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土著的生活是怎樣的?鹹魚一樣...

2021-02-08 ertland澳洲打工度假

奇葩說上上周有道辯題 「 伴侶一心當鹹魚,我該鞭策還是接受TA 」


伴侶想不想當鹹魚我不知道,但估計很多朋友自己挺想當鹹魚的。


鹹魚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個人認為大概就是不用工作就能吃穿住不愁吧。


我大概當過幾個月的鹹魚,在國內等二籤的時候,在家宅了四個多月,朋友們都在努力當社畜,也沒啥時間陪我玩,我只能自己在家刷劇刷綜藝。


以前上班的時候,每次放假都無比開心,不用上班的日子真的真的好爽啊。然後假期結束上班之前都無比焦慮,恨不得永遠都不用去上班,周一綜合症可以說是非常嚴重了。


但當我真的可以很長時間不用上班的時候,一開始還是蠻爽的,時間長了就真的覺得有些難熬了,稍微能夠理解一點點為什麼日本放了個十天小長假,就會有人抑鬱自殺。


不過後來我想了想,可能還是因為我沒有無憂無慮當鹹魚的條件吧。想成為一隻鹹魚也挺難的,畢竟天上不會無緣無故掉鈔票,自己不工作當鹹魚,就需要有其他人在努力供你當鹹魚,或是伴侶或是父母。如果沒有這個條件,自己只出不入,時間長了自然就會焦慮。


直到我來到了土澳的原住民社區,了解了一些原住民的生活,才知道這世上真的有一出生就可以當鹹魚的人,而且可以當一輩子。


一些基本科普:


#以下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澳大利亞原住民(英語:Indigenous Australians)是澳大利亞原住民和託雷斯海峽島民的總稱,是歐洲人殖民之前居住在澳大利亞大陸及其附近島嶼的族群的後代。澳大利亞原住民包括所謂的「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和「託雷斯海峽島民」(Torres Strait Islanders)。託雷斯海峽位於澳大利亞東北昆士蘭州北端,與紐幾內亞之間,託雷斯海峽島民是該海峽中的群島的原住民,而根據傳統用法「澳大利亞土著人」(Aboriginal)指的是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以及一些其他臨近島嶼的原住民。英國殖民者到達澳大利亞後,掠奪了屬於原住民的聖地和其他土地。澳大利亞原住民在他們自己的律師的幫助下開展了一場收回土地的運動。1976年,澳大利亞政府承認澳大利亞原住民對其部落領地的所有權,並交還了部分土地。



#以下內容摘自新華網


歐洲人剛開始移民時,原住民有約250種語言,但現在只剩下120到145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瀕危語種。原住民男性的平均壽命約59.4歲,女性約65歲,比其他族裔澳大利亞人平均壽命少了17歲。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澳大利亞有原住民約67萬人,約佔總人口的3%,但青少年進少管所的機率比其他族裔高很多,犯罪人口佔了全國犯罪人口的1/3。最近10年來,原住民的犯罪率上升了52%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由於原住民頑強的抗爭和國內外的各種壓力,澳大利亞政府不斷修正其對原住民的諸多不公平政策,1972年「白澳政策」被廢除,「原住民大使館」也於1995年被國家遺產登記署納入作為原住民政治奮鬥的遺蹟。然而,所有這些都難以改變原住民長期以來被迫形成的生存狀態。他們中的一些人依然不得不在旅遊景點擺起一個個小攤,在身上塗著五顏六色的花紋和斑點,演奏著本民族的樂器,以賺取遊客的小費。還有很多人生活在遠離城市、白種人不願靠近的蠻荒地帶。


一份最新的報告顯示,原住民要想在澳大利亞獲得白人那樣的成功,就必須面臨喪失民族文化的風險。這份報告披露,一半以上接受調查的原住民感覺自己在澳大利亞不受歡迎,90%的原住民認為自己在白人眼裡根本就不重要,只有16%的原住民認為白人試圖了解他們的文化。



