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關於《樂隊的夏天》的若干問題

2021-03-03 造就

隨著《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開播,知乎上冒出了一個扎心的問題:《樂隊的夏天》變味了嗎?

第一季的節目橫空出世,讓人眼前一亮,因為它具有了Liveshow的特質,同時又缺少綜藝節目後期製作的效果,節目在小圈子裡的成功,以及在不少看膩了美聲唱法、流行唱法選秀節目的觀眾中掀起的波瀾,足以抬高第二季的身價。大部分人對《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是高度評價的,對第二季是高度期待的,難怪第二季一開播,話題「被五條人笑死了」一度被網友頂上熱搜第一位,閱讀量達4.5億。

去年《樂隊的夏天》第一季的火爆出乎了製作方米未的預料,畢竟這檔節目將目光鎖定在獨立樂隊上,關注點依然還是在小眾文化層面,但口碑與收視的雙贏,讓節目連同著新褲子、刺蝟、痛仰等樂隊出圈,迅速拓展了樂隊商業潛力。

據節目組官方統計,第一季「樂隊的夏天」相關話題總閱讀量達45億,登上70個微博熱搜,10.8萬網友在豆瓣上給出了8.8分的評價。

第一季時,新褲子樂隊主唱彭磊想邀請後海大鯊魚樂隊吉他手曹璞,卻被回絕,「我們樂隊打死堅決不上任何綜藝節目」;但第二季,後海大鯊魚率先出現在參賽名單裡;定居大理山裡的野孩子樂隊來了;曾婉拒第一季節目,被視為搖滾圈精英代表的樂隊重塑雕像的權利也來了;彭坦帶著成軍了24年的達達樂隊來了;時隔11年重組的木馬樂隊也帶著新成員歸來;解散10年的Joyside去年剛辦完重組演出,今年就上了《樂夏2》……

成立了24年的達達樂隊回來了,用一首《南方》感動了現場觀眾

這些成軍多年,擁有一定群眾的樂隊,似乎並不需要靠一檔綜藝節目再圈粉,但沒人會拒絕更廣大的受眾。想被更多人聆聽,跟更多人合作,接受新的機會,這是很多資歷深厚、擁有圈內地位的樂隊選擇《樂隊的夏天》的理由。

但高收視率和高討論度也帶來了若干問題,樂評人云淡風輕一帶而過,樂隊舞臺上或者舞臺下的表現以及其在群眾中產生的效應在他們看來似乎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焦慮的卻是搖滾老炮們和樂隊的鐵桿粉絲們。

 

在8月15日最新一期的節目中,名聲在外的後海大鯊魚慘遭淘汰

01 選擇主流or小眾?節目打了擦邊球

按照計劃,《樂隊的夏天》應該比現在早一到兩個月和觀眾見面,但因為疫情影響,錄製時間一再推遲——因為米未傳媒不願意放棄現場的觀眾。在導演組對「內容優先」的堅持下,米未做了決定,寧可推遲,也要帶觀眾入場,其決心可見一斑。

《樂隊的夏天》第一季時,過多的嘉賓談話,使得節目現場內容顯得有些割裂,音樂展現不完整,評委大段和樂手敘舊事的方式,讓部分觀眾感到不適。

對此,在《樂夏2》的製作中,米未做出了調整。第二季節目中,樂評人和嘉賓的發言被削弱,樂隊的呈現被最大化地保留,但即便如此,大段的背景採訪、第二現場訪談以及樂隊生活排練的鏡頭,依然難免讓部分觀眾產生節目不夠緊湊,局部失焦的感覺。

另外,屢次被真正的搖滾樂迷質疑的製作方式,還有當樂隊的Live演出達到高潮時,鏡頭往往出現慢動作的切換,使原本即將到達高潮的樂迷情緒一下子跌入谷底。這種背離了音樂本身,不太專業,卻帶著煽情的製作手法,令整個節目最引人注目的搖滾Livehouse演出片段,演變成晚會級別的演歌現場。

如果說這些都還只是後期製作的問題,完全可以在播出時通過後期剪輯慢慢改進。那麼在內容的價值取向上,第二季的《樂隊的夏天》依舊犯了第一季的錯誤——模糊處理主流與邊緣的對立

這個問題本就是搖滾圈或者說音樂圈不可迴避的原生問題之一,那就是已經有名氣的樂隊與地下樂隊在同一舞臺競技是否公平?

