他緩過來,聽到工作人員的聲音傳來:「譯哥暈倒了,去看一下。」
他擺擺手:「沒事,我沒事。」調整好後,他又快速投入表演:「再來。」
因為經常跟導演管虎要求再拍一條,吳京給張譯起了個外號「張再來」。有場戲甚至拍了17條,最後是管虎先叫停了。張譯對每場戲都看得很重,他總在想「要是能再來一遍就會更好」。
為呈現最好的效果,他親自演了碳化後的屍體。剛熬完一個大夜,他就早早來到片場,化了4個小時的特效妝,血塊結成痂,凝在浮腫的臉上,看起來像為英雄頒發的獎章。《金剛川》上映後,觀眾評價他演技封神,連「眼神」「臉上的肌肉」「耳朵」都是戲。
「莽撞人」的另一面是真誠和執著,張譯對於電影的態度,就像他飾演的角色張飛一樣,願意為自己的事業犧牲,無畏無懼,也因而獲得最大的尊重。
夜跑者
走到職業中場,演員張譯的印象拼圖,終於「完整」起來。他性格裡自帶的內斂、沉靜,賦予了每一個角色屬於張譯的印記,讓英雄或小人物都變得細膩可觀。
《八佰》裡,張譯飾演一位瓜慫懦弱的逃兵「老算盤」,這是一個在戰爭中把活命比尊嚴看得重要的小人物,演員需要從外表到內在去體悟人物的處境,讓非常之人呈現出常態的人性。
電影上映,「老算盤」一出場,一身髒髒皺皺的軍服,戴著耷拉到肩膀的假髮套,眼鏡滑到鼻梁上,一副畏畏縮縮的樣子。藉助肢體動作和神情,張譯的逃兵形象立住了。
對於人物塑造而言,內心活動更是重頭戲。多年的經驗積累,張譯能夠敏銳地感覺到每一個角色的內心世界,然後再用「方法派」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
「老算盤」逃生的戲,是這個人物敘事的高潮部分,也是張譯所認為的難點。這場戲不僅要求情感的爆發力,而且要將人物逃生時的矛盾心理展現出來。一邊是對戰爭的恐懼,一邊是對生的渴望,還有對自己的無力感,三重情感疊加,難度很大。
拍攝前一晚,張譯睡不著覺,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到了現場後,導演說只拍背面,他才鬆弛下來,慢慢融入角色。
在這裡,張譯的情緒是一點點爆發的。先是哀求,然後是痛哭,再一下一下地磕頭,不斷地說著「我求求你了,你放過我吧」。一個在戰爭中僅僅想要活命的、不太出彩的小人物,被張譯演得可憐、可悲、可氣,又可被理解。
這種情緒精準無誤地傳達給了觀眾。很多人看完後評論說,完全認不出來是張譯,「只記得老算盤」。觀眾所謂的「演誰像誰」,無疑是對演員「專業性」的最好詮釋。
2020年,幾部重要影片的上映,讓張譯主演的電影累計票房超過百億元,是國內第六位達此成就的男演員。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他迎來了屬於自己的大銀幕時代。
在片場,為了角色,他會大笑、痛哭、崩潰,有了狡黠的、可愛的、煙火氣息的一面。但在片場之外,他總是很淡然,游離在這個高歌猛進的娛樂行業之外。生活中的張譯和演員張譯不太一樣,似乎只有進入角色、鏡頭和銀幕,張譯才成為了張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影視拍攝被迫停工。在整個世界都慢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張譯每天零點出門徒步,走5公裡,連續走了一個多月。他知道復工後就要拍夜戲,因此必須要讓自己的感官、生物鐘都適應零點,以此來調動肢體和情緒,保持最好的狀態。
那時,夜很靜,整個城市都在休眠,他在以某種熟悉的速度「狂奔」。
如今,夜晚和白晝都熱鬧起來。人來人往間,張譯的名字被頻頻提起,名利、繁華、機會、榮光一起來臨,他內心反倒鎮靜下來,2021年的期望是「繼續工作」。
這恰是一個專業演員的本色,專注力只在他的作品上。
以下是《博客天下》對張譯的年度專訪:
「藝術標準永遠沒有最好」
博客天下:2020年算是您作品爆發的年份,《八佰》《金剛川》《一秒鐘》等影片相繼上映,現在回看,這一年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對您的意義是什麼?
張譯:很充實,就像一個種樹人種了二十幾年的樹,終於接二連三地長出了新芽。有作品可以請觀眾看到,對演員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博客天下:10年的軍旅生涯讓您對軍人身上「捨生取義」「為國犧牲」的精神有很深的感觸,而《八佰》中的「老算盤」是一個完全相反的角色。是什麼原因讓您決定出演這個角色的?
