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13級臺階: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之間

2020-12-19 陶鹿鎮

近期有一則社會新聞,韓國2008年素媛案的主謀即將被釋放,但據媒體報導他根本無悔改之心,並且再次犯罪可能性很大,這位兇手當年罪惡深重,但因為當時韓國刑期上限,僅僅被判12年有期徒刑,這引發了社會公憤。羅翔老師也在自己的刑法講座上講述了關於死刑的觀點,他引用了東野圭吾的《虛無的十字架》說人類思考都是兩個面向,行為與結果,終極一生,人類都在尋找這兩點的折中。

日本作家、編劇高野和明2001年創作的《消失的13級臺階》曾獲得當年江戶川亂步獎,這是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高野和明首部作品就獲獎,可見作品的思想高度和藝術性。

《消失的13級臺階》是一部典型的社會推理小說,喪失記憶的死刑犯樹原亮認定自己無罪,但唯一的記憶只是「走在臺階上」,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共同偵查試圖查明真相。從一件陳年舊案引發的重重社會問題讓讀者思考,從2001年到2020年的今天,我們依舊在尋找一個答案。

小說中有三個主要人物,一個是死刑犯樹原亮,另外兩位是死刑執行官南鄉與剛假釋出獄的純一。這三者生活成長背景不同,作者對其進行了如剖析一般的心理描寫,讓讀者相信了這三個人的行動的內心驅使。

關於死刑,死刑犯樹原亮與死刑執行官南鄉身份上形成一個兩元對立,而心理上卻無限靠近。樹園亮每天側耳傾聽著牢房裡警備隊員們熟悉的腳步聲,自己也會全身戰慄,這是對死亡的恐懼,這樣的恐懼令他拼命壓下想嘔吐的感覺。他在這樣面對死亡的戰慄中生活了七年

死刑執行官南鄉,第一次執行任務處決470號,整個過程都是非常冷峻真實地再現,甚至是檢查絞刑架與繩子,過程中他反覆說服自己,沉著冷靜,看起來像是正義的化身,這段細緻的描寫令人想起波蘭電影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殺人短片》,不帶有一絲情感,全是公事公辦的口吻。然而南鄉經過這一天任務之後卻發現自己趴在柏油路上,身邊一片狼藉。他一邊吐著胃液一邊哭泣,無法用內心的正義去說服自己的行為。當第二個160號被處決之後,他開始對這樣的制度產生了疑問,而這也成為南鄉想要去救助樹園亮的內心驅動,他在試圖尋找一個合理的答案。

第三個人物是假釋的純一,從他的個人經歷可以見到日本犯罪制度的整體面貌,關於假釋制度、罰金制度,尤其還需要向被害家屬謝罪。這一系列的規定讓人看到受害者家屬同樣被戕害的屬性。於是我們看到了文中受害者家屬芳枝和佐村光男的自然反應,是原諒還是復仇,從刑事案件產生到審判,對遺屬是否會把一切的仇恨發洩到罪犯及其家屬身上,一念之間,普通人離惡的距離有多遠,這是一個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萬物皆有裂痕,這也是一部救贖之作,樹園亮是救贖的目標,但其實在整個過程中對南鄉及純一也是一種生命的救贖,南鄉的夢想是開一家麵包店,就叫「south wind 「糕點鋪,他盼望著甜蜜的家庭生活,而純一希望藉助這件事為父母減輕負擔,彌補自己對家庭的傷害。

最後的結局令人戰慄,看到了純一的長信,也看到南鄉那句話:我和你都是無期徒刑,永遠沒有假釋。每一個人的靈魂後面都藏著悲傷與執著,有的人就算渾身傷痕累累也不放棄自己的人生夢想,有的人歷經千帆終於解下心靈的包袱輕裝前進。他們倆人也是一束光,照亮未來的光,雖然微弱卻始終閃亮。

