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因為愛情》傳遍街頭巷尾,當音樂創作人小柯在早點鋪裡大口喝著豆腐腦時,坐在他對面啃油條的大爺壓根兒不會把面前這人跟這首歌聯繫在一起。
事實上,小柯創作的歌曲,整條街的人應該都聽過:《等你愛我》《穩穩地幸福》《歸去來》《最熟悉的陌生人》《想把我唱給你聽》……以及2008年奧運會的主題曲《北京歡迎你》。
這幾年,年近半百的小柯開始做音樂劇,在抖音創作短視頻,都幹得有聲有色。最近,他成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用音樂陪伴網友成長,用詩留住逝去的青春。
小柯穿跨欄背心,白色的頭髮在腦門上炸開,鬍子沒刮。但他的耳機卻鋥亮,麥克風調好角度對準嘴巴,音符從手下流淌出來,很快裝滿了整個房間。
他開口沒有唱歌,而是讀起了詩。
在抖音上,他上傳了幾十首彈琴讀詩的視頻,古今中外的詩歌都有,配上即興彈奏的一段鋼琴曲,總能引起別人情感上的共鳴。有粉絲留言,「自從關注了小柯老師,感覺抖音突然文藝了。」
小柯彈琴讀詩,復刻了古代文人雅興,鋼琴緩緩,聲音磁性,只一兩分鐘的時間,就把人帶入情境。像他創作的完整歌曲一樣,每一個短視頻都透露著極佳的審美和質感,一點也不冰冷。
他讀趙野的《謝靈運》,醉臥白雲,契古人意趣,南山北山,皆是吾道。先君奮起拯救了南方,留下一地煙霞癖好,世不相遇,萬裡流濯足。山水與命運正面對決,心有塊壘形骸怎安頓。
大多數時候小柯並不出鏡,許多人不知道,每一段鋼琴曲和詩的背後,都是一個戴著黑框眼鏡、壯實的中年男人,與油膩無關。
小柯在30歲出頭的時候經歷了一場車禍,與死神擦身而過。康復後,他拖著肩不能扛、臂不能擔的身子,在當時霧霾還不太醇厚的北京曬太陽,身邊全是些退了休的老爺子,深刻體味了不被人需要後的無奈與痛苦。
2015年的倒數第二天,小柯父親離世,打理完後事,他就去辦了張健身卡,下決心弄好身體。精神上的鍛鍊也沒放下,在琴和詩裡保持年輕。
詩讓他清醒,讓他想要創作。「畢竟我寫過那麼多年歌,我知道寫歌的也是創作的秘訣,就是真誠。你真誠地去創作,真心地表達出你內心想說的話,一定會打動人。」
小柯從小住在白塔寺門口的一條胡同裡,他曾寫到那個地方,「前院有顆棗樹,颳風天能聽到從白塔上傳來的鈴聲」。
高曉松第一次來小柯家挑歌時,剛一進門,他就覺得來對地方了。那間12平米的小屋除了一張用來睡覺的床,所剩無幾的空間裡堆了一屋子設備,電腦、音源、琴、錄音機。
那時候,高曉松、老狼、葉蓓幾乎每天都泡在小柯家,那英、田震、樸樹也都曾去那裡錄過歌。
小柯幾乎是個天才型的創作者,高曉松曾這樣形容那時的流行樂壇——有一陣子打開電臺聽排行榜,發現排行榜十首歌裡有四首歌是柯老師作詞作曲,剩下六首歌有三首歌是柯老師編曲,兩首歌柯老師彈鋼琴,最後一首歌柯老師什麼都沒幹,唱了一和音。
如今的小柯在抖音裡讀著詩篇,宋尾的《她不擅長告別》,往昔歲月湧上心頭。詩裡說,「客人離開前,孩子已經感覺到了,他的沉默有一種生硬,之前是聒噪,他盡力展示所有生動的詭計,一切天真的魯莽,他已懂得表達自己。」
小柯寫電視劇《神鵰俠侶》內地版的片尾曲,只用了十幾分鐘。因為金庸的作品伴隨了小柯的整個青少年時代,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對金庸的書「快能倒背如流了」。「我既不用看電視劇也不用看書,小龍女和楊過那是再熟悉不過的,我早就想對它幹點兒什麼,一直沒機會。既然這次主動找上門,那真是把我心裡想對它說的話瞬間就寫出來了。」
「當這些故事在你心裡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有真實表達的欲望和情感。你寫出來臺詞也好、故事也好,他才會鮮活、有溫度。瞎編是冷的,能聽得出來是澀的。」 也正是這份讀書的經歷為他的創作增添了底氣。
去年,小柯發了新專輯《五十歲的狂歡》,紀念人到中年,聲音如昨,旋律依然純淨。關於妻子那個對大明星羨慕與否的疑問,他的答案更加肯定了,「在舞臺上當然享受,用自己的表演換來別人的喝彩的時候,會覺得特別滿足。但是自我滿足的同時,會大幅度下降我的安靜心。所以每次要寫歌或者要寫新戲的時候,我都會停掉演出,安靜個一兩周。這也是當初不做歌手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這個國內頂尖的創作人說,「我選擇的道路是要做一個創作者,而不是去做一個表演者。」在一切安靜的時刻,打開他的抖音,鋼琴曲響起,磁性的嗓音接踵而來:「不分泌多巴胺就不是青春了嗎,或分泌的是中年的醉意,世上沒有陌生人,如同每一滴水未曾離開最初的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