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954年出生的蘭福梅是濱城區三河湖鎮大營蘭村人。先天佝僂病,一目失明。自幼受家人啟蒙,而勤奮鑽研民間剪紙技藝。多年傾心研究發展非遺手藝剪紙,成為了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優秀民間藝人,濱州首批優秀民間剪紙藝人。
蘭福梅的剪紙作品,繼承、保持並發揚了濱州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的特點。他善於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其剪紙創作既不脫離傳統又自成一體、自創一格。有歷史人物、戲劇故事、民俗活動、吉祥物、勞作等不同題材,表現較多的有葫蘆和鳥、雞狗鵝鴨、花草魚蟲、豬羊騾馬等,其作品無不蘊涵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著創作者自然、淳樸的真摯感情。
蘭福梅的代表作品有《兵聖孫武》、《金陵十二釵》、《女駙馬》、《做飯》、《鴛鴦荷花》等。1986年7月其作品《老少三代》發表於《剪紙報》;1987年12月其作品入選中國剪紙研究會當代農民新剪紙聯展;1991年5月參加山東省文化廳、省旅遊局在上海舉辦的「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展」; 1992年9月參加香港「中國山東濱州民間手工藝展」,剪紙作品由「香港水禾田畫廊」收藏;1994年10月其作品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2007年6月《兵聖孫武》等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2008年4月其作品《夫妻下棋》、《打羽毛球》入選「東風頌中國剪紙藝術大展」;2009年11月參加中華文化促進會與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第三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暨首屆全國剪紙創意大賽」,作品《團花》獲優秀獎……。部分作品錄入《中國民俗剪紙集》《濱州民間剪紙》,有的還作為禮品贈送給國內外貴賓。
11月18日上午,在三河湖鎮實驗學校非遺剪紙工作室,記者見到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蘭福梅。「像這樣的非遺剪紙工作室在濱州市一共有四家,都是我一手操辦的。裝裱一個像樣的非遺剪紙展廳,很是費心、費勁!」蘭福梅說著,將自己創作的字型書法剪紙集拿給記者看,邊翻閱邊講解剪得是什麼字。記者看到,蘭福梅剪出的字型書法剪紙作品惟妙惟肖,將書法、花鳥元素融入進了剪紙,給人別出心裁的感覺。隨後,蘭福梅信手拿起紅紙,為大家剪起了四合紋樣。
談到字型書法剪紙時,他顯得很驕傲,「這種剪紙全國沒有第二個人剪,是我首創的。」蘭福梅說,之所以創作出字型書法剪紙還是受大集上賣藝術字的啟發,他們能在紙上用排筆把花鳥融入書法刷字,剪紙為什麼不能在文字上進行突破一下呢,又因為他喜歡畫畫,於是他開始將書法、花鳥元素融入進剪紙並創作出了字型書法剪紙。
多年以來,蘭福梅創作了大量剪紙作品,更是積累了一套自己的剪紙方法和理論。他認為,文字是點、橫、豎、撇、捺組成,剪紙則是由點、弧線、鋸齒紋組成。剪紙用的剪刀裡面也有學問,剪子要用的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但尖一定要小,而且長短也不一樣,如果剪子長短一樣,挖眼時,會把紙破壞。以前都是手剪,但少於3張、多於6張都不能剪,因為剪一個好的作品很費力,所以他就開始用刀子刻,一次能刻10張,提高了效率。
當天,蘭福梅是冒著蒙蒙冬雨坐公交車從市區趕來為三河湖鎮實驗學校給孩子們上剪紙課的。從市區到三河湖實驗學校,他需要換乘3次公交車。儘管如此,他已經堅持了8年時間。「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樂意更高興把自己的這番手藝傳授給家鄉的孩子們。下午,我還要趕到濱城區第四小學。」蘭福梅自豪地說,從周一到周末的教學日程被排得滿滿的,周而復始,天天如此!老天既然賜給了我這門手藝,就不能在我這終結。無論寒暑風雨無阻,只要時間,允許,身體還能行,我就堅持把傳承剪紙藝術這件事做下去,並要做好。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蘭福梅由於先天先天性佝僂病和自幼一目失明,再加上生活困難等種種原因而沒能上高中。但在那個年代,他還有幸當了幾年的民辦教師。「現在,我每月有200元的民辦教師補助,還有300元的非遺傳承人補貼,再加上一百多元的老年補貼,足矣!」蘭福梅說,人活著關鍵是勤快。頭腦勤快,手腳勤快,不給國家、社會和家人添麻煩,這樣就快樂幸福。與人方便,與己就方便,他人高興,你就高興。現如今,蘭福梅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眼到、手到、心到,繪就了剪刀與紙「和鳴」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