羅翔老師對待死刑的態度是:死刑,是對被害者的尊重,也是對犯罪人本人的尊重。作者在書寫這部小說時引用了很多書籍和網際網路資料。關於刑罰,關於真相,關於社會現存的問題,都在這部小說中引發讀者思考,關於兇手,關於案情梳理,小說如重重障壁設置陷阱,環環相扣,需要讀者細水長流,慢慢品味。而讀者,普通人,謹記不去做惡的幫兇。我們也要擁有一個內心的「south wind 「糕點鋪,每日販賣生活的甜蜜。

相關焦點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佛成魔,一念之間
    我們日常輿論會把重點放在譴責兇手上,這部劇則展示了受害人、兇手和辯護律師等各方面受到的傷害。善良和罪惡,關愛和暴力,一念之間……最終李曉明執行死刑,可是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媒體和民意的嘉年華落幕了,大家安心了,可是那些被害人的家屬呢?我們又要怎樣預防下一個「李曉明」的出現呢?
  • 《消失的13級臺階》—是復仇?是救贖?
    《消失的13級臺階》是日本小說家高野和明的出道作,於2001年首次出版,即獲得了日本推理小說最高的榮譽江戶川亂步獎,所謂出道就是輝煌。高野和明是日本小說家、編劇,他從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自己製作電影,他的天資可見一斑,1989年他赴美深造鑽研電影製作,1991年回國後就開始劇本的創作。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以犯罪人、犯罪人家屬的角度拍攝的,讓我們試著去解析或讀懂每個犯罪人內心的想法。故事以一起兩年前一個叫李小明的在影劇院隨機殺人作為鋪墊,隨之帶出的是這起隨機殺人案分別帶給犯罪人家屬和受害人家屬以及作為正義使者律師的故事。劇中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故而看待問題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而律師作為本部劇的關聯人物,猶如珍珠項鍊上的線,把每個人都緊密地連在一起。
  • 瑪莎拉蒂女司機醉駕案告終: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念之間
    瑪莎拉蒂女司機醉駕案告終: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念之間 11月6日,2019年轟動全國的瑪莎拉蒂醉駕案終於判了! 有人說,當一場悲劇發生以後, 我們要以此為戒。但我們在這場悲劇中又看到了什麼呢?第一,人性的惡。在這一場事故中,有一個倖存者,是寶馬車的司機王交通。事發時,他的身體大面積燒傷,五官盡毀。當天就被送往ICU重症監護室,至今仍沒有脫離生命危險。家人為了救他,花費約400萬元。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簡直是天價。
  • 《一念間》| 劇本殺測評: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一念間》不是按常理劇本殺套路出牌的本,玩家首先一定要代入、沉浸,才能體會作者環環相扣的創意和動機。2. 很多機制的設定非常有趣,玩家之間,玩家與DM之間的互動很頻繁,體驗感豐富,可以暢所欲言,也可以即興發揮。3. 略有一點微恐效果,但在我這個膽小鬼可以接受的範圍內。4.
  • 我們與惡的距離遠嗎?大概就在一念之間
    我們習慣於譴責有源之惡,卻總是不知該如何面對一些看似沒有理由的傷害,或是束手無策,或是視而不見。束手無策往往發生在釀成大禍之後,而視而不見,正像是那些被忽視的惡意一樣,成為了大禍滋生的土壤。「七八歲的小孩,他們也沒有啥惡意,就是在一塊兒玩了。」這是一位校長近日對發生在自己學校的事件的評價。在你看來,這「沒啥惡意地在一塊兒玩」是玩什麼呢?追跑嬉戲?
  • 豆瓣9.5華語大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2019/4/27星期六近來,一部來自臺灣的華語大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 優劇推薦—《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
    喬安說「如果殺人犯和他的家人都不用負任何責任,那我們天彥呢,我們天彥又算什麼?」李曉明的母親說:「天下沒有任何一對父母會花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一個殺人犯」。思考一下,是李曉明殺人了,他的家人是無罪的,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他的家人呢?是不是特別矛盾。但社會不就是這樣嗎?仔細想想真的實現這樣。推薦給大家《我們與惡之間的距離》上學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班裡有個同學,她的父親殺人了。
  • 《蠅王》:我們與惡的距離,不過咫尺之間
