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城區三河湖鎮殘疾人蘭福梅:傾心傳承非遺剪紙手藝繪就紙與剪刀和...

2021-01-13 閃電新聞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954年出生的蘭福梅是濱城區三河湖鎮大營蘭村人。先天佝僂病,一目失明。自幼受家人啟蒙,而勤奮鑽研民間剪紙技藝。多年傾心研究發展非遺手藝剪紙,成為了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優秀民間藝人,濱州首批優秀民間剪紙藝人。

蘭福梅的剪紙作品,繼承、保持並發揚了濱州剪紙結構嚴謹、古樸渾厚、拙中蘊靈的特點。他善於從生活中汲取創作靈感,其剪紙創作既不脫離傳統又自成一體、自創一格。有歷史人物、戲劇故事、民俗活動、吉祥物、勞作等不同題材,表現較多的有葫蘆和鳥、雞狗鵝鴨、花草魚蟲、豬羊騾馬等,其作品無不蘊涵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著創作者自然、淳樸的真摯感情。

蘭福梅的代表作品有《兵聖孫武》、《金陵十二釵》、《女駙馬》、《做飯》、《鴛鴦荷花》等。1986年7月其作品《老少三代》發表於《剪紙報》;1987年12月其作品入選中國剪紙研究會當代農民新剪紙聯展;1991年5月參加山東省文化廳、省旅遊局在上海舉辦的「山東民間工藝美術展」; 1992年9月參加香港「中國山東濱州民間手工藝展」,剪紙作品由「香港水禾田畫廊」收藏;1994年10月其作品入選「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2007年6月《兵聖孫武》等入選「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2008年4月其作品《夫妻下棋》、《打羽毛球》入選「東風頌中國剪紙藝術大展」;2009年11月參加中華文化促進會與浙江省文化廳主辦的「第三屆『神州風韻』全國剪紙大賽暨首屆全國剪紙創意大賽」,作品《團花》獲優秀獎……。部分作品錄入《中國民俗剪紙集》《濱州民間剪紙》,有的還作為禮品贈送給國內外貴賓。

11月18日上午,在三河湖鎮實驗學校非遺剪紙工作室,記者見到正在給孩子們上課的蘭福梅。「像這樣的非遺剪紙工作室在濱州市一共有四家,都是我一手操辦的。裝裱一個像樣的非遺剪紙展廳,很是費心、費勁!」蘭福梅說著,將自己創作的字型書法剪紙集拿給記者看,邊翻閱邊講解剪得是什麼字。記者看到,蘭福梅剪出的字型書法剪紙作品惟妙惟肖,將書法、花鳥元素融入進了剪紙,給人別出心裁的感覺。隨後,蘭福梅信手拿起紅紙,為大家剪起了四合紋樣。

談到字型書法剪紙時,他顯得很驕傲,「這種剪紙全國沒有第二個人剪,是我首創的。」蘭福梅說,之所以創作出字型書法剪紙還是受大集上賣藝術字的啟發,他們能在紙上用排筆把花鳥融入書法刷字,剪紙為什麼不能在文字上進行突破一下呢,又因為他喜歡畫畫,於是他開始將書法、花鳥元素融入進剪紙並創作出了字型書法剪紙。

多年以來,蘭福梅創作了大量剪紙作品,更是積累了一套自己的剪紙方法和理論。他認為,文字是點、橫、豎、撇、捺組成,剪紙則是由點、弧線、鋸齒紋組成。剪紙用的剪刀裡面也有學問,剪子要用的得心應手、隨心所欲,但尖一定要小,而且長短也不一樣,如果剪子長短一樣,挖眼時,會把紙破壞。以前都是手剪,但少於3張、多於6張都不能剪,因為剪一個好的作品很費力,所以他就開始用刀子刻,一次能刻10張,提高了效率。

