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中國北鬥:創新超車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北鬥組網模擬圖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供圖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時空基礎設施,充分展現了我國的長遠戰略布局和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北鬥系統已在許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服務國家重要基礎設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北鬥系統將持續推進產業化發展,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百姓日常生活,為全球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破解星載原子鐘、導航晶片、星間鏈路等「不可能」,歷經160餘項核心關鍵技術和世界級難題的攻克、500餘種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研製的突破,中國北鬥閃耀著三種軌道混合星座、短報文通信等獨有的中國智慧火花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性能要求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到2035年左右,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中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北鬥系統,建成之後主動向世界開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袁元

2020年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意味著,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已全面建成開通,中國北鬥邁進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新時代。

從創造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構想、繪下「三步走」發展藍圖,到在衛星導航頻段即將逾期的最後時刻完成首次衛星發射、拿到進軍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俱樂部的「入場券」,再到兩年多時間18箭30星的高密度發射、完成全球組網,創造世界衛星導航系統組網發射新紀錄……26年間,幾代北鬥人接續奮鬥、數十萬建設者聚力託舉,一次次刷新了科技強國的「中國速度」,展現了自主創新的「中國精度」,彰顯了開放包容的「中國氣度」。

北鬥全球服務信號在無形時空傳播開來。寰宇蒼穹、星羅棋布,世界民眾的指端和人生旅程,真正有了「中國北鬥」的導引和陪伴。

為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全新範式

起步晚、底子薄,中國要獨立建成世界一流衛星導航系統,曾被西方國家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世紀90年代,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已完成全球組網,牢牢佔據先發優勢,實現「一步建全球」。此時,國際局勢複雜多變,讓我國愈發強烈地意識到,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對於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多麼重要。

在建設之初,有人曾問: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建設已打好樣板,北鬥系統模仿複製,豈不簡單?但這顯然不是一個開卷命題,當時的國情,要求中國只能不走尋常路。

中國北鬥人探索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三步走」戰略,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有源到無源、從區域到全球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也為世界衛星導航事業貢獻了新的發展路徑。

1983年,「兩彈一星」元勳、「863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創造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構想。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實現「從無到有」。

之後,「兩彈一星」元勳、北鬥系統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進一步組織研究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決定先建試驗系統、然後再建區域系統,最後建成全球系統。

2000年建成北鬥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年建成北鬥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建成北鬥三號全球系統,開通全球服務。

北鬥系統用20多年走完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40多年的發展之路,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之後,第三個建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採取單一軌道星座相比,北鬥系統獨樹一幟,選擇走混合星座的特色發展之路。北鬥二號系統充分繼承北鬥一號系統用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實現區域導航定位的成功經驗,在國際上首創以地球靜止軌道和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為骨幹,兼有中圓軌道衛星的混合星座。北鬥系統高級顧問、原工程副總設計師李祖洪說,對於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而言,這種「混搭」組合可以用最少衛星數量實現最好覆蓋效果,已獲得國際認可。

北鬥三號系統繼承並發展了「混合星座」,創造性實現並應用全星座「星間鏈路」等全新理念,建成由24顆中圓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設提供了全新範式。

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自主創新

關鍵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自主創新的過程註定是艱苦的。在20多年的建設過程中,面對沒有自己的原子鐘和導航晶片、全球建站困難等條件下實現全球服務等難題,北鬥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追求極致的發展道路。

北鬥一號系統解決了導航衛星最基本的問題,如供配電的太陽帆板等,實現核心產品的國產化。

北鬥二號系統率先提出國際上首個高中軌道混合星座新體制,攻克了以高精度星載原子鐘等為代表的多項關鍵技術。

北鬥三號系統攻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星間鏈路、自主定軌等關鍵技術,建立了國產器部件從研製、驗證到應用的工作體系,實現了北鬥導航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100%。

可以說,北鬥系統的核心競爭力正是在於其強大的自主創新體系能力和舉國體制優勢,並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提升。

——攻克無「鍾」之困。

星載原子鐘是導航衛星的「心臟」,其性能對系統定位和授時精度具有決定性作用。

北鬥二號系統建設之初,國內星載原子鐘技術比較薄弱,全世界只有少數國家有能力研製高性能星載原子鐘,而進口又存在諸多困難和不確定性。為儘早「讓中國的北鬥用上最好的鐘」,工程總體組織相關科研單位和企業,成立三支研發隊伍同步進行攻堅,終於三支隊伍全都取得成功,自主研發的星載原子鐘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北鬥二號系統首發衛星上便搭載全國產化星載原子鐘,並實現「雙鍾」相互備份,衛星可靠性和在軌壽命大幅提升。