對那些名氣足夠大、粉絲數量足夠多,甚至屢次上綜藝、上節目、上晚會,一年有幾十場甚至上百場商演的樂隊來說,他們的作品是不是已經失去了當初的純真與感動的力量?懂得迎合市場和聽眾的他們是否太過油膩?而那些依舊高冷、做著不為大眾所接受的音樂的地下樂隊,他們的作品包括現場演出效果,是不是就一定比商業大牌樂隊更有深度,更能打動人心?

這個問題在第一季時有兩個焦點:一是Vogue 5和BangBang、鹿先森這樣的偶像流行樂隊算不算好樂隊;二是樂隊該不該「破圈」。在對這兩個問題的處理上,《樂隊的夏天》選擇了擁抱「非偶像樂隊」,尊重這些長期得不到正常資源的「地下」樂隊。

擁抱邊緣,共同爭取主流機會,是第一季的答案。

而第二季的主流和邊緣間的討論更加明顯,一是水木年華被批「油膩」,二是白舉綱被批「不地下」,節目怎樣處理這兩個矛盾點,本是彰顯節目組對於主流、商業和小眾邊緣的態度的有力手段,卻再次在後期處理上出現了問題。

一位樂評人直言,根本沒有被水木年華的中年人油膩所打動

後期製作上簡單粗暴地塑造矛盾對立。節目組簡單地把這個「油膩」的評價導致的衝突放大,加以炒作,卻忽視了其實大多數人想表達的,或許是對水木年華音樂上多年並無實質進步卻來強行賣情懷的困惑;而在白舉綱那一環的討論中,樂評人長篇走心的論述,還是被剪輯成幾個詞語的片面解讀,再次偏離真正有價值的討論。

選擇主流還是小眾,節目並沒有或者說也沒有義務去解決這個問題,作品能不能打動人心、觀眾是否真正理解作品才是唯一的正解。

02 節目出圈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樂隊類綜藝節目的誕生,勢必會將更多的關注力和資本引入這個行業,不可否認,上過節目的樂隊商業價值更大,否則後海大鯊魚也不可能選擇出現在第二季的節目中,但這種亮相是否會導致業內的不公平,過早地消耗剛有氣色的搖滾演出市場?為了「生存」,樂隊或他們背後的經紀公司,把《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當成一個門檻,音樂資源過度集中在一個節目或某家公司那裡,合理嗎?

倒是專業的樂評人們對這可能出現的問題顯得比較樂觀。他們的觀點也並不是沒有道理,現場評委之一的郭小寒接受採訪時說:

你不能指著一個綜藝來拯救這個行業,我覺得這就是位置方向變味了,我覺得不能這麼想。你去一個遊戲裡邊玩兒一把,掙了就掙了,輸了就輸了。你去別人家做客,別人歡迎不歡迎你,是給你上了魚還是給你上了肉還是給你上了鹹菜,這個沒有什麼公平不公平,不涉及到這個層面上的評判。

「至於資源過度集中,這個問題不是米未造成的,而是現在這個市場的邏輯混亂造成的。我覺得一個是這些節目還不夠多,給音樂的出口也還不夠多,你不能因為有了一個人出來就覺得不公平或者怎麼樣。我也是反壟斷的,但是這個壟斷不是現在最優秀的公司造成的,是這個行業的問題。

「現在上節目的樂隊,無論是新樂隊還是老樂隊,都有自己的方向和發展。大家做樂隊肯定不是為了贏得某一個比賽,或者是掙多少錢,我覺得做樂隊,還是一個內心比較內核的需求和審美領域裡的事,是要做作品的表達。比如說像五條人這種,人家可能十幾年前就在做自己的這個作品,那個時候誰能預見有沒有『樂夏』呀?」