以上,種種原因讓澳洲政府對土著產生了愧疚,覺得自己侵略了他們的土地,需要對他們有一些補助。所以大概從二零零幾年開始,澳洲政府每周都會給土著居民發放福利金,按人頭算,好像每個人有幾百刀,比很多人的工資都要多的福利金,並且房子也免費給他們蓋。家裡的適齡兒童按時去上學,出勤率達到一定標準的話還可以拿幾千刀的獎勵。每年某些時間段也不知道為啥會發放可能幾千幾萬刀的福利金,他們就會用來買車這些。並且花錢不眨眼,也不懂維修為何物,用壞了就扔,反正有錢可以再買。

土澳政府也有想辦法在幫助原住民保護宣傳他們的文化,經常會舉辦一些活動讓原住民去展示土著文化。原住民區也是旅遊區,來這邊旅遊地主也能掙到錢。原住民畫家畫的畫在藝術館裡也是高價才能買到。


看到這裡,朋友們是不是很羨慕!什麼都不用做就有國家分配的免費房子住,每周還可以拿幾百刀生活費,完全可以滿足日常吃喝拉撒睡的基本需求!看病、上學啥的基本不用花錢,還能有錢拿!簡直就是完美的鹹魚生活是不是!並且是可以全家一起當鹹魚,完全沒有什麼養孩子養父母的負擔,一切都是政府承擔。


這樣的生活聽上去是不是挺美好的,但看完我見過的土著生活以及我聽說過的他們的故事後,大家可能就不太會羨慕了。


澳洲政府為了原住民的生存可以算是操碎了心,但就是在這麼努力地支持下,土著們的平均壽命依然沒有提高。他們在我們店裡最愛買煙買可樂買各種甜的東西,也特別愛去club喝酒,經常為了菸酒這些東西打架。大多數土著也不會收拾自己和自己家,他們身上常年散發出奇怪的味道,我送他們回家時也親眼看到過他們的家有多髒多亂,大家可能都無法想像他們是怎麼在那樣的環境裡生存的,說句不好聽的,真的是垃圾堆一樣的存在。


因為他們自己不打掃衛生,所以澳洲政府也曾招過一些whv去給土著家裡打掃衛生,聽說冰箱一打開都是蟑螂,這樣的工作也不過只有20刀的時薪。


我們這裡有個習俗,如果有人去世的話,要關店一小時,等他們來進行一些儀式,儀式大概就是拿小樹枝掃一掃,灑點麵粉,放點菸霧啥的。儀式結束之後才可以重新開店。


我來這裡不過四個月,已經經歷關店很多次了。大部分還都不是自然死亡,土著們很容易發生事故。因為很多近親結婚,可能也不能算是結婚,他們都稱之為partner,所以很多土著精神都有一點問題吧,比較容易激動和生氣。但他們又很愛喝酒,喝完酒就更容易發瘋。他們膚色天生黑(沒有歧視,只是在陳述事實),晚上很不容易被注意到,曾經就有土著喝醉酒半夜躺在馬路上然後被車撞死了。


前一陣還發生了比較嚴重的事故,幾個土著開車途中,可能是撞到樹了,車起火了,幾個人活活被燒死了。葬禮沒幾天之後,被燒死的其中一個人的一個家人又自殺了。現在打下這些文字我依然很唏噓,世事真的無常。


甚至就在昨天,聖誕節前一天,又有人去世了。是夫妻兩個吵架,男的把女的捅死了。真的太慘了。


經常來我們店裡買東西的客人裡,也有被打傻的。


平時也會發生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有時候晚上他們喝多了,會跑來撬我們店的門,想要偷東西。有時候在店裡,稍微有點不如意,有的人就大喊大叫,大力摔我們門。我經歷過最嚴重的一次,之前的文章裡也有提過,就是有土著拿斧頭砸我們店裡冰箱玻璃。換一個冰箱門還挺貴的,但老闆也只能自己默默承擔,警察來了只是說那個人有精神病,不會把他關起來,只能讓他家人盯著他按時吃藥,也不會讓他們賠償。


五月天有首歌就叫《鹹魚》,歌詞裡面寫「鹹魚也要有夢」,我不知道這裡的土著孩子有沒有夢想,他們見到我只會找我要糖吃。還有的小孩兒不去上學,有時候會在我們店裡偷東西,有的家長會管,有的不會管。