——消除缺「芯」之憂。

缺少「中國芯」,一直是困擾我國高科技領域的一塊「心病」。對於北鬥系統應用和產業化來說,擁有國產晶片,對於確保應用安全和獲得產業發展主動權至關重要。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通過揭榜掛帥,組織國內40餘家單位,創新管理模式,打破中標項目終身制,通過實物比測、產業化考核,形成「研發一代、論證一代、應用一代」的良性發展局面,成功研發了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精度更高的射頻系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北鬥擁有了自己的「中國芯」。

如今,國產北鬥晶片工藝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性價比與世界主流產品相當,國產北鬥導航型晶片出貨量已超1億規模,年出貨量接近5000萬片,已在物聯網和消費電子領域廣泛應用。

——破解布「站」之難。

按照傳統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和運行模式,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建立分布均勻的地面站。為解決北鬥系統海外建站的難題,北鬥系統首創星間鏈路,創造性地提出高效解決方案。

通過星間鏈路,所有在軌北鬥衛星連成一張大網,相互間可以通信、測距,能自動「保持隊形」,不僅減小地面站規模、減輕地面管理維護壓力,而且還使衛星定位精度大幅提高。憑藉這一「絕活」,中國北鬥實現了全球服務能力,性能達到世界一流。

據了解,2035年前,我國還將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國家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構建覆蓋天空地海、基準統一、高精度、高安全、高智能、高彈性、高效益的時空信息服務基礎設施,為未來智能化、無人化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孫家棟院士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2010年12月15日攝) 李明放攝/本刊

「北鬥+」讓生活更便利

全球定位精度優於10米、授時精度優於20納秒;亞太區域優於5米、授時精度優於10納秒……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比,北鬥系統除了可提供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外,還可提供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地基增強七種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如今,北鬥三號系統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多功能一體化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種多功能集成化設計,有利於取得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從功能看,北鬥系統具有有源和無源兩種體制,用戶不但可以自己知道「我在哪」,還能告訴別人「我在哪」「在幹什麼」。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例如,突發地震、海上遇險時,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況下,北鬥短報文通信可以成為傳遞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後保險。」

目前,北鬥三號系統區域短報文單次長度達1000個漢字,相比於北鬥二號系統,通信能力大幅提升。

「天上好用、地上用好」,作為國家重大空間基礎設施,北鬥系統已應用到各行各業,如同水和電一樣,走進千家萬戶,無處不在、觸手可及。

北鬥系統已全面服務交通運輸、公共安全、救災減災、農林牧漁、城市治理等行業,融入電力、金融、通信等基礎設施,廣泛進入大眾消費、共享經濟和民生領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據統計,10年來,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9年達3450億元,2020年有望超過4000億元。

交通運輸是北鬥應用的主要領域之一。目前,國內已有約700萬輛運營車輛加裝北鬥終端,建成全球最大營運車輛動態監管系統。北鬥正向鐵路運輸、內河航運、遠洋航海、航空運輸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管理縱深推進,提升我國綜合交通管理效率和運輸安全水平。北鬥系統的規模化應用使得近年來中國道路運輸重特大事故發生率和死亡率均下降約50個百分點。

目前,我國已構建起集晶片、板卡、終端和運營服務為一體的完整北鬥產業鏈,在國家關鍵行業和重點領域推進標配化使用,在大眾消費領域拓展規模化應用。據統計,在中國入網的智慧型手機,已有80%以上支持北鬥功能。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中,北鬥高精度定位設備馳援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確保工地大部分放線測量一次完成,為醫院迅速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北京、湖北的北鬥植保無人機被廣泛用於區域消毒防疫,一架無人機單次噴灑面積可覆蓋5000平方米,並能深入防疫車無法抵達的死角;在全國各地,數十萬臺北鬥終端進入物流行業;「北鬥+」信息產品可對感染者的行動軌跡進行精確定位,為疫情防控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孟麗靜圖/本刊

與世界分享「中國北鬥」

北鬥始終堅持「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一流的北鬥」的發展理念,中國願同世界各國共享北鬥系統建設發展成果,共促全球衛星導航事業蓬勃發展。

2020年6月,北鬥三號系統星座部署完成後,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肯定北鬥系統正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讚賞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

隨著北鬥三號系統正式開通服務,從國內到國外,從區域到全球,北鬥服務為更多國家和人民所共享。

2013年,緬甸農業使用了500餘臺高精度北鬥終端,這是北鬥高精度產品首次在東南亞國家批量應用於農業數據採集、土地精細管理。

2015年,基於北鬥系統的高精度接收機應用於科威特國家銀行總部300米高摩天大樓建設,實現了施工過程中垂直方向毫米級測量誤差。這是北鬥首次在海外應用於高層建築監測。