兩次在節目中擔任專業樂迷的壞蛋調頻主理人王碩則說,「《樂隊的夏天》這樣的節目,只有一個是不夠的。這類節目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據傳今年還會有新的樂隊綜藝出爐,王碩此前接受採訪時認為,樂隊類節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儘管《樂隊的夏天》做了兩季,但開發的也僅僅是頭部樂隊以及一些極富潛力的黑馬樂隊。對於廣闊的中國獨立音樂市場而言,只發掘出了冰山一角。

回到音樂人自己身上,他們對商業與藝術間平衡的看法分為了兩派。

「《樂隊的夏天》會過早地消費和透支剛剛好的中國音樂市場,會讓後來的音樂人生存更艱難。」民謠歌手周雲蓬在第一季節目播出之初,連發11條微博,質疑音樂綜藝節目會讓資本湧入音樂市場,消耗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中國音樂圈生態,讓真正的獨立音樂人的未來變得更艱難。

 

第一季為樂隊帶來的商業價值是令人羨慕的。原本就在圈內聞名的新褲子樂隊,實現了更大層面的破圈,彭磊曾經開玩笑說節目組邀請時表示,上完綜藝樂隊就會有實實在在的百萬粉絲,目前他們粉絲的確破了百萬,最近還以嘉賓身份「客串」熱度極高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但中國搖滾樂手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地下與貧窮,有篇揭秘《樂隊的夏天》樂手隱藏職業的文章曾火爆朋友圈。據文章統計,第一季《樂隊的夏天》裡31支樂隊117名樂手中,超過一半都是斜槓青年,84.3%的人是兼職做音樂,Click#15此前演出一個月收入只有1000多塊,但對於今天年輕的音樂人而言,他們渴望走出地下。

 

第一季的《樂夏》給了樂隊們更多的亮相機會

「我們參加《樂隊的夏天》,最大的動力是希望能被更多人認識,當然也不會排斥隨之帶來的更多收入機會。」來自中國臺北的傻子與白痴樂隊,希望在參加節目之後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樂隊。

後海大鯊魚樂隊則認為,《樂隊的夏天》為獨立樂隊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和更好的平臺,如果有更多人喜歡獨立音樂,音樂人有更多機會獲得好報酬,無疑會讓音樂創作更趨於自由。

樂評人們的想法跟年輕的樂手們不謀而合。王碩認為,商業與獨立音樂人之間會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和連接,但這中間需要一個文化翻譯的身份。商業與音樂中間,其實有著文化與地域的情感連接。

當樂隊類綜藝節目滾滾來襲時,商業和藝術,出圈和地下,主流和小眾之間的矛盾產生只是時間問題,節目組、樂隊包括行業從業人員有很多問題要去思考和解決,矛盾會存在,但不代表無法被消除。

節目有收視和收入的壓力,不可能永遠局限在小眾圈子裡。最好的結果是找到商業和獨立音樂人之間的那個連接點,讓節目和樂隊共同出名和賺錢,從而達到行業的良性健康向上發展。怕就怕萬一一個步調沒跟上,還是可能回到讓極個別音樂人先出圈先富起來的情況。

03 樂隊出圈 人設比作品更重要?

剩下的,就是樂迷們最擔心的「透支樂隊市場」問題了。

拿第二季來說,有人戲稱目前的節目就是一句話可以總結:反覆淘汰反覆撈,樂隊的夏天變成撈五條人的夏天。

五條人當然有他們音樂性和個人魅力的存在,但反反覆覆被節目賽制搞得勞心勞力,一次次為電視機前和現場的觀眾奉獻了一出出的精彩大戲,也為節目組奉獻了熱搜若干個,但無奈還是被淘汰了若干次。

五條人成為了《樂夏2》目前為止最大的亮點

在最新一期節目裡,五條人和福祿壽PK,五條人以50票差距惜敗——五條人翻唱的是伍佰的《Last Dance》,主唱仁科發誓要將伍佰唱出一千的感覺,福祿壽則演唱了最近大火的神曲《少年》。

