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文化的共鳴,美國黑人文學為何成為澳洲土著作家的榜樣?

2020-12-18 華太師

美國黑人與澳洲土著人不管是在歷史還是現代兩個民族之間的文化都存在著極大相似性,兩者之間有著相似的膚色、並且曾經都是被殖民國家,擁有著殖民前的語言和文化,在各自的國家裡都屬於少數族裔,這種極大的相似性促使澳洲土著人對美國黑人產生了一種情感共移,美國民權運動的成功典範給予了同樣遭遇的澳洲土著人莫大的鼓舞。

一、澳洲土著人與美國黑人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殖民壓迫事件,由此引起了土著人的共鳴,從而澳洲文學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上的共鳴

美國黑人對土著人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已經離開部落的城市土著人,他們普遍文化程度較高 、並且有著自己的主觀思想,對於土著人這一身份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種族意識鮮明,成為一群最容易接受美國思想文化的人群,因此,他們在政治領域的影響也尤其明顯。

19世紀,美國黑人中出現了一批娛樂演員,他們自19世紀下半葉的時候就已經在澳洲演出過,但是直到二戰時期,美澳黑人藝術家們才真正的在一起交流,二戰的結束,一大批美軍留守在澳洲,其中就有成百上千的美國黑人,隨著時代的發展,澳洲電視開始在社會中普及,於是無意識的就提高了澳洲土著人對美國黑人的了解和逐漸接受,因為澳洲土著人與美國黑人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殖民壓迫,美國民權運動的開展在澳洲社會散播開來,由此引起了土著人的共鳴。

這種政治聯繫和影響使兩者之間的接觸越來越頻繁,60世紀末70年代初的時候,幾位思想激進的美國黑人演員對澳洲進行了訪問,並參與澳洲的人文藝術活動,還到中澳以及北澳地區對土著人部落進行訪問,不僅僅只有美國黑人訪問澳洲,澳洲的藝術家們也頻繁的訪問 美國,與美國黑人藝術家進行文化上面的交流,吸取外來文化,傳播本土文化。

70年代的時候,布裡斯班土著望族的成員就以為內受到美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到 哈萊姆舞團學習了一年,1975年的時候,土著舞團在美國演出,受到美國社會民眾的一致好評,兩個民族的藝術家和政治活動家進行頻繁的交流互動是很有必要的,澳洲一些土著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國黑人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心理上的共鳴,反而對文學的直接影響不是很大

在澳洲著名的幾位土著作家中,其中就數凱文.吉爾伯特受的直接影響最小,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多多少少令人有點感到意外,因為他是最具有戰鬥精神的,他對美國黑人的經驗、文化興趣頗深,對美國黑人文學可謂是十分了解,在自己的著作當中也會經常引用弗裡德裡克.道格拉斯的文學作品。

二、美國黑人文學對澳洲土著文學的影響,基本上都體現在文學詩歌當中,美國文化思想的傳播,使澳洲土著人正確的認識到了美國黑人富於鬥爭的精神,給澳洲土著人起到了一個榜樣和示範作用

澳洲土著人在呼籲反對白人展開反抗回應的時候,他們引用了美國黑人抗議儀式,在美國,無論白人對黑人做了什麼可惡的事情,黑人在表達自己的不滿的時候也只是通過把白人拽出汽車、痛打一頓,或者在街上舉行抗議活動。

於是澳洲土著人就幫助美國黑人重新制定戰鬥策略,以幫助他們最大可能地減少白人的虐待,即使是這樣,他對美國黑人的態度還是小心翼翼的,雖然在共同鬥爭中,澳洲土著人與美國黑人都是站在同一戰線上,但是他並沒有期待能從中獲得什麼特別具體的援助

這種小心謹慎都體現在吉爾伯特的文學作品和詩歌當中,一般很少有美國黑人對澳洲土著文學產生直接的影響,吉爾伯特作為澳土著思想領軍人物,他強調澳洲土著經驗的獨特性,儘管在他充滿激情的戰鬥詩歌中有著與美國文學相類似的部分,但是這僅僅是因為他們有著相同的好鬥姿態而不是直接的影響。

在澳洲文學領域當中,不僅僅只有吉爾伯特了解美國文學,其中科比.詹森也十分的了解美國黑人文學,他最崇拜和敬仰的就是60年代最富有戰鬥精神的美國黑人詩人,因為它覺得他們有類似的生活和文化理念。

傑克.戴維斯的文學作品和理念從客觀角度上映射了美國黑人文學對澳洲土著作家的影響,傑克.戴維斯是詩人和民權運動的活動家,他在1970年的時候還作為土著代表參加了亞特蘭大非洲大會,並親自去哈萊姆的大街小巷裡面遊走的一番 ,到了後期,他的文學作品都明顯流露出了對美國黑人文學的濃烈興趣。