2018年,北鬥系統走進新加坡,基於北鬥高精度的靜音打樁系統可進行樁點精準管理,根據導航提示快速找到鑽點位置,每個打樁點精度可達釐米級,同時大幅提高鑽機鑽孔速度。

2019年,北鬥系統走進柬埔寨,為柬埔寨政府部門綜合規劃、國土整治監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監控等提供了更加完整的基礎信息資料,高精度服務成為政府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技術手段。

北鬥系統走進寮國,為全國性土地確權工程放樣、地形測圖等各種控制測量提供新的方法手段,逐步替代了傳統全站儀作業的方式,為寮國地籍調查、土地管理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了原始依據和科學基礎。

北鬥系統走進俄羅斯,西伯利亞電力巡線實現現場人員與管理中心雙向互動,及時發現設備缺陷和危及線路安全的隱患,保證輸配電線路安全和電力系統穩定。

北鬥系統「駛入」歐洲,在中歐班列上,裝有北鬥終端的貨櫃,高精度定位導航功能讓物流更便捷,實現了傳統運輸方式的升級與轉型。北鬥實時記錄列車及貨品的運行軌跡,定位精度10米以內,實現全程跟蹤無縫中轉。

2020年以來,北鬥落地更多海外國家。北鬥安全監測系統落地緬甸萊比塘銅礦,高精度定位守護礦區安全;基於北鬥的港口智能控制系統已經在義大利、卡達、印度等20個國家的50餘個港口成功應用。

目前,國產北鬥基礎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在東協、南亞、東歐、西亞、非洲等地得到成功應用。

