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鄉土 重形意(非遺年集·剪紙)

2021-02-08 人民網

  王西安剪紙細節。

  剪紙作品「陝北窯洞」。

  王西安展示作品。

  剪紙作品「騎驢婆姨趕驢漢」。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隨意)鉸(剪)的。」就像安塞民歌《迎親歌》所唱,在陝西安塞這片土地上,誰家女娃娃是否靈巧,總要和剪花連在一起。

  真武洞鎮徐家溝村的王西安也不例外。7歲那年,她接過母親遞來的剪刀,開啟了自己的「剪紙人生」。

  「母親的藝術」

  「最初幾年,是瞎剪瞎玩。」13歲那年起,王西安開始正式學藝。第一課,便是觀察生活。蹲在院子裡,直勾勾地看院裡的事物。

  一身童子功習得不易。十來歲的王西安練剪花,家裡缺紙,母親便攢一簍雞蛋,換回來舊報紙。「夏天,我們去河裡撈青苔,在石板上洗淨晾乾,也能當紙用。」

  在安塞,剪紙被稱為「母親的藝術」——一代代農家婦女,將傳習自母親的技藝,手把手教給女兒。她們在農閒時舞動剪刀,創造出一個個五彩斑斕的世界。有些「剪紙花樣」,竟與漢畫像石、內蒙古陰山巖畫等造型如出一轍。

  走進安塞農家,剪紙已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窗花、牆花、鞋花、枕花、炕圍花、窯頂花、桌裙花、掛簾花、坐帳花、圍肚花,內容涵蓋瓜果蔬菜、花鳥魚蟲、家禽走獸,品類繁盛。

  「安塞剪紙,造型粗獷、誇張,構圖飽滿、充實,具有濃濃的鄉土味。」在本土文化學者郭志東看來,安塞剪紙繼承了漢唐時期深沉、雄渾、大氣的藝術特點,「可稱為『地上文物』『活化石』。」

  「剪刀的秘密」

  無論哪類安塞剪紙,全靠那一把萬能的剪刀,不用刻刀或其他工具。

  對於這「剪刀的秘密」,王西安曾有段「他鄉趣聞」。1991年,她跟隨文化交流團赴菲律賓展演。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不多時,一幅《龍鳳團花》便創作完成。馬尼拉觀眾驚詫不已,紛紛上前檢查,看剪刀裡是否藏有機關。「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安塞剪紙是世界的瑰寶。」

  從剪法看,安塞剪紙可分為雙鉸、單鉸、零鉸。一些對稱圖案,採用雙鉸,如剪轉花、枕頂花等;家禽蔬果等小窗花不對稱,只能單鉸;一些大型創作,先單獨零鉸,再拼成完整構圖。要想「剪上生花」,全憑歲月積澱。

  剪紙的第一道工序是摺紙。最終對稱紋案,根據摺疊次數和角度的不同而變化。一些剪紙藝人在剪非對稱圖案時,也喜歡摺紙數次,主要防止單紙薄滑、剪刀力度不好控制,同時避免將花樣扯碎。

  對於花樣紋案,剪紙高手一般心中有數、胸中有畫,思量少頃,直接下刀。剪線條、剪波浪、剪鋸齒,貴在經驗、靈感與創意。在一些老輩藝人看來,與實物相比,剪紙要神似形異,追求意象的內在精神。「鉸得不能一模一樣,應該像又不像,才是好花。」王西安說。

  大形既定,鏤空的地方需要扎剪。將剪尖輕扎入紙裡,緩緩轉動剪出洞眼形狀,再剔除紙屑,不能留有毛邊。一般來說,窗花剪得工細,以線為主;貼於室內的飾花則以塊為主,重在形意。

  「寶貝疙瘩」

  「這從小學習的手藝,已經傳了幾千年?」1979年,安塞縣開設剪紙培訓班,頭次聽說剪紙歷史的王西安驚訝不已。不久後,她和幾位剪紙藝人受邀去北京展演,作品一天賣了400多元,「晚上激動得睡不著,原來這剪紙是『寶貝疙瘩』!」