美國黑人文學同樣也對澳洲第一位土著詩人—凱斯.沃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是 澳洲最受歡迎的土著詩人,她也認為澳洲土著詩人與美國黑人有著平行性的經歷,在美國社會中,當美國黑人被禁止進入城市商店的時候,她對美國的社會和與美國的聯繫興致勃勃,並表示有幸成為了美國馬克.吐溫文學會的第一位澳洲土著作家。

美國人對她的興趣正好投射在她本人對美國的興趣 ,尤其是對美國黑人文學的興趣,她的興趣來自於與美國共同的「壓迫經歷」和文化背景,並且她通過美國文化思想的傳播,正確的認識到了美國黑人富於鬥爭的精神,美國黑人的這種精神給澳洲土著人起到了一個榜樣和示範作用,從而也激發了澳洲土著人的反抗意識,給予了澳洲土著人精神上的自信。

凱斯.沃克在訪談中,坦誠地承認美國黑人文學代表作家拉爾夫.埃裡森、詹姆斯.鮑德溫等是她最鍾愛的作家,並表示了自己對他們的喜愛和崇敬,70年代中期的時候,她在參加奈及利亞召開的世界黑人藝術節中,在這期間和幾位美國黑人活動家的談話中,她深深地了解了美國黑人對於抵抗不平等待遇的團結和那種世界主義觀念,都讓凱斯.沃克覺得值得她們去學習。

三、美國黑人與澳洲土著人之間的文學有很多平行相似部分,主要是心理上和邊緣性的,從而影響了當代土著人的文學感悟力

在後期的詩歌創作中,關於沃克批評的聲音也明顯地提高了 ,她對文化的自信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凱斯.沃克在美國以及澳洲廣泛的知名度,還有個人對文化的成熟理解,在參與土著事務的這幾年裡,對土著民權以及土著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她對美國黑人文學的熟悉以及與黑人知識分子的親密接觸從客觀角度上來說也促進了她的民族自信心。

雖然這幾位主要的澳洲土著作家對美國黑人的影響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回應,但是我們也不能全權的斷定他們對美國黑人文學是全盤接受,比如,凱文.吉爾伯特就指出了美國黑人在民權運動時期經常忙於戰鬥,根本不可能在澳洲為白人種族主義鬥爭的土著人提供一定意義的援助,能得到援助的無非就是他們口頭上團結的承諾。

其中澳洲土著左傑科比.詹森就對美國黑人表達了自己的偏見和不滿,他表示美國黑人「浸染了資本主義」的一套,他覺得他與加勒比黑人還有非洲黑人反而能培養出更多的親近感。

澳洲土著作家根本就不願意探討美國黑人文文學對他們個性還有作品的影響,甚至都不願意承認這一事實,其實這種距離感從情感上面來探討的話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如果澳洲土著人承認了美國黑人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就會降低土著文學的原創性,但是對於是否會影響原創性的這種焦慮,也大可不必這樣,因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的文學家,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作品中都曾公開承認了對別的作家的感激。

兩個民族文學之間的距離感也反映了種族敏感性,阿里.馬祖爾就曾經指出,在非洲背景下,是民族主義天性阻止了人們承認異國文學對他們的影響和鼓勵,另外,作家無意識地受到了外來國家的影響,而布魯斯對於科林.詹森的《野貓掉下來了》結構的影響應該是看作無意識的影響而不是有意識的影響。

儘管以上幾位土著作家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都受到了美國黑人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是他們最後的回應模式都十分的相似,他們統一認為美國黑人與澳洲土著人之間的文學有很多平行相似部分,他們從美國黑人思想模式下獲得的靈感和鼓勵,並將美國黑人看作是協調一致、富於鬥爭的少數族裔,這種影響主要是心理上和邊緣性的。

每個土著作家都有自己鍾愛的美國黑人文學家和政治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學家和政治家都對種族平等進行毫不妥協的追求,並且充滿了戰鬥精神和激進態度,因此,澳洲土著人受到美國黑人最大的影響就是對壓迫的戰鬥性抵抗精神,正是美國黑人在社會、政治、文化上面取得的勝利,激勵了澳洲土著人的反抗意識,影響了當代土著人的文學感悟力。