對於兩個樂隊的這次PK,有觀眾是這樣評價的:「個人感覺五條人是基於音樂感情的改編,讓人感覺舒服、爽!福祿壽的改編就是把音樂拆開來細緻加工,乍一聽『高級』,但是高級之後就沒了。」

一個土酷,一個高冷,一個嬉皮笑臉努力搞笑,一個陰鬱高不可攀,兩支樂隊的音樂風格和個性雖然相去甚遠,但對於音樂情感和內涵的把控能力不相上下。不同的音樂風格如何分高下?明眼人都看出了不對,這樣的劇情發展不得不讓人懷疑是節目組故意為之,賺取流量和收視率。

但也不必為五條人惋惜,畢竟「又得去撈五條人了」已經上了熱搜。到目前為止,他們在「樂夏」已經實現了出圈,紅到「連採訪都要篩選」。

 

出圈的樂隊會忽然發現,他們擁有更多粉絲了——能應援的那種。樂隊應該被偶像化,被人設化嗎?或者說以現在打造流量明星的邏輯,如果要迅速被大眾認可接受,就需要有個人設,自身的特點並不一定被真正認識到,比如前兩期的重塑雕像的權利,一個後朋克樂隊被貼上了知識分子樂隊、愛讀書、嚴謹等等角色設定,這似乎與他們真實的形象不太符合。

郭小寒的看法是:「現在所謂的出圈的樂隊,確實有這種被明星化或者被飯圈化的趨勢。我覺得樂隊沒有什麼就是錯,樂隊就是組樂隊,排練演出表演作品,去不同的舞臺上表達自己。飯圈化或者明星化,可能是背後的一些現在的商業邏輯或操作邏輯。我覺得如果你是一個做樂隊的人,你是一個喜歡搖滾樂的人,你不應該迷失在這個裡邊。

「這個節目表現出來的所有東西都是鳳毛麟角,就是一些片段或碎片,大家願意去消費,無論是華東的看書還是五條人不看書。你看五條人,他去做GQ的採訪,你會發現他有非常大的閱讀量,從很早就開始看東歐的東西,看魔幻現實主義的東西,但作品永遠最重要。如果真的看人設,那也是你從作品裡去看『人設』 (其他都是碎片化的信息而已 )。

「願意接收哪個層面,哪個層面能被接收到,這個基本是個玄學……如果過分注意這個就捨本逐末了,無論是五條人還是法玆、重塑,人都在作品裡,不需要設。

而對於五條人的意外走紅,郭小寒的評論也十分有趣:「五條人這種……我覺得就是打麻將三缺一 ,結果拉來一個鄰居湊手……一不小心鄰居槓上開花還是自摸的……所以大部分都是偶然……沒必要分析來分析去。」

說到底,綜藝節目只是快速積攢人氣熱度,樂隊熱的現象只是因為當流行演唱、嘻哈表演越來越被大眾接受之餘,樂隊livehouse形式的綜藝表演節目橫空出世,頗讓人感到新鮮。繼說唱、美聲之後,音樂綜藝又找到了一條垂直細分的成功之路。

但節目的走紅不代表搖滾這一音樂形態,或者說樂隊這種表演方真正被大眾所接受,熱愛,成為主流文化。真正令樂隊的夏天到來的社會基礎,是時代風向的變化。玩樂隊、玩搖滾成了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成為年輕人表達自己情緒、與時代交流的重要手段時,搖滾樂和樂隊才算是真正出圈,走到幕前。

若干問題被擺上檯面,並不是壞事,只有認識到問題存在,才有了解決的可能性,一檔綜藝節目並不太可能給整個行業帶去天翻地覆的改變,根深蒂固的問題依舊存在。

片刻的歡愉不代表未來一帆風順,但這個夏天盡情享受音樂即可,刺蝟樂隊唱:「曲無終人莫散盡,難忘今夏樂伴光陰。」

希望所有人在這裡稍作駐留,未來去往更豐富的地方。

總有一天不差錢

04 無Live 不搖滾


by 能貓喜喜

樂夏第一季我完全是衝著老朋友新褲子去看的。大概從15年開始,我幾乎不再有時間去現場看樂隊演出,車裡的歌單也變成了平靜的民謠。當我從電視上看到那些曾經在現場看過的樂隊表演的時候,多少讓我找回了許多年輕時的那股不羈和熱情。

