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青衣
你可以穿不起香奈爾,你也可以沒有多少衣服供選擇,但永遠別忘記一件最重要的衣服,這件衣服叫自我。
說這句話的人,是可可·香奈兒。
提起香奈兒,我們會聯想到法國奢侈品,5號香水,優雅等等,好像她就是我們同時代的人,活得時髦,年輕充滿活力。
其實,她是1883年出生的,香奈兒這個品牌是1910年創立的,到目前為止,都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可是,她好像永遠都是時尚界的一個標誌,一種流行的元素,始終與時代無縫對接。
這個創立了輝煌事業的女人,卻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也是她一生都不想提起的經歷,那就是她的童年。
今天,讓我們走進可可·香奈兒的童年,看看這位締造了永不過時的時尚女巨頭,都曾經歷過什麼傷心往事吧。
香奈兒的品牌跟奢侈品有關,但她本人的出身經歷,跟有錢、有地位、非常富裕的家庭毫不沾邊。
更不是什麼名門閨秀,正相反,她的父母非常貧窮。
每每談起她的出身,都是她努力迴避的話題,可見童年是她終生的痛點。
直到香奈兒去世前幾年,她跟一個叫德雷的朋友談話,她就說過:
我不喜歡家庭。我再也不知道還有比家庭更可怕的了。童年,人們在非常疲倦的時候會談論它,因為那是人們抱有希望,有所期待的時光,我對自己的童年刻骨銘心。
在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心裡,童年一般都跟「美好」啊,「甜蜜」啊這類詞語聯繫在一起。
而香奈兒竟然用到了「可怕」兩個字,而且是「刻骨銘心」可想而知那得可怕到什麼程度。
香奈兒的童年可以說一直是一個迷,因為她自己談論起來,一會兒一個版本,從來都沒有一樣過,所以很多事都撲朔迷離,讓人難以猜測。
比如,一位雜誌的總編馬塞爾·黑德裡希,一直以香奈兒的朋友自居,以精彩跟她談話的內容,寫過一部香奈兒傳記。
他們有一次談話中,香奈兒曾經說過:我出生時,當時我父親不在家,我母親不得不四處找他。這個傷心的故事,我都聽母親說過多少遍了。
然而,又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問:香奈兒女士,你的出生地是哪兒?
這麼簡單的問題,應該容易回答吧,這位香奈兒女士巧妙地回答:我出生在旅途中。
其實,真正的香奈兒出生在法國南部,一座修女主持的一家濟貧院裡,說簡單點,就是一座孤兒院,她的父母經常在路上倒是事實。
因為她的父親是一個流動的小商販,就是那種推著流動的車子,搖著鈴鐺,挨個村鎮上販賣針頭線腦和針織品等等雜貨的那種小販。
掙不了多少錢,而且永遠都無法安定下來。
香奈兒的母親——讓娜,就是一個莊戶人家的女孩,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一個「不願意回家的人」。
並且生下了香奈兒的姐姐,但是他父親始終不肯結婚,直到她的母親再一次懷了香奈兒,到處東躲西藏。
臨產的時候,她聲稱自己有病,醫生檢查之後發現,她根本沒有病,是要生孩子了。
那時候未婚生私生子,被社會上的人非常鄙棄,當然現在社會上對私生子仍然存有偏見,只是那個時期的人們對待這件事態度更加偏激。
當時有人就憤怒地說:把她扔出去。
但是醫生不同意,幫她接生,並且一位醫護修女成了香奈兒的教母。
那位修女的名字叫嘉伯麗爾·博納爾,後來香奈兒的出生證明上就取名叫嘉伯麗爾·博納爾·香奈兒。
後來,因為戰爭,香奈兒一度丟失了出生證明什麼的所有的檔案,但是香奈兒一直堅持找到為止。
因為在她心裡有一個信念,認為無論是這些證明書,還是嘉伯麗爾這個名字,她都認為具有幸福的意義。
可是,在當時香奈兒的父親,根本不喜歡嘉伯麗爾這個名字,也不喜歡她本人,理由是名字不是他取的。
他不為自己的不負責任內疚,也不為自己的不在場而不安,反而責怪名字不是他取的。這聽起來有點滑稽可笑。
其實這都是不負責的男人的一個藉口,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只想自由自在地,根本就不想要孩子。
因為有些人,他總喜歡東張西望,嚮往更好的東西,而對真正擁有的東西並不珍惜。
不過,香奈兒的父親迫於壓力,在香奈兒15個月大的時候,還是跟她母親補辦了婚禮,否則她跟姐姐就成了私生女了。
後來,母親又生了一個女兒,三個兒子,一共生了6個孩子,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香奈兒12歲那年生病死了。