張譯:作為演員,能遇到這樣一部電影,非常榮幸。故事中的很多人物都令人動容,我挺想演一個英雄的,戰死沙場、激情悲壯,比如羊拐、老鐵和端午。讀劇本的時候,邊讀邊想像著自己會怎麼演繹他們。可是萬萬沒想到,(導演)安排我演「老算盤」。
我本人和這個角色的差距太大,實在想像不出「老算盤」的內心畫像以及外部形象。再加上以前當過兵,對「逃兵」這個字眼確實有些牴觸,擔心將來觀眾會罵這個角色。
但是「老算盤」是唯一一個背離這個群體的角色,他並不是一個保全自己的利己主義者,在老鐵受傷的時候,他也能衝上去搶救。如果不是手指被打斷,再也沒辦法摸槍了,他也會留守到最後的。他只是想活下來,這樣的念頭,放在誰身上,都沒有錯。
但是難度依然存在,我還是蠻喜歡挑戰的,就像醫生,都喜歡挑戰疑難雜症。導演也是幫我做了很多的角色準備工作,他想完成一個幾乎無法完成的任務,願意拉上我一起去搏命,我幹嘛不願意呢?
博客天下:拍攝《八佰》的過程中,讓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張譯:「老算盤」跪求端午放他一條生路的那場戲,是我的噩夢。臺詞量幾乎是全劇中最長的一段,又有方言的障礙,還需要情感的爆發。
這場戲開拍之前,我一直是希望遲一點再拍,但該來的總會來。拍攝前一晚,我睡不著覺,就給導演發信息說,我呀明天可能要發燒了……還沒發出去的時候,一個好朋友電話打來,跟我聊了半天這場戲,我就決定振奮一下了。
第二天,導演說我只拍你背面,不用擔心。我更是鬆了一口氣。等我哭得稀裡譁啦的時候,忽然發現攝影機就在我的正前面,懟著臉拍……好在最後的完成,導演還比較滿意。
博客天下:您曾塑造過很多不同性格、執行不同任務的軍人形象,在您看來,《金剛川》中張飛這個角色的獨特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譯:他不是一個上來就豪言壯語式的英雄,剛出場反倒是唯唯諾諾,對炮彈精打細算,行事謹小慎微。但短短幾個小時後,他經歷和戰友的生離死別,經歷了無數次剛剛建好的橋被摧毀的挫敗,面對一個行蹤不定的敵人,他內心的「莽撞人」才破繭而出。
博客天下:《金剛川》中,張飛最後決定犧牲自己來掩護大部隊過江,據說您演這場戲時腦供血不足,在現場暈倒了。看到成片後,請問您如何評價自己這段表演?
張譯:看自己的表演,從來就沒有滿意過……我總會想,要是能再來一遍就會更好。但電影就是遺憾的藝術,只能在現場儘可能地多拍幾條吧。
其實反過來想,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準反而是最好的表達。
博客天下:有人評價您在《金剛川》中奉獻了「教科書般的演技」,但是之前也有人提出,演技是沒有所謂的「教科書」的,您如何看待這個評價和這個觀點?
張譯:自然科學知識的教科書,一般都是相對固定的結論式知識闡述,表演屬於藝術範疇。對藝術的表達和感受不會存在一定之規,因為每個人的審美、理解都不一樣。無論是何方法、最終如何呈現、演員如何表達,只要是可以打動大多數人的表演,都是好的表演。
但是表演確實又是一門學科,演技是有教程的,教程裡面教授的,是表演的基礎知識,比如聲、臺、行、表的基本功,對表演的基本理解,是有指導性的,但是對於審美和感受,只是引導性的,學完了基礎,做演員還要靠漫長的生活體驗和學習實踐。
「演戲的終極目的不是拿獎」
博客天下:您的演藝生涯不算是一帆風順,從沒有戲拍到演配角,再到演主角,這個過程中您一直在努力,在您看來表演是有方法論的嗎?比如遵循一個原理,堅持就可以成功?
張譯:當然會有方法論,但是所有的方法論都是基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至於原理,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離不開不斷的自省和感悟。
但是,成功與否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每一個演員的背後總有編劇、導演、攝影、燈光、聲效、服化道等各個部門的幕後英雄在支撐。沒有他們,沒有演員。
博客天下:之前接受採訪時,您提到每次飾演角色前都會列人物小傳,這是快速進入角色的方法嗎?您有什麼自己的技巧或習慣來適應一個新的角色?
張譯:寫小傳是其中一個辦法。提前進組,體驗生活,熟悉拍攝環境,掌握語言邏輯,多做新角色的準備功課,少去想那些以往演過的角色,新角色自然會住進你的內心。
博客天下:《八佰》和《金剛川》都是以方言為主,您覺得電影呈現時,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在哪裡?您曾經最想做一個播音員,您覺得表演上這種臺詞的多變,可以滿足播音的理想嗎?