我有時候會想啊,如果天上能掉下個餡兒餅砸到我,讓我過上這樣的鹹魚生活,我是不是會比土著們過得好一些。畢竟在我們現在的想像中,如果不用工作就有錢拿,有的住有的花有的吃,我們就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可以沒有顧慮的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仔細一想,如果有夢想有追求,想要努力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樣大概也不能稱之為鹹魚了吧。所以也有可能如果我一出生就在這樣的環境,也會像他們一樣沒有什麼追求沒什麼精神需求,不在乎自己住的環境,懶到極致根本不想收拾房間這些吧。


世界上沒有如果,我這輩子是沒機會體會澳洲土著的生活了,我也沒辦法知道他們內心的感受。也許我們覺得他們無憂無慮,但他們可能也會有煩惱;也許我們覺得他們的生活不怎樣,但他們可能自己覺得挺好的;也許我們覺得他們活得像animal,但他們也可能覺得我們辛辛苦苦打工也沒他們錢多挺可憐的吧。


anyway,祝大家聖誕快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好好活著,珍惜生命。

相關焦點

  • 不堪入目、殘忍的被對待土著人民,現代生活過得怎樣——澳洲土著
    澳洲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實行了一種對土著人非常不尊重的政策。凡是土著人的孩子生下來,幾個月或者一兩歲後強行抱走,由機構團體,如宗教團體等來收養。有的寄養在歐裔澳大利亞人家裡,強行給土著孩子灌輸英國文化,使他們脫離土著文化,更沒有機會學習土著人的文化傳統。
  • 澳洲土著文化世界地圖無奇不有
    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學家紛紛來到澳大利亞研究澳大利亞的土著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生活習俗等等,對於揭開早期人類文明有重大現實意義。典型的澳洲土著正在佔卜預測吉兇從長相上看,澳洲土著鼻子大,嘴唇厚,像是黑人和黃種人的結合,但又更多的保留了古人類的特徵。屬於典型的尼格利坨人。澳洲土著居住在荒無人煙的澳洲沙漠裡,這裡幹寒少雨,水資源十分匱乏。
  • 澳洲土著的史前史
    作者 萬瑜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祖先大概在4萬至6萬年前抵達澳大利亞,他們以一種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方式生活著,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第一次歐洲殖民者接觸到他們的時候,估計土著居民有35萬人口。關於第一批人類的路線,有陸橋說和航海說。
  • 澳洲土著:被澳大利亞偷走一代人,卻從未被偷走文化與信念!
    引子:一個文化對於另一個文化的敬重,其實不容易的,就跟生命的多樣性一樣,殘酷的現實是什麼?人類經常因為自己的傲慢狹隘的無知傷害甚至是謀殺另外一個自己輕視的文化。在澳大利亞社會建設和成熟的過程中,澳洲政府作過一次壞人,他們帶著無比的傲慢和自以為是幹這樣的壞事:把土著人的孩子從母親懷中搶走。澳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
  • 心理與文化的共鳴,美國黑人文學為何成為澳洲土著作家的榜樣?
    70年代的時候,布裡斯班土著望族的成員就以為內受到美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到 哈萊姆舞團學習了一年,1975年的時候,土著舞團在美國演出,受到美國社會民眾的一致好評,兩個民族的藝術家和政治活動家進行頻繁的交流互動是很有必要的,澳洲一些土著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心理上的共鳴,反而對文學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 在種族壓迫和父權主義的壓迫下,澳洲土著婦女如何追求平等權利?