「北鬥應用只受想像力限制。」面向未來,北鬥應用發展將有無限可能和廣闊前景。□

相關焦點

  • 創新|武漢北鬥應用摘取中國導航定位領域最高獎
    23日上午,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首次在漢召開,武漢北鬥應用以第一位次摘取中國導航定位領域最高獎。開幕式現場。記者高勇 攝據了解,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簡稱「中位協」)是我國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和產業的唯一性全國行業協會,其主導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是我國業內規模大、層次高、範圍廣且最具代表性的年度產業盛會,今年首次在漢舉辦,並將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帶到江城。該大會旨在推進北鬥在各行業廣泛應用,助力武漢市成為北鬥應用示範城市。
  • 長大隧道+北鬥,中國鐵建新增兩大鐵路科技創新基地
    長大隧道+北鬥,中國鐵建新增兩大鐵路科技創新基地 2020-12-15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丨併購十年:順大勢謀雙贏——專訪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沃爾沃...
    十年過去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依舊喜憂參半:雖然市場規模連續多年世界第一,自主品牌的發展也有了長足進步,但中國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作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中國具有良好的體量規模和創新土壤,正在深刻影響全球汽車市場趨勢和行業格局。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本土車企更應當奮發圖強。」
  • 金恪集團與中國兵器旗下北極星雲聯合發起「北鬥+產業融合創新...
    據協議,雙方將本著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推進北鬥+產業融合創新服務平臺生態合作夥伴計劃,在大農業產業網際網路以及相關擴展領域開展廣泛合作。金恪集團董事長兼CEO王建峰、創新實驗室總經理茅嘉偉、產業拓展事業部總裁劉義林、基地管理中心總裁張海兵、北極星雲領導等座談交流並出席籤約儀式。
  • 2020年第四屆「北鬥+」創新創業大賽啟動
    6月23日,2020年南京創新周5G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北鬥+"創新創業大賽(南京)啟動儀式在南京舉行。2017年,為促進北鬥領域技術發展和行業人才培養,中關村空間信息產業技術聯盟推出"北鬥+"雙創大賽。作為國內首個以"北鬥+"命名的雙創大賽,得到了行業內外廣泛關注,並通過大賽平臺挖掘了一批優秀的"北鬥+"創新應用項目。
  • 舉洪荒之力,織蒼穹巨網——管理創新賦能中國北鬥高效組網
    北鬥三號衛星示意圖中國日報7月31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今天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通。二十餘載漫漫北鬥路,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北鬥屢創太空中國速度,展現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如果說技術創新驅動著北鬥不斷實現更精、更強,那麼管理創新則託舉著北鬥不斷追逐更快、更穩。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天上的星星參「北鬥」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由我國自主建設運行的重要空間基礎設施,是中國定位導航設施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要求最高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北鬥」引領科技創新不斷深入。
  • 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中國北鬥是個什麼星?
    千龍網訊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北鬥是個什麼星?它是「浪漫之星」,北鬥七星自古就為人們指引方向;它是「創新之星」,有源定位和短報文通信是中國北鬥的創舉;它是「中國之星」,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導航衛星。
  • 關於舉辦第十二屆「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通知
    「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由教育部科技司、共青團中央學校部、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於2010年聯合啟動,由中國衛星導航年會組委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學術交流中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共同主辦,北京大學地球觀測與導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辦,大賽已成功舉辦十一屆。
  • 向著未來進發 來看2020年中國科技創新重大進展
    中國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是這份答卷中一個精彩篇章。科技工作者開拓前沿、勇攀高峰的奮鬥身姿,讓人久久注目。「嫦娥」奔月,「鯤龍」擊水;「中國天眼」瞭望宇宙,「奮鬥者」探索深淵;從量子計算機「九章」到「人造太陽」,我們正逐漸把握物質最本源、最深刻的力量;繪製人類首個細胞圖譜,我們又揭開生命奧秘的一角……可以說,2020年我們取得的科技創新進展是全方位的。請跟隨記者,來領略這壯麗的創新圖景。
  • 12位院士聚漢參加首個中國北鬥應用大會 力推「北鬥重鎮」武漢成...
    長江日報訊(記者李佳 通訊員張珊妮)9月23日,中國北鬥應用大會暨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第九屆年會在東湖高新區開幕。作為「北鬥重鎮」,此次大會吸引了12位院士來漢。與會人員表示,將推動武漢在北鬥應用方面大踏步前進。
  • 中航大在「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再獲佳績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楊通 報導:近日,第十一屆「北鬥杯」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BD-CASTIC)頒獎儀式在成都舉行,中國民航大學獲獎師生代表受邀參加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並領獎。在本次全國總決賽中,來自中國民航大學的學生奪得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省部級一等獎9項。同時,中航大再次獲得優秀組織獎,2名教師獲評「十佳優秀科技教師」。
  • 瞭望丨深圳為什麼能
    深圳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共產黨一手締造的現代化城市。回望40年,「深圳奇蹟」彰顯的是中國共產黨「點石成金」的創造力。  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橫空出世。40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深圳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以堅定的政治定力為社會主義探路、為改革開放排雷,成為中國道路「守正創新」的精彩樣本。
  • 第三屆「北鬥之星」創新創業大賽在鄭州落下帷幕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於賢成、鄭州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紅軍出席並為大賽致辭。中國工程院院士範本堯院士以視頻形式為大賽致辭。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秘書長王博、深圳市投資商會副秘書長李存、清華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曦、鄭州衛星導航定位協會會長施全傑等專家作為大賽評委參加了大賽。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歐美進展如何了,我們能彎道超車不?
    我們能彎道超車不?時間晚一點,並不意味著結果是晚的。趕上美國還有些操之過急,但是趕上歐洲、印度等的節奏,我們還是要有信心的。彎道超車也不是不可行。說一個我們當年和歐洲比賽的例子。那就是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建設。
  • 北鬥收官發射成功,"北鬥+"大賽再燃戰火
    6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至此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中國北鬥,服務全球,造福人類!同日,一場"北鬥+"雙創大賽也正式啟動!第四屆"北鬥+"創新創業大賽(南京)啟動儀式在南京市六合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關村空間信息產業技術聯盟、中關村寬帶無線專網應用產業協會主辦。聯盟將以空間信息產業為窗口,吸引優秀創新創業資源注目,凝聚產業新興力量,通過南京當地的支持,促進產業交流、合作、發展、創新,從而成為帶動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 瞭望|新時代持續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再認識——專訪中國生產力學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了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遵循的原則、主要目標和各項工作任務,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記「全國最美退役軍人」、上海北鬥導航創新研究院院長鬱文賢
    昨天晚上,2020年度「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名單在中央電視臺發布,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上海北鬥導航創新研究院院長鬱文賢榜上有名,是申城唯一一名入選者。發布詞這樣讚譽道:被稱為「中國精度」締造者和北鬥導航「引航人」的鬱文賢,在從部隊到地方3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率領研究團隊在雷達目標識別、遙感信息處理、融合導航定位技術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作出了突出貢獻……12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 「北鬥+」與「+北鬥」!北鬥雙向應用未來助力各領域發展
    今年7月,由我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並向全球開通使用。作為國家重要的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北鬥系統對國家的國防、經濟、科技等各個層面發展都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在昨天(22日)舉辦的北鬥應用領域相關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未來除了我們常見的導航應用外,北鬥的應用將滲透到社會生活各領域,並發揮其巨大作用。
  • 瞭望|以高質量服務業夯基貿易強國建設——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對內管制過度,就限制了競爭數字服務是充滿想像的領域,中國有自己的優勢。這是中國彎道超車,成為服務貿易大國乃至強國的重要機會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仁貴9月4日至9日,整合升級後的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