  首都歸來,受到鼓舞的王西安,勁頭更足了。「白天種穀子、砍柴,夜裡坐在炕頭,點上煤油燈,開始剪花。」她笑道,「夏天鍋裡燉著雞,我坐在院裡剪紙。突然想起來,跑回窯洞一看,肉糊在鍋裡了。」

  現在,在文化館培訓下,越來越多的鄉村剪紙藝人不僅將自身對生活的獨到見解,輔以專業的藝術啟蒙,澆灌出天馬行空的剪紙創意,還為藝術傳承做出了貢獻。

  作為安塞剪紙傳承人,留下上萬幅剪紙「花樣」的王西安桃李芬芳。近10年來,她在剪紙培訓班累計培訓超過1000人次,還收了13名正式徒弟,手把手傳授技藝。「我的關門弟子是個12歲的重慶男孩,天賦很高。他每年暑假來安塞學剪紙,很是痴迷。」

  面對千年古老藝術,這群剪紙藝人手握剪刀,守望著民族的瑰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成為剪紙傳承的希望與未來。

  

  ■小貼士

  悠長的歲月裡,安塞的四條川道,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剪紙風格。杏子河川剪紙造型簡單,風格純樸;西河川剪紙外形古樸,內部裝飾繁麗;延河川剪紙紋理抽象,寓意含蓄;坪橋川剪紙形象寫實,剪法工細纖巧。2006年,傳承千年的安塞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如今,安塞共有剪紙藝人300餘人,其中骨幹逾百人;長期從事剪紙工藝的超過50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05日 05 版)

(責編:嶽弘彬、曹昆)