    澳大利亞的土著婦女他們的生活十分的壓抑,對他們壓迫的不僅僅的父權制度,還有種族主義。在20世紀以後,隨著他們民族意識的覺醒,土著婦女與當地的族人一起共同為爭取自己的公民權利不斷鬥爭。在《多民族澳大利亞:歷史與未來》一書中提到:「澳洲土著人口30萬至100萬之間。這是由於他們遊牧的生活方式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統計。」不過100年以後,澳大利亞的土著人減少的十分迅速在1901年,甚至只有9.5萬土著人了。
  • 澳洲野外生存指南:5種古老的土著符號你認識多少?
    鴯鶓符號鴯鶓是澳大利亞最珍貴的鳥類之一,在土著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供食物、藥品和裝飾性羽毛。鴯鶓符號也從空中的角度繪製,用於講述鴯鶓的故事,例如它穿過灌木叢的運動。土著雄性獵殺這種鳥,並在神聖和公開的儀式上用它的羽毛裝飾。土著人知道這種鳥可以走很遠的路,吃漿果、種子和草。當這隻鳥感到口渴時,他會像有危險一樣慢慢地走,直到他到達水坑,在那裡他檢查周圍,確保沒有人在喝水之前。眾所周知,這些鳥很難捕捉,土著人用毒葉捕捉它們。他們會到這些水坑裡去毒死水,然後潛伏在那裡等鳥。營地符號
  • 深入澳洲土著島後,收穫土著家人一幫!
    舅舅Paul是另外一個部落的酋長澳洲土著,即澳洲原住民。(Aboriginal,Indigenous people)原住民是這片古老大陸真正的主人,近代英國殖民入侵,和澳洲原住民之間進行了慘烈的土地鬥爭,對土著進行了屠殺,現代政府開始彌補Stolen generation的過錯,現在的原住民,是一群享有政治特權的群體,每周可以領政府補助金,而在澳洲的財政年也就是每年7月,成年土著們在Groote eyland呆滿一周,可以領到2萬澳幣的採礦專利費
  • 移民故事 | 這個出走9年的北京土著,道出了澳洲移民熱背後的真相!
    而對於祖輩就生活在復興門外、公主墳附近的標準土著老丁來說,熒幕上柔光燈美化過的帝都,在他這個普通老百姓看來,卻並不那麼完美,雖然,世代居住於此,讓他有了睥睨外來人口的優越感,但是隨著年歲漸長,這座城市凸顯出來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在當時,霧霾還未被人們廣泛認知,老丁只是隱約覺得,兒時的藍天已經失蹤了很久,整個冬季,仿佛都籠罩在濃霧之中。
  • 扒一扒澳洲華人男性被黑人強行XX的真實經歷,在澳洲男生比女生更危險!
    中國女生和她韓國男友都被闖進宿舍的土著QJ,女生跳樓死掉了。很多這種案子都是土著和黑人做的,澳洲政府為了騙留學生的錢粉飾太平,報紙一般根本不報。那個女生的事情實在是鬧得太大才沒壓下來!SIMLEE: 澳洲路上的變態怪人真的很多,特別是公車上,公共汽車火車電車全遇過|||不是醉鬼就是嘴裡噥噥嚼嚼看上去像精神病一樣的人(我前天還在車上遇到,離我兩排位置,一直罵髒話,全車一個人都不說話他的聲音特清楚orz)我現在坐公車都有心理陰影。
  • 《澳洲亂世情》:澳洲版 「《亂世佳人》+《走出非洲》」
    近3個小時的《澳洲亂世情》,號稱澳洲版的《亂世佳人》,同樣混合了戰爭、愛情、種族問題等元素,男女主性格也類似。只是還不能成為經典,像《亂世佳人》那般打動觀眾。我是衝著妮可基德曼和傑休克曼來看本片的,說實話,有些失望。
  • 電影《防兔籬笆》,讓我們看看一代人在澳洲的歷史中被盜
    我們推薦澳洲電影《防兔籬笆》,請自帶紙巾上網搜索。在上面,我推薦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澳大利亞,在這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字幕中,介紹了一段令人震驚和黑暗的歷史:在20世紀初,為了實施「白澳政策」,澳洲政府規定當局可以從土著家庭中接收混血土著兒童,並將他們送到教堂或白人家庭接受「去黑」同化教育。從到澳大利亞近10萬名土著兒童被強行帶離家庭,造成無數悲慘的生命。
  • 四萬年前就來到澳洲大陸的土著人,53年前才得到了「人類的身份」
    來到澳洲大陸之後,他們主要過著狩獵和採集的原始生活狀態,也有部分部落進入了遊牧生活模式。但是到了十八世紀時,歐洲白種人來到了這裡,為了佔有更好的土地,白種人強迫澳洲土著人離開他們的故土,使他們遭遇了十分不公的對待,澳洲土著的原始武器根本不足以抗衡歐洲白種人的槍炮,因此屢遭重大打擊,而且歐洲白人帶去的天花等病毒也導致澳洲土著人口下降。