由於第一季的成功,樂夏第二季在播出前呼聲就很高。而且第二季的陣容也比較厲害。我是個偽樂迷,對樂隊沒有什麼發言權。從我的角度上理解,就是小眾文化和大眾文化。

做樂隊本身做的也是偏小眾的文化,每個樂隊都有一套自我想表達的態度。從某個角度上來講,它甚至是與商業背道而馳的。這就是年輕狀態的人的那股不羈和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的一腔熱血。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我們有了更多的無奈和責任感。我們再也不能獨善其身地躲在自己的繭裡自我陶醉了。

樂夏從某種意義上其實就是用商業的手段,將一個小眾的文化迅速放大傳播。每一個樂隊都是一塊藏在某個角落的金子。金子就應該讓更多人看到它的光芒,不然真是可惜了。

唯一有一個疑惑,在樂夏之前,這些樂隊在livehouse或者音樂節演出的門票價格,很多熱愛搖滾樂的年輕人還能消費得起。樂夏之後,樂隊身價上漲,很多小朋友很難消費得起了。甚至,熱度上漲的樂隊再也不能回到livehouse演出,樂迷只能在大型場館坐著聽樂隊演唱了。

那麼,樂隊的魅力去向哪裡了?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在看、轉發、評論,你認為商業和藝術性一定是對立的嗎?