張譯: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時刻說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不同的方言區劃裡,包羅著不一樣的煙火人間。所以,方言裡常常潛藏著某個地區的風土人情,和人們的思維邏輯方式。
方言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演員展現不同的性格,觀眾也會感受到這份距離的拉近。當然這隻代表我個人的觀點。
播音和這件事的關聯性並不大,要說理想的滿足,過去錄製了很多廣播劇,以及曾經為一些紀錄片配解說詞,那算是真正的滿足。
博客天下:都說今年是「張譯年」,有網友評價「張譯值得一個影帝」,您如何看待這種評價呢?您會對拿獎特別期待嗎?
張譯:二十來歲的時候想拿獎,是想獲得市場的認可;三十來歲的時候想拿獎,是為了讓父母高興。現在,被很多朋友認可了,很感恩,父母也捧著我的獎盃照過相了,很高興,得獎這件事好像就沒什麼特別的感受了。
現在會很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演戲的終極目的不是拿獎,可拿了獎,又必須努力演得讓觀眾更加滿意,所以每次拿獎之後,壓力真是大過高興。哎,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果有觀眾和評委還願意給我這份榮譽和鼓勵,我依舊感恩、感謝。
博客天下:您在很多次採訪中都說過,演員所收穫的熱鬧、名利、繁華都是很短暫的。2020年多部作品上映,您主演的電影累計票房已超過百億,對此有什麼感受?
張譯:個人而言真的沒有什麼變化。演員的工作就是拍攝期內的表演,上映期內配合宣傳,影片何時上映,不是我能決定的,今年這種情況,完全是趕上了。
「把不一樣的自己,給到觀眾」
博客天下:您覺得新冠肺炎疫情給2020年的影視行業帶來了怎樣的衝擊,給您個人又帶來了什麼影響?
張譯:疫情對影視業的各個環節都具有較大的衝擊,劇組停擺,影院關門,幾乎全部從業人員歇業。但是網際網路的內容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也算是好的方面之一。
博客天下:沒有電影的那段日子,您在做些什麼?
張譯:我和大家一樣,在家裡沒辦法出門,等待著行業復工的消息。但是電影從沒有離開我的生活,電影,無處不在。
博客天下:2020年,您作為評審參加了平遙國際電影展,有印象比較深刻的事情嗎?
張譯:賈樟柯導演和團隊,為中國電影人營造了一個單純又美好的電影氛圍,讓電影回歸到電影本身。能跟他們在一起工作一段時間,非常有幸。作為一個年輕演員,學到很多,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第一次體驗到電影評審的工作,不那麼容易,卻又極為幸福。
博客天下:作為演員,在表演上的「難」,主要指哪些方面?
張譯:能在準備階段精確捕捉到人物的內心,能在拍攝階段,排除全部雜念,從內到外精準地展現出來,這是很難的。
表演有時候不是一蹴而就,往往像個工程,捕捉、設定、交流、判斷、反應、聲、臺、行、表,方方面面就像工程隊裡的各個部門,你自己必須把這些部門統一協調,才能渾然一體。這個統合的過程,是最難的。
博客天下:作為閱讀愛好者,您平時喜歡看哪類書籍?您認為閱讀可以給演員這個職業帶來什麼?
張譯:小說類肯定是首選,演員需要多了解世界,了解不同的人,小說會幫很大忙。
博客天下: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您覺得作為演員最需要堅守的東西是什麼?
張譯:對表演的熱愛和對世界的好奇,耐得住寂寞,不斷地學習。
博客天下:您在表演事業上期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
張譯:能演不同的角色,基本演好。
博客天下:您曾經說過住在劇組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這種生活最大的吸引力是什麼?
張譯:因為當過兵,總是喜歡集體生活,劇組就是這樣,幾百上千人,一起拼命地幹好一件事,總是會讓我覺得特別燃,特別有勁。
博客天下:回首2020年,您認為自己的最大收穫和遺憾分別是什麼?
張譯:最大的收穫是今年上映的作品大家都還比較喜歡,沒什麼遺憾,只是常常想,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從未發生過該有多好。
博客天下:現在您選擇劇本的標準是什麼呢?未來您還想嘗試什麼樣的角色?
張譯:故事好,符合當今時代的主流價值觀,要有正能量,有人文關懷;角色具有挑戰性,能把不一樣的自己,給到觀眾。未來,隨遇而安。
博客天下:展望2021年,繼續向前走,您有什麼夢想和規劃?
張譯:繼續工作,多陪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