相關焦點

  • 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原標題:三灶城市剪紙非遺傳承人陳潔榮用剪紙記錄城市生活變化   陳潔榮,金灣區非物質
  • 濱城區三河湖鎮殘疾人蘭福梅:傾心傳承非遺剪紙手藝繪就紙與剪刀和...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1954年出生的蘭福梅是濱城區三河湖鎮大營蘭村人。先天佝僂病,一目失明。自幼受家人啟蒙,而勤奮鑽研民間剪紙技藝。多年傾心研究發展非遺手藝剪紙,成為了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優秀民間藝人,濱州首批優秀民間剪紙藝人。
  • 關於無錫非遺「剪紙」,你應該知道的這些事
    月,我校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大型主題藝術節活動,把無錫當地十餘項非遺項目和國家、省市級非遺傳承人請入高中校園,其中包括無錫剪紙藝術家陳靜怡。與此同時,怡緣飄香紙藝坊 等「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在我校紮根落戶。此後,非遺藝術走進輔仁課堂,剪紙成為輔仁特色的校本課程之一。本小組將以此次藝術節活動、怡緣飄香紙藝坊 「非遺」校園傳承基地及剪紙校本課程為依據。小組研究的內容是:無錫剪紙及其傳承傳承情況。
  • 來豐寧感受非遺魅力!這裡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 」,還有「中華百豔...
    >今天讓我們跟著名牌導遊陳曉春一起走進承德走進豐寧滿族剪紙與滕氏布糊畫感受非遺的魅力名牌導遊 陳曉春(點擊音頻收聽《走進中國馬鎮——非遺扶貧工坊,感受非遺的魅力》)河北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在幾千年歷史的發展中,河北人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大量聞名於世的風物特產,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國十大剪紙之鄉感受豐寧滿族剪紙的非遺魅力豐寧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地處塞北,北靠內蒙古、南接北京,是以滿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
  • 一把剪刀剪出紅色鳳袍 霸氣剪紙亮相2020西安城牆非遺傳承活動
    今天(12月5日)下午,西安唐皇城牆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內,參加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的觀眾圍著西安剪紙非遺傳承人楊彩霞剪出來的紅色鳳袍拍照留念。2020西安城牆非遺文化傳承活動在含光門遺址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刺繡、花燈、皮影、剪紙、布糊畫、木版年畫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構成的「非遺文化藝術迴廊」亮相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吸引了來往市民遊客的目光。
  • 鄂州社區有了剪紙基地,傳承非遺文化
    為傳承民族傳統剪紙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7月22日下午,鄂州市南塔社區雕花剪紙基地第一期培訓班開課啦!社區邀請了市剪紙研究會理事鄧錫鳳老師為轄區10餘對親子家庭指導剪紙技巧。此次剪紙課程以″巧手剪出精彩畫,共創優良好家風"為主題,通過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鄧錫鳳老師的指導下,家長與孩子一起齊動手。作品多式多樣,有的雕剪抗議加油、有的雕剪核心價值觀、有的剪窗花等等,大家在感受中國傳統非遺文化的同時,也進一步激發了居民的家國情懷,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了愛國爰家園,樹新風,樹正氣的良好家風。
  • 「匠心」鑄就 讓非遺和傳統技藝變身「潮品」
    小小剪紙把南京美景帶到世界各地;六合農民畫印上了時尚潮包和行李箱;南京雲錦被點綴在歐洲的高級家具上……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幾千年的歷史沉澱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流傳在民間的優秀傳統手工技藝。如何把藏在時光深處的傳統技藝發揚光大,讓它們走進千家萬戶,成為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 捏麵人、唱清音、學剪紙,成都娃娃校園裡頭學非遺
    12月10日,封面新聞從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經過近2個月的籌辦,成都市20所學校分別承辦的「2020成都市非遺傳承基地學校『非遺進校園』展示展演競技交流活動」已接近尾聲。00後小朋友們與非遺傳承人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如今將非遺學習得有模有樣。活動期間,成都20所學校紛紛採取豐富多彩的形式推進非遺傳承教育。
  • 體驗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 揚臺大學生開啟「非遺文化之旅」