  • 風起雲湧新浪潮,澳洲中期電影的復興(上)
    在上文,我們簡介了澳洲早期電影的發展歷程。自從1906年拍攝了世界首部長故事片《凱利幫的故事》後,澳洲電影業便進入蓬勃發展期,在默片時代業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有了自己獨特的叢林土匪片類型。但是,隨著同為英語語言國家的英美兩國在澳洲取得發行權與放映權,加上戰爭和稅收政策影響,澳洲本土電影一再受到擠壓,繁榮的創作局面猶如坐過山車般,急轉直下。
  • 【澳洲電影】你不可不知的十部澳洲經典電影
    小編導語:我造你看到這個標題一定震驚了。。你確定這是尊的麻!!!你確定沒有騙我麻!!!這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啊啊啊!!!豪巴(攤手)~雖然澳洲的文藝界的確發展的不夠迅猛,不過也是有自己的優秀電影作品的~ 下面小編就給你介紹由澳洲評論家威廉士(Evan Williams)評選出了過去半個世紀中最優秀的10部澳洲電影。第一名,《馬櫻丹》(Lantana)(2001),講述四個相互關聯的婚姻愛情和壓力的故事。
  • 一代被偷走的人,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都藏在這部澳洲電影裡
    今日推薦澳洲電影《防兔籬笆》,請自備紙巾網上搜索。在上文,我推薦了最具澳大利亞代表性的影片《Australia》,在這部電影的首尾字幕裡,介紹了一段令人震撼的灰暗歷史:20世紀初,澳洲政府為推行「白澳政策」,規定當局可以隨意從土著家庭中帶走混血土著兒童,送至教會或白人家庭,進行「去黑」同化教育。
  • 原住民是澳洲的超級英雄
    但澳洲所有人權問題中,歷時最久也最為敏感的當然是澳洲原住民問題。早在第一批英國人登陸澳洲時,他們與澳洲原住民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存在了。澳洲原住民由澳洲土著居民和託雷斯海峽的島民兩個部分組成。儘管當歐洲人發現澳洲大陸時,這片土地尚未開化,但這兩個群體卻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上萬年。同一片土壤,截然不同的身體條件與生活背景,雙方都還沒有開口,就已經是劍拔弩張。18世紀末,歐洲人剛登陸澳洲沒多久,就讓澳洲原住民們承受了無妄之災。除了囚犯,歐洲人還帶來了天花、水痘、流感、麻疹等病症。
  • 歐洲殖民者壓迫澳洲土著,全族遭受滅頂之災,最後一人1876年去世
    原本,他們可以繼續自己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可隨著十八世紀的到來,歐洲人出現了,於是塔斯馬尼亞人的悲劇也隨之而來。最初,殖民者與土著是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大家都沒飯吃,要想辦法自足。於是,官員會逼迫犯人賣苦力,懲罰他們。而這則讓看守與士兵們變得更為狠戾與怨恨。所以殖民者看到土著的最通常的做法,那就是直接給殺死。當年一位叫羅蘭哈·索爾的傳教士來到這裡,卻並沒有看到土著居民。當他問為什麼的時候,士兵卻說:「這裡根本沒有土著,因為我們只要看到就會開槍的。」
  • 澳大利亞土著的悲慘命運:種族被趕盡殺絕,最後一位族人仍被解剖
    十九世紀末期的澳洲曾經是一片沒有被破壞過的土地,這裡四面都靠海,與大陸相距甚遠,島上還有著豐富的資源。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自給自足,遠離戰爭紛擾,仿佛生活在世外桃源。 但這樣的生活也讓澳大利亞的發展十分落後,1606年的時候一個荷蘭人發現了這片大陸,並為其取名為新荷蘭。在別的國家已經利用先進的航海技術發現新大陸的時候,澳洲土著們還停留在刀耕火種的年代。
  • 德國小夥的澳洲打工度假之旅:一年存了25萬
    我經常騎單車四處逛,旅館都很貴,但通常都有提供早餐。有趣好看的建築不多(曾被日本人和自然災害蹂躪過兩次),博物館和藝術廊也不多。北領地的國會樓有免費wifi,到TWI島感受真正的土著文化。Katherine凱薩琳在去往Alice Springs 艾麗斯斯普林斯途中的碰到的一個無聊小鎮,主要人口都是原住民,沒啥可做的,除了逛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