參考文獻

《美國文學簡史》

《澳洲史記》

《逾越 》

相關焦點

  • 澳洲土著文化世界地圖無奇不有
    澳大利亞的土著人大約在5萬年前的冰河時期來到澳大利亞,作為澳洲最早的一批居民,他們奠定了澳大利亞的文化底蘊。澳大利亞的土著之所以被世人關注就在於他們不同於別的民族,而是完整的保留了石器時代的所有文化,幾萬年來都沒有任何進化,原汁原味。
  • 知會澳洲系列(一):文化【精緻與通俗】
    一般說來,不同的藝術形式隨著時代的更迭而有興衰;目前澳洲的製片業正逢一股澎湃的復興潮流,電影廣受其他國家人們的喜愛。把文化限定在這些傳統的藝術範圍內是荒謬的。在論及美國印第安人、澳洲土著或是不列顛民族的文化時,真正討論的是他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宗教、慶典、運動、活動範圍、神話傳說、消遣項目和通俗藝術,也論及高尚藝術。
  • 澳洲土著:被澳大利亞偷走一代人,卻從未被偷走文化與信念!
    引子:一個文化對於另一個文化的敬重,其實不容易的,就跟生命的多樣性一樣,殘酷的現實是什麼?人類經常因為自己的傲慢狹隘的無知傷害甚至是謀殺另外一個自己輕視的文化。在澳大利亞社會建設和成熟的過程中,澳洲政府作過一次壞人,他們帶著無比的傲慢和自以為是幹這樣的壞事:把土著人的孩子從母親懷中搶走。澳洲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經歷了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
  • 世界文學新動向|英國黑人作家協會成立:呼籲出版公平
    黑人作家協會因美國非裔弗洛伊德之死引發的對種族問題的關注,使得相關圖書銷量大漲。但在批判別人的同時,出版業內部是否同樣存在對待黑人作家不公平的現象?英國黑人作家坎迪絲·卡蒂-威廉斯在出版行業工作了七年,她現在決定站出來發聲。
  • 《綠皮書》與美國黑人文化進階之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的哈萊姆文藝復興(20世紀20年代到大蕭條之前),是美國黑人文學藝術真正興起的節點。由於世界大戰的影響,西方世界開始了反思西方文化的潮流,而一批黑人作家和藝術家的興起,使得白人階層開始重視起一直不為主流文化重視的黑人文化。 哈萊姆是美國紐約的黑人聚居區。
  • 美國警察跪殺黑人,為何導致澳大利亞騷亂?專家:跟歧視土著有關
    近段時間,美國弗洛伊德案件引發全球關注,連澳大利亞都一周內爆發兩次抗議。據報導:在澳大利亞雪梨市政廳門前,數千名民眾自發聚集在一起,為非裔男子弗洛伊德之死表示抗議。那美國發生的事件。澳大利亞人民為何有如此激烈的情緒?有專業人士分析:「種族歧視」在澳大利亞人民看來就像是奪命的毒藥,而澳大利亞被灌下毒藥的是「土著人」。在40000多年前,土著居民定居在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世界其它地方完全隔絕。他們以打獵和採集野果為生。後來在18世紀時,歐洲人來到了這裡,他們強迫土著人離開這個地方。到了現在,很多土著人在白人社會裡非常孤立。
  • 不容忽視的黑人文學
    Written by Himself, 1845 年初版)最為有名,這當然和道格拉斯脫盲後逐步爭取得來的社會、政治成就有關。這本自述的剖析見李有成本書《逾越:非裔美國文學與文化批評》之第一部分;李文俊先生根據1960 年哈佛大學出版社校訂本中譯之1988 年北京三聯版書末另附《致老主人的信》等。然而,在當時歷史時空限制下,道格拉斯脫盲後的學習對象自然是主流白人基督文化。
  • 籠中鳥兒為何歌唱?推薦幾本黑人作家的書
    為了更好地理解美國社會的種族問題和暗潮湧動的社會憤怒,我們梳理了幾位代表性的美國黑人作家的小說和散文集。穿過這些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夢想擁有一雙藍眼睛的黑人少女、一位黑人奴隸主匪夷所思的一生,迫於命運殺死幼女寵兒的黑人母親……這些書籍,不僅僅是當我們要關注「種族議題」時才去打開的,他們本身揭露的其實是全人類人性中共通的複雜幽深。
  • 澳洲土著的史前史
    作者 萬瑜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祖先大概在4萬至6萬年前抵達澳大利亞,他們以一種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方式生活著,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第一次歐洲殖民者接觸到他們的時候,估計土著居民有35萬人口。關於第一批人類的路線,有陸橋說和航海說。
  • 澳洲土著的生活是怎樣的?鹹魚一樣...
    一份最新的報告顯示,原住民要想在澳大利亞獲得白人那樣的成功,就必須面臨喪失民族文化的風險。這份報告披露,一半以上接受調查的原住民感覺自己在澳大利亞不受歡迎,90%的原住民認為自己在白人眼裡根本就不重要,只有16%的原住民認為白人試圖了解他們的文化。