    那,若是摒棄了善,一味地讓惡泛濫,會是怎樣的局面?英國小說家,威廉·戈爾丁在他著作《蠅王》,為我們構想了這個問題與答案。他揭露了一群人,一座孤島,天真無邪的孩童,如何一步步淪為沾滿鮮血的野獸。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必須有所驚醒,只有敢於直面人性之惡,才有可能預防和糾正,服下清醒劑這副良藥,鎖住心中蠢蠢欲動的野獸。一、人性之惡戈爾丁說過:「經歷過那些歲月的人如果還不了解,惡出於人猶如蜜產於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腦子出了毛病。」
  • 好書推薦:日本推理小說家高野和明的出道作《消失的13級臺階》
    《消失的13級臺階》正是屬於其中之一。乍看書名之下,還以為將會展開一段詭異離奇的驚悚故事。實則不然。細看下去才知曉作者想探討的這個13級臺階的含義在於死刑制度。當一個有罪之人最終被判處死刑需要經手13個司法檢察院等負責人的籤名,才可生效。
  • 隱秘的角落:善與惡的距離,小到一念之間
    他們相互映射,就如同兩面鏡子,照出了人的內心善與惡的距離。若談善與惡,必談因與果。張東升不是無緣無故殺人,朱朝陽也是。一個長期受嶽父嶽母家庭的冷嘲熱諷,忍受妻子的冷漠無情進而出軌在外;一個長期被媽媽強勢性格壓制,看著父親和繼母組建的家庭和和美美,自己長期受冷落,還被繼母那囂張跋扈的小女兒欺負。
  • 豆瓣9.5《我們與惡的距離》: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01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近?
  • 《我們與惡的距離》:何為惡?
    問一個九歲小孩,他會告訴你:「勿以惡小而為之,毋以善小而不為」,好壞之間從來就沒有準確的鴻溝,做與不做全在一念之間。新聞高管宋喬安,公報私仇,用媒體公器惡意曝光下屬隱私,是惡。律師王赦,小時候加入幫派,由於生病而錯過跟兩位哥哥去殺人的車子,他從前差點殺人,是惡。
  • 消失的愛人: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從「爬山嗎」到「化糞池」,前者是《隱秘的角落》裡的段子,後者是近期發生的杭州殺妻分屍案。臺灣有一部電視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的「惡」既有兇手殘酷冷血之惡,也有媒體為博眼球煽風點火的社會之惡,還有普通民眾推波助瀾的平庸之惡。多種層面的惡,互相交織,構建起一個惡的系統,最終形成一個滿滿的「惡意社會」,而我們每個人最終都將成為「惡意社會」的受害者。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然而,與過往的犯罪類影視劇不同,它像是一個被拉高了的鏡頭,不聚焦犯罪的經過,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俯視整個事件以及與事件相關的每個人。
  • 《我們與惡的距離》——善與惡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截止到目前,獲得12w+人在豆瓣9.5的超高評分。對於一部現代職場劇來說,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意味著這部劇足以稱為神作。雖然只有短短的10集,卻道出各種社會的亂象、現實的殘酷和價值觀的衝突。
  • 我們與惡的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想像的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沒有我們想像你的遠。每個人心底都有一粒惡魔的種子,有了適合生長的土壤和養分,在某種契機的觸發下,就會滋生成長。豆瓣評分9.5的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追求了幾集,看得人細思極恐。因為,你永遠都不知道你會不會成為那片雪花。《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一個名叫李曉明的學生,在電影院槍殺了9人,並造成21人受傷。最高法院對李曉明的判決是死刑,二審依舊維持原判。
  • 我們與惡的距離,近在咫尺
    最近被熱議的高分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便直面了這個問題。直面死刑和死刑犯,直面這種惡性犯罪發生的我們周遭這個世界。 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知道王赦在很小的時候被母親丟進育幼院,成了不良少年,曾因為拉肚子沒有趕上去火拼的車,而去打群架中的兩位朋友一個死了、一個判刑,才意識到自己差點參與殺人,原來與惡的距離在一念之間。
  • 善與惡的距離
    最近追了一部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英語名字是:The World Between Us。網上評價挺高的,很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