    學生近距離體驗揚州非遺文化。學生們在參觀中。張玉菁 攝揚州網訊 (通訊員 揚臺軒 記者 張玉菁) 日前,「兩岸同追夢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餘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 非遺鮮聞丨「紙花流韻」甘肅剪紙藝術展在平涼開幕(兩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紙花流韻」甘肅剪紙藝術展在平涼開幕為歡慶「元旦」,迎接2021年的到來,營造濃鬱的節日氣氛,由平涼市文化館承辦的「美年大健康杯·紙花流韻」甘肅剪紙藝術展,於近日在平涼市柳湖書院正式開展。
  • 宿遷非遺剪紙傳承人指尖上的「花樣」年華 傳承傳統文化
    南宋時期,已經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行業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  錢響勝是宿城區蔡集鎮劉莊村人,宿城區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10歲執剪,鋒破紙間,在40多年的剪紙創作中,將剪紙與傳統文化、鄉土民俗融於一體。他剪紙的題材十分廣泛,作品從人物、花鳥、山水、神話,到民間故事,都是他的拿手好戲。
  • 蘭西:剪紙、燈彩、筋餅,你想知道的非遺,這裡都有!
    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傳承意識和傳承本領,讓更多人了解非遺、保護非遺,營造全民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氛圍。近日,綏化市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實踐培訓活動在蘭西縣舉行。
  • 「90後」剪紙達人司小麗 一雙巧手剪出「非遺」夢
    □嶽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梅  通訊員  李群靈巧的剪刀在紙面上遊走,傾注著剪紙人的感情,也傳承著這項精巧的技藝。入駐湖南江湖名城眾創空間的司小麗是「90後」剪紙達人,她剪出的《嶽陽樓》《后羿射巴蛇》、等一批大尺幅剪紙作品惟妙惟肖,受到了市民和遊客們的喜愛。創業之初,司小麗發現市場上對傳統剪紙的需求量並不是很大,便萌生剪人物肖像的念頭。
  • 非遺故事丨剪紙傳承人張建志:一把剪刀剪出中國範兒!
    到六七歲的時候,他的「剪紙作品」經常得到大人們的誇讚,從那時起,剪紙這一手工藝術就在張建志心裡紮下了根。一把剪刀一張紙,在張建志的手裡一玩就是三十多年。長大後的張建志從事過管理類工作,但他一直沒放下手中的剪刀。為了追逐剪紙夢想,他前前後後六七年,一邊工作一邊學習。2009年他成立了建志剪紙工作室,多次前往平遙、佛山、臺灣等地拜師學藝。
  • 物丨用最鄉土的剪紙,講述陝北愛情民謠《蘭花花》
    所謂「米脂婆姨綏德漢」,陝北鄉土間的愛情故事,大概就是要發生在這種標緻俊俏的地方吧。徐晉林先生從事多年的書籍裝幀設計工作,目前在自己的設計工作室製作原創圖書。懷著尋訪蘭花花故事的心願,徐晉林一行人來到了綏德,在這裡,他發現蘭花花的故事不僅保留在山歌裡,還在窗上、炕牆上貼著的剪紙裡。
  • 聚匠心集匠藝 馬欄山好物文創市集帶你感受非遺魅力
    ,「馬欄山好物文創市集——匠心匠藝」7月25日晚在馬欄山月湖文創小鎮廣場舉行。30多位來自書法、拓印、剪紙、木工、扎染、棕編、女書等傳統文化技藝行業的匠人,組織「匠心匠藝」方陣,與逛集市民深度互動交流,將傳統文化與文創植入夜間經濟,打造「新體驗、新平臺、新場景、新業態」,成為本次市集的一大亮點。
  • 宋保樹成全國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
    本報訊(記者申萍)日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暨2020年度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頒獎典禮在京舉行,我市農民剪紙藝人宋保樹被評為非遺傳承創新模範人物。宋保樹是河間一位農民剪紙藝人,繼承了傳統的民俗剪紙文化,並潛心鑽研,博採眾長,突破了剪紙難於裝裱的難關,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剪紙藝術風格,創作出大量剪紙精品,為保護和傳承剪紙文化藝術作出很大貢獻。其剪紙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並獲得諸多獎項,被許多博物館和國內外知名人士收藏。
  • 甘肅定西的剪紙藝術,兒時美好的記憶,現今的非遺藝術品,好美
    甘肅定西的剪紙現在很有名,現在有藝術之鄉的美稱。小時候一到冬天,到了冬閒的時候,女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剪紙,一雙小剪刀能夠剪出五顏六色各種圖案多重寓意的作品來。記得剪紙有兩樣比較深刻,一是剪窗花,那時候農村的窗戶都是木質的,基本上是方格狀居多,然後上面粘一張白紙,每個窗戶格格裡就貼一張剪紙,各種圖案的。越是心靈手巧的人就會組成不同的圖案,現在回憶起來,有了每年春節一換的窗花,過年喜慶的氣氛就一下子就有了。
  • 【雲學習】解讀民間盤和剪紙表達的歌頌與讚美(第二集)
    圖/文:梁盛萍剪紙在山西省陽泉市平定地區由來已久,其中婚俗盤合剪紙是最為獨特的一種。如今,歷時千餘年,在一代代民間剪紙藝人的傳承下,陽泉(平定)盤合依然顯示著旺盛不衰的生命力。民間剪紙藝人進行盤和剪紙創作剪紙是寓意美好的鄉土藝術,其中以婚俗盤和最具魅力剪紙是平定人民千百年來,從生產生活實踐中親手創造出來的民間藝術之花。
  • 露天電影、非遺剪紙、親子桌遊……快來pick樂從精彩活動
    活動預告:①融創中心非遺公益課堂·剪紙(第四期)②小布村周五放映露天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