  • 不堪入目、殘忍的被對待土著人民,現代生活過得怎樣——澳洲土著
    澳洲從本世紀三十年代起,實行了一種對土著人非常不尊重的政策。凡是土著人的孩子生下來,幾個月或者一兩歲後強行抱走,由機構團體,如宗教團體等來收養。有的寄養在歐裔澳大利亞人家裡,強行給土著孩子灌輸英國文化,使他們脫離土著文化,更沒有機會學習土著人的文化傳統。
  • 扒一扒澳洲華人男性被黑人強行XX的真實經歷,在澳洲男生比女生更危險!
    那麼澳洲到底安全不安全?對於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說的清楚,沒有經歷過的人永遠無法體會,對他們來說,澳洲每天都是陽光燦爛的,而對於那些一不小心經歷過那些恐怖和災難的人,從此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身體傷疤和心理創傷。
  • 美國黑人的抗爭與宿命
    然而,當時美國所謂的「新教倫理」本身就是與資本原始積累緊密綁在一起的,它們形成了從資本到文化層面對黑人群體的全面壓抑。即便是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黑人的獨立之路仍然漫長,雖然他們終於能逐漸擺脫奴隸身份,但在社會地位上距離白人仍有十分巨大的差距。
  • 黑人作家用黑色幽默揭開美國社會的矛盾和虛偽
    近日揭曉的2020年布克獎上,來自蘇格蘭的作家道格拉斯·斯圖爾特憑藉處女作《夏奇·貝恩》拔得頭籌。「黑馬」得主的出現令人不禁聯想到四年前,美國黑人作家保羅·比第也是憑藉一部風格奇特的《背叛》出奇制勝,擊敗諾獎及兩度布克獎得主庫切,拿下2016年布克獎。作為一部喜劇文學,《背叛》有足夠猛烈的笑料。
  • 貴州作家洪紹乾榮獲2020年度榜樣人物紫金獎「楷模榜樣人物」
    袁小蓮報導:2020年7月7日北京時間下午14點整,2020年度榜樣人物·紫金獎終選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在全國參評的多位企業、企業家、個人楷模、公益榜樣中,來自貴州的90後作家洪紹乾(筆若)榮獲2020年度榜樣人物紫金獎「楷模榜樣人物」稱號並將作家洪紹乾的勵志故事刊登《2020年度榜樣人特刊》發表;
  • 80年前,法國為解決人口問題引進大量黑人,如今土著反成少數民族
    然而2018年法國的一項新生兒調查結果則是震驚世界,法國新生兒中竟然有60%是黑人族裔!土著反倒成為了少數民族。而同年法國在世界盃中奪冠後,由於球隊隊員中黑人比例大,更是有人嘲諷奪冠的是非洲隊。在人們接觸的法國影視作品中法國是一個以白人為主體的傳統歐洲國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黑人呢?甚至黑人數量呈遠超於土著的速度增長?
  • 漫威電影《黑豹》為何引起全球共鳴?
    《黑豹》在經濟上的成功以外,也正在成為一支文化力量。一個為兒童籌款觀看這部電影的GoFundMe活動籌集了近5.2萬美元,超過了1萬美元的目標,其中有喜劇演員艾倫·德傑尼勒斯(Ellen DeGeneres)和其他人的幫助。
  • 《最後的莫西幹人》:一部美國本土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
    1783年,美國雖打敗英國,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於歐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美國的文學作品中沒有美國本土題材及本土語言,作家們在創作中一直沿襲著歐洲的文學風格。40年後,「西部拓荒」時期的美國,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民族文學。
  •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美國電影《黑豹》
    文學人類學視域下的網絡文學改編之思——以美國電影《黑豹》為例許詩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 要:網絡文學的發展引發了新的IP熱潮,如何藉助網絡文學改編來將文化資源轉變成為經濟效益,已經成為網絡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節點。
  • 「黑人性」,另一條虛幻的第二十二條軍規
    讀過《背叛》的人,很難不哈哈大笑,但作者保羅·比第不承認自己是諷刺作家。作為詩人,這是他的首部小說便為美國拿到第一個布克獎。《背叛》很像《第二十二條軍規》。《第二十二條軍規》的內核是:在美軍,有精神病的飛行員可申請停飛;但提出申請,就意味著沒有精神病。《背叛》的內核是:在美國,黑人已取得平等權利,個體不成功,只能怨自己;可作為黑人,你永遠無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