當天,蘭福梅是冒著蒙蒙冬雨坐公交車從市區趕來為三河湖鎮實驗學校給孩子們上剪紙課的。從市區到三河湖實驗學校,他需要換乘3次公交車。儘管如此,他已經堅持了8年時間。「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樂意更高興把自己的這番手藝傳授給家鄉的孩子們。下午,我還要趕到濱城區第四小學。」蘭福梅自豪地說,從周一到周末的教學日程被排得滿滿的,周而復始,天天如此!老天既然賜給了我這門手藝,就不能在我這終結。無論寒暑風雨無阻,只要時間,允許,身體還能行,我就堅持把傳承剪紙藝術這件事做下去,並要做好。將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蘭福梅由於先天先天性佝僂病和自幼一目失明,再加上生活困難等種種原因而沒能上高中。但在那個年代,他還有幸當了幾年的民辦教師。「現在,我每月有200元的民辦教師補助,還有300元的非遺傳承人補貼,再加上一百多元的老年補貼,足矣!」蘭福梅說,人活著關鍵是勤快。頭腦勤快,手腳勤快,不給國家、社會和家人添麻煩,這樣就快樂幸福。與人方便,與己就方便,他人高興,你就高興。現如今,蘭福梅憑著自己的一雙巧手,眼到、手到、心到,繪就了剪刀與紙「和鳴」幸福人生。