她剛死,她的丈夫就把所有的女孩子送到孤兒院,男孩則寄養在一個農戶家裡,成了那家免費的童工,而他本人繼續過著逍遙自在的單身生活。
從此,香奈兒再也沒有見過這位不負責的人父親,據傳他去新大陸的樂土——美國,尋找財富去了。
後來,香奈兒成為大名鼎鼎的知名人物,乘坐一列開往琉森的火車上。
整個車廂的人,都排隊等著讓她籤名,被稱為上等人用的尊稱「女士」。
那時候,她曾經在人群中張望,多麼希望當年那個拋棄她的父親看一看。
「當年那個你不喜歡的女孩,活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被拋棄的童年不幸,給香奈兒留下的傷害。
她一生都沒有真正痊癒過,這也許就是她為什麼一生都在逃避的話題。
真正應驗了那句話: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甚至可以說,有些人一生都無法治癒童年。
香奈兒6歲時的一段經歷,讓人記憶非常深刻,用香奈兒自己的話說: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隱身處,喜歡躲在那裡玩耍和做夢。而我的是奧弗涅的一處墓地。那裡我一個人都不認識,連那些死去的人,也沒有我認識的。
就是這樣一個平常人看起來陰森可怕的地方,小香奈兒竟然把它當成了樂園,她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個秘密花園的女皇,並且非常喜歡她的地下居民。
她尤其特別喜歡,其中的兩座無名氏的墓,她常常用麗春花、雛菊等等好看的野花,裝點它們。
並且還時不時拿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布娃娃什麼的來跟它們分享,並且充分發揮想像力,給對著墓地說話。
以至於後來,香奈兒說,她喜歡獨自說話,而不去聽別人說什麼,可能就是那個時期養成的習慣。
香奈兒被寄養的孤兒院,叫瑪麗婭聖心修道院。
但是香奈兒一生都沒有使用過「孤兒院」這個詞,她稱修女們阿姨,是她母親的表姐妹。
但是她承認,那些阿姨們一點也不溫柔,她從來都沒有得到過任何關愛,而且那種冷冰冰的嚴厲,讓小孩子們飽受悲傷和恐懼。
香奈兒在孤兒院裡一待就是7年,在這段時間裡,香奈兒無數次想到自殺。
她扒著門縫偷聽修女們議論,是她的父親把她媽媽給毀了,讓她們都成了孤兒。
她無數次幻想著父親來探望她,並且帶她離開,可是這樣的奇蹟始終沒有出現。
為香奈兒寫傳記的作家,曾經親自到過香奈兒生活過的這座孤兒院。
她有了一個非常驚奇的發現,因為在離孤兒院不遠的教堂窗玻璃上,互相交織著各種弧線和圓環,看起來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香奈兒標誌性的雙C圖。
由此,我們不難想像,小時候的香奈兒在晨禱和晚禱中,無數次凝視著窗戶。
她是多麼渴望著離開,心裡充滿了無數的想像和巨大的希望,向上帝禱告,盯著這扇窗戶看。
上面的雙C圖,才給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香奈兒所生活的孤兒院,經常為一些有錢人家裡做一些裁剪縫紉的活,也是孤兒院的一項經濟來源,因此這些女孩子們每天都沒日沒夜的幹活。
在枯燥的勞作中,香奈兒有兩個可以說非常有趣的想像。
第一個,她經常想像著自己將來會非常有錢,在家裡的毛巾上繡上名字的縮寫,在睡衣上用俄羅斯針法繡上十字架等等這樣的奇思怪想。
還有一個,就是她跟姐姐喜歡閱讀連載小說,兩個人稍有點空閒,就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並且兩個人經常討論小說的人物、情節,可以說是兩個窮苦的女孩,在精神上唯一的快樂。
人,無論身處什麼樣的環境,都要懷抱希望,活得有滋有味,有趣。
正如香奈兒說過的話:生命只有一次,還是有趣點好。與其在意別人的背棄和不善,不如經營自己的尊嚴和美好。
所謂的有趣,是在最悲觀的環境裡,製造出一種情趣,不為任何人,只為取悅自己。
是生活處於黑暗的低谷時,為自己點亮的一盞希望的燈。
人生沒有絕境,只有絕望的心態。
不妨為無趣的生活,找點樂趣,活得有趣而生動,好運遲早會在某個清晨或者傍晚,來到你的身邊。
END作者:青衣,洞見、十點讀書籤約作者,寫有溫度的文字,交有深度的朋友~個人公眾號:青衣的微態度(ID:qingyi20186)
喜歡別忘了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