每周評論區,被zan最多的評論者,將獲得造就送出的書籍一本。

或直接添加造就小助手(zaojiu16)微信

發送暗號「課程」混各種有趣有料的課程社群

由於微信規則改版

歡迎將造就公眾號添加為星標

或點擊文章下方的「」或「在看

每天看到造就推送的精彩內容

點擊閱讀原文看「造就」更多演講

相關焦點

  • 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關於《樂隊的夏天》的若干問題
    隨著《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開播,知乎上冒出了一個扎心的問題:《樂隊的夏天》變味了嗎?想被更多人聆聽,跟更多人合作,接受新的機會,這是很多資歷深厚、擁有圈內地位的樂隊選擇《樂隊的夏天》的理由。但高收視率和高討論度也帶來了若干問題,樂評人云淡風輕一帶而過,樂隊舞臺上或者舞臺下的表現以及其在群眾中產生的效應在他們看來似乎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焦慮的卻是搖滾老炮們和樂隊的鐵桿粉絲們。
  •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五條人樂隊《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
    這個樂隊是個非常有風度的樂隊,頗有江湖大哥的味道。不計較輸贏,隨性比賽這種精神讓這個海豐樂隊非常搖滾!選歌環節:兜兜轉轉還是你仁科選擇了本來第一場就應該唱的歌《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他說他要畫一個圓滿的圓,看來冥冥之中自有註定!
  • 知乎聯合五條人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
    1月7日,知乎聯合五條人樂隊發布十周年合作曲《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將經典曲目重新演繹,致敬知乎十周年來所有樂於分享、慷慨無私的答主們。2021年不再害怕問題,因為問題出現,總有人會來回答。  五條人有一首歌曲名為《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描繪的是一群年輕人的生活。從普通人的視角詮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儘管去闖蕩,生活的問題讓生活來解答。
  • 《樂隊的夏天 第二季》五條人,問題出現了
    五條人的出現讓我對另外一個問題糾結非常,就是汕尾(古時叫海陸豐)到底屬不屬於潮汕。在他們出現之前這個問題我一直覺得,是。很多大學的同鄉會裡或者華人的潮汕幫會一般都是把汕尾納入其中的,而我大學背的廣東導遊書裡也明明白白說汕尾屬於潮汕地區四市之一。雖然大學時發現和班裡的汕尾同學彼此說話總有點聽不懂(和潮州汕頭的同學則完全無代溝),但不妨礙我還是覺得大家都是潮汕人。
  • 你是我的眼,不能當問題出現再告訴大家
    1月4日,愛爾眼科醫院通過其微博公布了《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關於艾芬女士診療過程的核查報告》,表示「希望與艾芬女士一道申請醫學會和相關部門的檢查和鑑定,給艾芬女士一個更加客觀和公正的答覆。」今天,我們僅就《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的若干規定,按術前及術後的時間順序,探討一下醫療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 《樂隊的夏天2》總決賽 | 十道問題回瞻整季節目
    深秋了,記得添衣,明年夏天再開新專欄。1.怎麼看待多支樂隊被多次淘汰復活,會不會過猶不及?這都會影響他們對每個樂隊嚴格程度的不同。我覺得既然節目給了專業樂迷這樣的權利,也無可厚非。就像很多人猜測張亞東總是給Mandarin過高的分數一樣,他也只是在規則下正常行事。關鍵是節目組的規則有問題。
  • 《樂隊的夏天》教我做產品
    編輯導讀:《樂隊的夏天》是今年最火的綜藝之一,很多人被樂隊勇敢追夢的激情所感染。而作者從產品經理的視角,發現做產品與做音樂中有許多共性。本文作者將以《樂隊的夏天》為例,分析其中與產品相關的道理,與你分享。《樂隊的夏天》是我今年才開始看的綜藝節目,我從中發現音樂與產品有很多共通性。
  • 七月份的尾巴,是「樂隊的夏天」
    不過,我愛的這個夏天,帶著「樂隊的夏天」,終於來啦!」,這個夏天,讓我們一起戰鬥到最後吧! 特別有意思的是,原本是要唱《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結果問題果然出現了,一上臺感覺來了要換歌。可是說好的「問題出現告訴大家呢?」,哈哈哈,聽歌卻聽不懂臺詞的大家表示一臉蒙圈。
  • 《樂隊的夏天》開播,比起「農村拓哉」,超級斬的出現更讓我欣喜
    昨晚看完了《樂隊的夏天》第二季首期,長達三個小時的節目,卻一點都不會讓我覺得膩煩。音樂節目能夠不讓我開倍速的挺少的,而且還是時長如此之長的節目,上一次沒開倍速看的節目應該是《我是唱作人》了。節目內容有點多,想聊的點也很多,不過個人決定了,後面關於《樂隊的夏天》,每周還是只寫一篇,重點寫幾個自己感興趣的樂隊即可。
  • 《樂隊的夏天2》的好文案裡,全是我熱血的青春
