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3級臺階》是日本小說家高野和明的出道作,於2001年首次出版,即獲得了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江戶川亂步獎,所謂出道就是輝煌。
高野和明是日本小說家、編劇,他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自己製作電影,他的天資可見一斑,1989年他赴美深造鑽研電影製作,1991年回國後就開始劇本的創作。
他本人同時還是一個「跨界」作家,除了《消失的13級臺階》以外,還有一篇評價很高而且也是獲獎無數的科幻小說《人類滅絕》。
《消失的13級臺階》主要講述了:一位死刑執行官南鄉攜手一位剛剛假釋的出獄人員純一,兩個人一起想為一個失憶的死刑犯樹原亮清洗冤屈。這個死刑犯之所以被一切證據指明他殺了人,是因為他在案發前可能出現在現場,可那天的一場車禍讓他忘記了一切。而他唯一記得的模糊記憶就是「臺階」。於是,順著找「臺階」這條線索,一切故事展開。
1、活著,就總是要相信點什麼的。——《白夜行》
南鄉是一個死刑執行官,他已經執行過了兩次死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自己已經「殺」過了兩個人了。
他清楚地記得在第一個死刑犯被執行死刑時,他緊張到差點就無法將繩索套進死刑犯的脖子裡。
然後,是第二次,不同於他執行的第一個死刑犯,在執行死刑前,那個死刑犯突然緊緊地抱住了他的腿,聲嘶力竭的叫喊著「救救我!」
這兩段經歷,讓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失眠,或是噩夢連連。
這一切的一切,也讓他對於活著,還有死刑,有了自己更深的思考
執行過死刑的過往,讓他對生活的一切開始變得毫無興趣,因此,他和妻子之間的關係也在日漸的疏離。
而之所以,想要為死刑犯樹原亮洗清冤屈,與其說是想要撥開事情的迷霧,不如說他真正想要的是自己內心的自我救贖與釋放。
他作為一名執法的人員,始終也相信法律的公正與公平。
可是當面對真正的死刑犯,他也會有遲疑,也總會有那麼一點點惻隱之心在。
可能,人性的真實就是如此,在看到這些死刑犯的檔案,看他們所犯下的罪刑時,從受害者的角度來看,是恨不得馬上對這些人處以極刑。
但,又對於一條活生生的生命來說,這麼直接的剝奪,難以不讓人內心受到振動。
所以,活著,就要相信點什麼。
相信自己始終對於正義的支持與維護,相信正義自會給出最正確的審判。
這應該是一個執法者的職責與使命。
2、我們都有過去,都有遺憾,希望有些事情當時做了或者沒做。—《一個人的朝聖》
純一,是一個剛剛被假釋的出獄人員,他的行為一切都還在受限制之中。
而他之所以被南鄉找來為樹原海伸冤,主要是南鄉在監獄裡時就注意到了純一,他覺得純一其實是一個有著「悔過自新」之心的人,純一併不是一個「壞透了的人」。
純一被釋放出獄,有一條必做項,那就是要向「受害人」的遺屬去當面致歉,純一做到了。
可他的內心裡,卻並不想這樣。
說起純一的入獄,是因為一次過失殺人,他在酒店喝酒時與一個無賴發生了衝突,他無意間的一個推搡的動作,讓對方頭部磕在了吧檯的一角,結果導致對方意外死亡。
怎麼看,這都是一個很是意外的事件。純一,也因此,未被判處死刑。
可事實的最殘酷的真相就是,純一曾經有一個高中時候喜歡的女孩友裡,兩個人有一次相約去了一個地方遊玩,沒成想,友裡遭遇到了一個男人的侵犯,更讓純一無法接受的是,這一幕是在他被對方控制的情況下,他親眼目睹了友裡被侵犯的整個過程,而自己卻什麼也做不了。
於是,他一直很想報復那個無賴,可當時那人未滿18歲無法判刑,再者,一旦這段真相被公布於眾,友裡反而會受到輿論更大的傷害。
他只能伺機而動,幾年後,他主動去結識了那個已經不認識他的無賴,甚至提前準備好了兇器,可意外就這麼發生了。那個「該死」的人,是死在了他的眼前,卻並不是他擁有的主動權。
所以,即使在獄中,他也沒有原諒過那個人,他甚至覺得那個人才是最應該被判處「死刑」的人。
可出獄之後,隨著他尋找樹原海是不是兇手的這些線索的日子,讓他開始漸漸明白「死刑」並非是終點。
在《虛無的十字架中》,有這麼一段話:「『殺人償命』,但對遺族來說,兇手的死根本不是『償還』,只是走出傷痛這條漫漫長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即使經過了那一站,也無法看到未來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該克服什麼、走向哪裡,才能夠得到幸福。」
所以,對於那些案件中的「受害人」和他們的家人來說,難以再獲得幸福,才是她們一輩子都難以逾越的鴻溝。
可自己當初,卻也只是在簡單的想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他曾經想用最殘忍的方式去對待那個犯了惡行的人,那其實他自己和那個惡人又何嘗不是成了一樣的人。
其實法律的所在就是這樣,它才是能夠成為審判所有罪惡的前提。
我們都有過去,都有遺憾,希望有些事情當時做了或者沒做。
當然,我們總在希望的是過去沒有去做錯的事,而是堅持了對的事。
3、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遇的人會再相遇。—《挪威的森林》
所謂13級臺階,其實有著兩層含義,一層是事情的真相線索被掩埋在了一個廟宇的第13個臺階下,第二層含義,代表著執行死刑時的13個臺階。
南鄉與純一,最終還是還事實以真相。
南鄉,卻又一次成為了「殺」人犯,在尋找「線索」的過程中,他再次提前做出審判,殺掉了想要陷害純一,又陷害樹原海的那個人。
而這個人,無獨有偶的就是純一過失致死的那個無賴的父親。
中國有句古話:冤冤相報何時了。
因為兒子的失去,這個男人也曾經背負起了仇恨,讓自己頂起了復仇的「執念」。
在這個男人內心的那片森林裡,我的兒子死了,可讓他死去的那個人卻未能去死,成為了他最簡單思考問題的模式。
他迷失在了自己所炮製的那個陰暗的小小世界裡,為了給兒子復仇,他可以去做任何的事情,哪怕是去冤枉別人,哪怕是去「殺」掉阻止他計劃的每一個人。
他的世界觀又何嘗不是扭曲的?
而那些為了真相和正義的人們也終會相遇。
因此,縱觀全書,明線是對於「13級臺階」下埋藏的線索的尋找,為肅清冤案而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暗線,則是對於死刑,對於正義審判的思考與探究。
然而,就像《虛無的十字架》裡說的:無論兇手事後如何反省,多麼後悔,死去的生命都無法復活。
法律,刑罰,歸根結底應該是維護和保障著一個人的生命存在的權力。人的生命,始終應該是高於一切的。
不過,就像純一在最後寫到:「我沒有滿足南鄉先生對我悔過自新的期待,我感到非常遺憾。我的想法將來也許會發生變化,但在我的想法改變之前,我打算背負著沒有被審判的殺人罪生活下去。」
那些未完的道德審判,還是讓那些心懷愧疚之人,永遠的背負著這份「審判」繼續生活吧。
復仇也罷,救贖也好。
生活,還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