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萬瑜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祖先大概在4萬至6萬年前抵達澳大利亞,他們以一種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方式生活著,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在第一次歐洲殖民者接觸到他們的時候,估計土著居民有35萬人口。
關於第一批人類的路線,有陸橋說和航海說。7萬年前,因為正值第四季冰川期,海平面要比現在低很多,很多現在的海洋在那時候是陸橋。即使並不存在陸橋,印尼最靠近澳洲的地方也只有90海裡,這些古老的水手可以通過竹筏和雙體獨木舟來完成涉渡。土著的人種歸屬在大洋洲諸島和東南亞一帶的尼格利陀人種,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加入了其他人種的基因,包括高加索暗色人種、斯裡蘭卡的唯達人、日本的阿伊努人、印度的託達人,甚至中國的苗族也融入其中。
1969年在Mungo湖發現了已知最早的人類遺骸,其歷史可追溯到大約42,000年前。在Mungo發現的遺骸表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火葬之一,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儀式。1974年2月26日,地貌學家Jim Bowler博士偶然發現了Mungo湖3號(LM3),當時沙丘移動暴露了遺骸。LM3在Mungo湖附近被發現,他位於LM1遺址以東500米處。膝蓋彎曲,雙手放在腹股溝,手指互鎖。身體旁邊是火的殘骸。在最早的已知的例如這種複雜和藝術性的埋葬習俗中,屍體上灑滿了紅赭石。這一發現的儀式埋葬方面對土著澳大利亞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它表明澳大利亞大陸存在某些文化傳統的時間比以前想像的要長得多。
澳大利亞西部人煙稀少的金伯利地區發現了一塊巖石薄片,被認為是全球已知最古老斧頭的一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約5萬年前人類剛剛到達該地區之後的那段時期。其老化程度表明早期土著技術不僅新穎奇特,而且還富有創造性。考古學家使用數字顯微鏡對該薄片進行了數字分析,並確定其為人工製成。
土著並沒有發展農業,應該是因為缺乏適合馴化的種子植物和動物,這也說明了4萬年前的人類還不會種植和畜牧。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南部和東部地區,尤其是墨累河流域。人類的到來對該大陸產生了重大影響,可能直接或者間接的導致了澳大利亞巨型動物的滅絕。
土著人靠獵取袋鼠等動物為生,以野生植物、堅果、漿果等為輔助食物。狩獵者使用裝有石刀的矛和迴旋鏢,迴旋鏢是澳大利亞土著發明的特有的狩獵武器,沒有攻擊到動物,也會自動迴旋。有些部落發展了複雜的手勢語,這樣他們在悄悄地追蹤獵物可以傳達無聲信息。火棒養殖是土著居民的做法(北美印第安人也有定期焚燒草原的習俗),他們經常使用火來燃燒植被以促進狩獵,這個行為影響並改變一個地區的植物和動物總群的結構。火棒養殖具有將乾燥的森林變成熱帶草原的長期效果,增加了像袋鼠這樣的非特定食草物種的數量。
在歐洲殖民者以前,來自印度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徒,穆斯林和中國人都曾經嘗試跨越海峽到達了澳大利亞,但印尼漁民確實到達了澳洲北海岸,他們在這裡採集海參。在澳大利亞北領地的艾科島發現了一枚18世紀的中國銅錢。這枚銅錢作為有史以來的第一件物證,證明了當時的中國銅錢是當時的國際貨幣,中國商人和澳大利亞原住民之間有直接或者間接的貿易往來。此外還在澳洲西北海岸發現了一尊青銅佛像,這尊佛像或可追溯到明朝早期,這說明了中國文化已經波及影響到當時的澳洲地區。
在一張中國明代地圖上可以看到當時被標註為南極大陸的2個凸起,這跟澳大利亞的北部海岸形狀非常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