相關焦點

  • 非遺故事丨剪紙傳承人張建志:一把剪刀剪出中國範兒!
    張建志自幼跟著祖母長大,從三四歲開始,哪裡有紅白事,哪裡就有小建志的身影,看著祖母把一張張紙剪成一個個生動形象的花鳥魚獸,他感覺特別神奇,耳濡目染中張建志也學著祖母的樣子拿起剪刀。到六七歲的時候,他的「剪紙作品」經常得到大人們的誇讚,從那時起,剪紙這一手工藝術就在張建志心裡紮下了根。一把剪刀一張紙,在張建志的手裡一玩就是三十多年。
  • 文化傳承 後浪奔湧——剪紙 「妙剪生花」 求索人生
    說起非遺,湧現腦海的或許是落在器物上的灰塵;談及傳承,浮現眼前的或許是一位老者遠望的背影。拂去成見,在城市一隅,有一群「90後」和「00後」,他們唱念在舞臺之上,騰空在獅頭之下,他們指尖生花,沉醉於光影變幻……有這樣一群年輕人朝氣蓬勃,奔湧在傳承的路上。
  • 蘊鄉土 重形意(非遺年集·剪紙)
    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不多時,一幅《龍鳳團花》便創作完成。馬尼拉觀眾驚詫不已,紛紛上前檢查,看剪刀裡是否藏有機關。「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安塞剪紙是世界的瑰寶。」  從剪法看,安塞剪紙可分為雙鉸、單鉸、零鉸。一些對稱圖案,採用雙鉸,如剪轉花、枕頂花等;家禽蔬果等小窗花不對稱,只能單鉸;一些大型創作,先單獨零鉸,再拼成完整構圖。要想「剪上生花」,全憑歲月積澱。
  • 傳承與創新---盧雪和她的剪紙人生
    主持人:北京時間的10點01分,聽眾朋友上午好,歡迎收聽今天的做客山東臺節目,我是主持人曉蕾,今天是十月一號國慶節,對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值得紀念和高興的日子,那在這片喜樂祥和之中呢,剛剛閉幕不久的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相信也是帶給了我們不少的精彩回憶,今天在國慶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裡,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說起,今天直播間有幸請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人盧雪
  • 留住手藝 堅守匠心,影像中的非遺傳承
    平遙推光漆器是以手掌推出光澤而得名的一種獨特工藝的高級油漆器具,外觀古樸雅致、質感細膩溫潤,繪飾金碧輝煌,是山西做家具的傑出代表。作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傳承人薛生金的徒弟,在多年的浸潤裡,房晶對這門手藝駕輕就熟,也產生了由衷的自豪感。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鉛筆定線、剪刀裁切,不一會兒,嶺南石屋的輪廓就躍然紙上。  陳潔榮還展示了《三板水鄉之夢》《木頭衝嶺南石屋(其一)》等數幅已完成的作品。透過畫框,剪紙畫中細膩的剪裁、豐富的細節、精巧的構思,無不向外展示著金灣獨特的鄉土人情。  「用剪紙作品記錄三灶、記錄金灣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陳潔榮說道,事實上,自2000年開始,他就嘗試過用剪紙作品記錄家鄉的變遷。
  • 甘肅定西的剪紙藝術,兒時美好的記憶,現今的非遺藝術品,好美
    甘肅定西的剪紙現在很有名,現在有藝術之鄉的美稱。小時候一到冬天,到了冬閒的時候,女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剪紙,一雙小剪刀能夠剪出五顏六色各種圖案多重寓意的作品來。記得剪紙有兩樣比較深刻,一是剪窗花,那時候農村的窗戶都是木質的,基本上是方格狀居多,然後上面粘一張白紙,每個窗戶格格裡就貼一張剪紙,各種圖案的。越是心靈手巧的人就會組成不同的圖案,現在回憶起來,有了每年春節一換的窗花,過年喜慶的氣氛就一下子就有了。
  • 鄒平剪紙藝人的堅守與傳承,讓「老手藝」代代相傳
    小小剪刀,剪出世間萬物。疊疊紙片,濃縮人間百態。原本隨處可見的剪紙,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而在我市臨池鎮中黃村,有位民間藝人——高岱平依然堅守著剪紙這方天地。受老人們的薰陶,他從小就喜歡上了剪紙。愛好加鑽研,上初中時,他就能剪出非常複雜的圖案。算起來,他與剪紙這門手藝結緣已20多年。「折好紙,一剪子下來……」當著記者的面,他拿出一張紅紙,寥寥數剪,便剪出一個活靈活現的「小老鼠上燈臺」。「我從小就很欣賞、很愛慕傳統文化。以前的時候沒有紙,在農村那時候也缺紅紙,就用煙盒紙、包裝紙跟著老人們剪,自己也摸索著剪。」他邊剪邊說,向記者介紹他與剪紙結緣的經歷。
  • 濱城區三河湖鎮西宗村與濰坊輸油處喬莊輸油站結對共建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2月10日,濱城區三河湖鎮西宗村黨支部與國家管網東部儲運公司濰坊輸油處喬莊輸油站黨支部籤訂黨建共建協議書,全面開展黨建共建活動,推進雙方共同發展。作為國有大型企業,輸油處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資源優勢,加強外部合作,紮實開展黨建共建工作,共享合作發展成果。活動當天,喬莊輸油站黨支部向西宗村黨支部贈送一套會議桌椅,用以改善村「兩委」辦公條件。共建雙方詳細了解了黨建工作開展情況,並就下一步共建活動如何開展達成共識。
  • 柯城剪紙:剪出喜氣 剪出祝福