    《樂隊的夏天》第二季賽程已過大半,雖然已是秋風陣陣,每每看節目還是被樂隊的熱情所感染,覺得這個躁動的夏天還沒有結束。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節目裡留下的好文案。除了紅出圈的「科言科語」,「華言巧語」,還是有不少內容值得我們反覆體會。
  • 《樂隊的夏天2》的好文案裡,全是我熱血的青春
    對,又是永遠真情實感看綜藝的我。雖然已是秋風陣陣,每每看《樂隊的夏天》還是被樂隊的熱情所感染,覺得躁動的夏天還沒有結束。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節目裡留下的好文案。  說到整個樂夏季哪個樂隊最出圈,那必然是五條人,反覆被淘汰了一夏天,樂迷也撈了一夏天。雖然最被大家記住的是樂隊在節目中有些出格的表現,但也因此,他們歌詞作品中的現實關照性也被看到和討論,對於這些看法,主唱仁科曾在節目中表示:歌詞是歡迎解讀,也允許被誤讀的。
  • 關於人民陪審團制度的若干問題研究
    現對此項工作的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做全面調研,總結經驗,查找問題,不斷完善。  一、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選擇問題  人民陪審團成員的選擇應遵循隨機性、複雜性和專業性的原則。  一是選擇的隨機性。人民陪審團成員需法院採取隨機抽樣的方式來確定。
  • 看懂這三個問題,才能說看懂了這季《樂隊的夏天》
    不同於第一季的低開高走贏得一致好評,本季《樂隊的夏天》始終伴隨著一些不同的聲音。這裡總結了以下三個問題,也許看明白了它們,也就看明白了這季《樂隊的夏天》。人氣樂隊的煉成之路,是偶然還是屬於《樂夏》的必然?
  • 樂隊的夏天告訴你:組樂隊你就活該窮
    音樂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後文簡稱「樂夏」)熱播過半,面孔、痛仰、新褲子、反光鏡、旺福等老牌樂隊的現身,給80 90後們帶來一大波「回憶殺」。當《再見傑克》、《夢》、《別再問我什麼是迪斯科》等旋律響起時,「又喪又燃」的搖滾精神讓舞臺光芒萬丈,但光芒背後的他們卻在艱難維持「音樂與生計」的平衡。
  • 沒完沒了的《樂隊的夏天2》
    《樂隊的夏天2》看到如今,簡直疲乏的不能再疲乏了,實在是累人。一遍又一遍的,這周出現的樂隊,估計得過兩周再出現了, 這也就意味著,「樂隊的夏天」逐漸變味為「比賽的夏天」和「娛樂的夏天」。從綜藝節目的角度來說,這自然沒有什麼問題。但怎麼說呢,從第1期開始,本來稍顯小眾的搖滾樂,被鄭重其事地抬到面上,樂隊專業的表演是著實驚豔了大家的。
  • 達達樂隊木馬樂隊又相愛相殺!《樂隊的夏天2》歌單上線酷狗音樂
    8月29日,《樂隊的夏天2》第九期持續高能,1V1改編賽下半場愈發白熱化,全程「神仙打架」,為樂迷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樂隊盛宴。節目音頻已同步上線官方音樂合作平臺酷狗音樂,一起享受非同一般的音樂瞬間。五條人再度返場,無疑點燃現場氣氛,他們最終選擇了新生代樂隊Mandarin進行Battle,帶來了一首極具代表性的作品《問題出現我再告訴大家》,用音樂唱訴生活的真相,直白的歌詞恰到好處的引發聽者共鳴,將灑脫與自由淋漓盡致地書寫,永遠鮮活,永遠真實。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因「國風」退賽,到底誰的問題?是多贏嗎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因「國風」退賽,在勵人看來,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很值得思考的,因為這有關於一些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或顛覆,這有助於我們對國風、規則、堅守等這些重要詞語的重新認識和理解。
  •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因「國風」退賽,到底誰的問題?是多贏嗎
    《樂隊的夏天》野孩子因「國風」退賽,在勵人看來,到底是誰的問題,是很值得思考的,因為這有關於一些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對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立或顛覆,這有助於我們對國風、規則、堅守等這些重要詞語的重新認識和理解。
  • 作為「問題」的五條人:看《樂隊的夏天》後草寫五條人
    本文經微信公號「多數派masses」(ID:masses2020)授權轉載文丨東湖排版丨Zed《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樂夏」)第二季,在繼去年第一季爆紅之後,再一次持續吸引著包括音樂愛好者在內的眾多觀眾的關注
  • 推薦大家看看《樂隊的夏天》
    去年夏天,我遇到人就反覆推薦這個節目《樂隊的夏天》。坦率說馬東做的其它任何綜藝節目,我都是看熱門,看話題,看花邊,唯獨《樂隊的夏天》這個綜藝節目我在追。非常感謝馬東做了一個很棒的節目。《樂隊的夏天》。也許有人喜歡整個樂隊,也許有人喜歡某個樂隊某一首歌,或者各自喜歡不同的樂隊,或者在不同的階段喜歡不同的樂隊,這很正常。《樂隊的夏天》裡面最治癒的聲音,我認為是樂手「」斯斯與帆「,兩個小女生太單純了,聲音也太乾淨了,這嗓子是老天爺賞飯。《馬馬嘟嘟騎》這首歌,像我這種有二寶的爸爸聽起來,就特別有一種幻覺,要是我二寶再大一點,給我唱這樣的歌,我心裡那個酥啊。