    一張剪紙,一個畫面,代表著一種祝福,比如,蝙蝠代表「五福臨門」,石榴代表「多子多福」,魚代表「年年有餘」,牡丹代表「花開富貴」等等。柯城剪紙至今傳承著明朝的花樣。一把剪刀,一張紙,在這座城市長長的文化脈絡裡,交織出舊日和現在的疊影。柯城剪紙於2016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藝人鄭志輝在2017年被評為該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 山西「巧媳婦」的剪紙人生:巧手匠心「剪」出最美家鄉
    中新網太原11月19日電 題:山西「巧媳婦」的剪紙人生:巧手匠心「剪」出最美家鄉  作者 楊傑英 楊潤德 梁月仙  紅紙折上幾折,剪刀上下飛舞,紙屑紛紛落下……不到10分鐘,一張六角形的精緻團花剪紙便已成型。近日,在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美術館內,「巧媳婦」趙敬玲正向市民展示自己的剪紙技藝。
  • 「匠心」一家人 傳手藝更傳好家風
    憑著一雙巧手和一把剪刀, 寧城縣 38 歲的女教師倪淑麗, 剪出了自己的夢想和天地, 更剪出了一家幾代「自強不息」的好家風。 一家幾代熱愛剪紙
  • 宿遷非遺剪紙傳承人指尖上的「花樣」年華 傳承傳統文化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拿在54歲的錢響勝手裡,就像玩魔術似的,折折剪剪,一會兒工夫,一隻展翅飛翔的小鳥躍然而出,栩栩如生。圖片來源:宿遷日報  這幾天,錢響勝和兒子錢政興每晚都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吾悅廣場房產集市上擺攤,現場製作、銷售剪紙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購買。  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我國,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北朝時期已經有剪紙作品流傳下來。
  • 鄂州社區有了剪紙基地,傳承非遺文化
    為傳承民族傳統剪紙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月22日下午,鄂州市南塔社區雕花剪紙基地第一期培訓班開課啦!社區邀請了市剪紙研究會理事鄧錫鳳老師為轄區10餘對親子家庭指導剪紙技巧。此次剪紙課程以″巧手剪出精彩畫,共創優良好家風"為主題,通過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鄧錫鳳老師的指導下,家長與孩子一起齊動手。作品多式多樣,有的雕剪抗議加油、有的雕剪核心價值觀、有的剪窗花等等,大家在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家國情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愛國爰家園,樹新風,樹正氣的良好家風。
  • 關於無錫非遺「剪紙」,你應該知道的這些事
    與此同時,怡緣飄香紙藝坊 等「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在我校紮根落戶。此後,非遺藝術走進輔仁課堂,剪紙成為輔仁特色的校本課程之一。本小組將以此次藝術節活動、怡緣飄香紙藝坊 「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及剪紙校本課程為依據。小組研究的內容是:無錫剪紙及其傳承傳承情況。
  • 康新禾;學習傳統剪紙傳承非遺文化
    齊魯網鄒城3月8日訊 每逢春節,家中的玻璃窗上總會貼上喜慶的剪紙作品,中國紅的紙上,拿著炮仗的孩子們嬉笑著你追我跑,背影的一棵大樹上,繁瑣而又有條理的樹葉層層疊起,有的若隱若現,有的阡陌交錯3月5號我們齊魯網小記者一行40人,終於有幸去探索學習剪紙這門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民間藝術!在鄒城中小企業服務展廳,明亮的燈光打在一件件美輪美奐的剪紙藝術品上——那是一幅農耕圖,只見圖中陰剪的雙桐樹下,阡陌相交,不遠是農舍隱現。心中不由讚嘆:「多麼典雅的作品,多麼神奇的手工呀!」人物與背景相互映襯,真是意境天成啊!
  • 「90後」剪紙達人司小麗 一雙巧手剪出「非遺」夢
    □嶽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梅  通訊員  李群靈巧的剪刀在紙面上遊走,傾注著剪紙人的感情,也傳承著這項精巧的技藝。入駐湖南江湖名城眾創空間的司小麗是「90後」剪紙達人,她剪出的《嶽陽樓》《后羿射巴蛇》、等一批大尺幅剪紙作品惟妙惟肖,受到了市民和遊客們的喜愛。創業之初,司小麗發現市場上對傳統剪紙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大,便萌生剪人物肖像的念頭。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圖片由陳耀提供一張紅紙,一把剪刀,剪出南京好風景。11月6日—8日在南京舉辦的首屆中國江蘇鄉土人才「三帶兩助」建設成果展上,一面「南京地標」剪紙作品展牆,引得眾多觀眾駐足觀賞,嘖嘖稱奇。在大師的手中,肅穆莊嚴的中山陵,巖壁疊翠的牛首山,動感時尚的「南京眼」步行橋,大氣磅礴的奧體中心等20多個南京地標景點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 傳承老手藝 「剪」出新生活
    本報鹿城9月30日電 「老師,我這幅剪紙的周邊如何再加些花卉?」「老師,這裡如何添加中秋元素?」9月30日中午,在溫州市鹿城區老年大學內,一場「歡度國慶」為主題的剪紙課已結束,但同學們依舊興致不減。1989年出生的單溫克,被同他父輩一樣大的學生團團圍住,爭相請教剪紙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